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价
- 格式:doc
- 大小:184.50 KB
- 文档页数:6
brunnstrom的分级标准
布伦斯特龙分级标准是用于评估中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程度的一种临床评估工具。
该标准将中风患者的肢体功能分为六个等级,从完全瘫痪到完全恢复,分别是:
1. 麻痹,肢体完全瘫痪,没有肌肉收缩。
2. 弛缓,肢体有轻微肌肉收缩,但不能产生明显的关节活动。
3. 重力中抬高,肢体能在重力的帮助下部分抬高。
4. 抗重力,肢体能够对抗重力,但不能对抗外部阻力。
5. 部分对抗外部阻力,肢体能够对抗一定程度的外部阻力。
6. 完全恢复,肢体功能完全恢复到中风前的水平。
这一分级标准可以帮助医生和治疗师评估患者的康复情况,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并跟踪患者的康复进展。
同时,布伦斯特龙分
级标准也可以帮助患者和家属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康复护理。
《深度解析brunnstrom 偏瘫运动功能评定标准》1. 引言在康复医学和康复治疗领域中,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定标准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工具。
它被用来评估偏瘫患者的上肢和下肢运动功能,并帮助医生和治疗师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本文将对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定标准进行深度解析,探讨其应用价值和临床意义。
2. 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定标准概述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定标准是由瑞典康复医学专家Signe Brunnstrom开发的。
它通过观察患者的运动模式和肢体反应,将偏瘫患者的康复进程分为6个阶段,从无法自主运动到恢复到正常运动。
这一评定标准主要用于评估偏瘫患者在肌肉张力、协调性和运动控制等方面的恢复情况。
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定标准还可以帮助医生确定适当的康复技术和治疗方法。
3. 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定标准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对于偏瘫患者来说,恢复运动功能是他们康复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
而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定标准则成为了医生和治疗师们评估患者康复进程的重要工具。
通过对患者进行brunnstrom评定,医生可以更有效地了解患者的运动恢复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提高康复效果。
brunnstrom评定标准也为患者提供了可量化的康复目标,增强患者对康复治疗的信心和动力。
4. 个人观点与理解从个人角度来看,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定标准在临床中的应用意义不可小觑。
