高中政治专题训练:第5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 格式:ppt
- 大小:2.28 MB
- 文档页数:55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追求真理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易错点一:将物质的反应与意识的反映混淆提醒反应是指有机体受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的相应的活动,也指物质受作用而引起变化的现象和过程。
反映是物与物相互作用留下痕迹的过程,其中人的心理是反映的最高形式。
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且能指导人的行动。
1.以前,人们通常认为植物不像人和动物一样具有“记忆力”。
近来,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照射到一片叶子上的光,能够让整株植物作出相应的反应。
科学家认为,植物可以用“电化学信号”在叶子之间传递光强和光质信息,这种反应方式和人的神经系统的反应方式非常相似。
植物“记住”光线中的信息并作出反应,进一步佐证了 ( )①任何物质都有反应特性②意识是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③不同形式的物质具有同样的反应特性④物质的不同反应形式之间具有联系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解析人、动物、植物都具有反应特性,并且物质的不同反应形式之间具有联系性,因此①④入选;植物的反应特性,不同于人的反应,这种反应不能等同于意识,因此②不选;③中“同样”表述错误。
易错点二:认为人脑是意识产生的源泉提醒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但离开了客观存在,人脑不会产生意识。
2.处于青春期的少年需要特别的关怀。
有研究表明,许多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往往会做出无所畏惧的大胆举动,是由于大脑产生一种恐惧记忆抑制效应,使孩子们对恐惧感“暂时性失忆”。
这种大脑效应,会随着年龄增长及大脑进一步发育逐渐消失。
这表明 ( )A.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B.人脑是意识产生的源泉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D.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答案D解析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器官,有了人脑并不一定产生意识,因而D入选;A、B表述错误;C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
3.[2016·湖北七市调研]视错觉就是当人观察物体时,基于经验主义或不当的参照形成的错误的判断和感知。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第一框意识的本质一、选择题1.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照射到一片叶子上的光,能够让整株植物作出相应的反应。
科学家认为,植物可以用“电化学信号”在叶子之间传递光强和光质信息,这种反应方式和人的神经系统的反应方式非常相似。
植物“记住”光线中的信息并作出反应,进一步佐证了( )①一切物质都有反应特性②意识是生物的特殊反应形式③不同形式的物质具有同样的反应特性④物质的不同反应形式之间具有联系性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B “照射到一片叶子上的光,能够让整株植物作出相应的反应”,说明一切物质都有反应特性,“这种反应方式和人的神经系统的反应方式非常相似”,说明物质的不同反应形式之间具有联系性,①④符合题意;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②错误;③抹杀了不同物质的差异性。
2.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下列能正确反映意识产生的历史演进顺序的选项是( )①滴水穿石②根系沃土③敬德保民④犬吠非主A.①→②→④→③B.②→①→④→③C.③→①→④→②D.①→④→②→③解析:A 本题考查意识的起源。
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联系教材,意识的起源大致经历的过程是: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一切生命物质的感应特性→高等动物的心理活动→人的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对应①→②→④→③,故本题选A。
3.在日本,有一种乌鸦,能将坚果丢到公路的斑马线上,让汽车碾碎,然后在汽车遇红灯停车时去吃。
据此,有人认为,有些动物也是有意识的。
这一观点( )A.否认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否认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C.是正确的,有些动物确实有意识D.否认了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解析:D 动物没有意识,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故选D;A、B与题意无关;C错误。
4.医学临床实践表明,人的思维活动的灵活多变性与其大脑的“扣带前回”区域相关联,有人喜欢“钻牛角尖”往往与该区域的“换挡装置”出现故障有关,这进一步佐证了( )①意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由人脑决定的②意识是人脑加工改造的产物,其本质是大脑的机能③人脑是意识形成的物质基础④人脑是思维活动的生理基础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D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所以不是由人脑决定的,排除①;意识的本质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排除②;意识的产生离不开人脑,可见③④正确。
课时提升作业把握思维的奥妙(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4·郑州模拟)有研究表明:人们习惯的形成与大脑底部的基底核有关,它会把经常重复的运动或行为记忆储存起来,当再次遇到这种行为时,大脑就会开启自动行为模式,不再参与决策,而是做其他的事情;基底核的病变可导致多种运动和认知障碍。
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A.意识离不开人脑,人脑是意识的源泉B.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C.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D.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生理基础【解析】选D。
本题考查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
根据材料中“人们习惯的形成与大脑底部的基底核有关”等表述,可知材料强调意识与人脑的关系,D符合题意;意识离不开人脑,但人脑并不是意识的源泉,A错误;B、C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
2.据推测,从旧石器时代开始,埃及人就恐惧死亡,相信来世或多或少能摆脱这种恐惧,因此,当时的人们在埋葬死者时就进行了精心准备。
进入法老时代,由于社会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等级制度逐渐森严,人们对美好来世的向往更加迫切,进而形成了对死者尸体的崇拜。
