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第三课
- 格式:doc
- 大小:54.50 KB
- 文档页数:5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2单元第3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以及人类对地球运动认识的历史过程。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图片和实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和地理知识,他们对地球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以及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2.使学生掌握人类对地球运动认识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3.人类对地球运动认识的历史过程。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运动的知识。
2.使用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运动的概念。
3.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4.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素材。
2.准备地球仪模型,方便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运动。
3.准备实例和图片,用于分析和讲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运动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如何运动的?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运动?2.呈现(10分钟)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通过地球仪模型和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这两种运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结合实例分析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自主总结地球运动的知识点,教师点评并补充。
第三课《溶解》教案——三年级科学第四单元奇妙的水教学目的:(一)科学探究目标:1、观察溶解现象,了解溶解过程。
2、经历简单的猜测,验证活动过程。
3、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2、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并将科学探究中得到的发现用于生活中。
(三)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溶解现象。
2、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教学重点:观察溶解现象,了解溶解过程教学难点: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教学准备:水、烧杯、搅拌棒、粗盐、糖块、高锰酸钾、红糖、沙子、石子、粉笔、肥皂、洗衣粉、橡皮、面粉等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导入(一)教师出示一杯清盐水。
提问:透明的水中能“藏”东西吗?(学生回答)(二)请几个学生尝杯中的水。
提问:水中藏没藏东西,“藏”的是什么?二、教学新课(一)观察实验:盐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1、教师出示实验的器材:水、烧杯、搅拌棒、粗盐。
2、指导学生认识实验的器材,并教给学生正确的搅拌方法。
3、提出观察实验的要求:1)按照“没有放入水中时”、“刚放入水中时”、“搅拌一会儿”、“搅拌较长时间后”的观察顺序进行细致的观察。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填写观察记录表。
(记录表附板书设计内)3)安全提示:实验的液体不能随便尝,这样很危险。
只有经过老师确定无危险,且得到教师的允许才能尝。
4、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二)汇报交流。
1、学生根据观察记录进行汇报交流。
2、认识盐在水中的变化过程是:由大颗粒→小颗粒→微粒→“化”在水中。
(三)对比实验。
1、观察沙子和高锰酸钾放入水中的情况。
2、理解溶解的科学含义:溶解就是像盐这样,在水中慢慢消失、慢慢溶化的现象。
3、使学生知道:有的物质在水中容易溶解,有的物质在水中不容易溶解。
三、拓展延伸1、你还有什么问题?2、归纳问题,引导感兴趣的学生课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第二课时一、教学导入学生汇报交流上节课后深入研究的情况。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3课《谁能生存下来》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有机体的数量多样性和适应性,掌握有机体生存与环境适应的关系。
2. 技能目标: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交流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尊重、珍惜生命的思想,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知识讲解:有机体的适应性和数量多样性2. 情境教学:游戏体验3. 实验操作:观察水中浮游生物三、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a. 教师出示几张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b. 向学生提问:“我们身边有很多生物,你们知道有多少种吗?”c. 要求学生尝试举出身边见过的生物的例子。
2. 讲解有机体的数量多样性和适应性(20分钟)a. 通过PPT或其他辅助工具,向学生讲解有机体的数量多样性和适应性。
b.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生物的数量这么多,它们如何适应环境。
c. 通过生动的例子,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生物的数量多样性和适应性。
