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章公共政策的决策体制
- 格式:ppt
- 大小:199.00 KB
- 文档页数:42
宁骚《公共政策学》笔记《公共政策学》宁骚(2010最新版)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第二章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第三章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第四章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第五章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第六章政策方案的规划与抉择第七章公共政策执行第八章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第九章公共政策的稳定、变动与终结第十章公共政策学知识的应用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公共政策学:公共政策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尽可能的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结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有:①研究对象②概念体系③研究方法※政府组织即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核心和重点。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一)公共政策:作为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指的是公共权力机关建立起来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机构,以及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内的执政党制定和实施的政策。
可以区分为三个层次:1、具体的个别政策;2、政策群和政策链:(1)政策群: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某一较长时间内制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聚合体。
(2)政策链: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3、政策一般: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的本质和属性。
(二)政策系统。
对政策系统的研究应予重视的四个突出问题:1、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2、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对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3、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4、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
有四种类型:①线性结构②职能结构③线性—参谋结构④矩阵结构(三)政策过程:决策行为是选定目标和选取最优化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行为。
第三章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教学目的:重点和难点:1.政策行为与政策系统2.公共权力与公共决策体制的关系3.非政府政策行为者与公共政策教学时数:4课时主要内容:一、公共政策系统(一)公共政策系统——P181 一个由政策主体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以及将他们与政策客体、政策环境联系起来的政策支持系统、政策反馈系统等所组成的有机整体。
(二)政策系统构成要素有:P182①政策主体系统。
它有三个子系统即:政策制定系统、政策的执行系统和间接主体系统。
②政策支持系统。
它包括四个子系统即:信息传播或沟通系统、政策监控系统、政策咨询系统和政策评估系统。
③反馈系统。
1.公共政策的主体与主体系统(1)主体——直接参与并主导公共政策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直接主体:代议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其他直接主体(执政党组织及某些领袖人物)间接主体:次国家政策行为者,如地方政府、政党,利益集团、非政府组织、公共舆论、社会政治运动、公民;跨国政策行为者,如跨国公司、多国公司、欧洲联盟、美洲国家组织、阿拉伯联盟、石油输出国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全球性政府间组织,如联合国、世贸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性非政府组织,如国际奥委会、国际红十字会、绿色和平组织、国际港口协会等。
(2)主体系统——政策制定系统、政策执行系统、间接主体系统各系统的功能P185【案例分析】聚焦水价上调听证会材料一:2009年12月16日,北京市发改委等部门举行了居民水价调整听证会。
北京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做了听证会总结。
