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微课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7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理解:学生能够理解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和预防措施。
2.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对于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关注自己和他人的饮食习惯,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维生素D的概念和作用。
2.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和预防措施。
3.通过小组合作,在实际生活场景中设计预防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方案。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呈现一份关于健康饮食的调查问卷,让学生回答问题,评估学生对于健康饮食的了解程度,并引发学生对于健康的思考。
2.介绍维生素D(10分钟)3.学生小组活动(25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6人),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组长,并分发小组活动指南。
小组活动指南内容:1)每组自由选择一个场景(如小孩在家中、在幼儿园、在学校等);2)每个小组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和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3)设计并展示一个预防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方案,包括饮食、户外活动、日常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措施和建议。
4.小组展示(20分钟)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其他小组成员进行点评和问答。
5.整合总结(10分钟)教师对各组的展示进行总结,强调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危害以及预防的重要性,并简要介绍常见补充维生素D的方法。
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份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预防方案,以及自己今后如何保持饮食和生活习惯的建议。
四、教学评价方法1.听说评价:通过小组活动过程中的观察,评估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笔头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估,评判学生是否理解并掌握了预防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方法和意识。
五、教学资源准备1.课件。
2.健康饮食调查问卷。
3.学生小组活动指南。
4.电子或纸质素材收集,用于小组展示时的参考。
医科大学医学教案-佝偻病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佝偻病的定义、病因和临床表现。
(2)掌握佝偻病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
(3)了解佝偻病的预防和保健措施。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对佝偻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能力。
(2)培养学生对佝偻病的预防和保健能力。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佝偻病的关注和同情心。
(2)培养学生积极预防和治疗佝偻病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佝偻病的定义和病因:介绍佝偻病的概念,讲解维生素D缺乏引起的佝偻病的病因。
2. 佝偻病的临床表现:讲解佝偻病的临床症状,包括骨骼畸形、肌肉无力等。
3. 佝偻病的诊断标准:介绍佝偻病的诊断标准,包括血液维生素D水平、骨密度测定等。
4. 佝偻病的治疗方法:讲解佝偻病的治疗方法,包括维生素D补充治疗、钙剂治疗等。
5. 佝偻病的预防和保健措施:介绍佝偻病的预防和保健措施,包括饮食补充维生素D、户外活动等。
1. 讲授法:讲解佝偻病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佝偻病的典型病例,引导学生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佝偻病的预防和保健措施,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评估学生对佝偻病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病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包括临床诊断和治疗能力。
3. 预防保健计划:评估学生对佝偻病预防和保健措施的制定和实施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医科大学医学教案-佝偻病教案。
2. 课件:PowerPoint课件,包括佝偻病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等内容。
3. 案例资料:佝偻病的典型病例和临床资料。
4. 视频资料:关于佝偻病的预防和治疗的视频资料。
5. 网络资源:相关佝偻病的研究论文和最新治疗方法。
六、教学进程1. 第一课时:介绍佝偻病的定义、病因和临床表现。
2. 第二课时:讲解佝偻病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
公开课教案
新课教学导入:案例分析1.
乐乐妈妈开始发愁了,儿子
已过两岁,可牙齿还没出齐,长
出来的几颗也是七零八落,排列
很不规则。
且已是寒冬季节,乐
乐晚上睡觉还是不停地出汗,并
且是睡一会,就惊一下,闹一阵,
好像有人吓唬他似的。
而隔壁的
莉莉和他同岁,已经跑的欢实了,
但乐乐的腿还是软软的,走路跌
跌撞撞,步态不稳。
思考:乐乐
到底得了什么病呢?
