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定解析 共23页
- 格式:ppt
- 大小:2.09 MB
- 文档页数:23
B r u n n s t r o m偏瘫运动功能评价Brunnstrom技术一、概述二、成人偏瘫患者的运动模式三、评定方法四、治疗技术及临床应用一、概述瑞典物理治疗师Signe Brunnstrom,提出了脑损伤后恢复的6个阶段,并利用这个规律创立了一套治疗脑损伤后运动功能障碍的方法。
分级:完全性瘫痪(Brunnstrom I级)运动模式异常(BrunnstromⅡ级)异常运动模式达到顶点(BrunnstromⅢ级)分离运动的出现(BrunnstromⅣ、V级)几乎恢复正常(BrunnstromⅥ级)特点:在脑损伤后恢复过程中的任何时期均使用可利用的运动模式来诱发运动的反应,以便让患者能观察到瘫痪肢体仍然可以运动,刺激患者康复和主动参与治疗的欲望。
二、成人偏瘫患者的运动模式(一)联合反应:是指偏瘫患者健侧上下肢紧张性随意收缩时,患侧上下肢也发生肌肉紧张引起的关节活动。
上肢联合反应一般为对称性运动;下肢内收、外展为对称性的;屈曲、伸展为非对称性的(Raimiste现象)(二)共同运动:当患者活动患侧上肢或下肢的某一个关节时,不能做单关节运动,邻近的关节甚至整个肢体都可以出现一种不可控制的共同活动,并形成特有的活动模式。
1.上肢共同运动(1)上肢屈曲共同运动表现为腕和手指屈曲,前臂旋后,肘关节屈曲,肩胛骨内收(回缩)、上提,肩关节后伸、外展、外旋。
(2)上肢伸展共同运动表现为伸腕、屈指,前臂旋前,肘关节伸展,肩胛骨前伸,肩关节内收、内旋。
2.下肢共同运动(1)下肢伸展共同运动表现为脚趾跖屈,踝跖屈、内翻,膝关节伸展,髋关节内收、内旋。
(2)下肢屈曲共同运动表现为脚趾背屈,踝背屈、弹翻,膝关节约90°屈曲,髋关节屈曲、外展、外旋。
(三)原始反射1.同侧伸屈反射:同侧肢体的单侧性反应。
例如:刺激上肢近端伸肌产生的冲动能引起同侧下肢伸肌收缩,或者刺激上肢近端屈肌可以引起同侧下肢屈曲反射。
2.交叉伸屈反射:当肢体近端伸肌受刺激时,会产生该肢体伸肌和对侧肢体伸肌同时收缩;反之,刺激屈肌会引起同侧和对侧肢体的屈肌收缩。
《深度解析brunnstrom 偏瘫运动功能评定标准》1. 引言在康复医学和康复治疗领域中,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定标准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工具。
它被用来评估偏瘫患者的上肢和下肢运动功能,并帮助医生和治疗师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本文将对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定标准进行深度解析,探讨其应用价值和临床意义。
2. 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定标准概述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定标准是由瑞典康复医学专家Signe Brunnstrom开发的。
它通过观察患者的运动模式和肢体反应,将偏瘫患者的康复进程分为6个阶段,从无法自主运动到恢复到正常运动。
这一评定标准主要用于评估偏瘫患者在肌肉张力、协调性和运动控制等方面的恢复情况。
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定标准还可以帮助医生确定适当的康复技术和治疗方法。
3. 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定标准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对于偏瘫患者来说,恢复运动功能是他们康复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
而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定标准则成为了医生和治疗师们评估患者康复进程的重要工具。
通过对患者进行brunnstrom评定,医生可以更有效地了解患者的运动恢复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提高康复效果。