它不仅为医生和治疗师提供了评估和监测患者康复进程的科学依据,也为患者提供了更有希望的康复前景。
在实际康复治疗中,我也亲眼目睹了许多偏瘫患者通过brunnstrom评定标准的指导下,取得了令人振奋的康复成果。
我深信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定标准对于康复医学领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5. 总结总体来说,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定标准作为一种系统的康复评定工具,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评定方法,包括Brunnstrom方法、FMA量表、STEF方法、Lindmark方法、Barthel指数方法,以及上肢的痉挛评定等各种检查方法的要点,以期在临床康复工作中更好的应用评定技术。
1.1Brunnstrom评定1.1.1功能评分Brunnstrom评定方法包括躯干、四肢、步态等内容[3~5],在上肢及手功能评定方面又包括许多项目,每1项目分为5个功能等级(0~4分),以分数来表示患者上肢及手的功能情况。
等级划分方法为:0分:无关节运动。
1分:受检关节运动达到正常活动范围的1/4。
2分:受检关节运动达到正常活动范围的1/2。
3分:受检关节运动达到正常活动范围的3/4。
4分:受检关节运动达到正常活动的全范围。
1.1.2上肢功能等级评定项目上肢感觉运动功能评定共包括6级,在评定时的具体内容为:⑴共同运动出现之前软瘫(有/无),联合反应(伸/屈)。
⑵痉挛。
⑶出现共同运动:①伸展模式肩胛骨:前伸;肩:内收、内旋;肘:伸直;前臂:旋前。
②屈曲模式肩胛骨:回缩、上提;肩:后伸、外展、外旋;肘:屈;前臂:旋后。
⑷脱离共同运动手触摸腰骶部,肘伸直上肢前屈至水平位,屈肘90°前臂旋前,屈肘90°前臂旋后。
⑸相对独立或分离运动上肢外展至水平位,肘伸直位前臂旋前、旋后,上肢肘伸直位上举过头。
⑹运动协调近于正常。
1.1.3手运动感觉功能等级评定项目手的运动感觉功能评级也分为6级,具体内容为:⑴无任何运动。
⑵被动运动觉(前臂旋前,健侧/患侧):腕部、手指、拇指。
⑶一般感觉(健侧/患侧):手掌、指尖。
⑷腕和手指运动:伸腕(前臂旋前)、伸指(前臂旋前)、屈腕(前臂中立位)、整体运动(前臂中立位)。
⑸手的抓握(腕中立位):侧捏及放开、对指及放开、指尖捏及放开、柱状握及放开。
⑹手部其他活动:腕尺偏、腕桡偏、腕环绕、单指屈伸、手指内收、手指外展、拇指环转。
1.2FMA评定FMA评定即为简式Fugl-Meyer评定(Fugl-Meyer assessment,FMA),此方法实际上是BRSS(Brunnstrom's recovery stages of stroke,BRSS)的细化和数量化。
Brunnstrom技术一、概述二、成人偏瘫患者的运动模式三、评定方法四、治疗技术及临床应用一、概述瑞典物理治疗师Signe Brunnstrom,提出了脑损伤后恢复的6个阶段,并利用这个规律创立了一套治疗脑损伤后运动功能障碍的方法。
分级:完全性瘫痪(Brunnstrom I级)运动模式异常(BrunnstromⅡ级)异常运动模式达到顶点(BrunnstromⅢ级)分离运动的出现(BrunnstromⅣ、V级)几乎恢复正常(Brunnstr omⅥ级)特点:在脑损伤后恢复过程中的任何时期均使用可利用的运动模式来诱发运动的反应,以便让患者能观察到瘫痪肢体仍然可以运动,刺激患者康复与主动参与治疗的欲望。
二、成人偏瘫患者的运动模式(一)联合反应:就是指偏瘫患者健侧上下肢紧张性随意收缩时,患侧上下肢也发生肌肉紧张引起的关节活动。
