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暖和气候类型的判断.doc
- 格式:ppt
- 大小:1.33 MB
- 文档页数:29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项训练:全球气候变化与气候类型的判读一、选择题下图为亚欧大陆40°N 附近东西两侧两个测站1、4、7、10四个月的气候资料。
完成1~2题。
1.甲、乙两地气候相比( ) A .1月降水甲比乙多 B .气温季节变化甲比乙大 C .7月气温甲比乙低 D .降水季节变化甲比乙小2.乙地1月降水主要受( ) A .西北风的影响 B .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 C .沿岸暖流影响D .盛行西风的控制 1.B 2.D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两地1月降水分别约为5 mm 和120 mm ,A 错误。
甲地最高、最低月均温分别约为26 ℃和-4 ℃,气温年较差为30 ℃;乙地最高、最低月均温分别约为23 ℃和11 ℃,气温年较差为12 ℃,甲气温季节变化比乙大,B 正确。
甲、乙两地7月气温分别约为26 ℃和23 ℃,C 错误。
甲地降水量最大、最小值分别约为180 mm 和5 mm ,差值为175 mm ;乙地降水量最大、最小值分别约为120 mm 和10 mm ,差值为110 mm ,甲降水季节变化比乙大,D 错误。
第2题,两地位于40°N 亚欧大陆东西两岸,乙地冬季降水多,说明该地为地中海气候。
1月时,气压带、风带南移,此时乙地受西风带控制,降水较多,D 正确。
非洲大陆有甲、乙、丙三个气象测站,三地纬度大致相当,气候类型相同,但由于所处海拔高度、离海洋远近不同,温度和降水量却存在一定差异。
读图,回答3-5题。
甲站乙站丙站0102030(℃0102030(℃010203(℃降水量3.三个气象测站所在地的气候类型是A.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B.北半球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C.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D.南半球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4.三个测站部分月份降水量较多,其主要原因是受到某一气压带或风带的影响。
该气压带或风带是 A.赤道低气压带 B.东南信风带 C.西风带 D.东北信风带5.根据温度资料,可以推测三个测站的海拔高度由高到低依次为A.甲站—乙站—丙站B.甲站—丙站—乙站C.乙站—甲站—丙站D.乙站—丙站—甲站3.D4.A5.B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三地最低气温出现在7月,故位于南半球;三地最低气温高于15°C (除甲地外),为热带地区;三地均为高温季节多雨,因此可推断为热带季风气候或热带草原气候;非洲大陆没有热带季风气候。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措施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得看为上升趋势。
1998年和2005年是近一千年来温度最高的两年。
近百年来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上升了0。
74℃,其中尤以1910~1945年和1979~2005年的升温最为明显。
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平均温度很可能比近500年中任何一个50年时段的平均温度都高,并且可能至少在最近1300年中是最高的.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有两方面:1、大气层遭到破坏,严重的污染以及温室效应.大气层和地表这一系统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玻璃温室”,使地表始终维持着一定的温度,产生了适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环境。
在这一系统中,大气既能让太阳辐射透过而达到地面,同时又能阻止地面辐射的散失,我们把大气对地面的这种保护作用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
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它们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又能吸收地表发出的长波辐射。
这些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氯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水蒸气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
近百年来全球的气候正在逐渐变暖,与之同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含量也在急剧地增加.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所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可能是全球变暖的基本原因。
排放温室气体的人类活动包括:所有的化石能源燃烧活动排放二氧化碳。
在化石能源中,煤含碳量最高,石油次之,天然气较低;化石能源开采过程中的煤炭瓦斯、天然气泄漏排放二氧化碳和甲烷;水泥、石灰、化工等工业生产过程排放二氧化碳;水稻田、牛羊等反刍动物消化过程排放甲烷;土地利用变化减少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废弃物排放甲烷和氧化亚氮.人类燃烧煤、油、天然气和树木, 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进入大气层后使地球升温,使碳循环失衡,改变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转换形式。
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25%,远远超过科学家可能勘测出来的过去16万年的全部历史纪录,而且目前尚无减缓的迹象。
分析判断气候类型补充资料一、影响气候的因素1.太阳辐射(最基本的因素)(1)季节差异:由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夏季接受的太阳辐射两大,冬季少。
(2)纬度差异:由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不同纬度上分布不均匀,使地球上的热量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减少。
2.大气环流(1)气压带:低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多。
如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的热带雨林气候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
如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的热带沙漠气候(2)风带:风从海上来,降水多。
如低纬大陆东岸,中纬大陆西岸。
风从陆地来,降水少。
如低纬大陆西岸,中纬大陆东岸。
风从高纬吹向低纬,降水少。
如信风控制下的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旱季。
(3)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
如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
(4)季风控制:在大陆东岸形成季风气候。
如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3.下垫面(1) 海陆位置。
在相同的纬度上,由于海陆分布不同,气候差异十分显著,形成海洋性和大陆性两种不同的气候,这主要是因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
大陆性特点: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降水较少,且季节分配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夏季。
海洋性特点: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小,降水较多,且季节分配均匀。