brunnstrom评定标准也为患者提供了可量化的康复目标,增强患者对康复治疗的信心和动力。
4. 个人观点与理解从个人角度来看,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定标准在临床中的应用意义不可小觑。
它不仅为医生和治疗师提供了评估和监测患者康复进程的科学依据,也为患者提供了更有希望的康复前景。
在实际康复治疗中,我也亲眼目睹了许多偏瘫患者通过brunnstrom评定标准的指导下,取得了令人振奋的康复成果。
我深信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定标准对于康复医学领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5. 总结总体来说,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定标准作为一种系统的康复评定工具,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评定方法,包括Brunnstrom方法、FMA量表、STEF方法、Lindmark方法、Barthel指数方法,以及上肢的痉挛评定等各种检查方法的要点,以期在临床康复工作中更好的应用评定技术。
1.1Brunnstrom评定1.1.1功能评分Brunnstrom评定方法包括躯干、四肢、步态等内容[3~5],在上肢及手功能评定方面又包括许多项目,每1项目分为5个功能等级(0~4分),以分数来表示患者上肢及手的功能情况。
等级划分方法为:0分:无关节运动。
1分:受检关节运动达到正常活动范围的1/4。
2分:受检关节运动达到正常活动范围的1/2。
3分:受检关节运动达到正常活动范围的3/4。
4分:受检关节运动达到正常活动的全范围。
1.1.2上肢功能等级评定项目上肢感觉运动功能评定共包括6级,在评定时的具体内容为:⑴共同运动出现之前软瘫(有/无),联合反应(伸/屈)。
⑵痉挛。
⑶出现共同运动:①伸展模式肩胛骨:前伸;肩:内收、内旋;肘:伸直;前臂:旋前。
②屈曲模式肩胛骨:回缩、上提;肩:后伸、外展、外旋;肘:屈;前臂:旋后。
⑷脱离共同运动手触摸腰骶部,肘伸直上肢前屈至水平位,屈肘90°前臂旋前,屈肘90°前臂旋后。
⑸相对独立或分离运动上肢外展至水平位,肘伸直位前臂旋前、旋后,上肢肘伸直位上举过头。
⑹运动协调近于正常。
1.1.3手运动感觉功能等级评定项目手的运动感觉功能评级也分为6级,具体内容为:⑴无任何运动。
⑵被动运动觉(前臂旋前,健侧/患侧):腕部、手指、拇指。
⑶一般感觉(健侧/患侧):手掌、指尖。
⑷腕和手指运动:伸腕(前臂旋前)、伸指(前臂旋前)、屈腕(前臂中立位)、整体运动(前臂中立位)。
⑸手的抓握(腕中立位):侧捏及放开、对指及放开、指尖捏及放开、柱状握及放开。
⑹手部其他活动:腕尺偏、腕桡偏、腕环绕、单指屈伸、手指内收、手指外展、拇指环转。
1.2FMA评定FMA评定即为简式Fugl-Meyer评定(Fugl-Meyer assessment,FMA),此方法实际上是BRSS(Brunnstrom's recovery stages of stroke,BRSS)的细化和数量化。
Brunnstrom技术一、概述二、成人偏瘫患者的运动模式三、评定方法四、治疗技术及临床应用一、概述瑞典物理治疗师Signe Brunnstrom,提出了脑损伤后恢复的6个阶段,并利用这个规律创立了一套治疗脑损伤后运动功能障碍的方法。
分级:完全性瘫痪(Brunnstrom I级)运动模式异常(BrunnstromⅡ级)异常运动模式达到顶点(BrunnstromⅢ级)分离运动的出现(BrunnstromⅣ、V级)几乎恢复正常(Brunnstr omⅥ级)特点:在脑损伤后恢复过程中的任何时期均使用可利用的运动模式来诱发运动的反应,以便让患者能观察到瘫痪肢体仍然可以运动,刺激患者康复与主动参与治疗的欲望。
二、成人偏瘫患者的运动模式(一)联合反应:就是指偏瘫患者健侧上下肢紧张性随意收缩时,患侧上下肢也发生肌肉紧张引起的关节活动。
上肢联合反应一般为对称性运动;下肢内收、外展为对称性的;屈曲、伸展为非对称性的(Raimiste现象)(二)共同运动:当患者活动患侧上肢或下肢的某一个关节时,不能做单关节运动,邻近的关节甚至整个肢体都可以出现一种不可控制的共同活动,并形成特有的活动模式。
