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第三章 公共决策
- 格式:ppt
- 大小:1.17 MB
- 文档页数:26
公共基础知识管理学之公共决策决策类型1)根据决策问题的重复程度不同,决策可以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
2)根据决策目标的多寡,决策可以分为单目标决策与多目标决策。
3)根据决策条件(或称自然状态)的可控程度,决策可以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非确定型决策。
①确定型决策面临的是一种比较确定的自然状态,可选方案的预期结果是相对明确的,因而方案之间的比较和择优是不难做到的。
②风险型决策面临的是多种可能的自然状态,可选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的结果不同,未来会出现哪一种自然状态,事前虽难以肯定,但却可以预测其出现的概率。
决策虽然带有定风险,但决策者对风险程度有基本的预知。
③非确定型决策与风险型决策条件基本相似,不同的只是不能预测未来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因而不确定因素更多,决策风险更大群体决策。
5)根据决策所要解决的问题性质,决策可以分为原始决策与追踪决策。
2、行政决策系统行政决策系统是由参与决策的机构和人员所组成的一种组织体系。
从政府组织体制上说,决策系统可从纵横两个方向划分为若干分系统。
纵向上可分为中央和各级地方政权机关的决策分系统;横向上任何一级政权机关可大致分为国家权力机关决策分系统、政党决策分系统和政府(狭义)决策分系统。
每一个决策系统内部又可划分为信息子系统、参谋子系统、决断子系统和监控子系统。
3、行政决策程序1)问题界定;2)目标确立;3)方案设计;4)后果预测;4、行政决策方案设计的基本方法1)头脑风暴法。
又叫自由思考法,即通过小型会议的形式,鼓励与会人员进行创造性思考,自由发言,以相互启发,引起连锁反应和思维共振,形成新的设想的方法。
2)对演法。
即让不同方案的制定小组间展开辩论,互相攻短,以充分揭露矛盾,或者拿出一个方案进行预演,人为设置对立而去评议、挑剔、反驳,由此可使各种方案逐步趋于完善的方法。
3)综摄法。
又称比喻法或集思广益法,即通过收集那些表面上看来带有情感或不合理的想法,并把它们同决策中的理性因素结合起来,或者用熟悉的方法来处理陌生的问题,或者用陌生的方法来处理熟悉的问题,通过“变陌生为熟悉来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方法5、后果预测的主要方法1)德尔斐法。
第三章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教学目的:重点和难点:1.政策行为与政策系统2.公共权力与公共决策体制的关系3.非政府政策行为者与公共政策教学时数:4课时主要内容:一、公共政策系统(一)公共政策系统——P181 一个由政策主体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以及将他们与政策客体、政策环境联系起来的政策支持系统、政策反馈系统等所组成的有机整体。
(二)政策系统构成要素有:P182①政策主体系统。
它有三个子系统即:政策制定系统、政策的执行系统和间接主体系统。
②政策支持系统。
它包括四个子系统即:信息传播或沟通系统、政策监控系统、政策咨询系统和政策评估系统。
③反馈系统。
1.公共政策的主体与主体系统(1)主体——直接参与并主导公共政策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直接主体:代议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其他直接主体(执政党组织及某些领袖人物)间接主体:次国家政策行为者,如地方政府、政党,利益集团、非政府组织、公共舆论、社会政治运动、公民;跨国政策行为者,如跨国公司、多国公司、欧洲联盟、美洲国家组织、阿拉伯联盟、石油输出国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全球性政府间组织,如联合国、世贸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性非政府组织,如国际奥委会、国际红十字会、绿色和平组织、国际港口协会等。
(2)主体系统——政策制定系统、政策执行系统、间接主体系统各系统的功能P185【案例分析】聚焦水价上调听证会材料一:2009年12月16日,北京市发改委等部门举行了居民水价调整听证会。
北京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做了听证会总结。
第一,关于水资源费和污水处理费调整标准。
听证会参加人25位,其中有一位采取了书面表达的方式,总共25位中一共有22位参加人同意每立方米调整0.9元的方案,有2位参加人不赞成调价方案,有1位赞成调价,但是希望采取阶梯水价的方式和制定新的方案。
这是关于整个调价方案的情况。
第二,关于调价时间安排。
在22位赞成调价方案的代表中,有21位同意方案二,同意充分考虑市民的承受能力,分三年调整到位,有1位建议一步调整到位。
第三章公共决策 决策是公共管理的重要环节★为重点标注第一节 公共决策一、决策的含义决策的含义公共组织的决策是指公共组织在管理活动中,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或解决面临的问题,制定行动方案并加以优化选择的过程。
理查德·施奈德将决策定义为:决策是一个过程,它是指决策者为达到想象中未来事务的状态,从社会所限制的各种途径中,选择一个行动计划的过程。
决策的一般特征或属性①预见性,决策是一项立足现实却又面向未来的活动。
②选择性,决策过程实质就是选择的过程,选择性是决策的重要特征之一。
③主观性,决策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对客观存在的多种可能性进行选择,是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一项活动。
