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句容市行香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11《端午日》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88.50 KB
- 文档页数:4
第十一课《端午日》(新授课)【理论支持】:《端午日》是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湘西茶峒地区端午节的习俗本文的教案设计,文章重点介绍了那里的“赛龙舟”和“追鸭子”两大盛事,文本内容浅显易懂,学生自行浏览后可以懂的其重要内容。
一篇课文的字、词、句、段、修辞、风格等可讲的内容很多,但都讲、全讲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
遵循语文高效课堂设计基本理念,所谓高效、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而实在的进步或发展。
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把教学中心由“教”转移到“学”,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的主角是学生,是学生的活动,学生的成长,学生的发展。
教者启发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的语文学习,注重指导和启发,尤其注意学生是否真正从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中收到益处。
教案设计,力争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的意义生成。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课文,使学生了解湘西地区端午日的风俗习惯,感受其独特的文化魅力;2.过程和方法目标:让学生感受赛龙舟场面描写的精彩并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3.情感价值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风俗、保护我国传统文化的品质。
【教学重点】精彩的场面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教学难点】实写和虚写相结合。
【教学设计】课前延伸1.阅读课文,初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题。
(见课案学生用之预习练习题)课内探究一、学1.导入新课。
设问导入辞旧迎新是(春节)。
兔子灯,走马灯,灯灯相会在(元宵)。
(清明)时节祭奠先人,路上行人几欲断魂。
五月初五是(端阳),吃粽子、(赛龙舟)。
八月十五(中秋节),(亲人团圆)送祝愿。
九月初九逢(重阳),尊敬(老人)不能忘。
同学们。
对于端午,你还有哪些了解吗?(由学生的回答导入新课)2.检查预习学习小组互批预习题,共同纠偏解疑。
第11课《端午日》教案(苏教版初一上) (5)doc初中语文 (1)教学目标:1、通过课文,了解湘西地区端午日的风俗适应,感受其专门的文化魅力;2、学生感受赛龙舟场面描写的杰出并把握场面描写的方法一导语同学们,你们明白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这儿有一首诗,大伙儿来齐声朗读一下,看看写的是哪一个传统节日,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幻灯显示:屈原已死三千年,招魂野祭五月前。
龙舟迅疾如流矢,万人喝彩青潭边。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乡土小讲家沈从文是如何样记录茶峒人欢度这一传统节日的,通过传统节日我们又能够感受到如何样的民族精神与文化魅力。
二整体感知1.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阅读课文,明确以下内容:茶峒人端午这天的风俗适应〔分不用3字短语概括〕介绍这些风俗适应的顺序〔划出相关的词语〕这些风俗中详写的是什么,如此安排的理由2. 咨询题解决:概括风俗:穿新衣、画王字、吃鱼肉、赛龙舟、捉鸭子时刻顺序:上午11点钟左右;把饭吃过后;赛船过后;天晚。
这些风俗适应中详写的是赛龙舟。
详略安排,文章显得错落有致;详写赛龙舟,是因为它最具代表性,最能表达节日的气氛和民族精神。
三杰出赏析1. 采纳老师介绍的方式来阅读:出示要求:大声朗读这段文字,然后依照文章内容,发挥想像,自己选定一个角色〔带头的、锣手、鼓手、桨手、群众……〕,用一段连贯的话有针对性地向大伙儿介绍你所在的位置,所做的事,你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
出示例如:我是我们这一队的带头的,就坐在船头上。
你看,我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只小令旗。
竞赛开始后,我就左右挥动小令旗,指挥船只的进退。
在我的指挥下,桨手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的龙船看起来长龙出没于波光烟雨之中,直冲终点线。
2. 你也选择一个角色,按照要求来预备一段话。
3. 请几位代表上来讲讲,讲完之后会请同学依照要求来点评。
4. 大伙儿的解讲使人感受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同学们既受到情感的熏陶,又有了知识上的收成――场面描写的方法。
11. 端午日【学习目标】1、了解端午节的习俗,欣赏赛龙舟的精彩场面。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描写场面。
3.品析生动简练明快的语言。
4.培养联想、想像的能力,感悟“团结就是力量”这一精神。
【重点难点】1.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描写场面。
2.品析生动简练明快的语言。
【自主导学】1.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8分)(1)zhàn()酒(2)划jiǎng()(3)缠guǒ()(4)nà()喊2、《端午日》作者________,________代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等。