这说明(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B.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并受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D.错误意识是人们凭空想象的【解析】选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意识含义的理解。
题干材料强调对死者尸体崇拜观念的形成是有客观原因的,因而C符合题意;A、B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任何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D错误。
【知识拓展】埃及法老埃及法老简称法老,是古埃及国王专有的称呼,这个词的原意是“大房子”,即宫殿。
埃及法老既是历史人物,也是神话角色。
埃及法老自称“太阳神之子”,以此表明自己的神性。
在古埃及人的传统观念中,法老是神在人间的代理,人与神交流的中介,法老统治是神定秩序的一部分,是理想的社会状态。
3.右边漫画《情人》(作者:方成)的哲学寓意是( )A.世界观决定于方法论B.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C.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D.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解析】选C。
哲学生活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测试哲学生活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测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1.下列能正确反映意识产生的历史演进顺序的选项是①植物的根会伸向有水多肥的地层,枝叶会向眼光充足的地方伸展②铁生锈、岩石风化、滴水穿石③我国古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④狐狸会有效地利用环境和外物掩盖自己的行踪。
A. ②→①→③→④B. ②→①→④→③C. ④→③→①→②D. ④→③→②→①2.下列关于意识起源说法正确的是A. 有了人脑就有了人的意识B.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D. 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3.2019年暑期,随着网剧《陈情令》在国内的热播,人们又开始关注“神仙”话题。
有人认为,既然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外部世界的反映,那么人脑里的“神仙”意识就是对外在世界神仙真实存在的反映。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否认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B. 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内容是主观的C. 是属于思维决定存在的唯心主义观点D. 意识的内容和形式由人脑决定4.“镜像自我”理论认为,每个人对自己的意识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根据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而发展起来的,这个过程在人的一生中一直进行着。
这一理论充分说明( )A. 意识是社会实践的产物B. 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C.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D.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5.“强人工智能”观点认为有可能制造出真正能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智能机器,并且这样的机器将被认为是有知觉的,有自我意识的,可以独立思考问题并制定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体系。
“强人工智能”观点()①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②认为未来的人工智能具有主动创造性③否认了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④否认了客观存在是意识的反映对象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②④6.以色列研究人员通过在病人大脑中植入电极治疗的同时,分析对比人脑与猕猴大脑中神经元的活动特征,发现人脑神经元处理信息的效率更高,而猴脑神经元的同步性和稳定性更好。
【通用版】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通关训练A卷)1.医学研究发现,阿尔茨海默症的典型组织病理学改变表现为脑内的淀粉样蛋白沉积和神经元纤维缠结,最终患者脑内的神经细胞“默默”萎缩甚至死亡,从而导致记忆、语言、行为等认知功能障碍。
这表明()A.意识的内容是由人脑决定的B.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D.大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2.“像某些动物,他们听见了音乐中一切的音调,但这些音调的一致性和和谐性,却没有透进他们的头脑。
”这句话表明()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②动物本能反应是形成意识的物质基础③纯粹动物心理不会自发形成意识④意识是大脑对外界刺激的反映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3.对下图《你第一眼看到是?》,有的人首先看到的是箭头,还有的人首先看到的是人。
这说明意识()①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②是人脑的机能③能够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④具有自觉选择性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4.色彩心理学家认为,不同颜色对人的情绪和心理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红色、黄色、橙色能使人心情舒畅,产生兴奋感;黑色、灰色会分散人的注意力,使人产生郁闷乏味的感觉;白色虽有素洁感,但对比度太强,易刺激瞳孔收缩,诱发头痛等病症;而蓝色和绿色是最让人感到舒适的颜色,作用于人的感官可产生愉悦、放松的感觉。
人们对不同颜色的心理感受说明()A.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B. 意识的差异根源于客观存在状况的差异C. 有了客观存在的变化就会有人的意识的变化D.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是人的反映方式的变化5.白居易的《暮江吟》中“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一句,传达出诗人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欢快情绪。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句则道出了诗人在清幽的月光下对亲友的怀念之情。
由此可见()A.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B.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C.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D.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6.“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千年前,屈原面对未知的天地,在旷世奇文《天问》中,从宇宙本原问到阴阳俱化,从天地晦明问到人世更迁,表达了对真理的执着追求。
