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巴黎》人物整理
- 格式:docx
- 大小:22.55 KB
- 文档页数:3
午夜巴黎观后感午夜巴黎是一部由伍迪·艾伦执导的浪漫喜剧电影,取材于巴黎这座浪漫之都。
影片以幽默诙谐的手法结合巴黎的文化、历史与艺术元素,带领观众穿越时空,品味巴黎的独特魅力。
在观影后,我被电影中的情节和人物深深吸引,产生了许多共鸣和感悟。
电影开篇,是主人公吉尔在现实生活与梦幻之间的矛盾心理描绘。
吉尔是一个抒写小说的剧作家,对于现实生活中的琐事和牢笼感感到厌倦,他渴望通过写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来寻找灵感和满足内心的渴望。
而在一次午夜时刻,吉尔竟然在巴黎的街头遇到了自己崇拜的作家们,如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格特鲁德·斯坦和恽格雷。
这场神奇的两个世界的交融,让我深思,思考现实与理想的边界。
通过吉尔穿越时空,在20世纪的巴黎和1920年代的“大亨小姐”时代间自由穿梭,电影展现了巴黎的多样性和独特的魅力。
无论是巴黎的街头小巷,还是大皇宫剧院和卢浮宫等地标性建筑,都在电影中被精彩地展现出来。
这让我对巴黎这座城市产生了更深的向往,也激发了我去探索这座城市背后更多的秘密与传奇。
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也是引人入胜。
吉尔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他身上的迷茫和矛盾感引发了观众许多共鸣。
他对过去的怀旧、对未来的追求,让我联想到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和对未知的探索。
与吉尔相比,他的婚姻中的妻子因为对艺术和浪漫的追求而与他产生了矛盾,这使我想起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各自追求梦想的差异,以及如何在关系中找到平衡点。
电影中的音乐也是我观影时最受感染的一部分。
影片选取了许多经典的爵士乐和音乐剧曲目,为观众营造出了一种浓厚的艺术氛围。
每当吉尔穿越时空,音乐总会伴随着他的脚步,这让我感到音乐的力量和魔力。
在巴黎的浪漫氛围下,音乐成为了一种语言,通过旋律和节奏,将观众带入电影所创造的梦幻世界。
午夜巴黎是一部独特的电影,它通过幽默、浪漫的手法,将观众带入到一个充满魅力和想象力的巴黎。
影片中处处体现着艺术的价值和对人生的思考,让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对自身的生活有所思考和反思。
午夜巴黎读后感《午夜巴黎》是由美国导演伍迪·艾伦执导的一部电影,于2011年上映。
故事发生在巴黎这座浪漫的城市,讲述了一个喜欢沉浸在过去的作家吉尔的奇幻冒险。
电影以精美的画面展现了巴黎的美景,并通过一个时间旅行的设定,带领观众穿越到各个历史时期,与名人互动。
在观影后,我对这部电影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电影的主角吉尔是一个懵懂的年轻人,他热爱着文学和艺术,却对自己的写作才能失去了信心。
他渴望能够回到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巴黎,与那个时代的作家、艺术家一起生活。
而奇迹真的发生了,每天午夜钟声敲响时,吉尔便穿越到了上个世纪的巴黎。
在这个夜晚,他遇见了许多历史名人,如菲茨杰拉德、海明威和达利等。
通过与这些名人的互动,吉尔逐渐找回了自己对写作的热情和信心。
他明白到,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不应该一味向往过去。
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是其绚丽的画面。
伍迪·艾伦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将巴黎的美景展现得淋漓尽致。