第一,关于水资源费和污水处理费调整标准。
听证会参加人25位,其中有一位采取了书面表达的方式,总共25位中一共有22位参加人同意每立方米调整0.9元的方案,有2位参加人不赞成调价方案,有1位赞成调价,但是希望采取阶梯水价的方式和制定新的方案。
这是关于整个调价方案的情况。
第二,关于调价时间安排。
在22位赞成调价方案的代表中,有21位同意方案二,同意充分考虑市民的承受能力,分三年调整到位,有1位建议一步调整到位。
第三章公共决策 决策是公共管理的重要环节★为重点标注第一节 公共决策一、决策的含义决策的含义公共组织的决策是指公共组织在管理活动中,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或解决面临的问题,制定行动方案并加以优化选择的过程。
理查德·施奈德将决策定义为:决策是一个过程,它是指决策者为达到想象中未来事务的状态,从社会所限制的各种途径中,选择一个行动计划的过程。
决策的一般特征或属性①预见性,决策是一项立足现实却又面向未来的活动。
②选择性,决策过程实质就是选择的过程,选择性是决策的重要特征之一。
③主观性,决策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对客观存在的多种可能性进行选择,是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一项活动。
决策的内容可简化为两个方面一般而言,决策的内容可以简化为目标选择和方案选择两个方面。
★人们习惯上把只有一个方案可供选择、没有其他选择余地的选择称为“霍布森选择”“背水一战”二、决策的类型决策的类型①根据决策问题的重复程度不同 决策可分为程序性决策与非程序性决策。
前者亦称例行决策、常规决策、定型决策或重复决策。
它是为了解决那些经常反复出现、性质非常相近的例行性问题,可按固定的步骤和常规方法处理,后者与前者相比,它通常要处理的是那些偶然发生的、无先例可循的、非常规性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决策者难以照章行事,需要创造性思维。
②根据决策目标的多寡 可分为单目标决策与多目标决策。
★③根据决策条件(自然状态)的可控程度 可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非确定型决策。
这里的自然状态指的是决策面临的未来环境和条件。
确定型决策面临的是一种比较确定的自然状态,可供选择预期结果相对明确。
因而方案之间的优劣选择不难。
风险型决策面临的是多种可能的自然状态,可选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的结果不同,未来会出现哪一种自然状态,事前虽然难到确定但却可以预测出现的概率。
决策虽然带有一定的风险,但决策对风险程度基本预知。
非确定型决策与风险型决策条件相似,不同的只是不能预测未来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因而不确定因素更多,决策风险更大。
一、名解:第一章:1、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第二章:1、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因为公共管理的目标是有效地维护与增进并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所以,公共政策主体应该包括政府主体、准公共政策主体和社会公众。
2、准公共政策主体:政府主体以外的公共政策主体统称为准公共政策主体,即“社会中那些为追求公共利益与服务的非政府公共组织”,也可称之为第三部门,如非政府组织NGO、非营利组织NPO等社会组织和社会主体。
准政策主体在整个公共政策体系中仅处于从属性和辅助性的地位。
3、公众参与与公共政策:公众(公民或选民)是公共政策主体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没有明确的组织,力量也比较分散,但却是一种最广泛的非官方政策主体。
公众通过各种政治参与途径,影响或制约政府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4、政策主体能力的含义与内容:政策主体能力是各政策主体的能力与整个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的综合体。
从整体上来说,公共政策主体的能力主要包括:(一)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二)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能力;(三)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四)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五)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综合能力。
在整个公共政策体系中,各子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互动及综合能力也是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章:1、决策权力:可以定义为一种法律权力,它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他去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在组织中,决策权力的基础主要是正式的职权和非正式权力或二者的结合。
2、公共决策体制,是指担负着公共决策任务的机构和人员所组成的组织体系以及制定政策的基本程序和制度。
