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神经调节(第二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4.68 MB
- 文档页数:26
第3节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第2课时〕【课程标准】举例说出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相互协调共同维持机体的稳态。
如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等。
【学习目标】说明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的过程【核心素养】1.生命观念——通过讨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协调的实例〞强化稳态观。
2.科学思维——通过建立体温调节、水盐调节模型,培养建立模型的思维习惯。
3.科学探究——通过了解高温环境下的体温和水盐调节,梳理关注人体健康、学以致用的态度。
【学习过程】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实例1:人体的体温调节模型的构建资料1:在细胞内,1mol 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放出2870KJ 的能量,其中1161KJ 的能量储存在ATP 中,其余的能量以热能形式丧失用来维持体温。
资料2:以下两个表格是“人体各器官产热量〞和人体各器官的散热量。
资料3:动物实验说明:如果破坏恒温动物的下丘脑,动物就不再具有体温调节能力了,而保存下丘脑及以下神经,则仍具有调节体温的能力。
如果破坏大脑皮层某部位,而保存下丘脑及以下神经,动物具有调节体温的能力,但无法感知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
【小组讨论】〔1〕根据资料1分析得出: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来自 。
〔2〕根据资料2的表格1和表格2分析得出:人体散热器官:主要是 。
产热器官:主要是 。
〔3〕根据资料3分析得出: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温度感觉中枢:位于 。
温度感受器:位于 。
〔4〕思考:为了维持体温稳定,产热量和散热量需要满足什么条件?体温恒定的原理: 。
〔5〕思考:同一个人在寒冷环境下的散热量与炎热环境下的散热量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体温保持恒定的情况下〕。
散热器官 散热量〔KJ 〕 百分比〔%〕 皮肤 10613 84.5 肺 1759 14.0 肾、大肠 188 1.5 合计 12560 100.0 产热器官 产热量〔%〕 安静 运动或劳动 脑 16 3 内脏 56 22 骨骼肌 18 73 其他 10 2表格1 表格2资料4:在寒冷的环境中,当身体的温度感受器受到寒冷刺激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脑就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TRH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 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简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
(重点)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阅读教材P31第1、2自然段)1.体液调节:激素、二氧化碳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
激素调节是其主要内容。
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点拨体液调节≠激素调节。
体液调节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激素,还包括参与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其他调节因子,而激素调节的研究对象只有激素。
二、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阅读教材P31~P32)1.体温恒定的调节(1)体温平衡(来源和散失)(2)体温调节的过程①体温低于正常体温②体温高于正常体温(3)调节方式:神经—体液调节。
2.水盐平衡的调节(1)水盐的来源及排出:从饮食中获得水和各种无机盐,通过多种途径排出一定的水和无机盐。
(2)调节过程(以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为例):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尿量大脑皮层→产生渴感→主动饮水,补充水分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和意义(阅读教材P 33第1、2自然段) 1.关系:神经系统直接或间接调节影响发育和功能内分泌腺2.意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互协调,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保证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点拨 机体的大多数生命活动既受神经调节,又受体液调节,一般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是主要的调节方式。
连一连判一判(1)经测量某人体温在24小时内都处于39 ℃,由此可判断此人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 分析:此人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2)在炎热的环境下,建筑工人仍然能够维持正常体温,此时的散热途径几乎只有汗液蒸发这一条了。
(√)(3)人体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和大脑皮层。
(×)分析:下丘脑是人体体温调节中枢。
(4)当人体饮水不足或食物过咸时,由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对水分的重吸收。
6.3第2课时《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案奉化市溪口中学叶永健一、教材内容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这部分内容是本节也是本章的教学重点。
本节内容包括三个知识点:1、反射的概念;2、反射弧的构成;3、举例说出反射包括简单的反射和复杂的反射。
本节内容抽象性太强而直观不足,不宜只用讲授的教学方法教学。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师首先以抓手反应活动为引入,再通过“如针刺蚯蚓”等大量最简单的反射例子去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出 1 、反射的概念; 2 、反射弧的构成; 3 、举例说出反射的例子的知识,最后通过青蛙缩腿反射实验来加深对反射弧的理解。
整节课教师要通过引导、最熟悉的例子、直观手段,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从实践中意识到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这样既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反射是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弧的结构。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1)、描述反射是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2)、通过几个反射的活动实验理解反射的概念;(3)、描述反射弧的结构;(4)、通过青蛙缩腿反射理解要发生反射要产生反射必须有完整的反射弧能力目标:1.通过抓手反应、蚯蚓反射、膝跳反射等活动实施,获取完成简单实验的能力。
2.通过观看青蛙缩腿反射实验、培养实验设计中控制变量法的意识。
3.通过实验进行探究活动,锻炼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以及归纳能力。
3.情感目标: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获得成功实验的体验三、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两个同学一组,伸出右手,甲手心向下,乙用食指插向甲的手心,甲合手去抓乙的手指,乙的手指要及时躲闪,抓中为胜一次,然后两人交换.每人十次机会抓中次数多者为胜。
(抓手反射)师:刚才活动中胜利的同学请举手。
祝贺大家!请同学们思考:在刚才的活动中,主要是在你们的什么系统的参与调节下完成的?生:神经系统。
师:那么人体的神经系统是由哪些结构组成的呢?学生回答后,教师用媒体小结。
《神经调节》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神经调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神经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功能,理解神经调节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作业内容1. 预习任务:学生需提前预习《神经调节》的相关内容,包括神经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其与身体各部位的联系等基础知识。
2. 自主学习:学生需在课本和网上资源中搜集有关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并完成下列问题:(1)什么是神经元?其结构和功能是什么?(2)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包括哪些部分?(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有何不同?请举例说明。
(4)简述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
3. 实验操作:学生需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以下实验操作:(1)使用模型或实物,观察神经元的结构特点。
(2)通过模拟实验,了解神经冲动的传递过程。
(3)结合实验结果,分析神经系统如何进行调节。
4. 思考拓展: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分析身体某个部位出现不适时,神经系统是如何进行调节的?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尝试举例说明。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各项任务,包括预习、自主学习、实验操作和思考拓展。