每一帧画面都充满着童话般的色彩和浪漫的氛围。
巴黎的街道、建筑和河岸线被描绘得如此鲜明,仿佛能够感受到这座城市的魅力。
整个电影的视觉风格独特,将观众带入一个迷人的梦幻世界。
其次是电影所传达的哲思。
通过吉尔与历史名人的对话,电影探讨了时光的流转和人生的抉择。
吉尔在过去的巴黎感受到了一种迷恋,他以为回到过去可以找到更好的生活。
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吉尔逐渐明白了逃避现实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他无法永远停留在过去,必须面对当下并努力去创造未来。
这样的思考引发了我对生活的反思,使我明白了过去不能左右未来,只有珍惜和把握当下,才能实现真正的成长。
最后,电影中的角色塑造也令人难忘。
吉尔这个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既是一个梦想家,也是一个追求真实的人。
他渴望回到过去,却在历史名人的启发下重拾了对现实的热爱。
他的成长和转变令人动容。
其他角色如吉尔的未婚妻英娜以及历史名人们也都栩栩如生,各具特色。
《午夜巴黎》的时光穿梭《午夜巴黎》是一部由伍迪·艾伦执导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关于时光穿梭的故事。
影片以巴黎这座浪漫之都为背景,通过主人公吉尔的奇幻经历,展现了一个充满魅力和谜团的巴黎。
电影的开篇,我们看到了主人公吉尔的无奈和迷茫。
作为一个成功的编剧,吉尔却对自己的生活感到失望。
他渴望成为一名小说家,但却被商业电影束缚住了。
在这种困境下,吉尔开始寻找一种可以逃离现实的方法。
正是在这个时候,奇迹发生了。
当吉尔在午夜时分漫步在巴黎的街头时,他发现自己穿越到了上个世纪20年代的巴黎。
这个时光穿梭的奇妙经历让吉尔痴迷不已,他开始与当时的文化名人交往,并且找到了自己真正的灵感。
电影通过吉尔的时光穿梭,展现了巴黎的不同面貌。
20年代的巴黎充满了艺术和浪漫,艺术家们自由自在地追求着他们的梦想。
与此相比,现代的巴黎则变得商业化和功利。
这种对比让观众对时光的流逝和文化的变迁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影片中的吉尔是一个典型的梦想家,他渴望逃离现实的束缚,追寻自己的梦想。
通过与20年代的文化名人交往,吉尔找到了自己真正的灵感和创作动力。
这种对比让人思考,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也可以通过与过去的人物交流,找到自己的梦想和价值。
电影中的时光穿梭也让观众思考了时间和记忆的关系。
吉尔在穿越到20年代的巴黎时,经历了一系列的奇幻事件。
然而,当他回到现实生活时,这些经历只是他的记忆。
这种对时间和记忆的描绘,让人不禁思考,时间和记忆是否是我们生活中最珍贵的财富。
除了时光穿梭的主题,电影还通过对巴黎的描绘展现了一种浪漫和诗意。
巴黎作为世界上最浪漫的城市之一,充满了艺术和文化的氛围。
影片中的巴黎街头、咖啡馆和博物馆都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这种对巴黎的描绘,让观众仿佛置身于这座城市中,感受到了它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总的来说,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是一部充满了时光穿梭和浪漫的电影。
通过主人公吉尔的奇幻经历,影片展现了巴黎的不同面貌和文化的变迁。
《午夜巴黎》里面,伍迪艾伦借海明威之口说那句“All cowardice comes from not loving or not loving well, which is the same thing.”我第一次看到这里的时候,按下了暂停键,怔怔的想了一会儿,往事从脑后一股脑冲到眼前又散开,鼻子有点发酸。
