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_地球的运动
- 格式:ppt
- 大小:2.69 MB
- 文档页数:24
初中地理地球运动第一篇范文:初中地理——地球运动在地球上,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着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而这些现象的背后,都离不开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运动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和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增强他们对地球环境的认识。
一、地球的自转地球绕着自己的轴心旋转,这个运动叫做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天。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有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1.昼夜交替:由于地球自转,地球上的不同地区会不断地进入阳光和阴影中,形成昼夜交替的现象。
2.时间差异:由于地球自转,地球上的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的时间。
一般来说,向东移动一个经度,时间会向前推进一个小时。
二、地球的公转地球绕着太阳旋转,这个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
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年。
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有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等。
1.四季变化:地球公转过程中,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和角度会不断变化,导致地球不同地区的温度差异,形成春夏秋冬四季。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地球公转过程中,地球上的不同地区在正午时太阳的高度会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越低。
3.昼夜长短的变化:地球公转过程中,地球不同地区的昼夜长短会发生变化。
在夏至时,北半球的白天最长,黑夜最短;在冬至时,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长。
三、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的运动对地理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气候的形成:地球运动影响了地球上的温度分布,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
2.生物的分布:地球运动影响了地球上的光照和温度,进而影响了生物的分布。
3.人类的生产活动:地球运动产生了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这对人类的生产活动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农业种植、交通运输等都需要考虑地球运动的影响。
四、教学建议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球运动的知识,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几个策略:1.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地球运动的过程。
初中地理教案: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自转运动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心旋转的运动。
这个轴心被称为地轴,它连接了北极和南极,且垂直于地球表面。
地球完成一次自转所需的时间约为24小时。
1. 地轴倾斜引起的现象地球的轴线并不完全垂直于黄道面,而是倾斜23.5度。
因此,在地球自转过程中,太阳光照射到各个纬度上时会产生不同的太阳高度角和日照时间。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季节会发生变化以及为什么地方之间有着不同的气候。
2. 日食和月食由于地球自转和月亮绕地球公转,当月亮处于特定位置时,太阳、月亮和地球三者会形成一条直线。
这种情况下,如果月亮处于地球与太阳之间,则发生日食;如果月亮正好进入阴影区域,则发生月食。
3. 环形日食和部分日食在某些情况下,当月亮离太阳较远时,无法完全遮挡住太阳表面,我们看到的就是部分日食。
而当月亮处于距离地球较远的位置时,无法完全遮挡住太阳,我们就会目睹到环形日食现象。
4. 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地球自转带来了昼夜交替的变化。
白天人们进行各种活动,而夜晚则提供了休息和睡眠的时间。
此外,自转还导致了不同纬度上的气候差异、潮汐现象以及风向的变化等。
二、地球的公转运动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轨道运动。
这个轨道呈椭圆形,并且与黄道面相交。
完成一次公转所需的时间约为365.25天(即一年)。
1. 阳历年和闰年日常使用中我们所说的一年通常指数学年、农历或者阳历年。
然而,由于公转周期并非整数,因此为了保持日期与季节间稳定性,在平年基础上增加一个额外日期来弥补,即闰年。
闰年具有366天。
2. 四季交替与自转不同,公转引起了四季交替现象。
当地球公转到离太阳最近的位置时,我们称之为冬至点,此时南半球将迎来夏季,而北半球则迎来冬季。
当地球完成四分之一公转并达到离太阳最远的位置时,则是夏至点。
3. 地球公转对气候的影响地球的轨道运动使得地区之间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因此导致了地球上各个地区的气温、降水等气候差异。