上肢联合反应一般为对称性运动;下肢内收、外展为对称性的;屈曲、伸展为非对称性的(Raimiste现象)(二)共同运动:当患者活动患侧上肢或下肢的某一个关节时,不能做单关节运动,邻近的关节甚至整个肢体都可以出现一种不可控制的共同活动,并形成特有的活动模式。
1.上肢共同运动(1)上肢屈曲共同运动表现为腕与手指屈曲,前臂旋后,肘关节屈曲,肩胛骨内收(回缩)、上提,肩关节后伸、外展、外旋。
(2)上肢伸展共同运动表现为伸腕、屈指,前臂旋前,肘关节伸展,肩胛骨前伸,肩关节内收、内旋。
2.下肢共同运动(1)下肢伸展共同运动表现为脚趾跖屈,踝跖屈、内翻,膝关节伸展,髋关节内收、内旋。
(2)下肢屈曲共同运动表现为脚趾背屈,踝背屈、弹翻,膝关节约90°屈曲,髋关节屈曲、外展、外旋。
(三)原始反射1.同侧伸屈反射 :同侧肢体的单侧性反应。
例如:刺激上肢近端伸肌产生的冲动能引起同侧下肢伸肌收缩,或者刺激上肢近端屈肌可以引起同侧下肢屈曲反射。
2.交叉伸屈反射:当肢体近端伸肌受刺激时,会产生该肢体伸肌与对侧肢体伸肌同时收缩;反之,刺激屈肌会引起同侧与对侧肢体的屈肌收缩。
床椅转移时控制重心能力还比较弱,摔屁股现象有改
善
上肢
可协助健侧肢体自行穿脱衣,扣纽扣还不可以
可抓握水杯之类的大物件,小物品还不可以
Ⅴ
分离运动更为明
显,痉挛轻微下肢
用患侧的脚支撑时容易摇晃
大多数都会有步态异常
肌力恢复未达到3级以上者,步行能力还比较弱,需
要轮椅
遗留痉挛期的部分成分,如关节僵硬,足内翻
上肢
使用筷子还存在一点困难,不灵活
穿脱衣还不太灵活,手功能恢复各有差异
洗澡比较困难
晒衣服比较困难
VI 协调运动及运动
速度接近正常或
基本正常
下肢
平衡能力稍差,患腿支撑时摇晃
方向转换时需要协助,容易摇晃跌倒
肌力、平衡恢复较好者,基本正常,生活自理
上肢
患侧上肢运动协调性基本正常,比健侧速度稍差一点
能进行各种抓握,但单指活动比健侧要差一些。
Brunnstrom 技术一、概述二、成人偏瘫患者的运动模式三、评定方法四、治疗技术及临床应用一、概述瑞典物理治疗帅Signe Brunnstrom,提出了脑损伤后恢复的6个阶段,并利用这个规律创立了一套治疗脑损伤后运动功能障碍的方法。
分级:完全性瘫痪(Brunnstrom I 级)运动模式异常(Brunnstrom皿级)异常运动模式达到顶点(Brunnstrom用级)分离运动的出现(Brunnstrom IV> V级)几乎恢复正常(Brunnstr og 级)特点:在脑损伤后恢复过程中的任何时期均使用可利用的运动模式来诱发运动的反应,以便让患者能观察到瘫痪肢体仍然可以运动,刺激患者康复与主动参与治疗的欲望。
二、成人偏瘫患者的运动模式(一)联合反应:就是指偏瘫患者健侧上下肢紧张性随意收缩时,患侧上下肢也发生肌肉紧张引起的关节活动。
上肢联合反应一般为对称性运动;下肢内收、外展为对称性的;屈曲、伸展为非对称性的(Raimiste现象)(二)共同运动:当患者活动患侧上肢或下肢的某一个关节时,不能做单关节运动,邻近的关节甚至整个肢体都可以出现一种不可控制的共同活动,并形成特有的活动模式。
1. 上肢共同运动(1) 上肢屈曲共同运动表现为腕与手指屈曲,前臂旋后,肘关节屈曲,肩胛骨内收(回缩)、上提,肩关节后伸、外展、外旋。
(2) 上肢伸展共同运动表现为伸腕、屈指,前臂旋前,肘关节伸展,肩胛骨前伸,肩关节内收、内旋。
2. 下肢共同运动(1) 下肢伸展共同运动表现为脚趾跖屈,踝跖屈、内翻,膝关节伸展,髓关节内收、内旋。
(2) 下肢屈曲共同运动表现为脚趾背屈,踝背屈、弹翻,膝关节约900屈曲,髓关节屈曲、外展、外旋。
(三)原始反射1. 同侧伸屈反射:同侧肢体的单侧性反应。
例如:刺激上肢近端伸肌产生的冲动能引起同侧下肢伸肌收缩,或者刺激上肢近端屈肌可以引起同侧下肢屈曲反射。