三维教学目标展示(同上)
一、概念: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又称“软骨
病”,由于vitD缺乏,以致钙、磷代
谢失常,引起骨化障碍和神经功能失
调。
二、病因
1、维生素D缺乏
内源性:日光照射不足
外源性:摄入含维生素D食物
不足或药物影响。
2、其他因素
※生长过速,需求过多
※食物中钙磷含量不足或比例不
当
※谷类食物摄入过多
※疾病影响
※肠道酸碱度
※发热、脱水、低体温等
三、临床表现(症状、体征)
早期:以情绪、精神异常为主要
表现,烦躁、易激惹,
易惊吓,哭闹,枕秃
等。
中晚期:以骨骼发育异常为主要
表现
PPT展示
设疑
讲解
分析讲解
讲解、图片展示
观看
思考
听讲
听讲
记录
观看
记录。
第七章第七章 营养障碍疾病患儿的护理营养障碍疾病患儿的护理授课章节 第七章 营养障碍疾病患儿的护理第二节维生素营养障碍 一、维生素D 缺乏性佝偻病 授课形式讲授授课时间 2011年 月 日星期 第 节课授课学时 2 授课对象级 科护理 班授课地点教学目的 与 要 求一、掌握维生素D 缺乏性佝偻病的临床表现。
二、掌握本病的预防、治疗及护理,强调日光照射在预防本病中的重要性,合理喂养及维生素D 制剂应用。
三、熟悉维生素D 缺乏性佝偻病的病因。
四、了解维生素D 的来源及转化,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
重 点 难 点重点:维生素D 缺乏性佝偻病的临床表现、护理及预防。
难点:维生素D 缺乏性佝偻病的病因、临床表现。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导入导入::3min 3min教学过程教学过程::82min 一、病 因 二、发病机制三、临床表现 四、治疗原则 五 护理措施 小结小结::2min 2min 课后思考题3min 3min教材与教具 《儿科护理学》范玲主编 高职高专第2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年1月 Powerpoint 幻灯片、教材、教案、讲稿、黑板、粉笔、激光笔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法、提问法参考资料或相关网站[1] 朱念琼主编《儿科护理学》专科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年5月[2] 王慕狄主编《儿科学》 本科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年5月 [3] 沈晓明主编《儿科学》 本科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年2月 [4] 崔焱 主编《儿科护理学》本科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年5月 [5] 白厚军主编《儿科护理学应试指南》第一版 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年1月 课后体会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注解 Ⅰ导言导言::(3分钟)大家看到这几张病例照片一定感到非常的震惊,那大家会问:什么疾病会导致这么严重的骨骼畸形呢?答案是佝偻病。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维生素D 缺乏性佝偻病。
佝偻病是我国儿科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为什么它占有这么重要的地位呢?一是因为它的发病率比较高,其次治疗不及时会导致严重的骨骼畸形,使小儿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危害,也给父母和家庭留下不幸和创伤。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教案教案标题: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定义、病因和症状。
2. 掌握预防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方法和措施。
3. 培养学生对于健康饮食和户外活动的意识。
4. 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和健康素养。
教学内容:1.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定义和病因。
2.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症状和影响。
3. 维生素D的作用和来源。
4. 预防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方法和措施。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什么吗?它有哪些症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知识讲解:2. 通过PPT或黑板,向学生介绍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定义、病因和症状。
重点强调维生素D对于骨骼生长和发育的重要性。
案例分析:3. 提供几个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病例,让学生分析病例中的症状和可能的原因。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预防和改善这些情况。
小组讨论:4.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维生素D的作用和来源。
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观点和答案。
实践活动:5. 组织户外活动,如阳光浴或户外运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阳光对于维生素D合成的重要性。
总结和评价:6. 回顾本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预防方法和措施。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拓展活动:7.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调查维生素D含量丰富的食物,并整理成报告或海报。
教学资源:1. PPT或黑板2.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案例材料3. 小组讨论工具4. 户外活动场地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度和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对于维生素D作用和来源的理解程度。
3. 作业评估:评估学生对于维生素D含量丰富食物的调查和整理能力。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医院或健康展览,进一步了解和学习有关维生素D和健康的知识。
2.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吉林大学教案七、诊断与鉴别诊断粘多糖病、软骨发育不良、脑积水及与佝偻病体征相同的其它佝偻病。
教学内容提要教学内容提要六、临床表现结合发病机制讲解营养性维生素D 缺乏性佝偻病临床表现中各期的临床、生化、 X线特点,主要表现为生长中的骨骼改变,肌肉松弛和神经兴奋症状。
临床上分为初 期、激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初期的表现是神经精神异常兴奋的表现,重点讲解激期骨骼改变,强调营养性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特征改变。
简述恢复期 和后遗症期的表现。
