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之词类活用(练习)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4
文言虚词1. 安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安定)②燕雀安知鸿鹊之志哉?(怎么)③项王曰:“沛公安在?” (哪里)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指享受)2.以①盖在殷陇,必竭诚以待下(来,连词,表目的)②虽董之以严刑(用,介词)③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而,连词)④则思无以怒而滥刑(因为,介词)⑤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把,介词)⑥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通“已”,已经,副词)3.哉①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呢,语气词)②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吗,语气词)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呢,语气词)4.所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所施加的)②山峦为晴雪所洗(被,介词)5.所以: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6.故①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旧)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③桓侯故使人问之(特地)既克,公问其故(原因)7.且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反而)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将近)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姑且,苟且)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将要)⑤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尚且)8.矣①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了,表感叹)②前人之述备矣(了,表陈述)③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了,表疑问)9.也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可译为“啊”,或不译)②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用于句末,表示认定,可译为“啊”)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用于句末,表反问,可译为“呢”)10.则①于其身也也,则耻师焉(却,表转折)②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就,表条件与结果的关系)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就是,帮助表示判断)11.于①师不必贤于弟子(比,介词,引进比较对象)②而耻学于师(向,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③不拘于时(被,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④其皆出于此乎(在,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12.乎①其闻道也亦先乎吾(比,介词,相当于“于”,引进比较对象)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呢,语气词,表示反诘语气)13.焉①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的样子,形容词词尾)②或师焉,或不焉(语气词,不译)③且焉置土石(哪里,疑问代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怎么,疑问代词)⑤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于此,兼词14.而①骊山北构而西折(连词,表承接,可不译)②不敢言而敢怒(却,连词,表转折)③谁得而族灭也(连词,表修饰,可不译)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并且,连词,表递进)⑤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并且,连词,表递进)⑥某所,而母立于兹(你的,代词)⑦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女堤而已(罢了,助词)15.者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的人,代词)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呢,也可不译,助词)③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用在时间名词之后表示停顿,助词)④亚父者,范增也(用在名词之后表示提顿,并判断作用,助词)⑤或异二者之为,何哉(用在数词后,有“个”“种”的意思,代词)16.夫①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语气词,放在句尾,表感叹)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③予观夫巴陵胜状(那,指示代词)17.或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有人)②马之千里者,—食或尽粟—石(有时,偶或)③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有的……)④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也许)18.乃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是,就是,副词,表示判断)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竟然,居然)③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19.然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③有穴窈然(……的样子,形容词词尾)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但是)20.与①与尔三矢(给)②求!无乃尔是过与(通“欤”)③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为,给,替)④玉斗一双,欲与亚父(给)⑤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和)⑥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亲附,亲近)21.其①吾其还也(语气副词,表示祈使,可译为“还是”)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语气副词,表反问,译为“难道,岂”)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示估计,译为“大概”)④于乱石间择其—二扣之(代词,其中的)⑤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代词,前者可译为“它的”,后者可译为“那些”)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代词,指代第一人称,我,自己)22.莫①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通“暮”,傍晚)②土大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练习及答案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实词运用现象,它主要有以下几类:(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而已。
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转化为动词“打洞”之义。