d. 简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3. 游戏体验(30分钟)a. 给学生简单介绍游戏规则和目的。
b. 学生按照规则进行游戏,在游戏中体验物种适应环境的概念。
c. 通过游戏体验,让学生了解适应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和交流能力。
4. 实验操作(20分钟)a. 给学生提供显微镜和玻璃片,让学生观察水中的浮游生物。
b. 向学生讲解浮游生物的适应性和生存技巧,并请学生当场画出所观察到的浮游生物。
c. 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有机体的适应性和生存技巧。
5. 总结(5分钟)a. 让学生谈谈今天的收获和体验。
b. 归纳总结,加深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解和认识。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2. 游戏体验法3. 实验操作法4. 问答互动法五、教学重点难点:1. 生物的数量多样性和适应性。
2. 适应环境的重要性和生存技巧。
3. 如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讨论、问答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3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探索风力驱动船只的原理,帮助学生了解风力的作用及其在推动船只的过程中的应用。
二、实验材料- 一张长方形纸片- 一根吸管- 一张透明胶带- 塑料粘土- 风扇三、实验步骤1. 将纸片卷曲成一个筒状,并使用透明胶带固定住。
2. 在纸片的一端固定吸管,确保吸管的一端延伸到筒的内部。
3. 在纸片的另一端塑料粘土上固定,以增加船只的稳定性。
4. 将风扇打开,调至适当的风力。
5. 将船只放在风扇的前方,观察风的作用对船只运动的影响。
四、实验原理在本实验中,我们利用风力来驱动船只。
当风扇产生风力并吹向船只时,风力会作用在船只的纸片上,推动船只向前运动。
同时,通过吸管的使用,可以将风力直接传递给船只的内部,进一步增加推动力。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本实验,我们观察到风力对船只运动的影响。
当风扇产生足够的风力时,船只可以被推动向前运动。
当风力较小或者船只受到阻力时,船只的运动速度会减慢或停止。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到风力可以用于驱动船只。
风的作用力可以通过纸片和吸管传递给船只,从而推动船只向前运动。
这个原理也可以应用在实际的航行中,例如帆船利用风力进行航行。
七、课堂延伸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 除了风力,还有哪些力可以用来驱动船只?2. 为什么帆船在相同的风速下可以移动?3. 风力对于航行有什么优势和限制?通过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并拓宽他们对物理世界的认识。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3
滑翔器是一种能够在空中滑行的玩具,制作滑翔器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空气的作用和科学原理。
下面是制作滑翔器的步骤:
1. 准备材料:
- 一个大纸片
- 一根积木
- 一些胶水
2. 制作机身:
- 将大纸片折叠成一个长方形,成为滑翔器的机身。
- 使用胶水将折叠好的机身固定好。
3. 安装翅膀:
- 在机身的两侧分别固定两片小纸片,成为滑翔器的翅膀。
- 翅膀的形状可以根据个人爱好来设计,但最好是向上翘起的形状。
4. 添加稳定器:
- 在机身的尾部固定一片小纸片,成为滑翔器的稳定器。
- 稳定器的作用是使滑翔器在空中保持平衡稳定。
5. 安装发射装置:
- 在滑翔器的前部固定一根积木,作为发射装置。
- 积木的长度和位置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6. 完成收尾工作:
- 确保所有部件都已经牢固地固定在滑翔器上。
- 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进行装饰,如添加彩色纸片、贴纸等。
7. 试飞滑翔器:
- 将滑翔器握住发射装置,用力向前推出。
- 观察滑翔器在空中的滑行情况,尝试不同角度和力度的推动,看看滑翔器的飞行距离是否有差异。
制作滑翔器是一个有趣且能够锻炼动手能力的活动。
通过制作
滑翔器,我们可以学到关于气流、重力和平衡的一些科学知识。
同时,也可以培养我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创造力。
让我们一起
动手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滑翔器吧!。
小学科学第3课日晷教案日晷是一种古老的测量时间的工具,也是小学科学第三课的主题。
通过学习日晷,学生可以了解太阳的运动规律,了解时间的概念和表达方式,以及培养观察、记录和推理的能力。
本文将针对小学科学第三课的内容需求,详细介绍日晷的使用原理、制作方法以及与日晷相关的常识知识。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日晷的使用原理。
日晷利用太阳的光线来测量时间。
它由一个竖立的棍子(称为指南针)和一根水平的棍子(称为日晷棍)组成。
当太阳光线直射到指南针上时,指南针会投下一个影子。
通过观察影子的位置和长度,我们可以判断出当前的时间。
接下来,我们来介绍一下如何制作一个简单的日晷。
首先,准备一根长而直的木棍作为指南针,然后在它的一个端点固定一个小纸板或小板条作为影子。
然后,用一个直的规矩或直尺来作为日晷棍,将其放在指南针上,调整角度,使其与地面平行。
确定好位置后,可以用泥土或石块固定日晷棍。
最后,在日晷棍上标上时刻,并在地面上绘制出相应的刻度。
制作完成后,我们就可以根据影子的位置来读取时间了。
在学习日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到时间的概念和表达方式,还可以通过观察和记录影子的位置和长度来推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
例如,当太阳逐渐升高时,影子会变短,说明太阳在向正午方向移动;而当太阳西下时,影子则会逐渐变长。
通过这种观察和记录,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到太阳的运动规律。
此外,我们还可以介绍一些与日晷相关的常识知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日晷的作用和运作原理。
首先是经线和纬线的概念。
经线是指穿过地球南北两极的无限条虚线,而纬线则是指穿过地球东西两侧的平行线。
通过了解经线和纬线的存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太阳直射地球的光线和影子的产生。