地理地球运动知识首先,地球的自转运动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的旋转运动。
地球的自转速度约为每小时1670公里,自转周期为约24小时。
这个自转运动决定了我们所经历的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因此在地球表面上看,太阳似乎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
但实际上是地球自转导致了这种错觉。
地球自转还造成了赤道地区的地球表面明显膨胀,并在地球的两极形成了压缩。
其次,地球的公转运动是指地球绕太阳轨道运行的运动。
地球绕太阳以顺时针方向运行,周期为一年。
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在一年之中有所不同,导致了地球不同的季节。
地球公转的轨道呈椭圆形状,因此在一年中有时候地球与太阳的距离较近,有时候较远。
这个现象被称为近日点和远日点。
除了自转和公转运动,地球还有倾斜自转的特点。
地球自转轴与公转平面之间的夹角称为倾角,现在大约为23.5度。
这个倾角决定了地球的季节变化。
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因为地球轴向太阳的倾斜角度的不同,导致了不同地区的阳光照射强度和时间长度不同,从而形成了春、夏、秋、冬等不同季节。
地球的运动对于地理、气候和生物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地球自转使得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季节有所差异,地球公转则导致了地球表面不同地区的温度分布不均匀。
这些运动作用下,地球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生态景观,造就了各种不同的气候带和生物群落。
总的来说,了解地球的运动是非常重要的,它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生存环境。
地球运动的规律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自然界的奥秘,还可以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提供重要的参考。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地球运动,加深对其规律的认识,以便更好地适应和利用自然环境。
初中地理易考知识点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是初中地理学科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掌握了地球的运动规律,才能更好地理解地理现象并解释自然现象。
本文将详细介绍地球的运动,并围绕日地关系、地球自转和公转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日地关系地球的运动首先涉及到日地关系。
地球围绕太阳运动,形成了日地关系,这是影响地球季节变化的重要因素。
1. 自转地球自转是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
地球自转的规律是:自西向东旋转,每天一周,即24小时。
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使得地球上的各个地区经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2. 公转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轨迹。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365.25天,因此需要四年才能形成一个闰年。
地球的公转轨道呈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二、地球的倾斜和地理现象地球的倾斜是地球运动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它直接影响着地球的气候、季节和地理现象。
1. 地轴倾斜引起的季节变化地球的轴线与公转平面的夹角称为地轴倾斜。
由于地轴倾斜的存在,不同季节地区的太阳直射点和斜射点位置不同,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在北半球夏至时,北极圈内白夜持续,而南极圈则是黑夜持续;而冬至时则正好相反。
地轴倾斜引起了不同地区的气温、降雨等气候要素的差异,也决定了各地区的植被和农作物的生长情况。
2. 地球倾斜与极昼极夜由于地球倾斜的存在,在北极圈内会出现连续数天或月的白夜,也就是极昼。
而在南极圈内,则会出现连续数天或月的黑夜,即极夜。
这种现象是由于地球公转轨道与地球轴倾斜夹角改变引起的。
三、地球的四季变化地球的四季变化是地球公转和地轴倾斜的综合结果。
1. 春分和秋分春分和秋分分别是北半球和南半球国际上的两个重要节气。
春分时,地球上北半球的白昼开始增长,南半球的白昼开始缩短;秋分时则相反,北半球的白昼开始缩短,南半球的白昼开始增长。
2. 冬至和夏至冬至和夏至分别是北半球和南半球的两个重要节气。
冬至时,北半球的黑夜达到最长,白昼最短;夏至时则相反,北半球的白昼最长,黑夜最短。
初中地理必修——地球的运动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它不仅是人类发展的条件之一,同时也是我们探索宇宙的起点。
地球的运动是我们研究地球的基础,初中地理必修课程中也涉及了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
地球自转的周期被定义为一昼夜,也就是24小时。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由西向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西向东旋转。
地球的自转不仅影响了地球上的昼夜变化,而且也会对风向、海流等地球上的环境和气候产生影响。
二、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
地球的公转周期为365.25天,也就是一年。
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而不是圆形。
