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财政活动中的公共决策问题
- 格式:ppt
- 大小:731.02 KB
- 文档页数:40
财政学要点整理第二章(小题目)1、帕累托最优:如果存在一种资源配置的状态,任何调整都不能使其中至少一个人的状态变好,而其他人的状态至少不变坏,这种状态就是最好的。
2、帕累托改进:如果在一种状态下,比如A状态,存在某种调整,如调整到状态B,会使至少一个人的状态变得好一些,而其他人都至少不变坏,我们就称从A到B的调整是帕累托改进3、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对任何初始资源配置,市场运行的结果必然导致有效率的结果。
4、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只要进行初始禀赋的适当的配置,再让人们在完全竞争市场中自由交易,社会可以得到任何有效率的分配结果。
第三章公共决策问题(问答题)1、公共决策的特征:(1)偏好显示中的“一人一票”原则(2)公共决策中的公共产品特征(3)公共决策结果的强制性2、投票悖论:在投票过程中,由于投票人的偏好结构问题导致投票结果不稳定,不同的投票顺序会产生不同的投票结果。
3、中间投票人定理:在公共决策中,公共决策的投票结果往往与中间或中位投票人的偏好相一致。
4、在当所有选民都表现出单峰偏好时,多数票原则下投票结果一定是稳定而又一致的。
但当存在多峰偏好时,公共决策结果就有可能出现投票悖论,这种情况下,决策者可以通过人为操控投票顺序实现自己偏好的投票结果。
第四章公共产品(计算题+问答证明题)1、公共产品:是一种共同消费的商品,多一个人来消费不会导致其他人的消费数量减少。
2、基本性质:(1)非竞争性:该商品一旦提供,多一个人来消费不会增加额外的资源成本。
(2)非排他性:在技术上无法将某个人排除在该商品的受益范围之外,或即使能够但成本太高。
(注意,是否具备排他性总是和能否收费联系在一起。
)3、(1)排他性公共产品(灯塔)(2)拥挤性公共产品(优美的风景、拥挤的道路)(3)俱乐部产品(排他性+拥挤性)(4)公共产品(国防、治安、监狱、钓鱼)4、私人产品的有效提供(P85)需求曲线水平加总P A=P B=MC MRS A=MRS B=MRT5、公共产品的有效提供需求曲线垂直加总P A+P B=MC MRS A+MRS B=MRT (萨缪尔森条件)具体例子见P95 第三题第五章外部性(计算题)1、外部性:当某一实体(一个人或企业)的活动以市场机制之外的某种方式直接(没有通过价格传递)影响他人的福利时,这种影响称为外部性(externality)。
第三章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属于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的是A.利益集团B.公民个人C.大众传媒D.代议机关【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
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即公共政策的法定生产者,也就是那些获得宪法和法律授权,掌握公共权力,能够对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从而主导政策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直接主体包括国家的代议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某些政治体制内的政党和军队领导人。
2.在整个政策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A.政策制定系统B.政策执行系统C.间接主体系统D.政策反馈系统【解析】A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政策制定系统的地位。
政策主体系统包括三个子系统,即政策制定系统、政策执行系统、间接主体系统,其中,政策制定系统居于整个政策系统的核心地位。
3.政策系统的“神经”系统是A.信息传播系统B.政策咨询系统C.政策监控系统D.政策评估系统【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信息传播系统的地位。
政策支持系统一般由信息传播系统、政策咨询系统、政策监控系统、政策评估系统四个子系统构成,其中,信息传播系统是政策系统的“神经”系统。
4.保证政策系统的良性运行和政策目标的实现,减少决策失误,避免政策执行中发生变形的政策支持系统的子系统是A.信息传播系统B.政策咨询系统C.政策评估系统D.政策监控系统【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政策监控系统。
政策监控系统是政策系统的一个特殊子系统,由直接决策者和执行者以外从事政策监督和控制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构成。
政策监控系统的任务是保证政策系统的良性运行和政策目标的实现,减少决策失误,避免政策执行中发生变形。