决策的内容可简化为两个方面一般而言,决策的内容可以简化为目标选择和方案选择两个方面。
★人们习惯上把只有一个方案可供选择、没有其他选择余地的选择称为“霍布森选择”“背水一战”二、决策的类型决策的类型①根据决策问题的重复程度不同 决策可分为程序性决策与非程序性决策。
前者亦称例行决策、常规决策、定型决策或重复决策。
它是为了解决那些经常反复出现、性质非常相近的例行性问题,可按固定的步骤和常规方法处理,后者与前者相比,它通常要处理的是那些偶然发生的、无先例可循的、非常规性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决策者难以照章行事,需要创造性思维。
②根据决策目标的多寡 可分为单目标决策与多目标决策。
★③根据决策条件(自然状态)的可控程度 可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非确定型决策。
这里的自然状态指的是决策面临的未来环境和条件。
确定型决策面临的是一种比较确定的自然状态,可供选择预期结果相对明确。
因而方案之间的优劣选择不难。
风险型决策面临的是多种可能的自然状态,可选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的结果不同,未来会出现哪一种自然状态,事前虽然难到确定但却可以预测出现的概率。
决策虽然带有一定的风险,但决策对风险程度基本预知。
非确定型决策与风险型决策条件相似,不同的只是不能预测未来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因而不确定因素更多,决策风险更大。
第一章绪论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有何区别?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在性质上的差别集中表现在如下方面:(一)公共利益目标与私人利益目标。
公共管理必须以公共利益为目标,私部门管理的目标可以定位于包括管理者在内的私人利益,公共管理组织和公共管理者不应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自己活动的目标,而应以实现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休戚相关、私人活动又难以增进的公共利益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垄断强制性与自由竞争性。
处理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确保公共利益的优先性,而优先性是通过公共权力或政治权威来体现的。
(三)制衡性与自主性。
公共管理受较多制衡有其必然性:由于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的需要,公共管理组织获得了合法的垄断性,拥有合法的强制力,同时公共管理过程产生的影响也是全社会的。
(四)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
公共管理部门作为增进公共利益的立法者与执法者,处在基本社会资源分配的中心,公共决策通常是在多元的、甚至冲突的利益与价值之间进行平衡和做出抉择。
(五)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
公共管理主要通过政府机制来实现,私部门管理则主要通过市场机制来完成。
政府与市场是现代社会的两个最重要的资源配置和控制体系。
2.传统行政学在公共管理上存在哪些局限?用行政学的理论与方法处理当代公共领域的管理事宜时,主要存在着以下局限:(一)理论框架局限。
行政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由政治学和管理学两者构成的,行政学以政府管理作为研究内容,无法独立于政治学,而采取管理学的一般的工具取向又会抹杀公共领域特有的政治文化价值。
(二)管理主体局限。
政府或国家行政机构无疑是最重要的公共管理主体,各种非政府公共组织也是公共管理的重要组织形式。
(三)管理理念与手段局限。
现代公共管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管理,从根本上突破行政学在管理理念和手段上的局限,成为公共领域管理发展的内在要求。
(四)管理对象与目标局限。
行政管理学讲管理对象确定为两类:一类是政府本身,包括人、体制和过程;另一类是属于政府管辖范围的公共事务。
2008公共管理基础:第三章公共决策主要内容:(一)决策的基本问题(二)行政决策体制(三)行政决策程序(四)公共决策中的群体决策提示:投票、表决、拍板(修机场,“一招不慎满盘皆输”)一、决策的基本问题(一)决策的含义公共组织的决策是指公共组织在管理活动中,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或解决面临的问题,制定行动方案并加以优化选择的过程。
★理查德·施奈德:“决策是一个过程,它是指决策者为达到想象中未来事务的状态,从社会所限制的各种途径中,选择一个行动计划的过程。
”说明了决策的特征:(P44,末行)(如何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特征:(1)预见性;(2)选择性;(3)主观性(因此要求增加科学性,可靠性)。
★决策的内容可以简化为目标选择和方案选择两个方面。
★人们习惯上把只有一个方案可供选择、没有其他选择余地的选择称为“霍布森选择”。
如韩信的“背水之战”。
管理上有一条格言:“当看上去只有一条路可走时,这条路往往是错误的。
”说明:决策是方案选择即择优的过程。
★模拟题(单项选择)(07试题):在下列选择行为中,符合“霍布森选择”原理的是()A.赵高的“指鹿为马”B.韩信的“背水之战”C.刘邦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D.诸葛亮的“草船借箭”答案:B(二)决策类型1.程序性决策与非程序性决策(把非程序性转换为程序性)根据决策问题的重复程度不同,决策可以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