高考政治第五章把握思维的奥妙专题12020.031,意识的能动作用突出表现在意识能够()A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指导人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C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从而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D对物质起决定作用2,江泽民强调:“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从哲学上说实因为()A意识决定物质,意识又是对物质的反映B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对客观物质起促进作用C正确的意识和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都起作用D正确意识的反作用大于意识的反作用3,44年前《新人口论》惨遭批判,而现在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这一变化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4,今日之忧“天”不再是无稽之谈了。
现在的天空不再让人欢喜而让人忧,这因为()A.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B.事物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C.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D.以错误认识引导下的实践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5,2005年7月11日是《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同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以创新的精神发展马克思主义,便马克思主义不断获得新的生命力。
(1)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2)为什么必须以创新的精神发展马克思主义?6,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就是检验认识是否同()A已有的理论相符合 B已被实践证明的真理相符合C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 D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7,“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物质的运动和没有运动的物质是同样不可想象的。
”这一观点()A.肯定了物质就是运动,运动就是物质B.说明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C.表明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D.强调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8,人们对未来的预测,应该这样认识()①它也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②它是根源于现阶段的客观事物③它有正确和错误的区别④它属于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形式.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9,上述事实说明()A.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B.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C.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承担者D.任何整体都是由部分组成的10,就其根源讲,意识是()A人脑的机能,来源于人脑 B.物质的反映,来源于物质C自然界的产物,来源于自然界 D.社会的产物,来源于社会11,某大城市郊区的农民,祖祖辈辈以种菜为生,有着丰富的种菜经验,前几年种菜收入相当可观,去年,上级下达文件要求各地增加粮食生产,某地领导为了响应上级号召,让农民改种粮食,结果农民收入大幅下降,城市居民的蔬菜供应也受到影响。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一、选择题(20×3)1、(2005年文综全国卷30)意境不是意和境简单相加,而是意与境谐,并在此基础上生出“景外之景”、“象外之象”、“韵外之致”。
例如王维《雪中芭蕉图》将夏日的芭蕉和雪景画在一起,产生出独特的美感。
这表明() A.艺术创作是意识能动性的集中体现 B.艺术创作不需要反映现实生活C.艺术创作不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D.艺术创作纯属人的主观创造2、(2005年文综全国卷,29)意境最充分地体现了()A.主观和客观的统一B.形式和内容的统一C.社会和个人的统一D.继承和创新的统一3、(06天津)“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
某市政府广开言路,首创了“信访民主听证评议制”。
通过体察民情、了解民意,该市决定不建大广场大工程,而是投资400万元治理小街小巷,大大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环境,得到了群众的广泛拥护。
以“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来比喻政府与群众的关系,说明()A.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B.意识是感觉的综合体现C.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D.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4、(05广东)在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中,从95号的媚(Am)开始,后序的20多种元素均是人造元素。
这一科学事实说明()A.物质决定意识的同时,意识也可以反过来决定物质B. 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受到了冲击C.在现代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物质与意识谁决定谁已不再重要了D.意识的力量带来了物质的成果5、(06年重庆)某木地板销售商宣称,其所售产品是由总部在欧洲的一家跨国公司生产的国际知名品牌。
但据中央电视台报道,该产品的国际品牌身世纯属杜撰。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工商管理部门立案调查,各地市场纷纷停售,不少消费者要求退货。
该销售商发布虚假信息导致的后果表明()A.正确意识来源于客观事物B.正确意识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促进作用C.错误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D.错误意识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阻碍作用6、(06年广东)某地农民过去误以为多施肥就能提高产量,存在盲目施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