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欣赏论文——浅析李唐《采薇图》
- 格式:doc
- 大小:134.00 KB
- 文档页数:3
洛神赋图一、作品简介:曹植的作品中,除了“七步诗”,最有名的就是《洛神赋》了,后来,著名的画家顾恺之依据《洛神赋》,画了流传千古的名画《洛神赋图》,其中最感人的一段描绘是曹植与洛神相逢,但是洛神却无奈离去的情景。
它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原《洛神赋图》[1]卷,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绘制(宋摹),绢本,设色,纵27.1cm,横572.8cm。
二、作者介绍:顾恺之(约344年—405年),字长康,小字虎头。
是中国东晋时代的画家,江苏无锡人,尤其擅长人物画。
顾恺之多才,工诗赋,善书法,被时人称为“才绝、画绝、痴绝”,他的画风格独特,被称为“顾家样”,人物清瘦俊秀,所谓“秀骨清像”,线条流畅,谓之“春蚕吐丝”。
著有《画论》《魏晋胜流画赞》和《画云台山记》三本绘画理论书籍,提出“以形写神”、“尽在阿堵中”的传神理论。
后人评论其画: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其笔法如春蚕吐丝,轻盈流畅,遒劲爽利,称为“铁线描”;造型布局六法俱全,运思精微,襟灵莫测。
与师承他的南朝宋陆探微、梁张僧繇,并称“六朝三杰”。
与陆探微合称“顾陆”,称为“密体”画派。
画迹有《秋江晴嶂图》、《庐山图》、《雪霁望五老峰图》等名作,其中《雪霁望五老峰图》被推崇为山水画开创之作。
现存《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均为唐宋人摹本。
三、作品典故:传说魏武帝曹操之子曹植少时曾与上蔡县令甄逸之女甄宓相恋,后甄宓嫁给曹丕为后,生子明帝曹叡后,惨遭迫害致死。
曹植获得甄后遗枕,感而生梦,写出《感甄赋》,以作纪念,明帝曹叡将其改为《洛神赋》传世。
洛神是传说中伏羲之女,溺于洛水,化而为神,世人称之为宓妃。
将甄后和洛神相提并论,实际上是对故人的怀念和感情寄托。
四、作品赏析:《洛神赋图》根据曹植著名的《洛神赋》而作,为顾恺之传世精品。
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艺术的若干特点,千载之下,亦可遥窥其笔墨神情。
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
药草、高士与仙境:李唐《采薇图》新解黄小峰自元末开始,南宋画家李唐的《采薇图》就被认定为是一幅箴规宋朝降臣的政治绘画。
通过对文献和图像的重新考察,本文认为李唐的这幅杰作与南宋初年的宋金对峙并无任何直接关联,画家通过图像想要表达的是一幕仙境,采薇的伯夷、叔齐不是绝食抗议的忠君者,而是采药的高士与仙人。
《采薇图》的创作可能与南宋初年官僚群体的隐居观念有关,甚至有可能是一幅为退休官僚祝寿的绘画。
美术史中有不少影响深远却影像模糊的艺术家,李唐便是如此。
后人推其为南宋绘画新风的先驱,当时的文献却鲜有记载。
我们对他的生平知之甚少,只能从他传世仅有的几幅绘画中去重构其形象。
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万壑松风图》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采薇图》①是他两幅公认的真迹。
前者因为有确切年款而成为考察南北宋画风转变的绝好例证。
后者则因为历史人物的主题而被放在政治语境中来观察,成为负载政治观念的“宣传画”。
本文试图超出这种认识模式,以《采薇图》为对象,重构其历史语境,从而寻找观看南宋绘画的新方式。
一、政治话语的困境《采薇图》(图1)的主角是上古贤人伯夷和叔齐。
先秦文献中,伯夷、叔齐已经很知名,但首次系统描述出自《史记》,故事大致如下:商纣王末年,孤竹国国王有三个儿子,按理,王位应该传给长子伯夷,但父王偏爱三子叔齐。