3、茶峒人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文中最吸引你的是什么?4、作者介绍这些风俗习惯的顺序。
5、这些风俗中详写的是什么?这样安排的理由是什么?【自主合作探究】6、朗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
①文章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叙述赛龙舟的场面?②描写桨手、带头的、鼓手、锣手赛船时用了哪些准确生动的词语?这些词语对表现赛龙舟的场面有什么作用?7、梁红玉水战与龙舟赛无关,这只是作者的一种联想,这在描写角度上应该是哪种描写?有什么作用?8、你认为龙舟赛获胜的重要条件是什么?9、就在全国纷纷举行活动,庆祝传统节日端午节时,却传来这样的消息:韩国把端午节作为他们的传统节日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
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反馈检测】(40分)10.根据内容,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横线上。
(4分)(1)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________,手脚________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
A.强壮粗壮 B.结实伶俐 C.健康伶俐 D.结实粗大(2)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________嘭嘭铛铛地把锣鼓很________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A.立即纯粹B.即刻单纯 C.即刻单调 D.顿时纯粹11、填空:虽然《端午日》不是专门的写民俗的文章,但我们从中也可了解到当地端午节的民俗。
第11课《端午日》教案(苏教版初一上)(2)doc初中语文(1)教学目标:1、了解端午节的习俗,观赏赛龙舟的杰出场面。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描写场面。
3、培养学生联想、想像的能力,感悟〝团结确实是力量〞这一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品味准确、简炼的语言。
2、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3、收集本地的民风民俗,感受家乡人们过端午的气氛。
教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一些节日也越来越重视了,那同学们喜爱过哪些节日?生:春节,圣诞节,重阳节,端午节,愚人节,母亲节……师:事实上刚才同学们提到的有好几个是洋节,对洋节也有所偏爱,反而中国传统的节日慢慢在被人们遗忘,今天我们要一起跟随沈从文先生走进湘西,去看看那儿的端午节是如何过的?(板书:——走进湘西端午日沈从文)二、授新课:(一)、释题1、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几月初几?你们明白它的由来吗?端午节是每年的五月初五。
端午节是为了悼念投汩罗江自沉的战国爱国诗人屈原。
2、我们家乡有哪些相关习俗?吃咸鸭蛋、吃粽子……(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写作思路:1、分几个学生朗读,找找湘西一带人们是如何过端午日这一天的?①端午日……看喧闹②划船的事……才拖下水去。
③每只船……种种情形。
④凡是……500响鞭炮。
⑤赛船过后……方能完事。
请五位同学朗读。
穿上新衣,额角用雄黄蘸酒画王字,吃大鱼大肉。
11点左右出门看赛龙舟,赛船过后捉鸭子。
2、这几件习俗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文中有哪些相关的词?是按时刻顺序写的,文中显现了上午11点左右、赛船过后,直到天晚方能完成。
3、这几件习俗中哪一件是详写的?赛龙舟(三)、重点学习赛龙舟的场面1、中哪些语句是写赛龙舟的杰出场面的?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种种情形。
齐读2、同学们从这一段文字中,你体会出当时如何样的气氛?喧闹、欢腾3、作者写了哪些内容,才使场面如此喧闹?学生讨论,查找。
实写虚写人物动词作用联想、作用个体桨手持(桨)、划(船)准确生动地表现了各种人物的特点;赛船的猛烈场面。
11. 端午日【学习目标】1、了解端午节的习俗,欣赏赛龙舟的精彩场面。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描写场面。
3.品析生动简练明快的语言。
4.培养联想、想像的能力,感悟“团结就是力量”这一精神。
【重点难点】1.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描写场面。
2.品析生动简练明快的语言。
【自主导学】1.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8分)(1)zhàn()酒(2)划jiǎng()(3)缠guǒ()(4)nà()喊2、《端午日》作者________,________代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等。
3、茶峒人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文中最吸引你的是什么?4、作者介绍这些风俗习惯的顺序。
5、这些风俗中详写的是什么?这样安排的理由是什么?【自主合作探究】6、朗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
①文章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叙述赛龙舟的场面?②描写桨手、带头的、鼓手、锣手赛船时用了哪些准确生动的词语?这些词语对表现赛龙舟的场面有什么作用?7、梁红玉水战与龙舟赛无关,这只是作者的一种联想,这在描写角度上应该是哪种描写?有什么作用?8、你认为龙舟赛获胜的重要条件是什么?9、就在全国纷纷举行活动,庆祝传统节日端午节时,却传来这样的消息:韩国把端午节作为他们的传统节日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
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反馈检测】(40分)10.根据内容,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横线上。