由于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因此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也会产生变化。
按照日地距离最小的时刻称为“近日点”,距离最远的时刻称为“远日点”。
地球公转产生的季节变化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中一个重要的自然条件。
在北半球,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交替出现。
相对地,南半球的季节和北半球相反,也就是南半球的夏天和北半球的冬天是同时出现的。
三、倾斜度和赤道地球的赤道是指地球上纬度为0°的地方。
地球自转轴线并不与其公转轨道垂直,两者呈23.5度的倾斜夹角,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倾斜度”。
由于倾斜度的存在,地球上不同区域的日照时间和季节变化都不同。
赤道地区的气候通常较为热带,因为太阳照射强度较大。
而极地地区由于太阳角度很小,因此气温低,日照时间也非常短。
四、地球的经度和纬度经度和纬度是表示地球上不同位置的方式。
纬度是指地球表面上从赤道向南北两极方向所画小圆的大小,从赤道开始向南北方向逐渐增大。
经度是指地球表面的大圆投影到地球中心的轴上所得角度。
通过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倾斜度和赤道以及经度和纬度等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上不同地域的气候、生态以及文化。
初中地理必修中关于地球的运动和地理位置的教学内容对我们呈现了一个全面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然,探索世界。
初中一年级地理知识点之地球的运动的详细见
证
初中一年级地理知识点之地球的运动的详细见证
为大家整理了初中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助考生一臂之力。
1、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自转。
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
天、产生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
2、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公转。
公转的方向也
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年、产生四季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3 月 21 日前后(春分日),太阳光直射赤道,3、4、5月是北半球的春季(南半球是秋季)
6 月 22 日前后(夏至日),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6、7、8月是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是冬季)
9 月 23 日前后(秋分日),太阳光直射赤道,9、10、11月是北半球的秋季(南半球是春季)
12 月 22 日前后(冬至日),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12、1、2月是北半球的冬季(南半球是夏季)
3、地球是个球体,受阳光照射的情况不同,冷热就有差别,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带: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4、五带的分界线是:热带与北温带界线是北回归线,热带
与南温带的界线是南回归线,北温带与北寒带的界线是北极圈,南温带与南寒带的界线是南极圈
5、地球五带中,气候终年炎热的是热带,四季变化比较明显的是南、北温带,气候终年寒冷的是南、北寒带
初中一年级地理知识点,初中的相关内容就为大家介绍到这儿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地球的运动知识点一、地球的自转: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沿着自身的轴线自西向东旋转的运动。
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1.自转轴:地球的自转轴是地球通过北极和南极的一条假想直线,又被称为地轴。
自转轴的倾角约为23.5°。
2.自转周期:地球自转的周期约为23小时56分4秒。
3.自转速度:地球的自转速度不是均匀的,随着纬度的增加,自转速度逐渐减小,赤道地区的自转速度大约为1670公里/小时。
4.自转的影响: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也是引起地球上各种天气现象和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二、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
地球的公转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1.公转轨道:地球的公转轨道呈椭圆形,称之为椭圆轨道。
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约为1.5亿公里。
2.公转周期:地球的公转周期约为365.25天,一年有365天5小时48分46秒。
4.公转的影响:地球的公转是引起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地球轨道的椭圆性质和自转轴的倾斜,使得地球不同位置的太阳辐射量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了季节的交替变化。
2.章动:地球的自转轴会不断变动,这种变动称为章动。
由于章动的存在,太阳和其他星体在地球上的视运动产生了复杂的变化。
3.地球的偏心率:地球的公转轨道并非完全的椭圆,而是稍微扁平的椭圆。
这个扁平度称为地球的偏心率,偏心率的大小影响着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变化,从而影响着季节的强度。
4.地球的前进运动:地球在太阳系中不断向前移动,这是地球的前进运动。
地球的前进运动还会受到其他行星和恒星的引力影响。