父王死后,获得继承权的叔齐觉得自己即位有悖长幼秩序,于是让给长兄伯夷,但伯夷觉得自己即位有悖父命,二人于是一起放弃王位,逃离孤竹国。
流浪多年后,他们想去投奔新兴的周国,正好碰到周武王讨伐商纣王,伯夷和叔齐进谏,希望周武王止兵,理由有两条:1.当时周文王刚刚去世,在这时起干戈,不孝。
2.周是商朝的臣属国,以下犯上,不仁。
武王不听。
于141文艺研究2012年第10期是,周武王灭商之后,两兄弟耻食周朝的粟米,躲进首阳山中,采食山中薇菜为生,最后饿死。
最早探讨这幅画用意的是元朝末年的杭州人宋杞。
1362年,他从友人处得到这幅画,于画后写下题跋。
52集锦语 萍*****************************不远于古:□孙文韬在李唐传世的众多画作中,《采薇图》一直备受人们关注且反复提及。
高超的绘画技巧,玄远深邃的情境,无不彰显着李唐开创性的成就。
其卷后元末明初人宋杞的题跋,也一直为众研究者所重视。
题跋首先以时代背景的描述引出“宋高宗南渡,创御前甲院萃天下精艺良工,画师者亦预焉,院画之名盖始诸此。
自时厥后,凡应奉待诏所作总目为院画,而李唐其首选也。
”作为元明之际的钱塘籍书画家,追忆南宋临安院画盛事,不免有几分亲切感。
而画院魁首非李唐莫属。
作为北宋院画到南宋院画过渡的关键性人物,自然要述说其来源。
宋杞如数家珍一般将李唐的简历铺陈一过,为的是评论之:“唐,河阳人,在宣、靖间已著名,入院后,遂乃尽变前人宋杞跋文宋杞跋李唐《采薇图》53集锦之学而学焉。
世谓东都以上作者为高,良有以夫。
”回忆临安旧事,宋杞将李唐南渡后的艰难生计做了生动的叙述:“余总角时,见乡里七八十老人犹能道古语,谓:唐初至杭,无所知者,货楮画以自给,日甚困,有中使识其笔,曰:‘待诏作也。
’唐因投谒,中使奏闻,而唐之画杭人即贵之。
唐尝有诗曰:‘雪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如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燕(胭)脂画牡丹。
’可概见矣。
”进而交代收藏此画的机缘:“至正壬寅,余获此于沈恒氏,爱其虽变于古而不远乎古,似去古详而不弱于繁。
且意在箴规,表夷、齐不臣于周者,为南渡降臣发也。
”“呜呼深哉,昔米南宫嗜画,病世无真李成,乃拟无李论,以其惑。
余它日见唐画亦多,率皆抱南宫之憾,而此画者,所谓吾无间然者也。
因书颠末于左,且以告夫来者,云:‘是岁九月既望,乡贡进士钱塘宋杞授之记。
’”最后钤有“宋授之记”“壬寅乡贡进士”二印。
蕴含古意于新的形式之中,是李唐的风格,“乃尽变前人之学而学”。
宋杞收藏此画的原因,亦是“虽变于古,而不远于古,似去古详而不弱于繁”。
变革是无法避免的,而古意的延续存在于不同的时代风貌中。
由《采薇图》看南宋绘画
窦鑫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
【年(卷),期】2016(000)008
【摘要】画作《采薇图》是南宋著名画家李唐所作.《采薇图》的主题立意及绘画构图特色都能典型地代表了李唐的艺术风格.李唐作为从北宋到南宋的过渡画家,以及“南宋四家”中资历最老的画家,他所创造的绘画风格,为后期南宋时期的艺术风格创造了典范,成为后期模仿与创作的样本.从大山水到边角山水,从披麻皴、点子皴到斧劈皴,从人物形象的神仙化到人物的平凡化、叙事化都有李唐的影响于其中.【总页数】3页(P59-61)
【作者】窦鑫
【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采薇图》看画家的爱国情怀 [J], 刘亚宁
2.宋画《采薇图》中的环境考察——兼论南宋环境人物画的新样式 [J], 冯鸣阳
3.形式、观看与视域——论南宋画院人物画《采薇图》的视觉模式 [J], 冯鸣阳;黎晟
4.从南渡画家看南宋绘画发展的源与流——南宋画院人物画研究之二 [J], 易善炳; 李慧国
5.松窗采薇——溥心畬绘画作品展在京开幕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李唐《采薇图》赏析《采薇图》宋,李唐,绢本,水墨淡设色,纵27.2厘米,横90.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采薇图》是李唐南渡之后的代表作,一改北宋院画奢华艳丽的色彩,《采薇图》以黑白为主,更加纯净,这种用色即符合画面意境,也更具有文人情怀,它表现了李唐在南宋开宗立派的风貌。