第四章:1、决策方案的评估就是对已经设计出并且被列为选择对象的决策方案的可行性和利弊得失,进行深人的讨论研究和分析,给予系统的、科学的评估,为选择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章 公共决策第一节决策的基本问题一、决策的含义二、决策类型三、决策的前提一、决策的含义•决策是公共管理的重要环节•先秦时期,《韩非子·孤愤》中出现了决策•20世纪中叶,美国形成决策理论•决策是人们就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作出的行为设计和抉择过程,即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所作的行为设计及抉择。
•公共组织的决策:是指公共组织在管理活动中,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或解决面临的问题制定行动方案并加以优化选择的过程。
决策的含义•亚里士多德——决策往往被视为国家政府的重要职能•伊斯顿和拉斯韦尔——带到互动、正式和非正式关系的层面上•西蒙——理性、非理性的心理层面考察决策•林德布罗姆——渐进主义解释•罗森布鲁姆——《公正行政: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对公共管理理论的不同理解(等同于公共行政)•阿利森——将决策附着于官僚体系及其政治运作的模式。
•理查德·施奈德——“决策是一个过程,它是指决策者达到想象中未来事务的状态,从社会所限制的各种途径中,选择一个行动计划的过程”。
决策的含义•决策的一般特征(属性):预见性,选择性(重要特性,灵魂),主观性•管理的特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行政的特性:执行性,政治性,权威性•决策的内容:目标选择(目标的确定要具体,恰当,有可检验性)•方案选择(拟定方案要考虑各种资源条件的限制,同时还要通过综合的比较和评估,在被选方案中比较孰优孰劣)“霍布森选择”(没有选择的选择)二、决策类型联想公共组织的类型•决策问题的重复程度——程序性决策(又称:例行决策,常规决策,定型化决策,重复性),非程序性决策•决策目标的多寡——单目标决策和多目标决策•决策条件的可控程度——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非确定型决策•决策权限的制度安排——个人决策,群体决策•决策所要解决的问题性质——原始决策(初始选择),追踪决策(修正后的二次决策)•根据决策影响时间长短———长期决策,中期决策,短期决策。
•决策者在管理系统的层级——高层决策,中层决策,基层决策。
《公共政策学》绪论第一节什么是公共政策一、政策人们为实现某一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方案。
特殊意义上的政策、决策、决定,即当主题被限定为国家、政府、公共权力机关时,指的都是公共政策。
二、中外学者对公共政策的界定三、公共政策的内涵1、定义: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为准则。
(一)社会公共权威:①横向划分:公共政策由立法决策、行政决策、司法决策三种形式构成②纵向划分:公共政策由中央政策(国家政策)、地方政策、基层政策构成如美国:横向:公共政策 = 立法政策 + 行政政策 + 司法政策纵向:联邦——州——地方政府县市镇特别区学区(二)特定情况(三)政策目标3、政策结构与类型元政策政策一般↓基本政策政策链(有先后)(比如中国历年的土地政策)、政策群↙↓↘具体政策具体政策具体政策具体的、个别的政策政策链: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政策群: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在某一较长时间内制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并产生出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集合体。
政策一般: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和众多的政策链和政策群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的本质和属性。
4、公共政策的作用①导向作用②管制作用③调控作用④分配作用主题:政府抑制房价政策(搜集资料、案例介绍、案例分析)第二章政策主体、客体与环境一、公共政策主体定义:公共政策主体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它是指在整个公共政策的运行周期中,对政策问题、政策过程、政策目标群体主动施加影响的个人、群体或组织。
分类:标准的多样性①立法机关政府主体{ 行政机关核心主体{ 司法机关执政党公共政策主体{准公共政策主体社会公众②立法机关行政决策机关官方决策者{行政执行机关法院公共政策主体{利益集团政党非官方决策者{公民大众媒介(一)官方决策者a.立法机关b.行政决策机关c.行政执行机关行政执行机关对决策的影响:a)参与决策b)消极对抗c)技术性与复杂性d)政策边界的模糊性d.法院a)司法审查b)司法解释(二)非官方决策者1. 利益集团例如:美国利益集团向人民币施压2. 政党3. 公民二、公共政策客体(一)社会问题与政策问题(二)目标群体政策行为的影响因素1. 政治社会化2. 传统因素3. 政策合理性4.成本效益5. 大局观念6. 规避惩罚7. 环境变化三、政策环境(一)公共政策与公共环境的关系(二)政策环境的构成1)自然环境2)经济环境3)政治环境4)文化环境5)社会环境第三章公共决策系统与决策体制—1 一、系统理论模型环境←←←←←←←←←←←← ↓ ↑ ↓ 支持 政策 ↑ 输入→→ 政治系统 →→ 输出 ↑ 要求 行动 ↓ ↑ ↓←←←←←←←←←←←←环境图解:① 输入:它是政策系统与其外部环境互动的结果,是社会团体和个人以某种方式影响公共政策的结果② 转化:政策系统将复杂多变的要求转变成公共政策的过程 ③ 输出:政治系统推行公共政策或采取行动,向环境输出产品政治系统对社会需要的整合2.启迪从宏观角度思考公共政策分析:① 政治系统应提高对化你今年个的感知能力 ② 政治系统应完善内部机制,提升自身能力 ③ 公共政策输出符合环境(公众)需求3.不足:对政治系统的具体决策分析行为缺乏分析 二、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静态)地位与作用:信息系统是公共政策系统的“神经系统”;咨询系统是“思想库”或“智囊”系统;决策系统是公共政策系统的中枢系统;执行系统是公共政策系统与化你今年个直接作用的实践环节;监控子系统是公共政策系统的一个特殊子系统。
