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词类活用
- 格式:pptx
- 大小:335.06 KB
- 文档页数:33
文言文的词类活用现象词类活用是文言实词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词类活用,顾名思义,就是一类词临时改变它原来的词性,变成另外一类词。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
比如:一狼洞其中。
该句中的“洞”字当“打洞”讲,名词活用作动词。
词类活用包括一般活用和特殊活用。
(一)一般活用包括以下的情况:1、名词的词类活用A、名词活用作动词(画横线的地方,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同)例如:驴怒,蹄之。
(用脚踢)宾客皆白衣冠以送之。
(穿白衣、戴白帽)B 、名词作状语,修饰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地点、方式、方法、工具、依据、状态I等。
(画横线的地方,名词作状语,下同例如:吾西南而望。
(往西南方向)其一犬坐于前。
(像狗一样)2、动词的词类活用主要活用作名词例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入”作名词,出产的东西,家里的收入)3、形容词的词类活用A、活用作动词(画横线的地方,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下同)例如:余悲之。
(悲叹、怜悯)此教我先威众耳。
(树立威望)B、活用作名词(画横线的地方,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例如: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险要的地势)(二)特殊活用包括以下的情况:1、使动用法例如:晋侯饮赵盾酒。
(使赵盾饮酒,让赵盾饮酒)项伯杀人,臣活之。
(让项伯活下来)2、意动用法(动词没有意动用法,只有名词和形容词有这种用法)例如:孟尝君客我。
(把我当作他的门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认为我长得漂亮)3、为动用法例如:死国可乎?(为国家而死)小结:要想准确掌握词类活用,除了以上几点之外,语…境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
我们要紧密结合具体的上下文进行推断、理解,这样才能把握、理解到位。
附:三种特殊活用的翻译格式1、使动用法使……怎么样让……怎么样2、意动用法认为……怎么样把……当作……以为……怎么样3、为动用法为(wèi)……怎么样。
第四讲:文言实词——词类活用一:词类活用类型(一):使动用法1,动词使动①花香醉人。
②这项发明震惊了世界。
③君将哀而生之乎?④项伯杀人,臣活之。
⑤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2,形容词使动①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②繁荣市场经济,缓解就业压力。
③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④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⑤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3,名词使动①齐威王欲将孙膑。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二):意动用法1,形容词意动①我很奇怪你是怎么找到我的。
②渔人甚异之。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④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2,名词意动①他自小死了娘,奶奶最宝贝他。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③于是骄逸自恣,志意无厌,鱼肉百姓,以盈其欲。
④侣鱼虾而友麋鹿。
(三):名词作动词①我明天短信你。
②你忙吧,我论文去了。
③范增数目项王。
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
⑤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四):名词作状语①他静静地目送她远去。
②明天手机联系。
③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劝学》)④相如廷叱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⑥失期,法皆斩。
(《陈涉世家》)⑦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⑧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⑨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二:翻译下列划线的句子。
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3,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4,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文言文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一)名词作状语:名词用在动词前,又不能充当句子的主语,这时名词活用为状语。
1、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时间或处所。
例:(1)早.出暮.归。
《促织》(2)草.行露.宿。
(成语)《晋书•谢玄传》(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4)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
《勾践灭吴》2、表示动作所凭借的工具。
例:(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石钟山记》3、表示动作行为(对待人或事物)的态度、方式。
例: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4、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特征。
例:(1)其一犬.坐于前。
《狼》(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二)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占据谓语的位置时,就活用为动词。
1、【名词+宾语】例:(1)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2)函.梁君臣之首。
《伶官传序》2、【名词+补语】例:(1)今王鼓乐..于此。
《庄暴见孟子》(2)上.于盆而养之。
《促织》3、【副词作状语+名词】例:⑴汉水又东.。
《水经注•江水》⑵直上.载公子上坐。
《信陵君窃符救赵》4、【能愿动词+名词】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5、【所+名词】例:(1)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桃花源记》(2)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6、名词充当并列式或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之一。
例: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陈涉世家》7、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孙讨虏聪明仁慧,敬贤礼.士。
《赤壁之战》8、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作谓语,事物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采草药》9、同一名词叠用,或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既不是叠字,又不是并列、偏正、复指关系,那么,其中一个名词常用作动词。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齐桓晋文之事》(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文言实词的活用词的活用是指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灵活用法。