这是一幅历史题材的绘画作品,是以殷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为题而画的。
司马迁所著之《史记》中即有“伯夷列传”,伯夷和叔齐是殷的诸侯孤竹君(国在今河北卢龙南)的两个儿子,孤竹君立其三子叔齐为继承人。
孤竹君死后,叔齐要把继承权让给哥哥伯夷,伯夷不肯接受,说这是父命,不可违背,最后逃跑了。
叔齐见状也离家出走。
兄弟二人出走后先后投奔了西伯姬昌(即周文王),不久姬昌死,儿子姬发(即周武王)要出兵讨伐纣王。
伯夷、叔齐拦住姬发的马头谏阻,认为臣子造反讨伐君王是大逆不道的。
武王伐纣取得胜利后,伯夷、叔齐深以为耻,表示决心不吃从周朝土地上长出来的粮食,于是逃隐至首阳山(在山西永济县境),采食野菜充饥度日,最后双双饿死在山里,临死前还作了一首采薇歌:“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表示了坚决不屈服的志向。
李唐所画的《采薇图》,即着力刻划了这两个古代宁死不愿意失去气节的人物。
图中半山之腰,苍藤、古松之荫,伯夷与叔齐采摘薇之余,对坐在悬崖峭壁间的一块坡地上休息对话的情景。
伯夷、叔齐对坐在悬崖峭壁间的一块坡地上,伯夷双手抱膝,目光炯然,显得坚定沉着;叔齐则上身前倾,表示愿意相随。
伯夷、叔齐均面容清癯,身体瘦弱,肉体上由于生活在野外和以野菜充饥而受到极大的折磨,伯夷脚上这种草鞋,基本上都是穷得叮当响的贫民才穿的。
但是在精神上却丝毫没有被困苦压倒。
作者着墨不多,就把伯夷、叔齐在特定环境下的神态描绘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图中树石笔法初简,墨色湿润。
人物刻画生动传神,衣纹简劲爽利,衬托出人物刚直不阿的性格。
这卷《采薇图》取材于商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在首阳山采薇代食的故事。
图中石壁上有题款两行:“河阳李唐画伯夷、叔齐”,有明人项元汴、清人吴荣光等收藏印多方。
《采薇图》描绘在半山之腰,苍藤、古松之阴,伯夷与叔齐在其间采摘薇蕨时,休息对话的情景。
画中侧坐的一人是叔齐,他右手按地倾身在说着什么,左手指点着,或许在安慰哥哥,或许在朗诵《采薇歌》。
正坐的一人是伯夷,面带忧愤,露出刚毅之色,双眉紧皱,目光炯炯。
叔齐的匍匐反衬出了伯夷的高亢坚定。
图中人物刻画生动传神,森然正气溢于毫端。
作者着墨不多,却把伯夷、叔齐在特定环境下的神态描绘得淋漓尽致,显然作者的绘画水平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徐悲鸿在《采薇图画册》中曾赞道:“至人物神情之华贵、高妙,是与米兰藏达•芬奇之耶稣与门兴藏丢勒之使徒同为绘画上的极峰。
”在我们今天看来,武王伐纣是历史进程的必然,伯夷和叔齐的劝谏和耻食是没有任何现实意义的,但在李唐所处的时代,南宋与金国正处于对峙阶段,这个历史故事的再现正是赞扬那些保持气节的人,谴责南宋统治者投降变节的行为,可谓是“借古讽今”,用心良苦。
作者在这幅图中把人物放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上,造型较大,很逼近,用淡墨晕染衬出白色的布衣,暗喻伯夷和叔齐的高洁。
左方辽阔的平原和河流的远景与高险山崖的对比,衣纹的简劲和树木的繁茂对比,都能突出伯夷和叔齐对亡国的痛苦和内心的矛盾。
作品用笔精练而又富于变化,简劲锐利,线条挺拔,轻重顿挫似有节奏,墨法枯润适中,突出表现了衣服的麻布质感。
肌肉部分的用线较为柔和,须眉用笔精细且多变化,显得蓬松软和。
背景部分作者用笔较为豪放粗简,老松主干两边用浓墨侧峰,用浓墨细笔勾出松鳞,充分表现出了老松厚重的量感和体积;柏叶点染细密,浓淡变化细微。
图中山石用极豪迈的大斧劈皴,以各种不同深浅、枯润的墨色有力涂抹,表现了山石奇峭的风骨和坚硬的质感。