真爱是否能让人将对死神的恐惧驱逐,肤浅如我还尚未能体验,但是一壶醍醐惯醒我的是我们都太习惯给自己找太多借口,感动的自己泪流满面也不愿意面对现实。
爱情里我们挣扎徘徊,来来回回,举棋不定。
就连将要分别的时候,也非要执手相看泪眼,说出了一万种心不甘情不愿,却不得已要分开的理由。
感动天感动地,连耶稣都能听到你心里的苦水。
于是你拼命跟所有朋友强调:“他不是不爱我了,只是他有不得已的理由,他心里也在滴血。
”善良一点的朋友就顺着你的话说下去了,陪你过足这出王母拆散牛郎织女的下凡苦情戏瘾。
毒舌一点的朋友可能翻你一个白眼,“别扯了,他就是不爱你了。
”,然后你一双柔荑化成白骨,十指紧紧嵌入朋友肩头,用带着一点内力的尖锐哭腔,反复论证“他还爱你”这个伪命题,至少也要让朋友承认他只是没那么爱你了而已你才肯撤手。
朋友只得一边包扎耳膜和肩头的伤口,一边点头称是,“好好好,他只是不得已,他只是没那么爱你了”但,没那么爱和不爱,which is the same thing。
你只是不够诚实,不愿坦然面对现实而已。
爱情如此,生活更是如此。
我收到过太多私信向我求助,问我是否该放下一切去追求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
我开始总是知心姐姐一样又希望大家去追逐自己热爱的东西,又不希望大家忍受一切从零开始的困顿潦倒。
后来我懂了,能问出是否该抛下一切去追逐的人,都还不够热爱。
也就是说,还不爱。
我们总爱强调走在人生的路口,因为这一步可能会改变一生,所以才显得慎重。
可是回想起来,连我这样懦弱又怯懦的人,在真正面对自己热爱的东西面前,都没有过一丝犹豫。
《午夜巴黎》优秀观后感在一个宁静的夜晚,我邂逅了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这部影片如同一杯醇香的美酒,令人陶醉,也引发了我诸多的思考。
影片的开场,巴黎的美景就如同一幅流动的画卷展现在眼前。
古老的建筑、狭窄的街道、熙熙攘攘的人群,每一个画面都充满了浪漫与神秘的气息。
而主人公吉尔,一个怀揣着文学梦想的好莱坞编剧,在这座城市中经历了一场如梦如幻的时光之旅。
吉尔对于巴黎的热爱是纯粹而真挚的。
他漫步在巴黎的街头,眼中满是对这座城市历史和文化的敬仰。
他不满足于现实中的种种,渴望回到那个被他理想化的“黄金时代”。
这种对美好过往的向往,其实是很多人内心深处的隐秘渴望。
我们常常觉得过去的某个时期更加美好,更加充满魅力,而忽略了当下的美好。
当午夜的钟声敲响,吉尔神奇地穿越回了 20 世纪 20 年代的巴黎。
那个时代,汇聚了众多文学艺术界的巨星,海明威、菲茨杰拉德、达利等等。
吉尔与他们交流、畅谈,仿佛置身于梦想的天堂。
然而,随着剧情的推进,我们发现,即便是在那个被视为黄金时代的时期,人们也依然对过去有着深深的怀念。
这不禁让人思考,是不是每个时代的人都会对自己所处的时代感到不满,而向往着另一个时代呢?影片中的人物形象鲜明而生动。
海明威,他的坚毅和果断,对文字的精准把握,让人感受到他的魅力与力量。
菲茨杰拉德夫妇,他们的奢华与放纵,以及背后隐藏的无奈与迷茫,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复杂性。
还有毕加索的情人阿德里亚娜,她美丽而充满艺术气息,但同样在不同的时代之间徘徊,寻找着自己心中的完美。
吉尔在这场穿越之旅中,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人们总是认为过去的时代比现在美好,但实际上,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问题和美好。
重要的是,要学会欣赏和珍惜当下。
这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深刻的启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陷入对过去的怀念或者对未来的幻想之中,而忽略了眼前的风景。
我们总是觉得过去的日子简单而美好,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却没有意识到当下的时刻才是最珍贵的。
