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长江西北通讯对新闻从业者的借鉴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4
范长江新闻思想及其对于当前新闻工作的启示【摘要】范长江是我国著名的新闻学家,他的新闻思想在当前新闻工作中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
本文围绕范长江新闻思想展开,首先探讨了其核心理念,包括以人民为中心、服务人民、传播真实等。
其次分析了范长江新闻思想在实践中的意义,指出其对于新闻工作的指导作用。
接着重点阐述了范长江新闻思想在新闻工作中的应用,包括对新闻报道、编辑的指导作用,以及在新闻舆论引导方面的影响。
最后总结了范长江新闻思想的重要性,强调了借鉴其思想以促进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同时指出范长江新闻思想对于当前新闻工作的重要启示。
通过对范长江新闻思想的深入探讨,能够为当前新闻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范长江、新闻思想、启示、核心理念、实践意义、应用、舆论引导、影响、报道、编辑、重要性、借鉴、促进发展。
1. 引言1.1 范长江新闻思想及其对于当前新闻工作的启示范长江新闻思想是中国著名新闻教育家、传媒专家范长江先生的研究成果,其核心理念在于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及时性和公正性,强调新闻报道要符合事实真相,要客观中立,要及时传播,要公正公平。
范长江新闻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当前新闻工作有着深远的启示意义。
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传播的速度之快、渠道之多、形式之杂,让人们难以辨别真伪,范长江新闻思想提醒我们要坚守本质,坚持事实真相,做到真实客观报道,使新闻真正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范长江新闻思想还强调新闻工作的社会责任和社会效果,新闻工作者要谨慎行事,要关注社会热点,引导舆论,推动社会进步。
范长江新闻思想对于新闻报道、编辑等方面的指导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它提醒我们新闻工作者要注重新闻报道的规范性和专业性,要注重新闻内容的权威性和独立性。
范长江新闻思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应当深入学习范长江先生的思想,借鉴其经验,努力推动新闻事业的发展,让新闻传播更加健康、积极、向上。
范长江新闻思想对于当前新闻工作的启示将指引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新闻未来。
存浩然正气于心中-中国新闻名家范长江对当今的启示姓名:谢鑫垚学号:151100039范长江,一位跨越中国近现代的杰出新闻家。
他的一生可谓是见证了中华大地的巨大变迁,从旧社会跨向新中国。
他的心始终系于社会和劳苦大众。
出生在地主家庭,他却毅然决然地投身近代的革命事业,积极参与社会运动,反抗军阀独裁统治,坚定服务人民,服务国家的信仰,作为一位新闻工作者,范长江的成功之处便在于存浩然正气于心中,事事刻刻不忘为人民社会奋笔疾书,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的担忧书写在笔下,争做一名历史的弄潮儿。
范长江的浩然正气可谓是那个年代新闻工作者的共同之处。
反观当今社会广大新闻工作者明显缺少这种正气,为自己的名利去报道,去书写,哗众取宠,一味地追求新闻的点击率,曝光率,对弘扬社会国家正气的新闻漠不关心而对各类负面新闻夸大事实,夺人眼球,蒙蔽广大群众的双眼。
因此范长江作为一位新闻工作者,他的浩然正气值得当今新闻界的学习和反省。
那范长江的浩然正气从何看出呢?接下来就从四个方面一一说明。
一·“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长江从小在儒家正统教育之下,形成了积极入世的思想,而青年之后在广泛的政治,哲学,经济学习中,他又树立将自身知识投入到现实中去的信念。
本可以找到一份安稳的工作的他却选择脱离国民党并阐明自己的观点:“合理的教育应当是启发青年的思想,使他们能对宇宙和人生的法则有正确的把握,然后配合着各时代的环境和个人的兴趣与修养,培养他们服务于人类,国家的能力。
”这段话表明了范长江对教育作用的观点,但从侧面看来也是他认为自己接受高等教育之后应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服务国家的信念。
在抗战期间,民族危机一触即发,范长江便敏锐地意识到国家的危亡,奋斗在最前线将各种事实报道出来。
新中国成立之后,他更是指出:“一张报纸,一个记者,其基础在群众,前途也在群众。
”他深入群众,认真调研如实反映社会面貌和群众的生活。
可以说他是新中国传播社会正能量的先驱,简单的报道并不是他想要的,范长江是想通过新闻事实反映社会现实和社会问题,因此他的作品带有强烈时代感和深刻内涵。