作者对树丛中远去的河流轻毫淡墨,近处的山石焦墨浓厚,丰富了画面的空间感。
李唐《采薇图》中的人物造型特征摘要:李唐的《采薇图》是宋画的代表之作,此图以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画面整体呈现出怡然淡泊的风格,以此对当时的北宋臣子苟且偷安、舰颜事敌的行为进行鞭挞和讽刺。
李唐《采薇图》除了主题鲜明,有一定的教化意义之外,在审美上也以高超的画工,赢得历代文人的赞誉。
本文基于作品之上,从审美的角度入手,对于李唐《采薇图》中的人物造型特征进行研究。
首先对于此画的画面进行描述,总括人物造型特征。
其次,从服饰层面分析图中的人物造型;最后,从画中人物的神态和表情分析人物造型特征。
希望通过此次研究,能够对《采薇图》有更加深入的鉴赏,并将绘画艺术和技巧应用到自己的作品之中,提高人物画的造诣。
关键词:李唐;《采薇图》;人物造型AbstractLi Tang's "plucking map"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Song Dynasty painting, this figure to Boyi and Shuqi "poor but never sway" story, the whole picture showing a happy indifferent style, to castigate and satire o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when the courtiers perfunctory behavior ship Yan enemy thing. Li Tang "plucking map" in addition to the theme, have certain enlightenment significance, in the aesthetic is also a superb painter, won the praise of literati.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above works, from the aesthetic point of view, Li Tang's "Wei Wei" 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deling. For the first picture is described in figure feature. Secondly,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characters in the pic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lothing, and finally, analyzes the characters of the characters from the expression and expression. I hope that through this study, we can have a deeper appreciation of the "Wei Wei", and apply the painting art and skills to their works, improve the attainments of figure painting. Key words: Li Tang; "Wei Wei"; character modeling艺术总是来源于生活,艺术作品的内容大多是作家那个时代和背景的反映,与作家的生活经历和遭遇息息相关。
李唐所画的《采薇图》,是以殷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为题而画的,即着力刻画了古代这两个宁死不愿意失去气节的人物。
图中描绘伯夷、叔齐对坐在悬崖峭壁间的一块坡地上,伯夷双手抱膝,目光炯然,显得坚定沉着;叔齐则上身前倾,表示愿意相随。