2. 交义伸屈反射:当肢体近端伸肌受刺激时,会产生该肢体伸肌与对侧肢体伸肌同时收缩;反之,刺激屈肌会引起同侧与对侧肢体的屈肌收缩。
Brunnstrom 技术一、概述二、成人偏瘫患者的运动模式三、评定方法四、治疗技术及临床应用一、概述瑞典物理治疗师Signe Brunnstrom,提出了脑损伤后恢复的6个阶段,并利用这个规律创立了一套治疗脑损伤后运动功能障碍的方法。
分级:完全性瘫痪(Brunnstrom I 级)运动模式异常(Brunnstrom U级)异常运动模式达到顶点(Brunnstrom川级)分离运动的出现(Brunnstrom IV> V级)几乎恢复正常(Brunnstr 级)特点:在脑损伤后恢复过程中的任何时期均使用可利用的运动模式来诱发运动的反应,以便让患者能观察到瘫痪肢体仍然可以运动,刺激患者康复和主动参与治疗的欲望。
二、成人偏瘫患者的运动模式(一) 联合反应:是指偏瘫患者健侧上下肢紧张性随意收缩时,患侧上下肢也发生肌肉紧张引起的关节活动。
上肢联合反应一般为对称性运动;下肢内收、外展为对称性的;屈曲、伸展为非对称性的( Raimiste现象)(二) 共同运动:当患者活动患侧上肢或下肢的某一个关节时,不能做单关节运动,邻近的关节甚至整个肢体都可以出现一种不可控制的共同活动,并形成特有的活动模式。
1 •上肢共同运动(1) 上肢屈曲共同运动表现为腕和手指屈曲,前臂旋后,肘关节屈曲,肩胛骨内收(回缩)、上提,肩关节后伸、外展、外旋。
(2) 上肢伸展共同运动表现为伸腕、屈指,前臂旋前,肘关节伸展,肩胛骨前伸,肩关节内收、内旋。
2 •下肢共同运动(1) 下肢伸展共同运动表现为脚趾跖屈,踝跖屈、内翻,膝关节伸展,髋关节内收、内旋。
(2) 下肢屈曲共同运动表现为脚趾背屈,踝背屈、弹翻,膝关节约90。
屈曲,髋关节屈曲、外展、外旋。
(三) 原始反射1 •同侧伸屈反射:同侧肢体的单侧性反应。
例如:刺激上肢近端伸肌产生的冲动能引起同侧下肢伸肌收缩,或者刺激上肢近端屈肌可以引起同侧下肢屈曲反射。
2 .交叉伸屈反射:当肢体近端伸肌受刺激时,会产生该肢体伸肌和对侧肢体伸肌同时收缩;反之,刺激屈肌会引起同侧和对侧肢体的屈肌收缩。
偏瘫运动功能的评定偏瘫是指中枢神经系病变引起的肢体运动障碍,通常表现为一侧肢体肌力减退或完全丧失,伴有对侧一侧神经反射亢进、病理反射与舞蹈样动作等。
运动功能评定是评估偏瘫患者运动康复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计划和评价康复效果。
以下是关于偏瘫运动功能评定的详细介绍。
一、常用的偏瘫运动功能评定量表1. Fugl-Meyer评定(FMA):是一种较为广泛应用的评定量表,包括肌力、运动协调、肌张力和功能活动等评估项目,通过观察患者在各个项目上的表现,综合评价患者的运动功能状况。
2. Brunnstrom运动阶段评定:根据肢体动作的协调性评估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共分为6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评估项目,如手指灵活性、手臂过程性动作、肩部前部上升动作等。
3.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肌力评级量表(MRC):该量表用于评估患者的肢体肌力,根据肌肉收缩的能力和活动范围,将肌力分为6个等级,从0级表示无运动功能到5级表示正常肌力。
4. Ashworth肌张力量表:用于评估患者的肌张力,通过手动检查患者肌肉的抵抗程度,将肌张力分为0级表示无肌张力到4级表示非常明显的抵抗。
上述评定量表可以结合使用,互相补充,以获取更全面的运动功能评估结果。
二、偏瘫运动功能评定的方法与步骤1.视觉评估:通过观察患者的姿势、对称性、动作协调性、肢体活动范围等来评估运动功能的损伤程度。