6.地球的自荷平衡运动和地壳运动:地球的自荷平衡运动主要是由于地球内部物质重新分布所产生的。
地壳运动则是指地球地壳产生的各种现象,如地震、火山喷发等。
总结起来,地球的运动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包括自转、公转、岁差运动、地球的前进运动、地球的旋进运动等。
这些运动不仅影响着地球的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也为人类提供了时间的度量和导航的基础。
1.2 地球的运动公转课件(共30张PPT)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共30张PPT)地球的自转(1)产生昼夜现象的原因:地球是一个自身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2)产生昼夜更替的原因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也就不断地交替。
地球的自转12:0024:006:00东西18:00地球的自转N午夜0:00日落18:00正午12:00日出6:00春/秋分日昼夜情况北极俯视图3地球的公转公转:地球绕太阳运行叫作公转,其路径称为公转轨道,是一个近似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地球的公转绕日自西向东方向地球的公转如果地球没有倾斜角If the earth has no tilt angle如果地球没有倾斜角If the earth has no tilt angle地球表面每点受到的太阳辐射相同赤道地区终年高温,高纬度地区终年寒冷每天昼夜时长相等,没有四季变化地球的公转23.5°北极星黄赤交角地轴黄道面黄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面赤道面: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黄赤交角:黄道面与赤道面之间的夹角当地球有了倾斜角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到南回归线之间移动由于地球是倾斜的,太阳照射的情况不同,产生了季节的变化春分秋分冬至冬至春分3.21夏至6.22秋分9.23冬至12.22冬至南回归线北回归线赤道23.5°N23.5°S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昼变长昼变短昼变长昼变短思考:6月1日,我国昼夜长短情况以及昼长变化情况?昼长夜短昼变长直射赤道直射南回归线直射赤道直射北回归线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Geographical phenomena caused by the earth revolution①昼夜长短的变化③五带的划分②四季的变化地球的公转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造成各纬度存在热量差异,形成五带。
范围气候特点南、北回归线之间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北极圈以北南极圈以南终年炎热四季变化明显终年寒冷温度带终年寒冷四季变化明显地球的公转气候终年炎热热带地球的公转气候四季分明温带地球的公转气候终年寒冷寒带地球的公转在地球上的五带中,非洲绝大部分位于哪一个带?地球的公转你的家乡属于五带中的哪一个带?有阳光直射现象吗?4本节课堂作业本节课堂作业【解题思路】地球自转是地球绕着地轴转,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东边地点的时刻比西边地点早看到日出,故倭国时间比中国早,地球自转带来昼夜交替和时间的差异。
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地球自转: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
关于地球自转的各种理论目前都还是假说。
地球自转是地球的一种重要运动形式,在地球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为465米/秒。
地球自转一周耗时23小时56分,约每隔10年自转周期会增加或者减少千分之三至千分之四秒。
一般而言,地球的自转是均匀的。
晨昏线:指地球上迎着太阳的昼半球与背着太阳的夜半球之间的分界线,也称晨昏圈。
晨昏圈把它所通过的纬线圈分成昼弧和夜弧,昼弧与夜弧的长短可表示该纬线圈昼夜长短的状况。
由于地球不停地以1个太阳日为周期的自转,晨昏圈在地面上不断地移动,其周期也为1个太阳日(24小时),从而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地球公转过程中各纬线圈上昼弧与夜弧的长度不断地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
在北半球的春分日、秋分日,晨昏圈同某一经线圈相重合,全球各地昼弧与夜弧等长,即昼夜平分。
在北半球的夏至日、冬至日,晨昏圈同经线的交角为最大,夏至日,北半球各纬线圈上的昼弧为一年中最长,即白昼为最长,南半球各纬线圈上的夜弧为一年中最长,即黑夜为最长。
冬至日,反之。
晨昏圈是地球上的大圈,但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等,在日出以前和日没以后天空仍较明亮,因此它实际上要比大圈略小些。
地球自转的特点:1.地球围绕地轴转动;2.地球的自转是自西向东的转动;3.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变化和时差变化。
自转产生的现象:1.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被太阳光照亮的半球成为昼半球,相对应的称为夜半球。
2.地球自西向东转动,导致各地见到日出的时间不同,东边要先看到日出,东边时刻早于西边时刻。
/地球公转: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的旋转成为公转,周期为365.25天。
黄赤交角: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轨道称为黄道,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同时进行,黄道和赤道之间的夹角始终为23°26′,黄赤交角的存在决定了地球四季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