伯夷、叔齐均面容清白,身体瘦弱,肉体上由于生活在野外和以野菜充饥而受到极大的折磨,但是在精神上却丝毫没有被困苦压倒。
他们这种“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行为得到普遍推崇。
李唐以此为题就是对那些苟且偷安、舰颜事敌的北宋臣子们的辛辣讽刺。
采用这个历史故事来表彰保持气节的人,谴责投降变节的行为,在当时南宋与金国对峙的时候,可谓是“借古讽今”,用心良苦。
气节是历代儒者士人努力追求和磨砺的道德品性、道德精神和高尚人格的完成。
从“义不食周粟……遂饿死首阳山”下的伯夷叔齐,到“好持高节”的鲁仲连;从楚国节士申包胥到东汉末“望门投止,破家相容”的张俭;从临死不降的文天祥到高唱“还有后来人”的夏明翰……这些都是受人称赞和敬仰的气节之士,而他们的事迹被后人所传道。
正所谓“士君子又勇而果于行者,不以立节行谊而以妄死非名,岂不痛哉!士有杀身以成仁,触害以立义,倚于节理而不议死地,故能身死名流于来世。
非有勇断,孰能行之。
”这些气节之士是在儒家文化的长期熏染下形成的,气节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价值目标和道德人格的最后完成,而李唐所画的《采薇图》,重视艺术的形式美,更注意艺术内容的善。
这是有明显政治标准的,不单是娱乐问题。
美与善在伦理价值上有髙下之分,孔子对这两种乐曲的不同评价,体现了他对舜以禅让得天下和周武王以武力得天下两种方式的不同态度。
气节,在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和道德生活中,是一个标识一类道德人格和精神气质的独特范畴。
先秦时期,“气”与“节”是作为两个词分别使用的,但其意项与后来连用的“气节”是有关联的。
“气”与“节”连用,合成“气节”一词最早是在《史记》中:“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
李唐《采薇图》赏析一.李唐李唐,中国北宋末南宋初画家。
字唏古,河阳(今河南孟县)三城人。
生卒年不详。
自幼饱读诗书酷爱画画,37岁时就是一个颇有名望的画家了。
在李唐48岁的时候曾经赴开封参加皇家举办的画院考试,试题是《竹锁桥边卖酒家》参加考试的人大都在酒家上下功夫,惟李唐画桥头竹外挂一酒帘,深得“锁”意。
宋微宗审阅后颇为欣喜。
从此,李唐就在皇家画院中创作和学习,成为一名职业画家。
正当李唐在艺术道路上蓬勃发展时候,北宋王朝遭到了灭顶之灾。
公元1127年,金人攻陷了东京、掳走了徽、钦二宗,同时掳走了李唐在内的所有宫庭画家及其它技艺百工等诸色人物。
北宋灭亡了!同年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高宗)逃到了临安,建立了新的政权,史称南宋。
此时,很多人听说赵构南渡的事纷纷从金营中逃回,李唐也冒死逃出,长途跋涉,南渡投奔高宗赵构。
1230年左右,李唐赵到了临安,此时的南宋财政紧张无法恢复画院,李唐只好以街头卖画为生,当时,李唐的画销路不好,他的生活日加贫困。
1146年,以后南逐步富裕起来了,于是恢复了书画院,李唐复入书画院为院待诏。
此时,李唐已是年近八旬的老画家了。
他虽年近八旬,但精力充沛,陆续创作了大量作品,并且开创了一代新画风,他的传统作品有《万壑松风图》,《江山小景图》,《长夏江寺图》、《采薇图》等。
二.《采薇图》《采薇图》描绘的是商代贵族,伯夷、叔齐兄弟在商灭亡以后,耻食周粟,以野菜充饥,最终饿死首阳山的故事。
据《史记》记载,商代末年,封地诸侯孤竹国君要传位给叔齐,叔齐认为大哥伯夷德才兼备要比自己强,他才是继承王位的最好人选。
因此,请父亲传位给伯夷。
伯夷说父命不可违,否则是不孝。
兄弟二人互相谦让相持不下,竟都离家出走。
最后王位传给孤竹国君的另一个儿子,兄弟俩才如释重负。
后二人不满纣王的暴政,听说周文王善待百姓,便一起去投奔。
到达目的地,恰值文王刚刚过世,其子武王带着灵枢率领大军要去讨伐纣王。
伯夷、叔齐二人以文弱之身拦在武王马前,劝阻说:“你父亲去世不久,你还没尽丧葬之礼就大起兵事,这是孝吗?作为商的臣子,却要弑君,这是仁吗?”武王听后大怒,命亲兵杀他们,被姜子牙阻拦。