2. 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要认真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心得体会。
3. 学生在完成自主学习和思考拓展部分时,要结合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并尝试举例说明。
4. 学生在完成实验操作部分时,要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操作,并认真记录实验结果和分析过程。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自主学习、实验操作和思考拓展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2. 评价标准包括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应用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等。
3.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点评,指出学生的错误和不足,并给出正确的答案和解释。
2. 学生需根据教师的反馈,认真检查自己的作业,找出错误并加以改正。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相互关系,通过实际操作和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学生对生物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二、作业内容1. 理论知识学习:学生需认真阅读《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章节内容,理解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基本概念、作用机制及其在人体内的相互影响。
2. 观察与实验: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生物实验,如观察不同生物体内神经和体液的作用表现,以及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要求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理解生物体内的自我调节机制。
3. 小组讨论与汇报: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讨论主题为“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在人体健康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每组需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讨论过程中,学生需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验观察,分析并阐述自己的观点。
4. 作业报告撰写:学生需根据本次课程内容,撰写一份关于“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的作业报告。
报告中应包括理论知识的总结、实验观察的描述、小组讨论的观点及个人见解。
三、作业要求1. 理论知识学习要求:学生需认真阅读教材内容,理解并掌握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机制。
2. 实验观察要求:学生需仔细观察实验过程,详细记录实验数据和现象,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小组讨论要求:学生需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意见,形成集体智慧。
4. 作业报告要求:作业报告应条理清晰,观点明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反映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作业评价1.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实验观察记录、小组讨论表现及作业报告的撰写情况进行评价。
2. 同学互评: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互评,互相学习,互相进步。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反馈:教师需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详细评阅,指出优点和不足,给出改进建议。
2. 学生自我反思:学生需根据教师的评语和同学的建议,反思自己在本次作业中的表现,找出不足,制定改进措施。
第二章神经调节第3节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阐明神经细胞膜内外在静息状态具有电位差,受到外界刺激后形成动作电位,并沿神经纤维传导。
2、阐明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通常通过化学传递方式完成,通过电表的偏转,用物理学和生物学知识理解电信号的传导。
3、关注滥用兴奋剂和吸食毒品的危害,能够向他人宣传这些危,拒绝毒品。
4、通过分析双蛙心灌流实验进行思维训练,学会区分假说与预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2、教学难点(1)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特点及形成机制。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一)引入,引起学习热情在完成一个反射的过程中,兴奋要经过多个神经元,一般情况下,相邻的两个神经元并不是直接接触的。
当兴奋传导到一个神经元的末端时,它是如何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的呢?(二)新课学习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球或杯状,叫做突触小体。
1、突触小体2、突触突触小体可以与其它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等相接近,共同形成突触。
3、兴奋在突触中的传导4、神经递质——化学物质(1)神经递质都是蛋白质吗?不是,目前已知的神经递质种类很多,主要有乙酰胆碱、氨基酸类(如谷氨酸、甘氨酸)、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2)神经递质的合成一定与核糖体有关吗?不一定,大多数神经递质不是蛋白质(3)神经递质发挥完作用后的去向神经递质会与受体分开,并迅速被降解或回收进细胞,以免持续发挥作用(4)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该变化一定是兴奋吗?不一定,兴奋或抑制。
(5)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6)神经递质释放的运输方式是胞吐,需要消耗能量,消耗的能量由突触小体中的线粒体提供,不需要转运蛋白,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7)突触小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细胞器)有关。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观点和作用机制。
2. 掌握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互相作用和影响。
3. 能够分析并诠释生活中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实际案例。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探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互相作用- 举例说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对生命活动的影响。
2. 教学难点:- 理解神经递质和激素的作用机制-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教学图片、视频和案例。
2. 制作PPT课件。
3. 准备相关实验器械,如模拟神经系统的玩具等。
4. 安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准备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起首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理解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重要性,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干系。
2. 讲解新课:分步骤、分层次地讲解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基本知识,包括神经元、神经激动、激素等观点,以及它们在生物体内的具体作用和调节过程。
3.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过程,增强理解和记忆。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干系,以及它们在生物体内的互相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5. 案例分析: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如糖尿病、甲亢等疾病的成因,让学生理解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医学手段进行干预。
6. 总结归纳:最后,教师对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干系进行总结归纳,强调它们之间的互相作用,以及在生物体内的具体作用,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
7. 课后作业:安置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关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学习。
8. 课后反思:教师根据教室表现和学生作业情况,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并据此调整和完善后续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互相作用干系。
2. 掌握影响神经-体液调节的因素,并能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