其次是时区的概念。
时区是根据地球自转和24小时的分割而设立的,每个时区相差约15度经线,因此时间会因地理位置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通过了解时区的概念,学生可以理解为什么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太阳高度和影子长度会有所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运用一些例子和实际操作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第一单元水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2.湿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上的水渍不见了,是因为水变成了(水蒸气)。
第二课《水沸腾了》1.(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腾时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2.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大大增加)。
3.水在加热过程中,观察到的变化有(刚开始水温不断升高,杯底会产生气泡,水面会看到热气,容器内壁出现大量的小水珠)等。
第三课《水结冰了》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会结冰。
2.水结冰后体积(增大),占据了更大的空间,所以冰块(浮在)水面上。
3.实验时,往烧杯里的碎冰加食盐,从而(降低温度),使试管里的冰更容易结冰。
第四课《冰融化了》1.当环境温度高于(0℃)时,冰开始(融化)。
2.冰在融化的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3.用吸管对着冰块某个部分吹热气,被吹的部分会被(融化),甚至会将冰块吹穿。
4.冰融化成水后体积会(减小)。
第五课《水能溶解多少物质》1.溶解是指物质在水中化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没有(沉淀)。
2.许多物质能在水中溶解,比如(小苏打、味精、食盐、白糖、红糖)等。
3.一般情况下,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50毫升的水大约可以溶解食盐(18)克,溶解小苏打(5)克。
第六课《加快溶解》1.通过(提高水的温度)和(搅拌)等方法,可以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2.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第七课《混合与分离》1.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2.把溶解在水中的食盐和水分离出来,可以用(蒸发)的方法。
3.把一杯浓盐水放在阳光下,让杯里的水(蒸发),已经溶解的食盐会被(分离)出来。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时教学设计展示实验要求:方法、现象、结论4.提问:怎样解释热空气为什么会上升?(逐步引导学生深入问题)(1)熟悉实验器材(2)理清实验步骤:①把两只大小相同的纸杯挂在细木棍两端,使木棍保持平衡;②用手扶住木棍的一端,用燃烧的火柴烤热另一端纸杯内的空气;③移开燃烧的火柴,同时松开扶住木棍的手,观察发生的现象5.小应用:你能解释孔明灯往天空中飞的原因了吗?二.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1.布置实验—观察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
展示实验步骤,引导学生步步参与(1).准备两个一样大的玻璃瓶,其中一个设法使它变冷,另一个设法使它变热(2).在热瓶中放入点燃的香,当瓶内充满烟后移走香,立即用玻璃板将瓶子盖上(3).将冷瓶倒放在有烟的热方法:点燃两支蜡烛,把纸蛇挂在火焰的上方现象:看到纸蛇在转动结论:证明热空气确实在上升4.小组共同参与:(1)认识器材:一根细木棍、两只大小相同的纸杯、一根细线、一盒火柴(2)按照实验要求步步操作:(3)观察并记录:(4)分析现象出现的原因: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所以会上升,上升的热空气推着纸杯往上翘,所以木棍就不平衡了。
1.动手参与:实验并观察(1)动手操作,小组合作(2)记录观察结果a.热瓶放在冷瓶的上面:热瓶中的烟会上升流动到冷瓶里,朝各个方向流动,然后下沉流向热瓶,接着上升,这样不断循环,使冷热瓶里都充满了烟雾。
b.冷瓶在热瓶的上面:热瓶中的烟会下降流入冷瓶的较少。
冷热瓶中的烟全部充满需要较长时间c.原因分析—实验结论和观察。
每一个小实验都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或小组合作下完成,参与度非常的高,学习效果非常好。
用所学的部分知识慢慢引导学生解释导入的问题,让学生学会应用。
熟悉实验步骤,理清实验要求,做好实验记录,较好的完成实验并获得最真实的结论。
2023-2024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3课《热空气和冷空气(第2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课《热空气和冷空气(第2课时)》的教学内容。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概念。
本节课将继续深入探究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特性,并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特点,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特性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探究,同时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和巩固所学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特性,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验证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特性,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验证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特点。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特性。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实验法、观察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特性,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热空气和冷空气的实验器材,如风扇、气球等。