(4分)(1)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________,手脚________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
A.强壮粗壮 B.结实伶俐 C.健康伶俐 D.结实粗大(2)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________嘭嘭铛铛地把锣鼓很________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A.立即纯粹B.即刻单纯 C.即刻单调 D.顿时纯粹11、填空:虽然《端午日》不是专门的写民俗的文章,但我们从中也可了解到当地端午节的民俗。
七年级上册《端午日》苏教版学案沈从文,沈从文的《边城》出版。
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出版。
小说描写的是20年代前后与四川交界的湘西一座小小边城的故事。
作品沤歌人性,在人物身上体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因而使小小边城形成了一个不分贫富,不讲地位,一律以诚相待,到处充满了爱的理想环境,曲折地表示了作者对戕贼人性的现实的不满。
小说境界情景交融,有诗一般的韵味,富有浓郁的乡土色彩,淳朴而浑厚;语言自然含蓄,如高山流水,极具风致。
学习目标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传统节日体现的价值。
培养学生合作团结的精神。
重点难点龙舟赛的精彩场面描写。
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选材方法。
【知识链接】在一篇中,详写的内容必须是主要的,次要的不能详写;但详写必须有略写配合,略写补充详写,使繁简适当,重点突出。
【学法指导】通过学习文,掌握引起对民俗的重视。
《预习案》.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1)茶峒()(2)干燥()(3)擂鼓()(4)洞穴(xué)()泅水(qiú)(6)节拍()(8)一律()数天(shù)(10)鹳(guàn)2.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1)zhàn()酒(2)划iǎng()(3)缠guǒ()(4)nà()喊3.填空。
(1)《端午日》作者,代小说家、散文家,族人。
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
(2)虽然《端午日》不是专门的写民俗的,但我们从中也可了解到当地端午节的民俗。
当地的端午节的民俗大体主要有以下四个:①穿新衣。
②用雄黄蘸酒画王字。
③吃鱼吃肉。
④赛龙舟。
(3)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相传是为了纪念诗人屈原。
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除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七夕节、中元鬼节(七月十五)、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等。
《探究案》.开头写龙舟赛前全茶峒的人的活动,有什么作用?说明“龙舟竞赛”是全民参与,为下文做铺垫。
端午日学习目标:1、了解端午日的风俗习惯,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2、让学生感受赛龙舟场面描写的精彩以及作者生动精炼的语言。
3、让学生感受桨手的风采,明白“力量从团结中来”这一道理。
学习重点:1、精彩的场面描写。
2、传统节日体现的价值。
学习难点: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及虚实结合的方法写好一个场面。
学习课时:一课时学法指导:感知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力去体会场面描写。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蘸.()酒茶峒.()泅.()水擂.()鼓老鹳.()河呐.()喊戍.()军桨.()手2、填空:《端午日》作者________,________代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等。
3、端午日的来历有很多种说法,写出你所知道的端午节的来历。
4、朗读课文,思考:1)湘西的人们在端午这天有哪些风俗习惯?2)、作者是以什么为顺序来介绍这些风俗习惯的?3)、其中哪些风俗习惯是详写?哪些风俗习惯是略写?5、说说家乡端午节的民俗。
二、学习研讨1、导入,介绍端午节。
2、介绍作者。
3、文章共介绍了湘西几个风俗习惯?理清文章结构,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4、合作探究:你觉得哪一个风俗习惯最吸引人,找出文中描写的语句,说说为什么会吸引你的?与同学一起分享你的感悟5、发挥想象,把捉鸭子的场面描写一下。
巩固延伸1、写写自己家乡端午节的民俗。
(300字左右,写在周记本上)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出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B.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C.在志愿者的帮助下,这名山区失学儿童重返课堂,和其他师生一起共享天伦之乐....。
D.中国8位维和警察在海地大地震中不幸遇难,获知此消息,很多网友不能自已....,纷纷在网上发帖表示悼念。
(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端午日》教案苏教版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用准确生动、简练明快的语言来描写精彩场面。
(2)掌握本文条理清晰、详略得当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1)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整体感知课文。
(2)理清课文思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阅读重点文段,研究精彩的场面描写,品味课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让学生明白“力量从团结中来”这一道理。