5.中央集权型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的典型是A.英国B.法国C.美国D.德国【解析】B6.强调权威的多元化权力的分散化以及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双向互动的理论是A.新公共管理理论B.科学管理理论C.治理理论D.精英理论【解析】C7.将决策权的配置分为首长制和委员会制的依据是A.最高决策权所属人数的多少B.决策权限的集中与分散程度C.上级决策机关对下级的指挥控制方式D.决策系统中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和范围【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决策权的配置类型。
财政学陈共著(第七版)知识要点和部分课后问题答案第一章财政概述1.财政概念1.1财政的基本含义和特征1.1.1财政的基本含义:经济部门,经济范畴1.1.2财政的基本特征:公共和阶级,强制和非直接偿还,平衡性1.2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财政学基础概念1.2.1公共物品:提供者,非排他,非竞争,混合物品1.2.2公共需要:公共与私人需要;共同需要,无差别享用,付出代价但非等价,政府的职责,涵盖广;共同的历史的特殊的1.3关于财政与“公共财政”2.政府和市场关系——财政学基本关系2.1学习财政学为什么研究政府和市场关系:两个资源配置的系统关系是理论前提2.2市场:市场效率和市场失灵2.2.1市场和市场效率:信息,价格,资源配置,优胜劣汰2.2.2市场失灵:垄断-高价,信息不对称,外部效应,收入不公,经济波动 2.3政府:政府干预与政府干预失效2.3.1政府的经济作用:厘清政府职责;提供公共物品,宏观调控2.3.2政府干预程度和干预手段:法政,公共生产和提供,财政手段2.3.3政府干预失效:政治全力不创造财富却能支配经济;决策失误,寻租,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政府职能的越位缺位3.财政职能3.1研究财政职能的思路和意义3.2资源配置职能:有限的资源,资产、产业、技术、地区结构,优化配置,效率;提供物品和经费,引导资源,弥补市场缺陷;手段-明确划分、优化支出结构、优化狗子规模和结构、投资税收等手段、本身3.3收入分配职能:公平分配;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手段-划清市场和财政分配的范围,工资制度,税收调节,转移性支出3.4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3.4.1经济稳定:就业充分,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3.4.2经济发展:增长,经济结构,3.4.3手段:总共需平衡,财政的自动稳定作用,通过投资补贴等消除经济发展瓶颈,非生产性社会的公共需要的满足市场失灵:指的是市场机制本身固有的缺陷;包括垄断,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外部效应和公共物品,收入分配不公,经济波动外部效应:市场失灵的一种表现,指的是一个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给他人带来利益或者损失的现象。
第三章公共决策第一节决策的基本问题一、决策的定义与特征1、决策的定义理查德·施耐德将决策界定为:“决策是一个过程,它是指决策者为了达到想象中未来事务的状态,从社会所限制的各种途径中,选择一个行动计划的过程”。
▲伊斯顿、拉斯韦尔——将决策概念带到互动、正式和非正式关系层面上;▲西蒙——从理性、非理性的心理层面考察决策;▲林德布罗姆——又加上了渐进主义的解释,在批判传统理性决策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渐进模型,主张新政策是对旧政策的补充和修正。
▲阿利森——则将决策附着于官僚体系及其政治运作的模式。
2、决策的特征①预见性。
决策是一项立足现实却由面向未来的活动。
决策要根据现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科学的预测。
②主观性。
决策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对客观存在的多种可能性进行选择,是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一项活动。
所以决策更多地体现出主观性特征,是一种主观性选择。
③选择性。
决策过程实质上就是选择的过程,选择性是决策的重要特性之一,选择性是决策的灵魂。
人们习惯上把只的一种方案可供选择,没有其他选择余地的选择称为“霍布森选择”,如韩信的“背水一战”就是一种霍布森选择。
二、决策的内容选择性是决策的灵魂。
从某种意义上讲,决策过程就是选择的过程。
无论是目标的确定还是行动方案的确定,二者都离不开选择,一般而言,决策的内容完全可以简化为这两个方面的选择:1、目标选择。