(2)一般名词作状语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
如“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中的“法”,原意是“法律”,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斩”,表示行为的依据,是“按照法律”的意思。
③表示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项羽本纪》)中的“兄”,本为名词,转化为状语,是“用对待兄长的礼节”的意思。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
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词“狗”,在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
(3)方位名词作状语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这种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多,往往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
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来修饰“望”,限制其方向。
(4)时间名词作状语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
如“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时间名词作状语。
它们往往用“而”或“以”同动词相连接。
(注:以上三项都可视作名词作状语现象。
)(5)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作名词。
如“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中的“射”,本是动词“射箭”,这里转化为名词“射箭的本领”。
(6)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在句子中,形容词如果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身份的特征和意义,形容词就转化为名词。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练习及答案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实词运用现象,它主要有以下几类:(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而已。
如“一狼洞其中” (《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转化为动词“打洞”之义。
(2)一般名词作状语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
如“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中的“法”,原意是“法律”,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斩”,表示行为的依据,是“按照法律” 的意思。
③表示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项羽本纪》)中的“兄”,本为名词,转化为状语,是“用对待兄长的礼节”的意思。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
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词“狗”,在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
(3)方位名词作状语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这种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多,往往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
如“潭西南而望” (《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 的意思,用来修饰“望”,限制其方向。
(4)时间名词作状语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
如“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时间名词作状语。
它们往往用“而”或“以”同动词相连接。
(注:以上三项都可视作名词作状语现象。
)(5)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作名词。
如“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中的“射”,本是动词“射箭”,这里转化为名词“射箭的本领”。
(6)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在句子中,形容词如果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身份的特征和意义,形容词就转化为名词。
文言文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一)名词作状语:名词用在动词前,又不能充当句子的主语,这时名词活用为状语。
1、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时间或处所。
例:(1)早.出暮.归。
《促织》(2)草.行露.宿。
(成语)《晋书•谢玄传》(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4)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
《勾践灭吴》2、表示动作所凭借的工具。
例:(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石钟山记》3、表示动作行为(对待人或事物)的态度、方式。
例: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4、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特征。
例:(1)其一犬.坐于前。
《狼》(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二)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占据谓语的位置时,就活用为动词。
1、【名词+宾语】例:(1)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2)函.梁君臣之首。
《伶官传序》2、【名词+补语】例:(1)今王鼓乐..于此。
《庄暴见孟子》(2)上.于盆而养之。
《促织》3、【副词作状语+名词】例:⑴汉水又东.。
《水经注•江水》⑵直上.载公子上坐。
《信陵君窃符救赵》4、【能愿动词+名词】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5、【所+名词】例:(1)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桃花源记》(2)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6、名词充当并列式或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之一。
例: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陈涉世家》7、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孙讨虏聪明仁慧,敬贤礼.士。
《赤壁之战》8、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作谓语,事物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采草药》9、同一名词叠用,或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既不是叠字,又不是并列、偏正、复指关系,那么,其中一个名词常用作动词。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齐桓晋文之事》(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文言文词类活用练习一、指出下面加点的词属于哪一种词类活用并翻译。