2.学具:学生实验记录本、实验报告单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习的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实验或者图片呈现热空气和冷空气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探究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特性。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特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热空气和冷空气特性的掌握情况,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反馈。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水》主要内容第1课《水到哪里去了》(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这个过程叫蒸发。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肉眼不可见。
(3)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会流动,无固定的形状,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4)水有三态:液态、固态、气态。
第2课《水沸腾了》(1)水沸腾时,水的温度接近100℃。
(2)水在沸腾中,发生蒸发,水变成水蒸气,体积变大。
(3)水沸腾时,水中有气泡从下往上升,气泡由小变大,最后在水面破裂。
(4)酒精灯火焰自外而内可以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三部分。
第3课《水结冰了》(1)当环境温度低于0摄氏度(℃),水的温度下降到0摄氏度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固体状态。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3)水结冰后,体积变大。
(4)冰是固体状态,具有固定的形状,不会流动,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第4课《冰融化了》(1)当环境温度高于0摄氏度时,冰开始融化。
由固体状态变成液体状态。
(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3)冰融化后变成水,体积变小。
(4)水、冰、水蒸气三者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只是状态发生改变,三者是同一种物质。
第5课《谁能溶解多少物质》(1)像糖、盐这样的可以均匀分散在水中的现象叫溶解。
而沙子、食用油则不能溶解在水中。
(2)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3)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同样多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是不同的,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要强。
第6课《加快溶解》(1)可以用搅拌、加热和捣碎的方法,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2)做对比实验时,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都要不变。
第7课《混合与分离》(1)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2)通过过滤的方法可以分离水和不溶解在水中的物质。
过滤实验我们需要用到:烧杯、玻璃棒、漏斗、过滤纸、铁架台等实验材料。
(3)通过蒸发的方法可以将食盐从水中分离出来。
三年级科学第三课《探索三年级科学第三课的奇妙世界》嗨,大家好!今天我想跟你们聊聊我们三年级科学课的第三课,那可真是超级有趣呢!在这一课里,我们开始了解到关于植物的好多好多奥秘。
你知道吗?植物就像是大自然的小魔法师。
比如说我们常见的向日葵,它总是朝着太阳的方向。
我就一直在想啊,向日葵是不是太阳的小跟班呢?它怎么就那么听话,一直朝着太阳转呢?老师告诉我们,这是因为向日葵里面有一种生长素,这种生长素就像个调皮的小娃娃,它特别害怕阳光,总是往没有阳光的地方跑。
结果呢,就使得向日葵的茎一边长得快,一边长得慢,这样向日葵就自然而然地朝着太阳的方向歪过去了。
哇塞,植物世界是不是很神奇呢?我还记得在课堂上,我和同桌小明就开始争论起来了。
小明说:“我觉得植物都长得很慢很慢,它们肯定很懒。
”我可不同意他的说法,我马上反驳他:“你看竹子,它在地下扎根好几年呢,可是一旦开始生长,那速度快得不得了,能一下子长好高好高,怎么能说植物懒呢?”旁边的小红也加入了我们的讨论,她说:“对呀对呀,还有那些藤蔓植物,它们为了能找到支撑,会努力地伸展自己的茎,多努力呀!”我们三个就这么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着,最后都觉得植物有着它们自己的生长节奏,可不能随便说它们懒呢。
在这一课里,我们还观察了学校小花园里的植物。
那里面的花五颜六色的,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
有红色的月季花,粉色的桃花,还有黄色的小野花。
我蹲在一朵月季花旁边,仔细地看着它的花瓣。
花瓣摸起来软软的,滑滑的,就像妈妈刚给我买的丝绸手绢一样。
我在想,这花瓣是怎么长成这么漂亮的样子的呢?老师说,花瓣的颜色和形状都是为了吸引昆虫来帮助它们传播花粉。
就像我们人要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去参加聚会一样,植物也要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好让小昆虫们能注意到它们。
我看到有小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它们就像是勤劳的小工人,在一朵朵花之间忙碌着。
我就问老师:“老师,小蜜蜂怎么知道哪朵花有花粉呢?”老师笑着说:“小蜜蜂可聪明啦,它们能闻到花的香味,看到花的颜色,就像我们能看到蛋糕店的招牌就知道里面有美味的蛋糕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