谈范长江西北新闻采访活动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启示作者:朱联营段健蓉时间:2010-1-22 11:10:00论文关键词:范长江西北采访新闻视角关注民生深入实际论文摘要:2O世纪3O年代,范长江在担任《大公报》特约通讯员和记者时赴西北进行新闻采访活动,以其不畏艰险的精神、独特的观察视角和优秀的采访成果,开创了中国新闻采访的新视野和旅行通讯的新文体,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新闻思想和记者人格魅力。
对当今新闻从业人员和高校新闻学教育者的思想认识、业务素质、采访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启示和积极的指导意义,是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史上的一个精彩篇章。
回顾中国现代新闻传播事业艰难曲折的发展历史,我们总会看到一串闪亮的名字,“范长江”即是其中格外耀眼的一位。
1935年 7月,他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名义,“文责自负,旅费自筹”,赴西北新闻考察与采访。
此次西北考察采访活动及其发表的作品蜚声海内外,对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及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
一、西北新闻采访活动的历史意义(一)、树立了关注边远基层社会民生的新闻视角1935年春天,日寇全面侵华战争尚未爆发,中国现代新闻传播事业正处于初期发展阶段。
以一般传统的“职业观点”看待新闻工作,当时不少人认为当新闻记者比较自由,既可结交上层名流,又可方便接触黎民百姓,每天都可能遇到各种各样新鲜的人和事,写出自己喜欢的采访报道,不仅容易出名,物质生活待遇也不错。
因此,在新闻记者队伍中的一部分人,产生一种职业的优越感,他们缺乏政治素养,对待新闻工作,看重的是名利,而不是社会责任。
他们害怕艰苦,下去采访时态度冷漠,谈不上与群众交流;一些人习惯靠二手、三手材料写稿,脱离生活实际;一些人对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绕道走”,只以完成写稿任务和“不惹事”为处理问题“原则”。
这种做法大大降低了新闻传播在社会上应该发挥的舆论效应。
而范长江则谨记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不畏艰难困苦,深入西北边陲实际,关注边远基层社会民生,对中国西北部社会民情进行了深入采访报道。
6论述1935-1937年间范长江西北采访经过、成果及意义1935年7月,长江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开始了西北采写的历程。
他从四川成都出发,历时10个月,行程万余里,他追踪观察了解红军北上动向和考察西北社会的历史与现状,沿途采写了数十篇通讯,陆续寄《大公报》发表,不久,汇集出版《中国的西北角》一书,数月内连印7次。
不仅揭示了国民党腐败统治下西北的黑暗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危机,反映了人民的痛苦,并在有些文章中披露了红军北上的动向。
从西北回来后,他被聘为《大公报》正式记者。
《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是长江成为名记者的代表作。
长江的西北通讯,内容充实,反映了时代的脉搏,笔墨简洁生动,谈古说今,旁征博引,妙趣横生,充满革命的乐观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在采访过程中,充分表现了他富于政治敏感,勇于追求真理,不畏艰险,敢于探索,深入研究考察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勤于学习,知识渊博的风格和素质。
《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是长江成为名记者的代表作。
他于1939年加入共产党,从一个爱国的民主进步记者成为一名自觉为民族和阶级利益而奋斗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
(1)1935年5月,范长江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旅行记者”)的名义开始其西北采访的历程。
他从四川成都出发,历时10个月,行程万余里,深入考察西北地区的历史与现状,同时追踪观察长征途中红军的动态,沿途采写了数十篇通讯,陆续寄回《大公报》发表。
不久,汇集出版《中国的西北角》一书,数月内连印7次。
长江的连载通讯,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危机,国民党统治下的腐败,黑暗,与各族人敏的痛苦生活,首次客观而真实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
从西北回来后,范被聘为《大公报》正式记者。
(2)1936年8月,范长江采访内蒙古西部,他穿行千里戈壁,往返两个多月,考察日寇觊觎这一地区的实况,后写成通讯《忆西蒙》。
(3)10月,采访绥远抗战。
12月,西安事变发生后,赶赴西安采访。
1937年2月,到延安采访,是当时从白区进入红区,向全国采访报道红色区域情况的第一个中国记者。