程序性决策亦称例行决策、常规决策、定型化决策或重复性决策。
它是为了解决经常重复出现、性质非常相近的例行性问题,可按固定步骤和常规方法处理。
非程序性决策要处理偶然发生的、无先例可循的、非常规性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决策者难以照章行事,需要有创造性思维。
2.单目标决策与多目标决策根据决策目标的多寡,决策可以分为单目标决策与多目标决策。
目标之间往往存在着冲突。
★3.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非确定型决策根据决策条件(或称自然状态)的可控程度,决策可以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非确定型决策。
第三章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属于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的是A.利益集团B.公民个人C.大众传媒D.代议机关【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
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即公共政策的法定生产者,也就是那些获得宪法和法律授权,掌握公共权力,能够对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从而主导政策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直接主体包括国家的代议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某些政治体制内的政党和军队领导人。
2.在整个政策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A.政策制定系统B.政策执行系统C.间接主体系统D.政策反馈系统【解析】A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政策制定系统的地位。
政策主体系统包括三个子系统,即政策制定系统、政策执行系统、间接主体系统,其中,政策制定系统居于整个政策系统的核心地位。
3.政策系统的“神经”系统是A.信息传播系统B.政策咨询系统C.政策监控系统D.政策评估系统【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信息传播系统的地位。
政策支持系统一般由信息传播系统、政策咨询系统、政策监控系统、政策评估系统四个子系统构成,其中,信息传播系统是政策系统的“神经”系统。
4.保证政策系统的良性运行和政策目标的实现,减少决策失误,避免政策执行中发生变形的政策支持系统的子系统是A.信息传播系统B.政策咨询系统C.政策评估系统D.政策监控系统【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政策监控系统。
政策监控系统是政策系统的一个特殊子系统,由直接决策者和执行者以外从事政策监督和控制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构成。
政策监控系统的任务是保证政策系统的良性运行和政策目标的实现,减少决策失误,避免政策执行中发生变形。
5.中央集权型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的典型是A.英国B.法国C.美国D.德国【解析】B6.强调权威的多元化权力的分散化以及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双向互动的理论是A.新公共管理理论B.科学管理理论C.治理理论D.精英理论【解析】C7.将决策权的配置分为首长制和委员会制的依据是A.最高决策权所属人数的多少B.决策权限的集中与分散程度C.上级决策机关对下级的指挥控制方式D.决策系统中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和范围【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决策权的配置类型。
第三章公共决策第一节决策的基本问题一、决策的定义与特征1、决策的定义理查德·施耐德将决策界定为:“决策是一个过程,它是指决策者为了达到想象中未来事务的状态,从社会所限制的各种途径中,选择一个行动计划的过程”。
▲伊斯顿、拉斯韦尔——将决策概念带到互动、正式和非正式关系层面上;▲西蒙——从理性、非理性的心理层面考察决策;▲林德布罗姆——又加上了渐进主义的解释,在批判传统理性决策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渐进模型,主张新政策是对旧政策的补充和修正。
▲阿利森——则将决策附着于官僚体系及其政治运作的模式。
2、决策的特征①预见性。
决策是一项立足现实却由面向未来的活动。
决策要根据现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科学的预测。
②主观性。
决策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对客观存在的多种可能性进行选择,是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一项活动。
所以决策更多地体现出主观性特征,是一种主观性选择。
③选择性。
决策过程实质上就是选择的过程,选择性是决策的重要特性之一,选择性是决策的灵魂。
人们习惯上把只的一种方案可供选择,没有其他选择余地的选择称为“霍布森选择”,如韩信的“背水一战”就是一种霍布森选择。
二、决策的内容选择性是决策的灵魂。
从某种意义上讲,决策过程就是选择的过程。
无论是目标的确定还是行动方案的确定,二者都离不开选择,一般而言,决策的内容完全可以简化为这两个方面的选择:1、目标选择。
决策目标就是决策者对未来一段时期内所能取得的结果的判断。