最好的时代?——评《午夜巴黎》故事开端是在2010年,因为未来岳父生意的关系,一位好莱坞年轻有为的编剧和自己的未婚妻来到巴黎,于此同时他正着手创作自己的第一本小说。
这位来自美国的年轻人很喜欢巴黎这个城市,希望在这座充满魅力的地方找寻到更多的创作灵感。
“巴黎是一座非常古老的城市,而我们却很年轻,这里什么都不简单,甚至贫穷、意外所得的钱财、月光、是与非以及那再月光下睡在你身边的人的呼吸,都不简单。
”巴黎意味着浪漫与神秘;意味着繁华却不琐碎;意味着充斥着无数情趣的巨大情愫。
就连伍迪·艾伦这样将生活看作毫无意义并且混乱不堪的厌世主义者,都被它的艺术气息感染了快乐和俏皮。
片名《午夜巴黎》相当形象,男主角一到午夜的巴黎街口就能穿越到其他时代里去,充满着“男版灰姑娘”的玩味。
其中影片中穿越的最多的是男主开始所向往的最好的时代——20世纪20年代。
在他认为的这个最好的时代里,他遇到了许多历史上文艺界著名的大人物,与各种大人物的对话和故事,也都令人眼前一亮。
《午夜巴黎》的开篇展现出的当代巴黎,已经足够让人迷醉,但影片中男主角所的热切向往的,是海明威、菲茨杰拉德、艾略特、达利们坐在左岸咖啡馆抽烟闲聊的“最好的时代”。
这部电影的买点之一就是时代间的情节穿越。
从现代到20世纪20年代,再到后面的文艺复兴时期,古典时期等一系列历史上的文化高峰时期。
该影片大致可以分为两条发展主线:其中一条中着重描绘了男主穿越到20世纪20年代的巴黎所遇见发生的一系列见闻,另一条讲述了男主和他的亲友们在现代巴黎的故事发展。
影片中男主角和他的未婚妻的关系在故事的发展中不断产生冲突,简言之也是由于他们所认为的“最好的时代”是大相径庭的。
他的未婚妻从片头就表达出,她认为男主大可不必去尝试创作写小说,介于男主角在之前好莱坞的编剧的工作做得很成功,在她的角度,她是在无法理解男主想在留在巴黎和创作小说的事情。
她似乎认为享受现有的物质生活是最重要的,她并不关心男主的精神世界。
菲茨杰拉德夫妇(汤姆·希德勒斯顿和艾丽森·皮尔饰)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Scott Fitzgerald),美国20年代著名作家,最有名的作品是《了不起的盖茨比》,即《大亨小传》,也就是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借主人公之口反复提到的那本书,描写美国人20年代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赛尔妲•菲茨杰拉德(Zelda Fitzgerald),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妻子,富家女,有天赋的芭蕾舞者和作家,因生活浮华和情绪多变而著称,当时评论多指责其消费铺张而导致丈夫不得不靠撰写蹩脚的三流小说以谋生。
事实上菲茨杰拉德的作品中曾多次借用(或曰抄袭)妻子的书信和日记段落,因此有女权主义者认为菲茨杰拉德毁掉了一位才华胜过他本人的女子。
塞尔妲40年代起被诊断为精神失常,后在精神病院的火灾中丧生,与丈夫合葬。
欧内斯特•海明威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不多说了。
他14岁开始学习拳击,参与过两次世界大战,20年代曾在巴黎短暂居住,与菲茨杰拉德是很好的朋友。
后来两人大概因文人相轻而开始互相看不顺眼。
赛尔妲则从一开始就不喜欢海明威,说他表里不一,缺乏男子气概,甚至无端断定他是同性恋。
海明威则评论说:菲茨杰拉德被女人毁掉了。
科尔•波特(Cole Porter),美国人,天才的百老汇音乐家,一战期间移居巴黎。
电影中出现的插曲Let’s Do It 出自他为1928年的音乐剧《巴黎》所作的配乐。
没找到男声版,这里是当年的第一爵士女歌手艾拉•菲茨杰拉德(Ella Fitzgerald)演唱的版本。
说起来,这位黑人女歌手好像跟写小说的菲茨杰拉德夫妇木有任何关系。
约瑟芬•贝克(Josephine Baker),生于美国、移居法国的黑人演员和舞蹈家,被称为“黑珍珠”。
影片中跳了一支舞,男主角眼睛都看直了。
格特鲁德•斯泰因(Gertrude Stein),美国女作家、诗人、艺术收藏家,一生绝大部分时光在巴黎度过。