範長江和《中國的西北角》新聞事業史的不斷向前發展離不開那些才華橫溢又熱愛新聞事業的新聞工作者們。
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聞事業,用自己的熱情和汗水使新聞事業發展壯大,同時也給後人留下了非常珍貴的文化財富和精神財富。
在新聞史輝煌的發展進程中,總有一個名字讓大家肅然起敬,他就是範長江。
他在30年代發表的《中國的西北角》這一新聞著作,曾震撼全國,至今仍被視為經典之作。
範長江,原名範希天,四川內江人。
他是新中國新聞事業創始人之一,曾先後擔任新華社副總編輯,《人民日報》社社長,新聞總署副署長等職。
1990年設立的“範長江新聞獎”是新聞類的最高獎項。
範長江是中國新聞史上一名非常優秀的記者,而且範長江在年輕時就才華出眾,並且心系著國家民族的安危。
《中》就是在抗日戰爭即將爆發,中華民族面臨生存危機的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敵人將要佔據我們的若干大城市,這時的西北、西南地區作為抗戰後方是至關重要的,所以範長江非常關注紅軍北上以後中國的動向和西北、西南地區的情況。
於是,1935年7月中旬,年僅26歲的範長江,隻身前往人跡罕至的大西北採訪,他以超乎常人的毅力翻過雪山、爬過草地,越過祁連山,繞過賀蘭山,西達敦煌,北至包頭,跋山涉水上千裏,歷時10個月,,足迹及于川、陕、青、甘、宁、内蒙等广大地區;其西北旅行考察線路,與紅軍長征過程或重疊、或交錯。
他的69篇旅行通訊,真實的記錄了中國西北部人民生活的困苦,同時記載了紅軍長征的情況,既有真切見聞,又有深切議論,既有廣博知識,又有人間情懷,在當時最具影響力的《大公報》上陸續發表後,引起了社會上的強烈反映;隨後結集成《中國的西北角》一書出版,“未及一月,初版數千部已售罄”。
範長江在艱險困苦的西北地區做考察採訪具有深刻的時代意義。
自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以后,国民党反对派腐败无能,国共两党长期针锋相对,使日本帝国主义得寸进尺,步步紧逼。
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有志于救国的人们都在探索寻求中国的出路,人们的眼光不期而然地转向了地广人稀的西北。
传略记者的楷模范长江乔云霞“范长江新闻奖”是中国优秀中青年新闻工作者的最高奖,以鼓励他们学习和继承范长江献身于党和人民新闻事业的崇高精神。
该奖从1991年到2002年,已经评了五届,对于范长江的名字,新闻界耳熟能详。
但是,人们了解范长江是从他在《大公报》发表西北通讯开始的。
1935年7月14日,范长江以天津《大公报》特邀通讯员的名义,从成都出发,历时10个月,经川西,过陇南,走六盘,越祁连,沿河西走廊,绕贺兰山,跨内蒙古,西达敦煌,东止西安,北止包头,途经48个县市,总行程达6000余公里,进行西北考察。
他的旅游通讯陆续在《大公报》发表,首次向全国人民公开正面报道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对增进人们了解红军起了重要作用。
他的通讯揭露了国民党西北地方政治统治黑暗,经济凋敝,文化落后,军阀倾轧,民不聊生。
他的报道谈古论今,意趣横生,写入状物引人入胜,议论风生入木三分,知识渊博,史地常识丰富,又处处洋溢着正直高尚的民族民主主义精神,被广大读者所喜爱。
范长江的西北通讯在《大公报》发表后,汇集为《中国的西北角》出版。
该书从1936年8月开始到1937年底,曾连续9次重印,成为当时最热门的畅销书。
“西安事变”后,范长江于1937年2月3日,只身进入举世瞩目的事变中心西安。
第二天,在杨虎城公馆见到了周恩来。
周恩来初次见到范长江,握手后便说:“你在红军长征路上写的文章,我们沿途都看到了。
”“我们红军里的人,对你的名字都很熟悉,你和我们党和红军都没关系,我们很惊异你对我们行动的研究和分析。
”(方蒙:《范长江传》,第171页,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年2月版)周恩来对范长江的评价肯定了范长江做记者的敏锐的政治观察力。
范长江历经曲折才走上记者之路。
范长江(1909 -1970),原名范希天,四川内江人。
青少年时期家道中落,靠母亲的手工劳动来维持生活,供其上学读书。
1927年他在吴玉章所办的中法大学重庆分校学习期间,重庆发生了“三三一惨案”,血腥的屠杀教育了范长江。
范长江西北通讯对新闻从业者的借鉴意义范长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记者,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
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便以大无畏的勇气和民众立场对我国的西北进行了真实的考察报道,最后集成《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书,曾震撼全国,至今仍被视为经典之作,对当今新闻从业者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做一名有思想的记者
做一名有思想的记者,要向范长江学习。
一是记者要能够独立观察和思考。
范长江的西北之行,是在对共产党不了解的情况下进行的。
他对红军的评价,在某种程度上,是基于救国救民,把自己的判断置于与国民党、共产党并列的位置上。
这在当时的环境下,也并不能用先进和落后来评说。