①目标的确定首先要具体,不能含混不清。
一般来说,越是近期的目标,越要求明确具体,远期目标则允许带有一定的模糊性。
②目标的确定要力求恰当,防止目标偏高或偏低。
③目标的确定应有可检验性,为实现总目标,应建立分段目标,并规定相应的具体指标,通过不断的检验,一步步向总目标迈进。
2、方案选择。
在目标确定之后,就要为实现目标寻求有效的途径,即提出各种备选的行动方案。
决策是一个选择的过程,要力争寻求更多的方案,摆脱惟一选择的困境,在多种方案中择优。
公共管理学决策理论知识点汇总在公共管理学领域,决策理论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为公共管理者在处理各种复杂问题和制定政策时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指导。
下面让我们来系统地梳理一下公共管理学决策理论的相关知识点。
一、决策的概念与类型决策,简单来说,就是从多个可供选择的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优或满意的方案的过程。
在公共管理中,决策的主体可以是政府部门、公共组织或相关的决策者。
根据不同的标准,决策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按照决策的层次,可分为战略决策、战术决策和业务决策。
战略决策通常涉及到组织的长期发展方向和重大目标的确定;战术决策则侧重于实现战略目标的具体方法和策略;业务决策则主要是日常工作中的具体操作决策。
从决策的性质来看,有确定性决策、风险性决策和不确定性决策。
确定性决策是指在各种条件都明确的情况下做出的决策;风险性决策存在一定的概率和风险因素;不确定性决策则是在信息不完全、条件不确定的情况下进行的决策。
二、决策的过程公共管理中的决策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步骤:1、问题识别与定义这是决策的起点。
决策者需要敏锐地察觉到问题的存在,并准确地对其进行定义和描述。
这需要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以明确问题的性质、范围和影响。
2、目标确定在明确问题后,需要确定决策的目标。
目标应该具体、可衡量、可实现、相关联且有时限(SMART 原则)。
清晰的目标有助于为后续的决策提供方向。
3、方案拟定根据问题和目标,拟定多个可能的解决方案。
这需要充分发挥创造力和经验,广泛收集信息和意见,以确保方案的多样性和可行性。
4、方案评估对拟定的方案进行评估和比较。
评估的标准可以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可行性、风险等。
通过评估,筛选出较为优秀的方案。
5、选择决策在评估的基础上,做出最终的决策。
这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权衡利弊,选择最优或满意的方案。
6、实施与监控决策方案确定后,需要将其付诸实施,并对实施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估。
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以确保决策目标的实现。
第三章公共决策第一节决策的基本问题一、决策的含义亚里士多德认为是国家政府的重要职能;伊斯顿和拉斯韦尔将决策概念带到互动、正式和非正式关系的层面上;西蒙从理性、非理性的心理层面考察决策;林德布罗姆又加上了渐进主义的解释;阿利森将决策附着于官僚体系及其政治运作的模式;理查德·施奈德将决策界定为:决策是一个过程,它是指决策者为达到想象中未来事务的状态,从社会所限制的各种途径中,选择一个行动计划的过程决策的基本特征:预见性;主观性(决策是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一项活动);选择性(选择性是决策的灵魂)决策的内容:目标选择;方案选择1.决策中的价值与事实因素事实因素是指决策中所依据的客观事实,价值因素是指决策者的个人好恶2 决策的价值前提决策的价值前提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由诸多价值因素构成的价值系统决定的。
在价值系统内部,既有一致的方面,又有不一致甚至相互冲突的方面。
价值判断贯穿于整个决策过程,重新确立具有指导性的价值前提是决策活动中常见的现象。
价值判断经常表现为价值目标的选择。
价值目标与决策目标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决策目标包含价值目标,但又不等同于价值目标。
3 决策的事实前提事实前提主要表现在客观性、可检验性和变动性三个方面。
4 决策的价值前提与事实前提的区别。
1)提出问题的角度不同;价值前提(从需不需要,值不值的角度,主要侧重于决策主体的要求);事实前提(从能不能、可不可以的角度,主要侧重于客观实际的条件)2)认识形成的依据不同:事实前提依赖于客观标准,容易达成共识;价值前提依赖于价值体系,往往引起冲突和矛盾。
3)影响决策的作用不同:价值前提对决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决策目标的确定上;事实前提主要体现在行动方案的选择上。
第二节行政决策体制一、行政决策的含义是行政主体为履行行政职能所作的行为设计和抉择过程,它是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部门在处理国家政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作出的决定。
行政决策的特点:决策主体的特定性(只有具有行政权的组织和个人才能成为行政决策的主体)、决策内容的广泛性(包括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重大事务);决策的权威性(以国家权力为后盾,以行政方式作用于社会,具有强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