(一)初期:简单介绍初期神经系统兴奋症状。
与开课前病例相呼应,加深印象。
(二)激期:1.骨骼改变 按人体骨骼从上到下顺序讲解,在干骺端 形成的特征性的骨骼改变介绍几种常见体征(方颅、漏斗 胸、鸡胸、“ O'形腿及“ X ”形腿等等)。
结合发病机理及 图片进行讲解。
采用多媒体形式。
2.肌肉改变3.血生化及X 线改变在讲解过程中结合患者骨骼X 线片讲解,运用多媒体进行演示(三)恢复期与激期对比介绍血生化与X 线改变6min第三节下课20mi n插入民谣、病例 课件展示体征不同时期X 线的改变:图 1、2、3、4(四)后遗症期留下不程度的骨骼畸形,严重的考虑手术矫治。
断、早期治疗,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强调早期诊不同时期体征特点10min部位名 称 好发年龄颅骨软化 3〜6月 头部方颅7〜8月前囟增大及闭合延迟 1岁出牙,3岁才出岀牙迟齐 胸部 肋骨串珠、肋膈沟 鸡胸、漏斗胸 1岁左右 四肢 手镯、脚镯 >6个月 0形腿或X 形腿 >1岁 脊柱后突侧突学坐后骨盆 扁平展示相应疾病的体型 特征时间分配与与备注营养性VitD 缺乏性佝偻病活动期骨骼畸形与好发年龄。
第二节幼儿非传染性常见病及其预防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病因、症状,掌握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护理和预防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讲授法,案列分析法引起学生们对幼儿非传染性常见病的重视,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养成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培养学生们的健康意识和良好的生活方式。
教学重点:记住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病因、症状。
教学难点:掌握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预防措施。
教学关键:掌握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预防措施。
教具资料: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回忆前面学过的幼儿常见病,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具有传染性)引出课题。
二.讲授新课1.佝偻病的定义佝偻病又称“软骨病”,是婴幼儿常见的营养缺乏症。
由于维生素D缺乏,以致钙、磷代谢失常,引起骨化障碍和神经功能失调。
佝偻病患儿发育迟缓、抵抗力低,易患肺炎、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2.病因维生素D缺乏是佝偻病的主要原因。
(1)日照不足;(2)喂养不当;(3)生长过快;(4)疾病和药物影响。
3.症状(1).一般表现:婴幼儿烦躁爱哭,睡眠不安,食欲不振,枕部、前额秃发,夜间多汗,肌肉松弛,发育迟缓,坐立和行走都比健康儿童开始得晚。
(2).骨骼畸形头部:颅骨软化,头呈方形,骨性闭合较晚,出牙较迟,易患龋齿。
胸部:胸廓骨骼化,胸骨前凸,形如“鸡胸”,或内陷成“漏斗状”。
脊柱及腹部:脊柱后凸,盆骨偏平,腹部膨大呈“蛙状腹”。
四肢:长骨骨端肿大,形成“手镯”和“足镯”,会站会走的儿童可出现下肢畸形,呈“O”或“X”形腿。
以上症状不一定全表现在一个患者身上,有时只发生1~2种症状。
4.护理与预防。
(1)护理佝偻病患儿体质较弱,应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及传染病,多晒太阳,按医嘱补充维生素D,用量需遵医嘱,不可滥用。
(2)预防多让幼儿在户外活动,多晒太阳。
多吃新鲜蔬菜。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教学设计医学一直以来被公认为是一门非常严谨的科学,但也正因如此,医学学习在不知觉中被贴上了“枯燥”、“难记”等标签。
护理学作为医学的分支,自然也跟着“沾光”,被网友热评为最枯燥无聊的十大专业之一。
这虽只是闲谈中的玩笑话,但作为护理专业教师的我们,难道不要认真思考和反思下这个非官方的统计数据下所包含的以护理专业学生为主要评论者的无奈?正是因为传统的教学中“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法,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低,时间一久容易得过且过,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
因此,想要摆脱“枯燥无聊”的负面形象,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其中,合理的教学设计恰恰是能否有效改善教学的前提和关键。
笔者近年来在不断求索着在教学中如何更好的把握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实践发现,教师课前认真的进行教学设计的确能提高学生学习幸福感。
本文以佝偻病为例,详细介绍教学设计及过程,以期与同行探讨并乞盼指导。
1 教学分析1.1 教学内容儿科护理学是研究儿童生长发育、儿童保健、疾病防治与护理,旨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一门专业护理学,是临床护理学中的骨干专业课程。
佝偻病是儿科常见的营养性疾病,是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儿科四大疾病之一。
理论学习两次课4课时。
1.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有(1)佝偻病的病因;(2)佝偻病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3)佝偻病患儿的护理,知识点较多,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在临床灵活应用。
教学难点是佝偻病的发病机制,亦是学生巧妙掌握本内容重点的关键,需要学生在回顾以往所学的医学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学会应用和推理,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综合分析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1.3 教学目标根据目前课程标准和护士岗位要求,需将教学目标设定知识、技能、情感3个维度。
知识目标:掌握佝偻病患儿的身体状况评估;掌握对佝偻病患儿的护理措施;熟悉佝偻病的发病机制及对患儿的健康指导。
技能目标:能正确指导患儿家属如何补充维生素D;能对佝偻病患儿进行全面的健康指导。
《认识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教学设计方案探索解决问题一:哪些原因会导致佝偻病的发生?一、佝偻病的概念3分钟教法:提问法、讲授法学法:诵读法解决问题一:一、概念:由于小儿体内VitD不足,导致钙、磷代谢紊乱,产生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
多见于2岁以内的婴幼儿,北方多于南方。
1.学生自己找关键词。
2.回答关键词思路:1.视频播放结束,询问学生回答问题情况。
并马上做出点评。
从而正式进入课堂。
2.齐读并找出关键词,3.请学生回答哪些原因会导致佝偻病的发生?(缺乏维生素D)3.最后教师再总结。
意图:2.学会找关键词。
探索解决问题一:哪些原因会导致佝偻病的发生?一、维生素D来源二、佝偻病的病因8分钟教法:提问法、讨论法学法:合作学习法解决问题一:二、维生素D的来源:(一)母体:孕后期补足维生素D,生后前2周可以满足。
(二)食物:母乳,牛乳含量少(三)皮肤的光照合成★★★:是人类的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