2.肌力评定:使用MRC量表评估患者的肌力,根据手动检查患者受损肢体的主要肌肉群的收缩能力和活动范围,将其分级。
3. 肌张力评定:使用Ashworth肌张力量表评估患者的肌张力,手动检查患者萎缩肢体的主要肌肉群,评估其肌张力的程度。
4. 动作评定:使用FMA和Brunnstrom量表评估患者的动作协调性和功能活动。
观察患者的手指活动、手臂、肩膀和腿部的动作,评估其运动协调程度和能力。
5.功能评定:根据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如握笔、握取物品、抓取食物等,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受损程度。
Brunnstrom技术
一、概述
二、成人偏瘫患者的运动模式
三、评定方法
四、治疗技术及临床应用
一、概述
瑞典物理治疗师Signe Brunnstrom,提出了脑损伤后恢复的6个阶段,并利用这个规律创立了一套治疗脑损伤后运动功能障碍的方法。
分级:
完全性瘫痪(Brunnstrom I级)
运动模式异常(BrunnstromⅡ级)
异常运动模式达到顶点(BrunnstromⅢ级)
分离运动的出现(BrunnstromⅣ、V级)
几乎恢复正常(Brunnstr omⅥ级)
特点:
在脑损伤后恢复过程中的任何时期均使用可利用的运动模式来诱发运动的反应,以便让患者能观察到瘫痪肢体仍然可以运动,刺激患者康复和主动参与治疗的欲望。
二、成人偏瘫患者的运动模式
(一)联合反应:
是指偏瘫患者健侧上下肢紧张性随意收缩时,患侧上下肢也发生肌肉紧张引起的关节活动。
上肢联合反应一般为对称性运动;
下肢内收、外展为对称性的;屈曲、伸展为非对称性的(Raimiste现象)(二)共同运动:
当患者活动患侧上肢或下肢的某一个关节时,不能做单关节运动,邻近的关节甚至整个肢体都可以出现一种不可控制的共同活动,并形成特有的活动模式。
1.上肢共同运动
(1)上肢屈曲共同运动表现为腕和手指屈曲,前臂旋后,肘关节屈曲,肩胛骨内收(回缩)、上提,肩关节后伸、外展、外旋。
(2)上肢伸展共同运动表现为伸腕、屈指,前臂旋前,肘关节伸展,肩胛骨前伸,肩关节内收、内旋。
2.下肢共同运动
(1)下肢伸展共同运动表现为脚趾跖屈,踝跖屈、内翻,膝关节伸展,髋关节内收、内旋。
(2)下肢屈曲共同运动表现为脚趾背屈,踝背屈、弹翻,膝关节约90°屈曲,髋关节屈曲、外展、外旋。
(三)原始反射
1.同侧伸屈反射:同侧肢体的单侧性反应。
例如:刺激上肢近端伸肌产生的冲动能引起同侧下肢伸肌收缩,或者刺激上肢近端屈肌可以引起同侧下肢屈曲反射。
2.交叉伸屈反射:当肢体近端伸肌受刺激时,会产生该肢体伸肌和对侧肢体伸肌同时收缩;反之,刺激屈肌会引起同侧和对侧肢体的屈肌收缩。
3.伤害性屈曲反射:肢体远端受到伤害性刺激时,肢体出现屈肌收缩和伸肌抑制。
4.紧张性颈反射(tonic neck reflex,TNR) :
(1)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STNR):
表现为当颈后伸时,两上肢伸展,两下肢屈曲;颈前屈时,两上肢屈曲,两下肢伸展。
(2)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ATNR):
是指当身体不动,头部左右转动时,头部转向一侧的伸肌张力增高,肢体容易伸展,另一侧的屈肌张力增高,肢体容易屈曲
5.迷路反射:
由于头部在空间位置的变化所引起。
表现为仰卧位时伸肌张力高,四肢容易伸展,俯卧位时屈肌张力高,四肢容易屈曲。
6.紧张性腰反射:
腰向右侧旋转时,右上肢屈曲、右下肢伸展,向左侧旋转时,右上肢伸展、右下肢屈曲。
7.正、负支持反射:
正支持反射又称为磁反应,是指在足跖球部(足底前部)加以适当的压力时,如果将施加压力的手缓慢收回,受刺激的下肢在伸肌反应的作用下会随着收回的手产生运动,恰如受到磁铁的吸引一样。
负支持反射是指牵拉伸趾肌时能有效地引起伸趾、伸踝、屈膝以及髋的屈曲、外展、外旋。
三、评定方法
上肢:
1期:无随意运动
2期:开始出现轻微的屈曲共同运动(肩伸展过度,肘屈曲,肩外展、外旋,前臂旋后)
3期:能充分进行上两项运动,能进行伸展共同运动(肩内收、内旋时伸展,前臂旋前)
4期:(1)肘屈曲前臂能部分旋前、旋后
(2)肘伸展位肩能前屈90°
(3)将手向腰后旋转
5期:(1)肘伸展位肩能外展90°(前臂旋前位)
(2)肘伸展位肩能前屈180°
(3)肘伸展位前臂能旋前、旋后
6期:正常动作或稍欠灵巧,快速动作不灵活
三、评定方法
手指:
1期:无随意运动
2期:稍出现指的联合屈曲
3期:指能充分联合屈曲,但不能联合伸展
4期:(1)全部手指稍能伸,总的伸展达不到全关节活
动范围
(2)拇指能侧方捏握
5期:(1)总的伸展可达全范围,能抓圆柱状物体、球
形物、完成第三指对指
(2)指伸展位外展
(3)手掌抓握
6期:指屈曲位外展,能投球、系纽扣,稍欠灵巧,大
体上正常
三、评定方法
下肢:
1期:无随意运动
2期:下肢的轻微随意运动
3期:坐位、立位时有髋、膝、足的屈曲
4期:(1)坐位,膝屈曲90°时可将脚向后滑行
(2)坐位,足跟接地,足能背屈
5期:(1)立位,髋伸展位能屈膝
(2)立位,膝伸展位,脚稍向前踏出,足能背屈
6期:(1)立位,髋能外展并能超过骨盆上提范围
(2)立位,小腿能内旋、外旋,伴有足内翻及外
翻
三、评定方法
I 弛缓,无任何运动
Ⅱ开始出现痉挛及共同运动模式
Ⅲ异常运动模式达到高峰,痉挛加重
Ⅳ出现一些分离运动,痉挛开始减弱
V 分离运动为主,痉挛明显减弱
Ⅵ协调运动正常或接近正常,共同运动及痉挛消失
四、治疗技术及临床应用
治疗方针为:
①经常重视运动感觉。
②早期患者在床上肢体摆放位置。
③利用共同运动模式。
④促进分离运动。
⑤最后达到随意地完成各种运动。
1.上肢:
(1)Brunnstrom I一Ⅲ阶段的训练方法
1)屈肌共同运动的引出:
嘱患者健侧上肢屈肘,施以阻力,面部转向健侧,轻叩上、中斜方肌、菱形肌和肱二头肌引起上肢屈肌共同运动。
2)伸肌共同运动的引出:
①患者仰卧,健侧上肢伸直,施加阻力,面部转向患侧,轻叩三角肌,引起上肢伸肌的共同运动。
3)双侧抗阻的划船样动作训练:
患者与治疗师对面而坐,相互交叉前臂再握手,做划船时推拉双桨把手的动作,让患者推时前臂旋前,拉时前臂旋后,治疗师对患者健侧上肢施加阻力,待患肢也有运动动作后,适当地给予阻力。
(2)BrunnstromⅣ阶段的训练方法
在伸肘的情况下前臂旋前、旋后:由于旋前是伸肌共同运动模式的成分,旋后是屈肌共同运动模式的成分,所以伸肘旋前可破坏屈肌共同运动,伸肘旋后可破坏伸肌共同运动。
(4)BrunnstromⅥ阶段的训练:
按照正常的活动方式来完成各种日常生活活动。
2.手:
(1)Brunnstrom I一Ⅲ阶段:利用健侧活动施加阻力诱发联合反应或共同运动,诱发手指的抓握,同时注意利用伸肌共同运动模式促进伸腕。
(2)BrunnstromⅣ阶段:
主要为诱发及进一步促进分离运动。
通过各种手段促进手的伸、屈、抓握及放松的能力,进行手的功能活动。
例:固定腕关节以达到良好的抓握
(3)BrunnstromV阶段:
进一步促进分离运动,加强随意性,提高手的抓握、释放能力及对指能力,与日常生活动作紧密结合。
(4)BrunnstromⅥ阶段:
按照正常的活动方式来完成各种日常生活活动。
3.下肢:
(1)Brunnstrom I一Ⅲ阶段:
1.屈肌共同运动的诱导方法
2.伸肌共同运动的诱导方法
3.患侧下肢外展的诱发
4.患侧下肢内收的诱发
下肢脱离共同运动模式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