1、科尔•波特(Cole Porter)他是影片第一个出场的icon人物,弹奏着自己的名作“Let’s Do It”。
该曲是1928年他为音乐剧《巴黎》所写,此剧此曲在当年的百老汇大获成功。
1917年搬到巴黎居住,成名于20年代,大红于30年代的科尔•波特,与其他百老汇创作家的最大不同在于:他的作品都是自己包揽词与曲。
有一部根据波特的人生历程改编的影片,《小可爱》(De-Lovely),有兴趣的话,可以找来看看。
2/3、菲茨杰拉德夫妇( Zelda n Scott Fitzgerald)1925年出版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大亨小传》)奠定了菲茨杰拉德在美国现代文学史地位,使其成为“迷惘一代”代表作家。
富家女泽尔达于1920年嫁给菲茨杰拉德。
在1932年半自传体小说《最后的华尔兹》出版前,这段期间,她为杂志写过稿,也写一些小小说。
20年代前半期,菲茨杰拉德夫妇活跃于纽约社交界,成为“爵士时代”纵乐代表;20年代后半期,二人搬到巴黎居住了一段时间,在那里,他们与很多美国文学界移民成为朋友,菲茨杰拉德与海明威的友谊也是在此时发展起来的。
泽尔达对丈夫与海明威的友谊很不满,觉得自己因此受到冷落,而海明威则形容泽尔达是“疯的(insane)”,认为泽尔达鼓励丈夫酗酒使他无法认真写作,这些在影片里也有表现。
同时,影片里的海明威还对泽尔达的小说做出了评价,他认为泽尔达文笔不错,但不能组织出好的故事整体。
菲茨杰拉德夫妇写作的最大共同特点是:以夫妻生活为蓝本。
4、约瑟芬•贝克(Josephine Baker)传奇黑美人,人称“黑珍珠”“青铜维纳斯”,海明威称她为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
10来岁开始在美国因舞蹈而小有名气,1925年在法国因舞蹈及歌唱成名,1927年在欧洲拍摄第一部电影,成为第一位进入主流电影界的非裔女星。
她也因推动美国 min quan yun dong 而受到瞩目。
另有传说她曾为法国谍报部门工作,收集纳粹情报。
《午夜巴黎》:穿越中的精神理想追寻摘要:电影《午夜巴黎》体现了导演伍迪·艾伦思想乐观积极的一面,也表达出历代西方文人和艺术家们面对现实的混乱与虚无,对精神理想家园的追寻。
关键词:午夜巴黎精神理想穿越电影《午夜巴黎》是美国著名导演伍迪·艾伦执导并编写的作品,整个电影洋溢着典型的伍迪·艾伦拍摄手法与风格,画面清新唯美,现实与虚幻相结合,被称为伍迪·艾伦“献给巴黎的情诗”。
男主人公吉尔显然带有伍迪·艾伦自己身上的特点,吉尔是好莱坞颇受欢迎的编剧,然而却被好莱坞“买断”,无法尝试真正的文学作品写作,这让他想要逃离太过物质和商业化的环境,追求文学艺术的天堂,于是来到梦想之都巴黎旅行。
吉尔喜欢“二十年代的巴黎”,不仅是因为他所热爱的美国作家大部分活跃在二十年代,而且是因为二十年代美国作家与巴黎的密切联系。
一、二十年代的美国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很多美国作家自愿离开美国去巴黎定居或旅居,去寻找精神的理想家园,这与当是的美国社会背景有关。
他们对美国社会的过度商业化和庸俗感到绝望。
美国加入一战给美国青年带来深刻的战争伤痕,而战争之后他们感觉到梦想的破灭,道德标准的沦丧。
二十年代是自私轻浮而充满各种可能性的年代,技术的变革,社会制度的革新,文学写作技巧的创新,让这个时代喧哗而躁动。
二十年代的美国作家中许多人曾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饱尝战火的残酷和战友的死亡,战后他们无法适应美国那种轻浮拜金的生活,为了逃离这种环境,他们将目光投向欧洲,开始从事严肃的文学创作。
这种与《午夜巴黎》中的吉尔很相似,他们都是为了逃离过于物质和商业化的美国。
欧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特别在法国,现代主义思潮吸引了大量文人聚集,这让战后精神陷入绝望无助的美国知识分子看到希望。