2008公共管理基础:第三章公共决策主要内容:(一)决策的基本问题(二)行政决策体制(三)行政决策程序(四)公共决策中的群体决策提示:投票、表决、拍板(修机场,“一招不慎满盘皆输”)一、决策的基本问题(一)决策的含义公共组织的决策是指公共组织在管理活动中,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或解决面临的问题,制定行动方案并加以优化选择的过程。
★理查德·施奈德:“决策是一个过程,它是指决策者为达到想象中未来事务的状态,从社会所限制的各种途径中,选择一个行动计划的过程。
”说明了决策的特征:(P44,末行)(如何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特征:(1)预见性;(2)选择性;(3)主观性(因此要求增加科学性,可靠性)。
★决策的内容可以简化为目标选择和方案选择两个方面。
★人们习惯上把只有一个方案可供选择、没有其他选择余地的选择称为“霍布森选择”。
如韩信的“背水之战”。
管理上有一条格言:“当看上去只有一条路可走时,这条路往往是错误的。
”说明:决策是方案选择即择优的过程。
★模拟题(单项选择)(07试题):在下列选择行为中,符合“霍布森选择”原理的是()A.赵高的“指鹿为马”B.韩信的“背水之战”C.刘邦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D.诸葛亮的“草船借箭”答案:B(二)决策类型1.程序性决策与非程序性决策(把非程序性转换为程序性)根据决策问题的重复程度不同,决策可以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
程序性决策亦称例行决策、常规决策、定型化决策或重复性决策。
它是为了解决经常重复出现、性质非常相近的例行性问题,可按固定步骤和常规方法处理。
非程序性决策要处理偶然发生的、无先例可循的、非常规性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决策者难以照章行事,需要有创造性思维。
2.单目标决策与多目标决策根据决策目标的多寡,决策可以分为单目标决策与多目标决策。
目标之间往往存在着冲突。
★3.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非确定型决策根据决策条件(或称自然状态)的可控程度,决策可以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非确定型决策。
第三章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属于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的是A.利益集团B.公民个人C.大众传媒D.代议机关【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
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即公共政策的法定生产者,也就是那些获得宪法和法律授权,掌握公共权力,能够对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从而主导政策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直接主体包括国家的代议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某些政治体制内的政党和军队领导人。
2.在整个政策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A.政策制定系统B.政策执行系统C.间接主体系统D.政策反馈系统【解析】A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政策制定系统的地位。
政策主体系统包括三个子系统,即政策制定系统、政策执行系统、间接主体系统,其中,政策制定系统居于整个政策系统的核心地位。
3.政策系统的“神经”系统是A.信息传播系统B.政策咨询系统C.政策监控系统D.政策评估系统【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信息传播系统的地位。
政策支持系统一般由信息传播系统、政策咨询系统、政策监控系统、政策评估系统四个子系统构成,其中,信息传播系统是政策系统的“神经”系统。
4.保证政策系统的良性运行和政策目标的实现,减少决策失误,避免政策执行中发生变形的政策支持系统的子系统是A.信息传播系统B.政策咨询系统C.政策评估系统D.政策监控系统【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政策监控系统。
政策监控系统是政策系统的一个特殊子系统,由直接决策者和执行者以外从事政策监督和控制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构成。
政策监控系统的任务是保证政策系统的良性运行和政策目标的实现,减少决策失误,避免政策执行中发生变形。