1、晋军.函陵2、朝服..衣冠3、范增数目.项王4、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5、今予家.是溪6、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7、以夭.梅病.梅为业8、尝.人,人死;食.狗,狗死9、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10、舍.相如广成传舍 11、侣.鱼虾而友.麋鹿12、粪土..其父..当年万户侯1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14、吾从而师.之15、孟尝君过赵,赵平原君客.之16、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17、天下云.集响.应18、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19、上.食埃土,下.饮黄泉20、项伯杀人,臣活.之 21、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22、李牧连却.之 23、外.连衡而斗.诸侯24、既来.之,则安.之 25、等死,死.国可乎26、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27.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2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29、项伯素善.留侯张良30、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32、火尚足以明.之 33、今媪尊.长安君之位34、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35、大王必欲急.臣36、臣请完.璧归赵37、足以荣.汝身38、且庸人尚羞.之39、于其身也,则耻.师焉40. 太子迟.之41、虽辱而愚.之42、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43、越国以鄙.远44、秦孝公据崤函之固.45、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46、不能容于远近..二、找出下面句子中的活用词语,说明活用的类型并翻译。
1.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 皆若空游无所依3. 潭西南而望4. 斗折蛇行5. 其岸势犬牙差互6. 凄神寒骨7. 心乐之8. 隶而从者9. 尔欲王我乎10. 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11. 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12. 蚕食诸侯13.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14. 左右欲刃相如。
15. 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16. 孟尝君客我。
17.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18. 幕天席地19. 吾从而师之。
2021高中文言文实词词类活用精讲及练习附答案一、文言实词的几种活用1、概述文言文以实词为主,实词中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我们阅读文言文,理解文言文的很大障碍之一。
因此,我们必须了解这一现象的基本情况并学习相关内容,掌握解决它的基本方法。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文言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可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
...............要准确阅读文言文,就必须善于辨析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掌握文言文词类活用的翻译方法。
2、名词用作动词用一个相应的动词对译,这个动词的意义与名词表示的意义有关。
.............................如:①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②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狼》)③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①“蹄”用作动词,译为“用脚踢”。
②“洞”用作动词,译为“打洞”。
③“籍”用作动词,是登记的意思。
这个意思与“籍”的名词义“户口册子”有关,户口册子的功用就是登记户籍。
3、名词作状语(1)普通名词作状语⑴表示比喻,译为“像……一样”。
如:①天下云集响应。
(《过秦论》)①“云”、“响”是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像云一样”、“像回声响应一样”。
⑵表示使用的工具或方式,译为“用……”。
如:①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活板》)①“木格”是名词做状语,译为“用木格”。
⑶表示处所、趋向,译为“在……”“从……”。
如:①刘备、周瑜水陆并进。
(《赤壁之战》)①“水陆”是名词作状语,译为“从水面上和陆地上”。
⑷表示对待人的态度,译为“像对待……那样”“把……当作……”。
如:①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①“兄”是名词作状语,译为“像对待哥哥那样”。
(2)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处所或趋向,译为“在……”、“向……”。
文言实词之词类活用之袁州冬雪创作一、指出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的字并说明其用法和意义.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以火烤木,使之弯曲,名作动2、其曲中规:弯曲度,形作名3、小人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天天,名作状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游水,名作动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名作状6、用心一也:心,用心,名作动;一:专一,数词作形容词7、輮使之然也8、不克不及十步:跨十步,名作动9、吾从而师之:以……为师,意动用法10、而耻学于师:以……为耻,把……当作耻辱,意动用法11、孔子师郯子:以……为师,意动用法1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名作动13、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形作名14、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形作名15、惑而不从师:有疑惑,形作动16、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愚人,形作名17、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使……学习,使动用法18、西望厦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名作状19、下江陵:攻下,名作动20、顺流而东:向东行,名作动21、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使动用法22、泣孤舟之嫠妇:使……抽泣,使动用法23、正襟危坐:使……正,使动用法2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名作状2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名作动26、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伴侣,以……为朋友,意动用法27、不知东方之既白:变白,形作动28、日与其徒上高山:天天,名作状29、入深林,穷回溪:穷尽,走尽,形作动30、卧而梦:做梦,名作动31、望西山,始指异之:以……为异,感到诧异,意动用法32、穷山之高而止:穷尽,名作动;最高处,形作名33、箕居而遨:像簸箕一样,名作状34、萦青缭白:青山,白水,形作名35、外与天际:向外,名作状36、四望如一:融为一体,数作动37、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远处,形作名二、将下面的表格补偿完整(各举二例)词类活用一览表。
实词推断和词类活用练习阅读文言文短文完成题目。
题目一、卫人束氏,举世之物,咸无所好,唯好畜狸狌。
狸狌,捕鼠兽也,畜至百余,家东西之鼠捕且尽。
狸狌无所食,饥而嗥。
束氏日市肉啖之。