二十年代的作家是当时社会的旁观者,那些定居于巴黎的美国作家在精神上也感觉自己被流放,他们是当时社会的“局外人”,以旁观者的态度来冷静地观察美国社会和文化,他们看到“美国梦”的幻灭和虚伪,也看到美国社会过度物质主义的真实一面,他们自甘放弃这种肤浅浮华的生活方式,流落到巴黎,由于他们在思想上被一战切断了与传统的连续,所以他们被格特鲁德·斯坦称为“迷惘的一代”。
《午夜巴黎》:时间与现实之间的遐想概述《午夜巴黎》是由伍迪·艾伦执导的一部浪漫喜剧电影,讲述了一个拥有时间旅行能力的男主角在巴黎夜晚穿越到1920年代并结识名人文艺家的故事。
该电影通过幽默诙谐的方式展现了现实与梦想之间不同的观念,并探讨了时间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时间与现实的对立在《午夜巴黎》中,时间和现实成为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
主人公吉尔经历了时光倒流后发现自己更加向往过去时代,对当下生活感到不满并进行逃避。
而他所认为理想化、浪漫化的过去却是他向往未来没有体验过的。
这种对比凸显出现实与理想之间、过去与未来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社会背景下个体遐想《午夜巴黎》将时间和现实描绘得非常强调个体心理状态变化。
吉尔身处枯燥乏味的现实生活,对于过去时代和那些伟大名人产生了强烈的遐想。
这种遐想不仅是对于过去的追溯,也是一种个体对于当下无法满足的反思。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通过回忆、幻想甚至电影来寻找心灵慰藉。
时间旅行带来的冲突与启示吉尔通过时间旅行获得了满足感,但却带来了诸多冲突。
他发现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问题和困扰,并意识到在任何时刻都无法完全逃离现实。
这使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并最终接受并珍惜当下。
电影通过吉尔的经历向观众传达了一个重要信息:过去只是一种遐想和梦境,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在当下拥抱并改变自己。
结语《午夜巴黎》通过时间旅行描绘了一个关于时间与现实的故事。
它展示了个体在社会背景下对于梦想与现实之间追求和挣扎。
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人类对于时间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向往。
然而,电影也警示我们不要将过去浪漫化,应该珍惜当下并勇敢面对现实生活。
菲茨杰拉德夫妇(汤姆·希德勒斯顿和艾丽森·皮尔饰)
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ScottFitzgerald),美国20年代著名作家,最有名的作品是《了不起的盖茨比》,即《大亨小传》,也就是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借主人公之口反复提到的那本书,描写美国人20年代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赛尔妲•菲茨杰拉德(ZeldaFitzgerald),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妻子,富家女,有天赋的芭蕾舞者和作家,因生活浮华和情绪多变而著称,当时评论多指责其消费铺张而导致丈夫不得不靠撰写蹩脚的三流小说以谋生。
事实上菲茨杰拉德的作品中曾多次借用(或曰抄袭)妻子的书信和日记段落,因此有女权主义者认为菲茨杰拉德毁掉了一位才华胜过他本人的女子。
塞尔妲40年代起被诊断为精神失常,后在精神病院的火灾中丧生,与丈夫合葬。
欧内斯特•海明威
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Hemingway),不多说了。
他14岁开始学习拳击,参与过两次世界大战,20年代曾在巴黎短暂居住,与菲茨杰拉德是很好的朋友。