范长江以一个记者独立的观察和思考来看待那个混乱的年代,虽然没有真正意识到共产党理论的先进性,但已实属难得。
二是记者要说真话、讲气节。
范长江是第一个披露西安事变真相的新闻记者。
1936年12月,《大公报》上,范长江的《动荡中之西北大局》,如一颗巨石,惊起国统区的千层浪,轰动朝野。
范长江的系列报道,有效地传播了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方针及抗日统一战线的伟大政策,为世人及时揭开了西安事变的真相。
同时,范长江也为后世记者树立了说真话、讲气节的光辉典范。
二、做一名懂选题的记者
范长江西北通讯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他内容题材的吸引力。
懂得选题,记者就要有一定的见识,实际就是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对新闻价值做出正确的判断,也就是新闻敏感。
在当时,并不是所有人都认识到西北采访的新闻价值,当范长江萌发前赴西北考察的想法时,《世界日报》社长成舍我以“没有新闻价值”为由,拒绝了范长江。
但范长江坚信自己对新闻价值的判断,所以最后他找到《大公报》合作,在张季鸾的支持下,他才完成这次轰动全国的西北采访。
由此可见,范长江的新闻敏感,包括他对社会形势的敏锐洞察力,对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的判断力,以及对报道对象的迅速而准确的反应能力,使他抓住了重大选题进行深入报道,一举取得成功。
而这正是我们今天的一些新闻记者所欠缺的。
范长江西北通讯受到广大读者欢迎的原因,究其根本,是它在第一时间回答了读者最关心的问题。
西安事变刚发生时,民众尚处在错愕迷茫中,范长江立刻发回的报道解答了人民的困惑,也因此受到极大的欢迎。
按照“冰山理论”的说法,真正优秀的记者能够凭借高度的新闻敏感发现“露在海面的冰山之巅”,进而挖掘出“隐匿在海里的”真正有意义的内涵。
三、做一名敢采访的记者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除了要具备常人没有的见识、具备很强的新闻敏感之外,还要敢于采访、勇于采访,不畏艰辛、深入一线进行实地采访。
为了深入一线进行实地采访,获得第一手信息,使自己的采访报道既有价值又深刻生动,记者必须要有一定的胆识,要有不畏艰险、吃苦耐劳的顽强意志和实干精神。
范长江曾经说过,“不亲自经历的事情,每每不容易了解那件事情的真相。
”他用自己的行动验证了这句话。
虽然那个时代战乱连连、危机四伏,但为了将准确的信息在第一时间传达给读者,他毅然冒着生命危险、不畏艰险展开了艰苦卓绝的西北之旅。
正是他的实干精神,范长江才能在许多关键时刻深入到现场,抵抗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工作环境,甚至与社会的各种险恶状况作斗争,排除各种干扰,敏锐地抓住具有重大价值的题材,获得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写出别人写不出或没有写出的精彩新闻。
四、做一名会写作的记者
都说新闻是七分采、三分写。
采访固然重要,但同时提升写作能力,也能在这三分中为稿件增色不少。
做一名会写作的记者,首先要有丰富的学识。
新闻涉及范围极广,记者应当在知识广博方面做一个杂家。
范长江勤奋好学,知识渊博,素爱读书。
因为读书专注,西北之行骑骆驼过沙漠时,还摔伤过腰。
我们读他的西北通讯,犹如走进了历史的知识长廊,既有汉魏三国的故事,又有古今名将的事迹,还有诗人对西北的描绘。
据统计,在《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两书中,所涉及的古今中外名著达30余种,引用的历代名家和近人诗词有70首之多。
如此旁征博引、层层剖析,使文章更加浅显易懂,增加了知识性和可读性。
另外,记者要写出好文章,还应当形成自己的特色。
长江通讯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风格显著。
1、范长江的通讯文章有强烈的时代感,行文能够真实地反映时代风貌、潮流,也能够生动地揭露时代矛盾。
2、长江通讯蕴含着浓烈的情感,体恤百姓,同情民生疾苦,热爱国家民族,无不浓烈而深刻。
3、范长江的文章文学性很强。
他的西北通讯我们很难用严格的新闻文学体裁去界定它。
他的文章中有叙事,有描写,有评论,也有抒情。
著名记者穆青曾提出过“新闻散文化”,美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崛起的“新新闻学”也强调新闻写作理念的变革。
虽然这至今仍有争议,但人们不得不承认,散文的结构和表现手法的确能使新闻报道增色不少。
当时范长江的出发点是希望全面真实还原所报道之物,以使报道更精彩,但不知不觉中,文学的手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纵观范长江的西北通讯,无论是他的独立思想、新闻敏感,还是采访胆识,或者写作特色,放在今天,都对新闻从业者有着或多或少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我们应当汲取前人之长,不断学习,真正如前人那般,做到“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贺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