浅析李唐《采薇图》
一、两宋时期的画风
北宋继承前朝旧制,在宫廷中设立了“翰林图画院”,宋代的院画,对绘画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同时培养了一大批绘画人才。
山水画,至此朝着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发展,更加注意写生和技法的探索,呈现出巨匠辈出,异彩纷呈的繁荣景象。
著名画家有李成,范宽,他们继承了荆浩水墨传统,以北方雄浑的自然景观为描绘对象,他们的创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之后,有王士元,王端,燕文贵,许道宁,高克明,郭熙,李宗成,丘纳,王诜等。
其他还有擅楼台界画的郭忠恕,擅湖山小景的惠崇,赵令穰,擅青绿山水的王希孟等。
花鸟方面,发展的成就突出,花鸟画家比较注重师法自然,注重写生,同时也强调了花鸟画的思想内涵。
主要画家有以黄筌为代表的富贵一派,有黄筌,黄居采,以徐熙为代表的野逸一派,有徐熙,徐崇嗣,徐崇勋,徐崇矩。
其中徐崇嗣创造了“没骨画法”。
后来还有时画风发生变化的赵昌,崔白,崔悫,吴元瑜,易元吉等。
院画花鸟中,以徽宗为代表,其本人的粗笔水墨花鸟画也是一种创新。
人物画,尤其是人物故事和社会风俗画得到了高度发展。
主要有武宗元,高元亨,毛文昌,祁序等。
文人画开始出现,主要有苏轼,文同,黄庭坚,李公麟,米芾等。
他们强调绘画要有诗的意境,追求萧散简淡的水墨表现风格,主张即兴创作,取神舍形。
此外还有燕肃,宋道,宋迪,李公年,李时敏,梁师闵,郭元方,李延之,王宗汉等。
南宋绘画的活动中心,仍集中在画院。
南宋的画风与北宋有所不同,山水画家一部分仍沿袭北宋,以全景式的构图,雄浑的自然山水为表现题材。
而真正能够代表南宋山水风格的是着重意境,以抒情为目的的偏角山水。
其构图简洁,意境完整,主体鲜明,笔触大胆泼辣,水墨发挥的更加充分。
这方面,李唐是开派大师,后有刘松年,马远,夏圭等。
技法方面,马远的“大斧劈皴”,夏圭的“拖泥带水皴”是一个重大发展。
文人画在实践中创造了杰出成就,梅,兰,竹,菊四君子画,成为文人画的特殊题材。
二、李唐简介
李唐是宋朝一个有名的画家,他对山水、人物、林木、竹石、禽兽等,几乎无一不工,其中造诣最深的是山水画,其次是人物画,画牛也很出名。
李唐山水初学李思训,能作青绿山水,但更多取法荆浩、范宽,所作山水多用斧劈皴,
苍劲古朴,气势雄壮,开南宋水墨苍劲、浑厚一派的先河。
与刘松年、马远、夏圭并称“南宋四大家”。
最能代表李唐山水画风格的作品,应推《万壑松风图》。
他开创了南宋一派的画风,而且他也是一个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的画家。
他具体出生在哪一年,我们也不是太清楚了,大约在1066年。
他从小便饱读诗书,酷爱画画,37岁的时候就是个有名的画家了,曾经有一位毕文简公得到过一幅唐朝的名画《邢和璞司房次律图》,崇宁二年(1103年),毕文简公的后人要把此图复制为别本以藏,就去请当时年仅37岁左右的李唐临摹,李唐完成了这一难度较大的工作。
宋徽宗政和年(1111年—1118年)中,李唐48岁左右,赴开封参加当时皇家举办的图画院考试,那一次试题是《竹锁桥边卖酒家》,参加考试的人大多都在酒家上着工夫,惟李唐画桥头竹外挂一酒帘,深得“锁”意。
宋徽宗亲自审阅试卷。
从此,李唐就在皇家的画院中学习和创作,成为一名专业画家。
李唐在画院期间,曾经到过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赵构那里去过,赵构后来当了皇帝,当时居住在康邸。
赵构爱画,尤爱书法,李唐在康邸大约为赵构画过画,指点过书法。
正当李唐在艺术道路上蓬勃发展的时候,北宋王朝遭到了灭顶之灾。
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金人攻陷了东京,掳走了徽、钦二帝,同时掳走了所有的宫廷画家及其他技艺百工,连早已散落在民间的一些艺人也被千方百计地追回,然后押往北国。