决策目标就是决策者对未来一段时期内所能取得的结果的判断。
①目标的确定首先要具体,不能含混不清。
一般来说,越是近期的目标,越要求明确具体,远期目标则允许带有一定的模糊性。
②目标的确定要力求恰当,防止目标偏高或偏低。
③目标的确定应有可检验性,为实现总目标,应建立分段目标,并规定相应的具体指标,通过不断的检验,一步步向总目标迈进。
2、方案选择。
在目标确定之后,就要为实现目标寻求有效的途径,即提出各种备选的行动方案。
决策是一个选择的过程,要力争寻求更多的方案,摆脱惟一选择的困境,在多种方案中择优。
针对公共选择理论对中国财政决策的思考所谓公共选择理论,就是用研究经济的一系列方法,分析和研究政府的政策制定过程,研究在既定的社会公众的偏好和政治程序下,政府决策是怎样制定出来的,以及如何改革政治程序,以改进决策的效率。
公共选择理论是经济学在政治决策中的应用,它以经济人假设为出发点,把政府决策过程视为经济学上的交易过程。
针对公共选择理论,本人对我国的财政决策做出了如下的思考:一.针对公共选择理论中的经济人假设。
在公共选择理论中,人是理性的自利主义者,时刻关心个人的利益,能充分利用他所得到的、关于所处环境的信息来追求自身最大化的利益,这就是经济人假设。
在我国财政决策过程中,由于许多政策涉及到利益集团和政治分肥,因此决策者有可能出于自己的私利而支持这些政策。
因此,做出的决策有时会违背民众的意愿,并且损害社会整体的利益。
因此,应该充分认识到决策者作为一个经济人的现实,建立起一套能约束和监督决策者的有效机制,使政治决策能符合公共利益最大化要求。
而目前在我国,对决策者的监督工作并不完善到位,更多的是靠决策者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约束决策者的行为,这是远远不够的。
二.针对公共选择理论中的偏好表达。
在政治决策中,个人偏好是通过投票表达的。
虽然我们的政府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可是我国人口众多,政府难以全面了解人民的意愿和要求。
我国所施行的代议制民主决策体制,所选出的代理人大多是社会上层人士,公民参与决策只能是通过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渠道把自己的诉求传递给代理人。
虽然这些代理人具有良好的素质,但是他们所反映的社会基层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与真实情况多少会存在一定的偏差。
而财政决策应当体现人民的意愿和要求,因此必须建立起一套把人民的利益和要求由下而上及时传达的机制,在充分了解人民的偏好的基础之上进行财政决策。
同时,重大决策不应该仅局限于代理人内部知晓,更应该让群众知情,让群众讨论和参与,让群众参与到决策制定的全过程中。
应该建立透明、规范、及时、准确、民主的财政信息发布和决策制度,建立通畅、及时的公民偏好表达和反馈制度,让财政决策更加科学和民主。
探讨我国公共财政预算的决策机制一、我国公共财政预算决策概论公共财政预算是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国家年度集中性财政收支计划,是政府对资源使用和分配的过程,是政府的主要经济行为之一,这种行为并不是某个单一的机构或行政人员的行为,而是要经过多种主体在充分了解各方面信息的基础上制定的过程,而这实际上就是决策过程。
资源的稀缺性和需求的无限性使得预算过程充满了冲突域纠正,因此,必须设计预算制度来组织和管理预算决策活动,从而形成一个有序的预算过程。
公共财政预算决策主要由预算基本要素、预算参与者和预算决策机制构成,主面主要探讨我国公共财政预算的决策机制。
公共预算作为一个资源配置和使用过程必然受到一些机制的约束,这些机制通过影响预算过程中的资源配置权力的分配,决定着预算活动应遵循的程序和规则,最后决定着预算的效果。
预算决策机制就是指规范这些预算参加者预算行为的预算结构、程序与规则、如果没有合理的预算决策机制,预算活动就无法有效地组织起来,预算就不能有效运行。
(一)预算结构预算结构就是指各个预算参与者在预算过程中的资源配置权力和责任的分配,它对预算决策的基本框架起决定性作用。
预算结构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就是预算权力的分配情况和预算权力分配的集中和分散程度。
1.预算权力的分配,就是预算编制权、审查权、批准权、执行权、调整权、监督权等预算管理职权在立法机构、政府负责人、核心预算机构、预算主管部门、利益集团和公民等预算参与者之间的分配。
但实际上,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之间的分配是预算权力分配的根本性问题。
我国的预算决策过程是以行政为主导的。
因为我国公共财政预算是先由中央各部委、财政部、国务院等行政机构制定并修改预算后由同级党委审核和批准再由全国人大进行审批,因此人大就掌握预算决策中的审批权,预算编制权是由行政机构来掌握的。
2.预算权力分配的集中和分散程度,就是指预算决策的收入、支出、执行、平衡等要素是自主而上的还是自上而主的以及各个参与者所拥有的权力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