狸狌生子若孙,以啖肉故,竟不知世之有鼠;但饥辄嗥,嗥辄得肉食,食已与与如也,熙熙如也。
南郭有士病鼠,鼠群行有堕瓮者,急从束氏假狸狌以去。
狸狌见鼠双耳耸,眼突露如漆,赤鬣,又磔磔然,意为异物也,沿鼠行不敢下。
士怒,推入之。
狸狌怖甚,对之大嗥。
久之,鼠度其无他技,啮其足,狸狌奋掷而出。
[注] 狸狌:野猫。
(1).与“束氏日市肉啖之”一句中“日”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则群.聚而笑之B、吾得兄.事之C、令两人蹲踞而背.倚之D、则直前.诟虏帅失信(2).与“鼠群行有堕瓮者”一句中“群”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呈卷即面.署第一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C、秋毫不敢有所近.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3)解释下列词语束氏日市肉啖之:啖: 但饥辄嗥:但:辄:(4)翻译下列句子,注意活用词的翻译。
南郭有士病鼠,鼠群行有堕瓮者,急从束氏假狸狌以去。
题目二、一人问造酒之法于酒家。
酒家曰:“一斗米,一两曲,加二斗水,相掺和,酿七日,便成酒。
”其人善忘,归而用水二斗,曲一两,相掺和,七日而尝之,犹水也,乃往诮酒家,谓不传与真法。
酒家曰:“尔第不循我法耳。
”其人曰:“我循尔法,用二斗水,一两曲。
”酒家曰:“可有米乎?”其人俯首思曰:“是我忘记下米!”噫!并酒之本而忘之,欲求酒,及于不得酒,而反怒怨教之者之非也。
世之学者,忘本逐末,而学不成,何异于是。
(1)试着解释下列词语一两曲:曲:乃往诮酒家:尔第不循我法耳第:(2)翻译下面这句话:世之学者,忘本逐末,而学不成,何异于是。
题目三、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词语活用的例子【篇一:词语活用的例子】文言实词词类活用活用为一般动词(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1.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或主谓,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
a. 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
b. 籍吏民,封府库。
c.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d. 冬雷震震夏雨雪。
2.名词后紧跟代词,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a.驴不胜怒,蹄之。
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c.名余曰正则兮。
3.名词放在副词后,便活用为动词。
a.日将暮,取儿槁葬。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c.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
4.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呢过愿动词后,便活用为动词。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云青青兮欲雨。
c.其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
d.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5.名词带介宾结构做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6.名词用“而”同动词或动宾词组连接时,活用为动词。
a.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
7.名词在“所”“者”结构中便活用为动词。
a.置人所罾鱼腹中。
a.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1.形容词用在“所”字之后,便活用为动词。
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认为宝贵、认为低贱、认为卑下、认为高贵)2.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活用为动词。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走到尽头)3.形容词在“之”“我”能代词前,活用为动词。
稍出近之。
(靠近)4.形容词后带介宾结构做补语,它活用为动词。
令尹子兰 ?? 率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诋毁)数词活用做一般动词六王毕,四海一。
(统一)名词做状语一、普通名词作状语1.表比喻a.嫂蛇行匍匐。
b.狐鸣呼曰。
c. 赢粮而景从。
d. 天下云集响应。
e.常以身翼蔽沛公。
f.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表对人的态度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人人皆得以隶使之。
3.表动作行为的处所a.夫以秦王之威,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廷:在朝廷上b.童子隅坐而执烛 . 隅:在墙角4.表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方式a.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文言实词之词类活用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的字并说明其用法和意义。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以火烤木,使之弯曲,名作动
2、其曲中规:弯曲度,形作名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名作状
4、假舟楫者。
非能水也:游泳,游水,名作动
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名作状
6、用心一也:心,用心,名作动;一:专一,数词作形容词
7、輮使之然也
8、不能十步:跨十步,名作动
9、吾从而师之:以……为师,意动用法
10、而耻学于师:以……为耻,把……当作耻辱,意动用法
11、孔子师郯子:以……为师,意动用法
1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名作动
13、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形作名
14、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形作名
15、惑而不从师:有疑惑,形作动
16、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愚人,形作名
17、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使……学习,使动用法
18、西望厦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名作状
19、下江陵:攻下,名作动
20、顺流而东:向东行,名作动
21、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使动用法
22、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使动用法
23、正襟危坐:使……正,使动用法
2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名作状
2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名作动
26、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伴侣,以……为朋友,意动用法
27、不知东方之既白:变白,形作动
28、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名作状
29、入深林,穷回溪:穷尽,走尽,形作动
30、卧而梦:做梦,名作动
31、望西山,始指异之:以……为异,感到惊奇,意动用法
32、穷山之高而止:穷尽,名作动;最高处,形作名
33、箕居而遨:像簸箕一样,名作状
34、萦青缭白:青山,白水,形作名
35、外与天际:向外,名作状
36、四望如一:融为一体,数作动
37、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远处,形作名
二、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各举二例)
Welcome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