5.中央集权型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的典型是A.英国B.法国C.美国D.德国【解析】B6.强调权威的多元化权力的分散化以及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双向互动的理论是A.新公共管理理论B.科学管理理论C.治理理论D.精英理论【解析】C7.将决策权的配置分为首长制和委员会制的依据是A.最高决策权所属人数的多少B.决策权限的集中与分散程度C.上级决策机关对下级的指挥控制方式D.决策系统中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和范围【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决策权的配置类型。
第三章公共决策第一节决策的基本问题一、决策的定义与特征1、决策的定义理查德·施耐德将决策界定为:“决策是一个过程,它是指决策者为了达到想象中未来事务的状态,从社会所限制的各种途径中,选择一个行动计划的过程”。
▲伊斯顿、拉斯韦尔——将决策概念带到互动、正式和非正式关系层面上;▲西蒙——从理性、非理性的心理层面考察决策;▲林德布罗姆——又加上了渐进主义的解释,在批判传统理性决策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渐进模型,主张新政策是对旧政策的补充和修正。
▲阿利森——则将决策附着于官僚体系及其政治运作的模式。
2、决策的特征①预见性。
决策是一项立足现实却由面向未来的活动。
决策要根据现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科学的预测。
②主观性。
决策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对客观存在的多种可能性进行选择,是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一项活动。
所以决策更多地体现出主观性特征,是一种主观性选择。
③选择性。
决策过程实质上就是选择的过程,选择性是决策的重要特性之一,选择性是决策的灵魂。
人们习惯上把只的一种方案可供选择,没有其他选择余地的选择称为“霍布森选择”,如韩信的“背水一战”就是一种霍布森选择。
二、决策的内容选择性是决策的灵魂。
从某种意义上讲,决策过程就是选择的过程。
无论是目标的确定还是行动方案的确定,二者都离不开选择,一般而言,决策的内容完全可以简化为这两个方面的选择:1、目标选择。
决策目标就是决策者对未来一段时期内所能取得的结果的判断。
①目标的确定首先要具体,不能含混不清。
一般来说,越是近期的目标,越要求明确具体,远期目标则允许带有一定的模糊性。
②目标的确定要力求恰当,防止目标偏高或偏低。
③目标的确定应有可检验性,为实现总目标,应建立分段目标,并规定相应的具体指标,通过不断的检验,一步步向总目标迈进。
2、方案选择。
在目标确定之后,就要为实现目标寻求有效的途径,即提出各种备选的行动方案。
决策是一个选择的过程,要力争寻求更多的方案,摆脱惟一选择的困境,在多种方案中择优。
第三章第一节什么是公共政策1、兰德公司的4W决策思考模式。
即: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采取哪条行动路线?前景如何?是一种适合于人所有个体和群体的思考模式。
决策的五个基本要素:决策者、决策对象、决策信息、决策方法、决策结果。
2、艾斯顿(公共政策就是政府机构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拉斯韦尔、卡普兰(公共政策是一种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伊斯顿、戴伊(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不做某事的行为)对公共政策所下的定义。
3、公共政策的含义。
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4、公共政策定义所揭示的内涵特征。
第一、公共政策是决定、决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具有政策的一般特征。
第二、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第三、公共政策是有政治过程而进行方案得初拟、优化和择定的结果。
第四、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第五、公共政策是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第六、公共政策形式上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政策与决策的不同:政策是人们为实现某一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方案。
政策具有总括性和指导性,决策具有微观性和操作性。
政策为决策和决定提供一定原则。
第二节公共政策的构成和结构1、国家、政府、公共政策的关系:国家在本质上是讲公众的权力变成了支配公众的权利;政府是国家主权的管理者和行使者;政府是国家的中枢系统;政府存在的基础是政策。
2、政府利益(政府自利性)的含义:即:指政府系统自身需求的满足。
3、政府过程的含义:即是指某一特定的时间横断面上政府活动的逻辑顺序。
也就是说是政府动作的程序,其中心流程是政策过程。
4、G.A.阿尔蒙德的政府过程逻辑顺序:利益表达——利益综合——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反馈。
公共政策是政府系统输出的主要产品。
