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 格式:pdf
- 大小:93.70 KB
- 文档页数:1
综合6数学教学其实是数学活动的教与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给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创造探究的机会,从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
一、关注情境创设,提高参与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没有参与就没有教学。
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设计情境时充分体现数学的趣味性,体现数学的魅力,创造出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情境,让数学课程的内容更加丰富饱满。
在一年级(下册)“统计”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对随机性事件的统计知识产生兴趣,教材提供了一些混放在盘中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纸片,每小组由一名学生随机报图形名称。
教学中,我设计了“救白雪公主”的教学情境,把静止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置于“魔盒”中变成“魔咒符号”,从空中洒落,让它们动起来。
告诉学生如果要救出白雪公主,就必须准确地记录各种图形的个数。
“勇敢的小矮人,可怜的白雪公主,恶毒的老巫婆”,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富有吸引力的童话情境,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学生们怀着拯救白雪公主的美好情感和责任感,开始积极主动地探究、合作、交流,创造出各种记录数据的方法。
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增强了学习兴趣。
二、关注自主探究,构建生成新知现代教学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两个转化过程:一是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二是由学生的认知结构向智能转化。
这种转化过程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才能实现。
没有学习主体的积极参与是没有办法进行数学教学的。
在“认识乘法”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体会到乘法是加法的简便写法是教学的关键。
我让学生写“3个2相加”,学生轻易写出来;“5个2相加”,学生也能够完成;“30个2相加”,学生面露难色,却还是硬着头皮写下去,但终于还是有孩子嘟噜了:“这么多,怎么写呀!”“数都数不过来啦!”……我趁机让学生讨论、探索新的方法,并介绍了乘法算式的写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白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有效的教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 倡导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实践证明,学生只有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得来的知识理解才会更深刻,掌握才会更牢固。
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
”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尤为重要。
教师应充分利用各项有利因素,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能独立探究且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质疑,建立和形成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
例如:在教学“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小芳一家打算今年暑假去福州左海公园玩。
从七月一日起,小芳的妈妈每4天最后一天休息,爸爸每6天最后一天休息,他们打算等爸爸妈妈休息时,全家一块儿去玩。
(出示:七月份的日历)那么在这一个月里,他们可以选哪些日子去呢?你会帮他们把这些日子找出来吗?其中最早的一天是什么时候?学生分别找出小芳妈妈和爸爸的休息日,然后再把两人的休息日合起来对照一下,就可以很快找出小芳爸爸和妈妈共同的休息日了。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逐步完成以下板书:妈妈的休息日:4、8、12、16、20、24、28爸爸的休息日:6、12、18、24、30他们共同的休息日:12、24其中最早的一天:12接着我再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妈妈和爸爸的休息日分别是31以内4和6的倍数,他们共同的休息日就是31以内4和6的公倍数,其中最早的一天就是4和6的最小公倍数。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一些策略和方法,可以帮助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创造探究环境:教师应创造一个积极、开放、安全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自由提问、探索和发现。
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愿意冒险尝试,不怕失败,因为他们知道失败是学习的一部分。
设计有趣的问题:为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应设计一些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这些问题应该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主动寻找答案。
提供必要的资源: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如教材、网络、实验器材等,以便他们进行自主探究。
同时,教师还应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有效地使用这些资源。
鼓励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并不意味着学生需要独自完成所有任务。
相反,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共同解决问题。
教授探究方法:除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外,教师还应教授他们一些基本的探究方法,如观察、实验、推理等。
这些方法将帮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更加有效和高效。
及时反馈和评价: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反馈和评价。
这有助于学生了解他们的表现如何,以及他们需要改进的地方。
同时,教师的反馈和评价还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进行自主探究。
总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需要教师创造一个积极、开放、安全的学习环境,设计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提供必要的资源,鼓励合作学习,教授探究方法,并及时给予反馈和评价。
通过这些努力,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策略浅谈作者:***来源:《新教师》2021年第01期探究式学习是基于问题驱动的个人或集体的学习行为。
这一学习方式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诱导性的问题情境,制造生活实际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的矛盾冲突,激励学生经历资料收集、分析及合作交流的过程,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小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问题主导,在类比推理中培养探究能力为了促进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和培养其数学思维的双重目标,教师应在循序渐进的问题情境中巧设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探究思维,激发和拓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
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内容,在“探究”环节中,某教师先提问:“折法不同,为什么其中的1份都能表示这张长方形纸的?”然后结合课件展示图1的两张图。
随之引领学生观察:把不同折法的折痕看作同一条线,三条折痕交于O点,把这条线绕着点O旋转,即有无数种的分法将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
接着在联想“自由创造几分之一”的环节中,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同样的一份,在各自图形中却用不同的分数表示呢?学生经历“想—折—画—写—说—听”的学习过程,借助数形结合,不断进行类比推理,逐步认识分数的本质内涵:“折法不同”不是分数的本质属性,而“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1份就能用几分之一来表示”,才是分数的本质属性。
二、互动合作,在方案尝试中培养探究能力每个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思维方式都有所不同,因此,在团队协作的过程中可以集思广益,启发学生多角度认识问题、思考问题。
教师的讲解通常从一个切入点着手,而学生的合作是多元化、多层次、多角度的。
学生群体的互助式学习和沟通,可以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案,在思维碰撞中提升数学解题能力。
例如,教学“找次品”的内容,在学生初步掌握用天平解决“3瓶钙片找次品”的方法后,笔者引导学生把语言表述变成字图结合的推理,并以此作为找次品最基本的思维模型,创设多次找次品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