后来两人大概因文人相轻而开始互相看不顺眼。
赛尔妲则从一开始就不喜欢海明威,说他表里不一,缺乏男子气概,甚至无端断定他是同性恋。
海明威则评论说:
菲茨杰拉德被女人毁掉了。
科尔•波特(Cole Porter),美国人,天才的百老汇音乐家,一战期间移居巴黎。
电影中出现的插曲Let’sDoIt出自他为1928年的音乐剧《巴黎》所作的配乐。
没找到男声版,这里是当年的第一爵士女歌手艾拉•菲茨杰拉德(EllaFitzgerald)演唱的版本。
说起来,这位黑人女歌手好像跟写小说的菲茨杰拉德夫妇木有任何关系。
约瑟芬•贝克(Josephine Baker),生于美国、移居法国的黑人演员和舞蹈家,被称为“黑珍珠”。
影片中跳了一支舞,男主角眼睛都看直了。
格特鲁德•斯泰因(Gertrude Stein),美国女作家、诗人、艺术收藏家,一生绝大部分时光在巴黎度过。
经常举办艺术沙龙,与毕加索、马蒂斯等人来往密切,收藏和支持他们的创作。
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也是她家的常客,海明威曾说自己没钱时常去斯泰因家里蹭饭。
她在电影中也是一副文艺界教母的气派,很热情地为男主角指点作品。
她是当时著名的女同性恋,女友Alice Toklas的名字也有出现。
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不多说了,情妇数不清的主儿。
影片里面出现了一张画,似乎并不是毕加索的作品,大概是伍迪•艾伦托伪之作。
有没有专家来确认一下?杜娜•巴恩斯(Djuna Barnes),美国女作家,作品多以女同性恋生活为主题,整个20年代住在巴黎。
尽管她有女性爱人,但并不承认自己是同性恋。
影片中与男主角跳了一支舞。
超现实主义三人组:
(《钢琴师》阿德里安·布罗迪饰萨尔瓦多•达利)
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í),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也不必多说。
犀牛和犀牛角是他钟爱的主题元素。
在影片中由艾德里安-布洛迪饰演(就是《钢琴师》里面那个热爱肖邦的犹太天才钢琴家)。
路易斯•布努埃尔(LuisBuñuel),西班牙国宝级电影人,达利的好友,20年代侨居巴黎。
主要作品有与达利合作的《安达鲁之犬》,还有被伍迪•艾伦拿来恶搞的《泯灭天使》——一群人被莫名其妙地困在宴会厅里无法离开的故事。
曼雷(Man Ray),美国达达和超现实主义艺术家、摄影家,一生有44年在法国度过,以巴黎为创作基地。
他曾为《追忆逝水年华》的作者普鲁斯特拍摄遗像——在普鲁斯特逝世一天之后。
T•S•艾略特(T. S. Eliot),生于美国的英国诗人。
他在《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The Love Song of J. Alfred Prufrock)》中有如下诗句:
For I have known them all already, known them all—
Have known the evenings, mornings, afternoons,
I have measured out my life with coffee spoons;
因此影片男主角遇到他时会说:
继续穿越后,出现在1890年代的老家伙们:
亨利•德•图卢兹•劳特雷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法国贵族,后印象派画家,海报和版画艺术家。
大概因父母是表亲结婚,他患有先天性骨病。
年少时摔断大腿,后停止发育,因此是头重脚轻的侏儒外形。
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法国野兽派画家。
保罗•高更(Paul Gauguin),法国后印象派画家。
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法国印象派画家、雕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