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转化为胆骨化醇,即内源性维生素D3。
三、病因1.日光照射不足★★★:主要病因。
小儿户外活动少,紫外线照射不足。
2.生长速度过快:早产儿、双胎、生长快速期容易导致缺乏3.维生素D摄入不足:没及时补充鱼肝油。
4.疾病与药物的影响:1.小组讨论出最主要来源、最主要的病因。
2.观看图片,聆听老师点拨、启发,做笔记。
思路:1.来源及病因给同学分别给2分钟讨论时间。
2.分4组讨论,然后我随机抽人回答问题。
(1)维生素D主要来源的是什么?(皮肤的光照合成)(2)哪些原因会导致佝偻病的发生?(日照不足、缺乏维生素D,未补鱼肝油)(3)佝偻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日光照射不足)3.最后我再作总结。
意图:1.通过讨论法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讨论中突出教学重点。
2.通过动态图的形式展现出来更生动形象,便于学生记忆与理解。
探索解决问题二:视频中的腿形是怎样产生的?四、维生素D的生理功能五、佝偻病的发病机6分钟教法:讲授法、提问法学法:理解记忆法解决问题二:四、维生素D的生理功能(1)促进肠道对钙、磷的吸收。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阜阳卫生学校徐文兰授课教师徐文兰课题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授课班级中护1399班授课地点儿科护理多媒体教室授课类型公开课授课时间2011年11月10日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材教学目标1.掌握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2.熟悉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发病机制。
教学要点1.重点讲解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病因、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
2.难点: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发病机制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病例讨论、讲授、多媒体。
教材分析佝偻病是我国儿童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本节结合病例、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病因、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病例、提出讨论问题、教学设计等;学生课前结合病例和问题预习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提出预习中遇到疑问。
板书设计和时间分配组织教学复习旧课导入新课第五章营养障碍性疾病患儿的护理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一、疾病概要(一)、维生素D的来源与代谢组织学生讨论——讲解佝偻病的病因 (二) 、病因(三)、发病机制(四)、治疗原则二、护理(一)护理评估举例、讨论,强调最主要的病因和预防的关键(二)护理诊断讨论、分析(三)护理目标(四)护理措施举例讨论三、健康指导四课堂小结结合病例对该课进行总结、分析、讨论,布置作业及预习思考题1.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有哪些临床表现?2. 如何给佝偻病患儿的家长进行健康指导?5’5’5’10’5’25’5’5’15’5’5’参考资料《儿科护理学》主编范玲人民卫生出版社《儿科学》主编汪翼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五章营养障碍性疾病患儿的护理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一.疾病概要维生素 D缺乏性佝偻病是因体内维生素 D缺乏,钙、磷代谢失常,导致临床上以骨骼改变为特征的一种慢性营养不良性疾病。
近年来随着儿童保健工作大力开展,重症患儿已不多见,但轻、中度佝偻病患儿仍较常见,是我国儿童保健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说课方案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说课方案一、教材分析1.在教材中的作用、地位儿科护理学是全国医药类本科护理专业教材,由崔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社出版。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属于本教材第七章“营养性疾病患儿的护理”中第五 节内容;由于患佝偻病的主要为6个月至3岁的小儿,该病主要引起小儿骨骼改变,严重者会出现不可逆性的骨骼畸形,所以是我国儿童保健重点防治的“四病”之 一,也是 教材中重点讲授及要求掌握的一节内容。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掌握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熟悉维生素D的来源及转换;了解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发病机制。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运用以小儿及家庭为中心的现代儿科护理理念和技术对儿童进行整体护理以及健康教育。
(3)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在儿童护理中表现出对小儿的关爱与尊重。
3.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 佝偻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护理措施。
(2)难点 佝偻病的发病机制、护理措施。
二、学情分析教学对象为护理专业本科学生。
他们已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接受能力强,但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联系临床,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教法说明1.教学思路以“病例引出—讲授新课—病例总结”为主线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以典型的佝偻病病例为切入点引出课程,在讲课过程中穿插病例,最后以病例总结本课。
通过逐层分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使教学模式由传统的教师主导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
2.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将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演示法和练习法几种教学方法结合使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接受情况,灵活应用这几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四、学法指导1.由于学生缺乏临床护理实践经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有所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