【重点】精彩场面的描写【难点】运用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和虚实结合的方法写好一个场面。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讨论交流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习俗,不同的地域范围风俗习惯也不尽相同。
昨天让同学们搜集有关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下面大家来谈谈,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在学生充分回答的基础上追问)刚才你们说到了端午节,谁能说说端午节的由来吗?对,我们知道了端午节源自屈原投江的传说,人们用端午节来表达对伟大的爱国诗人的敬重和怀念。
我们这边过端午节的时候一般会包粽子,煮鸡蛋。
那么在湖南他们又是如何过端午节的呢?我们今天就去那儿了解一下老百姓是怎样过端午节的。
自学成果展示(自主学习记录卡自学情况反馈)1、字音、字形、诗文名句字音:蘸.酒(zhàn)伶俐..(líng lì)擂.鼓(léi)泅.水(qiú)老鹳.河(guàn)呐.喊(nà)一律.(lǜ)茶峒.(dòng)硫化砷.(shēn)颈.脖(jǐng)翘.首(qiáo)好hǎo (好事) 为wéi(为数不多) 数shǔ(数数)hào (爱好) wèi(为了) shù(数学)shuò(数见不鲜)形近字:茶峒侗族胴体;暴躁干燥;划桨浆糊;戊戌戍卒;名句默写: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端午日班级某某备课组长签名【学习目标】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欣赏赛龙船场面的精彩描写,掌握详写与略写相结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3、体味赛龙船表现的奋力争先、团结合作的精神。
【课前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
茶峒.()裹.着()蘸.酒()翘.起()泅.水()干燥.()老鹳.河()2、仿写:作者对赛龙舟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绘,让我们有了形象的认识。
赛龙舟后,茶峒人还意犹未尽,有一个余兴节目:捉鸭子。
可作者对这一情节只作概括叙述。
请仿照赛龙舟的方法描写捉鸭子的场面,可以写一个人,也可以写一群人捉鸭子。
(提供词语:穷追猛打、迂回包抄、合力擒拿、守株待兔)【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民俗文化,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春节、端午、中秋)今天我们学习沈从文的《端午日》,看一看湘某某区的端午节是怎样的?二、走近作者:沈从文(1902——1988)原名岳焕,某某凤凰人。
创作中影响较大原是乡土小说,主要表现士兵、船夫和湘西少数民族的生活,富有人情美和风俗美。
代表作有《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
三、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自读自悟,合作讨论:(1)茶峒人的端午节有什么风俗?明确:用雄黄蘸酒在额头上画个王字、穿新衣、吃鱼吃肉;划龙船竞赛;追赶放下水的鸭子。
(2)作者是以什么为顺序来介绍这些风俗习惯的?请同学从文中找出相关标志性词语。
明确:上午11点钟左右;把饭吃过后;赛船过后;天晚。
(时间顺序)(3)文中写到茶峒人的哪些活动?在介绍这些活动时,作者是如何安排详略的?为什么这样安排?明确:详写了赛龙舟的场面,略写的是赶鸭子的场面。
并按时间顺序安排,文路清晰,渐次展开,既突现了重点场景,又给人留下整体印象。
四、精读课文,欣赏场面:1、齐读赛龙舟场面(1)请找出描写赛龙舟场面很激烈的句子。
明确:“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
端午日
姓名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 时间_________
【课前预习】
一、课前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zhàn()酒茶峒()泅()水数()天前
擂()鼓鹳()呐()喊戍()军
高高qiào( )起 línglì( )
2、填空。
(1)《端午日》作者,代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有等。
(2)桨手每人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去。
带头的在船头上,头上着红布包头,手上两支小令旗,左右,船只的进退。
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起来,为划桨水手下桨节拍。
3、整体感知课文。
⑴、文中写了湘西端午日的哪些民俗?(三字概括)
⑵、课文以端午日一天的活动为线索,详写了哪些民俗,略写了哪些民俗?
4、通过预习,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课堂反馈】
(一)展示预习,交流成果
(二)赏析:自读课文,你认为文中哪句话或哪个词很有表现力,
要求在文中做好批注。
回答时用下面格式:
我认为“……”这句话很有表现力,写出了…………
交流、讨论。
【课后巩固】
三、课后巩固:
阅读语段,完成习题。
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派士兵把30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
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
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
1.设计追鸭子活动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2.参与追鸭子的人员有哪些?
3.追鸭的场面及人们的心情如何?
4.这一段文字属于略写。
你能充分发挥想象,具体描绘追鸭的场面吗?试试看。
5.这一段文字在全文结构上和表达上的作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