下面是几种主要的词类活用现象。
1.名词的活用活用为一般动词。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罢了。
如“二月草已芽”(《采草药》)中的“芽”表示“发芽”,前面有副词“已”。
活用为有“使......为”意思的动词,通常称为名词的使动用法。
其特点是必带宾语。
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中的“王之”就是“使他为王”。
活用为有“以... ...为”意思的动词,通常称为名词的意动用法。
如,“吾从而师之”(《师说》)的“师之”,就是“把他当作老师”。
活用作状语。
古汉语中,名词直接作为状语是很普遍的,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
如,“卒廷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廷”表示“在朝廷上”,是动作行为的地点。
2.动词的活用活用为名词。
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字或“之”字,被定语修饰。
如,“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中的“救”,表示“救兵”。
使动用法。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和被支配关系,而是使宾语所示的人或事物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翻译时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一般来说,凡是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多数使动用法。
如,“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中的“走”,表示“使(之,曹军)逃跑”,宾语“之”被省略。
3.形容词的活用活用为名词。
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之”或数词。
如,“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芙蕖》)中的“长”表示“长处”,“短”表示“短处”。
用作一般动词。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的动词。
如,“远罪丰家”(《训俭示康》)中的“远”、“丰”都用作动词。
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使得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
文言实词词类活用例解1. 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情况:(1)名词+宾语例如:籍吏民,封府库。
(《鸿上宴》)——登记官吏、百姓,封闭财物仓库。
(2)副词作状语+名词例如:汉水又东。
(《水经注·江水》)——江水又向东流。
(3)能愿动词+名词例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凭借船桨的人,并不会游水,却能横渡江河。
(4)名词+补语例如:沛公军霸上。
(《鸿门宴》)——沛公在霸上驻扎军队。
(5)名词充当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
例如: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赤壁之战》)——孙权聪明仁德,尊敬贤者,礼遇士人。
(6)叙述句的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作谓语中心词,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如: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采草药》)——如平原三月开花的,到深山中就得在四月开花。
(7)两个名词连用,不存在并列、同位和修饰关系,不带计量意义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答司马谏议书》)——如果说现在什么都不做,只是恪守前人的旧法,那么我不能接受。
(8)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独词分句,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如:权,然后知轻重。
(《孟子·梁惠王上》)——权衡,而后才能知道轻重。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不带宾语的,但是如果带了宾语,就是用作一般动词,例如:(1)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屈原列传》)——后来让上官司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2)亲贤臣,远小人。
(《出师表》)——亲近贤臣,疏远小人。
(3)素善留侯张良。
(《鸿门宴》)——(项伯)平日善待留侯张良。
(4)峨大冠,拖长绅。
(《卖柑者言》)——戴着高大的帽子,拖着长长的腰带。
(5)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论贵粟疏》)——因此贤明的君主重视粮食而轻视金玉。
(6)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啊。
3.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的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
文言文实词﹡词类活用(讲义)闽侯职专语文组程峰清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⑴.[名词+宾语(名词或代词)]解说:动词后面才可带宾语,而名词是不能带宾语的,所以宾语前面的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例如:①籍.吏民,封府库。
②驴不胜怒,蹄.之。
(驴子十分愤怒,用蹄子踢它)③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
(就想乘便把这次出门的事告诉你)⑵.[副词作状语+名词]解说:状语只能修饰动词,不能修饰名词,所以副词作状语后面的名词往往被活用为动词。
例如:①二月草已芽.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的信任,神是不会保佑你的)③秦师遂东.(秦国军队就向东进发)⑶.[能愿动词+名词]解说:能愿动词(能、可等)不能与名词结合,所以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往往用作动词。
例如: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夫珠玉盒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yì)。
(珠玉金银这些东西,饥饿的时候不可以吃,寒冷的时候不可以穿)⑷.[名词+名词]解说: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不存在并列、修饰等关系,那么第一个动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①左右欲刃.相如。
(秦王左右的人想杀死蔺相如)(“刃”本来是名词“刀刃”,这里用作动词“杀”)②腰.白玉之环。
(挂着白色的玉环)(“腰”本来是名词“腰部”,这里用作动词“挂着”)⑸.[介宾词组+名词]或[名词+介宾词组]解说:介宾词组不能与名词结合,作它的状语或补语,所以介宾词组前面或后面的名词往往用作动词。
例如: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②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鹪鹩在密林里筑巢,只不过占一根树枝)⑹.[动词+而+名词]或[名词+而+名词]解说:连词“而”常用来连接动词,很少用来连接名词。
所以如果连词“而”的一端是动词,另一端是名词,那么这个名词往往用作动词。
例如:①罍.而歌者(拿着酒杯唱歌的人)(“罍”本是名词“酒杯”,这里用作动词“拿着酒杯”)⑺.[所+名词]解说:特殊指示代词“所”不能与名词结合,而可与动词组成“所”字结构,所以“所”后面的名词往往用作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