1.上肢共同运动(1)上肢屈曲共同运动表现为腕与手指屈曲,前臂旋后,肘关节屈曲,肩胛骨内收(回缩)、上提,肩关节后伸、外展、外旋。
(2)上肢伸展共同运动表现为伸腕、屈指,前臂旋前,肘关节伸展,肩胛骨前伸,肩关节内收、内旋。
2.下肢共同运动(1)下肢伸展共同运动表现为脚趾跖屈,踝跖屈、内翻,膝关节伸展,髋关节内收、内旋。
(2)下肢屈曲共同运动表现为脚趾背屈,踝背屈、弹翻,膝关节约90°屈曲,髋关节屈曲、外展、外旋。
(三)原始反射1.同侧伸屈反射 :同侧肢体的单侧性反应。
例如:刺激上肢近端伸肌产生的冲动能引起同侧下肢伸肌收缩,或者刺激上肢近端屈肌可以引起同侧下肢屈曲反射。
2.交叉伸屈反射:当肢体近端伸肌受刺激时,会产生该肢体伸肌与对侧肢体伸肌同时收缩;反之,刺激屈肌会引起同侧与对侧肢体的屈肌收缩。
Brunnstrom运动功能恢复6级分期
Brunnstrom将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过程根据肌张力的变化和运动功能情况分为六阶段来评定
脑卒中后运动功能的恢复过程。
联合反应是指,因随意运动或反射刺激使身体某些部位活动时,引起身体另一部分或几部分姿势的固定或改变的无意识活动。
(脑卒中肢体偏瘫患者,当健肢作全力抗阻收缩,诱发患肢发生非随意运动或反射性肌张力增高,称为联合反应。
它的发生被认为是本来潜在存在着的被上位中枢抑制的存髓水平的运动整合,因损伤而解除了上位中枢的抑制后所表现出来的现象)。
该反应常见于患者的用力活动,试图保持身体平衡或害怕跌倒时。
偏瘫患者大部分都有联合反应,尤其是手臂的联合反应比较重,常在打哈欠,咳簌和打喷嚏时连带发生。
为市场生活带来很多不便。
共同运动是指偏瘫患者期望完成某项患肢活动时引发的一种不可控制的特定的运动模式。
但其运动的模式是定型的,在同一时间点、以同样的努力试图进行某项活动时,参与活动的肌肉及肌肉反映的强度都是相同的,不能选择的。
也就是说,从由意志诱发这一点来看,其是随意的,但从运动模式不能随意改变这一点来看,其乂不是随意的。
例如,在同一时间点,偏瘫患在欲抬上臂或欲用手触摸嘴时,均会出现屈肌共同运动模式中相同的某•关节运动或几个关节运动的组合。
共同运动是脊髓水平的原始粗大运动,是脊髓中支配屈肌的神经元和支配伸肌的神经元之间的交互抑制关系失衡的表现。
患侧的上下肢都可以表现为屈曲共同运动模式和伸展共同运动模式。
Brunnstrom 技术一、概述二、成人偏瘫患者的运动模式三、评定方法四、治疗技术及临床应用一、概述瑞典物理治疗师Signe Brunnstrom,提出了脑损伤后恢复的6个阶段,并利用这个规律创立了一套治疗脑损伤后运动功能障碍的方法。
分级:完全性瘫痪(Brunnstrom I 级)运动模式异常(Brunnstrom U级)异常运动模式达到顶点(Brunnstrom川级)分离运动的出现(Brunnstrom IV> V级)几乎恢复正常(Brunnstr 级)特点:在脑损伤后恢复过程中的任何时期均使用可利用的运动模式来诱发运动的反应,以便让患者能观察到瘫痪肢体仍然可以运动,刺激患者康复和主动参与治疗的欲望。
二、成人偏瘫患者的运动模式(一) 联合反应:是指偏瘫患者健侧上下肢紧张性随意收缩时,患侧上下肢也发生肌肉紧张引起的关节活动。
上肢联合反应一般为对称性运动;下肢内收、外展为对称性的;屈曲、伸展为非对称性的( Raimiste现象)(二) 共同运动:当患者活动患侧上肢或下肢的某一个关节时,不能做单关节运动,邻近的关节甚至整个肢体都可以出现一种不可控制的共同活动,并形成特有的活动模式。
1 •上肢共同运动(1) 上肢屈曲共同运动表现为腕和手指屈曲,前臂旋后,肘关节屈曲,肩胛骨内收(回缩)、上提,肩关节后伸、外展、外旋。
(2) 上肢伸展共同运动表现为伸腕、屈指,前臂旋前,肘关节伸展,肩胛骨前伸,肩关节内收、内旋。
2 •下肢共同运动(1) 下肢伸展共同运动表现为脚趾跖屈,踝跖屈、内翻,膝关节伸展,髋关节内收、内旋。
(2) 下肢屈曲共同运动表现为脚趾背屈,踝背屈、弹翻,膝关节约90。
屈曲,髋关节屈曲、外展、外旋。
(三) 原始反射1 •同侧伸屈反射:同侧肢体的单侧性反应。
例如:刺激上肢近端伸肌产生的冲动能引起同侧下肢伸肌收缩,或者刺激上肢近端屈肌可以引起同侧下肢屈曲反射。
2 .交叉伸屈反射:当肢体近端伸肌受刺激时,会产生该肢体伸肌和对侧肢体伸肌同时收缩;反之,刺激屈肌会引起同侧和对侧肢体的屈肌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