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运动的地理意义
- 格式:ppt
- 大小:2.98 MB
- 文档页数:6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包括方向、周期、速度等。
(2)学生能够解释昼夜交替、地方时、区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等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3)学生能够阐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等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地球仪、动画演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2)通过计算地方时和区时、绘制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曲线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地理计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
(2)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运动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全球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
(2)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如昼夜交替、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
(3)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
2、教学难点(1)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2)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地理意义,使学生对相关知识有初步的了解。
2、演示法通过地球仪、多媒体动画等演示工具,直观展示地球的运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现象。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地球运动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4、练习法通过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地球在宇宙中运动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运动状态。
(2)提问学生:“你知道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吗?地球的运动又会产生哪些地理意义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2、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1)展示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方向,并通过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直观感受地球的自转。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篇一」一、产生昼夜交替1、原因:地球自转2、周期:________时,叫做1个__________。
3、意义:①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____________,被用来作为基本的________。
②太阳日时间不长,保证了地球上_____________的生存和发展。
二、产生地方时:1、地方时定义:因_____________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
成因:地球自转。
地方时差:经度隔15°,地方时相差________小时。
计算方法:向东加地方时差,向西减地方时差。
(备注:东、西确定方法:同是东经度,经度大的在东,经度小的在西;同是西经度,经度小的在东,经度大的在西)2、区时(标准时):从理论上全球共划分成_____个时区,各时区都以_______的地方时为该区的区时。
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______小时。
3、特别计时法:半区时:采用与中央经线相差7.5°的时区的边界线的地方时,如:印度采用____。
东部区时:采取本国东部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如朝鲜采用______区。
统一区时:统一采用一个时区的区时,如我国统一采取北京所在的_____区时,(即东经_______的地方时),称为_________。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1、偏向规律:在北半球向_______偏,在南半球向______偏,赤道上无偏向。
2、成因: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_________力。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篇二」地球运动的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出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地球运动教案。
2、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迁移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件演示及地球仪等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一、地球自转及其意义地球绕地轴进行自西向东的旋转称为地球自转。
在北极上空观察,地球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极上空观察,地球顺时针方向旋转。
地球自转一周为1日,但对于不同的参照物,1日的时长略有差别。
若以距离地球非常遥远的恒星为参照点,1日时长为23时56分4秒,称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一个恒星日内地球绕地轴旋转360度。
若以太阳为参照点,1日时长为24时,称太阳日,也是我们在地球上感受到的一天变化。
一个太阳日内,地球绕地轴旋转略大于360度(即360°59′)。
我们生活中常用的自转周期是24小时(太阳日)。
地球的自转将造成昼夜更替,形成“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的地转偏向力,形成地方时和时差。
由于地球的自转运动,同一纬度位置较东的地区能较早看到太阳的升起。
而各地的时刻又要参照太阳的位置,因此同一时刻经度不同的地区时刻不同,而地方时就是指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
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度,地方时相差4分钟。
为了解决地方时不同带来的不便,人们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将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区时。
同时,人们还设定了国际日期变更线(即日界线,与180度经线大致重合,但并非完全重合),用来作为日期的分界线。
日界线东侧的西十二区和西侧的东十二区时刻相同,但日期上东十二区要比西十二区早一天,东十二区是世界上时间最早的地方。
二、地球公转及其意义地球按其轨道围绕太阳自西向东运动称为地球公转。
地球公转一周为1年。
公转一周的真正周期是恒星年(以遥远的恒星为参考系),共365天6时9分10秒。
而我们常用的周期是回归年(即太阳连续两次直射北回归线的间隔),共365天5时48分46秒。
由于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间存在23°26′的黄赤交角,因此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会发生变化,在地球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回归运动,于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分别直射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及晨昏线。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它对自然地理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整体性和差异性都有重要影响,是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因此本节知识是高中地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由于地球运动具有难以感知的特性,不少学生在学习时还会存在一定的障碍,但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空间智能有较大促进作用。
3.设计思路本节内容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情景——设疑——探究——建构的学习模式,通过实验,演示,画图等创设问题情景,使抽象的地球运动具体化,生动化。
学生进行质疑,探究交流,归纳,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二、学情分析及学法指导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已初步具有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地解决问题,故在教学中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分组讨论,进行有效教学。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节的'知识结构,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学法指导。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昼夜更替现象2.理解晨昏线的地理意义3.学会晨昏线的判读(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地理实验的探究以及相互讨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且汇报探究成果的这一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以及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
【自然地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是啥主要概念地球自转是地球本身以地轴为旋转轴中心旋转。
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自转周期按照参考点的不同,分为恒星日、太阳日和太阴日,其真正周期是一恒星日;自转的速度分为角速度和线速度。
地球公转是地球以太阳为中心进行绕转。
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为自西向东;地球公转轨道为椭圆轨道,随着地球公转,日地距离会发生变化,地球于每年 1 月初经过近日点,7 月初经过远日点;地球公转的周期由于参考点不同分为恒星年和回归年,其真正周期是恒星年;太阳公转的速度分为角速度与线速度,日地距离变化造成太阳对地球的引力的变化,地球离太阳近时,受太阳的引力大,角速度和线速度都变快,远离太阳时,角速度和线速度变慢。
黄赤交角是指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天赤道面)的交角,为23°26′。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是由于地球自转与公转和黄赤交角的存在,产生的地理现象,包括昼夜交替与时差、地转偏向力、昼夜长短变化、四季变化、五个自然带的划分等。
解读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本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要着重要意义。
本条要求中的行为动词用“说明”,表明对本条要求从义务教育阶段了解现象的层面上升为理解规律和成因的层面。
地球同时存在着不同的运动形式,如绕地轴自转、绕太阳公转、随太阳参与银河系的运动等。
即使是公转也不只是简单地绕太阳进行椭圆运动,而是绕日地质心运动,同时也绕月地质心运动。
在中学阶段,一般只研究地球的两种基本运动形式——绕地轴的自转和绕日的公转,并且对运动做了简化处理,如地球的公转就是围绕太阳的运转,教师在教学中不用详细讲述。
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
一方面,根据不同的参照系,地球运动有真运动和视运动的不同,要加以区别。
一般在讲运动规律的时候参照真运动,如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讲人们看到的一些运动现象的时候参照视运动,如人们看到太阳东升西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