5、公共政策的形式构成: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6、美国公共政策形式构成中的横向结构的特点:国家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三权分立而又相互制衡。
第三章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第一节政策行为者与政策系统一、政策系统与政策行为者的关系政策系统是指一个政策主体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以及将他们与政策客体、政策环境联系起来的政策支持系统、政策反馈系统等所组成的有机整体。
政策行为者,也称“政策参与者”,指直接参与和影响政策制定的组织和个人,如立法和行政机关、政党和利益集团、大众传媒和舆论领袖、智库以及参与政策制定和执行和评估的政策分析人员等,也指受政策影响、反过来又影响政策制定和执行的个人和组织,如公民个人、各种社会群体和组织等。
政策系统与政策行为者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作为政策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任何政策对制定、执行和反馈,都是相关政策行为者频繁互动的结果。
2、政策系统又为政策行为者的存在和作用的发挥设置了框架和平台。
政策系统是三大子系统即主体系统、支持系统、反馈系统构成的巨系统,并与其客体系统和环境有着频繁的互动和能量交换。
二、公共政策的主体与主体系统公共政策主体是相对于政策客体而言的,指的是那些在特定政策环境中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实施、评估、监控的行为者。
(一)直接主体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即公共政策的法定生产者,也就是那些获得宪法和法律授权,掌握公共权力,能够对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从而主导政策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1、代议机关(行使国家的立法权)。
2、行政机关(行使国家的行政管理权力)。
3、司法机关(在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属于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
4、某些政治体制内的政党和军队领导人。
(二)间接主体:1、次国家政策行为者。
2、跨国政策行为者。
3、全球性政策行为者。
(三)主体系统:1、政策制定系统。
该系统居于整个政策系统的核心地位,由拥有法定决策权的高层组织或个人组成,组织和领导整个决策过程。
基本功能:①认定政策问题;②确认政策目标;③组织政策方案的设计;④主持审议备选方案并最终进行政策抉择;⑤完成政策合法化程序并正式发布政策。
公共决策决策的基本问题一、决策的含义决策是指人们就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作的行为设计和抉择过程,即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所作的行为设计及其抉择。
公共组织的决策是指公共组织在管理活动中,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或解决面临的问题指定行动方案并加以优化选择的过程。
决策具有:1、预见性2、选择性3、主观性。
决策的内容可以简化为:目标选择和方案选择。
二、决策的类型1、程序性决策与非程序性决策2、单目标决策与多目标决策3、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非确定型决策4、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5、原始决策与追踪决策三、决策的前提决策是根据前提引申出结论,这类前提主要是指价值因素和事实因素(也叫价值前提和事实前提)。
价值前提与事实前提的区别:1、提出问题的角度不同;2、认识形成的依据不同;3、影响决策的作用不同。
行政决策体制一、行政决策的含义行政决策是行政主体为履行行政职能所作的行为设计和抉择过程,是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部门在处理国家政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做出的决定。
特点:1、决策主体的特定性。
只有具有行政权的组织和个人才能成为行政决策的主体。
2、决策内容的广泛性。
行政决策的内容包括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重大事务。
3、决策的权威性。
行政决策体现的是国家的意志和国家的利益。
二、行政决策系统系统内部可划分为四个子系统:1、信息子系统:信息子系统是由掌握信息技术的专职人员、设备及有关工作程序组成的专门从事决策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储存等工作。
信息子系统的作用有:①收集信息;②加工处理信息;③传递信息。
2、参谋子系统:参谋子系统是由掌握各门类知识的专家学者和有经验的实务人员组成的。
作用是:①协助决断子系统界定政策问题;②为决断子系统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途径和方法;③对公共政策的实施进行跟踪反馈分析。
3、决断子系统决断子系统是由拥有决策权力的领导者集体所组成的中枢机构,是政策制定活动的组织者,领导政策制定的全过程。
作用是:①界定政策问题;②确立政策目标;③设计政策方案;④选择政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