李唐当时正在画院,他和成千上万的宋朝诸色人物一起被押往北国。
1127年,惟一没被掳走的徽宗第九子康五赵构在南京(河南商丘)登上皇帝位,是为宋高宗。
于是金军立即把攻击的方向指向赵构,赵构开始了几年逃难生活。
已灭亡了的赵家王朝又继续下来了。
这时,很多人闻说赵构南渡事,纷纷从金营中逃回,李唐也冒死从北国逃出,长途跋涉,南渡寻投宋高宗。
李唐南渡,经过了太行山,这里是梁兴等人率领自发组织的抗金部队的根据地。
李唐在这里遭到了抗金部队的盘查,其中有一位从建康(今南京)赶来参加抗金队伍的英雄,名叫萧照,也颇知书,又善画,他发现李唐所背的行囊中,尽是些“粉奁画笔”之类的东西,于是才知道这个人就是著名的画家李唐。
于是,萧照便辞别了抗金队伍跟随李唐南渡,也随李唐学习绘画。
大约是绍兴初年(12世纪30年代初),李唐和萧照赶到了临安。
此时赵构亦刚刚到临安,才稳定下来,朝廷心于军事,财政又特别紧张,一时无法恢复画院。
李唐只好在街头卖画为生。
当时,李唐的画销路不好,因而他的生活日加贫困。
绍兴十六年之后(1146年),南宋朝廷开始富裕起来,于是恢复了书画院,开始招募画家。
于是李唐复入画院,为画院待诏。
这时李唐已经是八十岁左右的老画家了。
《采薇图》就是李唐所画的表达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作品。
三、《采薇图》
《采薇图》描绘的是商代贵族,伯夷、叔齐兄弟在商灭亡以后,耻食周粟,以野菜充饥,最终饿死首阳山的故事。
据《史记》记载,商代末年,封地诸侯孤竹国君要传位给叔齐,叔齐认为大哥伯夷德才兼备要比自己强,他才是继承王位的最好人选。
因此,请父亲传位给
伯夷。
伯夷说父命不可违,否则是不孝。
兄弟二人互相谦让相持不下,竟都离家出走。
最后王位传给孤竹国君的另一个儿子,兄弟俩才如释重负。
后二人不满纣王的暴政,听说周文王善待百姓,便一起去投奔。
到达目的地,恰值文王刚刚过世,其子武王带着灵枢率领大军要去讨伐纣王。
伯夷、叔齐二人以文弱之身拦在武王马前,劝阻说:“你父亲去世不久,你还没尽丧葬之礼就大起兵事,这是孝吗?作为商的臣子,却要弑君,这是仁吗?”武王听后大怒,命亲兵杀他们,被姜子牙阻拦。
不久武王伐纣成功商王周立。
伯夷,叔齐不愿作周朝臣民,于是隐居首阳山。
后人敬仰他们谦让王位的仁义精神,视二人为忠孝节烈的象征。
但也有人认为他们谏阻武王是“愚忠”,认为与其忠于政治残暴、奄奄一息的商朝,不如支持行仁政的周朝。
既然二人同样痛恨商纣的统治,为什么还要用生命去维护?在他们眼中看来,纣王暴政固然是错,可用暴力的方式推翻暴力同样不对。
时代的演进、王朝的更迭,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但不管朝代如何变,“仁、义、智、礼、信”,作为人人都应遵循的道德原则却不会变。
他们在饥苦的菜薇岁月中唱道:“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采薇图》27.2×90.5 cm,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绢本,水墨浅设色、横卷,山石上有作者题款:“河阳李唐画伯夷,叔齐。
”画面的伯夷叔齐是两位长须老者:左边一位着上去年龄略小。
似是叔齐,左边一位年龄稍大,应是伯夷。
在采薇的间歇,二人把锄头和篮子放在身边,正坐着说话。
叔齐的身后是悬崖,伯夷的身后是峭壁——在画面上,伯夷、叔齐被安置在中景,环境的暗色调把二人的素衣和苍白的肤色衬托得十分突出。
离我们视线稍近的叔齐侧面而坐身体微微前倾,一手扶地一手比划着,神情激昂地在诉说着什么;坐在对面的伯夷倚树抱膝面带倦容,乍看着一副悠闲的样子,但仔细看去会发现他在倾听,神情十分专注。
二人穿着草鞋衣冠已不肃整,但形神中仍然保留着高贵的气质。
他们虽置身于山林草木之中。
但内在的神形让人感到他们仍在关怀着世事,并为之抑郁孤愤。
这幅画创造性地集人物,山水为一体,成为一种“山水人物”画,这样既能相对深入地刻画人物,也能相对精致地描绘景物这是时代性的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