(2)地形:海拔越高,气温越低(0.6℃/100m)(3)坡向:迎风坡降水丰多,背风坡降水稀少。
(4)地表覆盖情况。
例如,有植被覆盖的地方,日温差要比裸地小;石质地表较土质地表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小。
南极大陆出现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就与极冰的强反射率有关。
(5)洋流。
暖流流经地区增温、增湿;寒流流经地区降温、减湿。
4.人类活动。
如温室效应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
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和分布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气候亚热带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冰原气候。
2011年高考地理38分钟阶段性同步滚动检测(6)全球气候变化(含气候类型、判读与应用,附答案解析)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72分。
考试时间38分钟。
2.考查范围:全球气候变化(含气候类型、气候判读与应用)第1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各大因素中,造成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太阳辐射B.人类活动C.大气环流D.地面状况2.下列对气候的正确叙述是()A.气候基本特征是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B.地质时期气候稳定C.历史时期世界气温呈明显波动上升现象D.大气环流影响气候的形成,本身也是一种气候现象3.关于下列地点气温和降水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广州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②孟买降水最多月是气温最高月;③开普敦的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④伦敦气温最高月不是降水最多月。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4.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下列地点中正值雨季的是()①中国的上海;②美国旧金山;③智利圣地亚哥;④阿根庭的布宜诺斯艾利斯。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5.除南极洲外,各大洲都有的气候类型是()A.热带雨林气候B.热带沙漠气候C.地中海气候D.温带海洋性气候下表是三个城市的气候资料,据此回答6-7题6.城市①、②、③可能分别是()A.上海莫斯科孟买B.上海罗马孟买C.北京罗马雅加达 D.北京莫斯科雅加达7.城市②所属的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A.大陆西岸B.大陆东岸C.大陆内部 D.赤道地区8.下图为“大棚农业”示意图,这主要是为了改善()A.光照条件B.热量条件C.水分条件D.土壤条件读全球荒漠分布示意图,回答第9题9.全球荒漠分布地区主要受下列何种气候类型(组合)控制()①地中海气候;②热带沙漠气候;③亚热带季风(或湿润)气候;④温带季风气候;⑤温带大陆性气候。
气候的分类与变化气候是指一个特定地区在较长时间内的天气状况的统计信息。
它是地理学、气象学和环境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气候的分类和变化对于我们理解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至关重要。
一、气候的分类气候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划分。
其中最常见的是按照纬度划分气候带,包括极寒气候带、寒冷气候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
不同气候带的特点和气候要素会随着地理位置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除了按照纬度划分,气候还可以按照季风、海洋性等因素进行分类。
季风气候主要在亚洲地区出现,表现为明显的季节性风向变化和降水量的差异。
海洋性气候则是受海洋影响较大,气温较为温和,并且年平均降水量较大的气候类型。
二、气候的变化气候是一个动态的系统,会随时间逐渐发生变化。
气候变化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为的。
自然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于地球自身的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所造成的。
例如,地球的轨道变化、火山喷发以及太阳的活动等都会对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
自然气候变化通常是相对缓慢的,以数千年为单位。
然而,人为气候变化是近几个世纪以来的重要课题。
人类活动引起的大规模工业化、森林砍伐、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等都会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加,进而改变地球的能量平衡,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三、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对人类和环境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气候变化导致了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
暴雨、干旱、飓风等天气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其次,气候变化还影响着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物种的分布范围和生境发生变化,可能导致生物灭绝和生态系统的崩溃。
此外,气候变化还对农业和水资源管理造成了挑战。
高温、干旱等条件使得农作物生长受阻,降雨模式的改变会影响到水资源的供应和分配。
四、应对气候变化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全球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首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关键。
国际社会通过《巴黎协定》等多边协议确立了减排目标,并鼓励开展清洁能源的研发和利用。
其次,适应气候变化也是重要的应对方向。
世界的气候知识点总结一、气候的因素1. 经度和纬度:经度和纬度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
随着经度的增加,气候会出现一定的变化,而纬度则决定了不同地区的日照情况、气温分布和降水情况。
2. 地形地势:山脉、平原、盆地等地形地势对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
山脉会阻挡气流和降雨,形成雨影和雨屏现象;平原和盆地则会影响气温的分布和风向的变化。
3. 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是两种主要的气候类型。
大陆性气候表现为温差大,降水少,季节性明显;海洋性气候则表现为温差小,降水多,季节性不明显。
4. 水体分布:水体分布对气候有着显著的影响。
靠近海洋的地区气候温和,降水充沛,而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则气候干燥、温差大。
二、气候带和气候类型1. 高纬度地区气候: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冬季漫长,夏季短暂。
冻土带、冰雪带、针叶林带等不同的气候类型交错分布。
2. 中纬度地区气候:中纬度地区气候四季分明,温差大,降水充沛。
针叶林、草原、温带草原带等不同的气候类型相互呼应。
3. 低纬度地区气候:低纬度地区气候炎热潮湿,季风明显。
雨林、草原、热带草原带等不同的气候类型呈现出多样性。
三、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1. 全球变暖的原因:全球变暖是指地球表面平均气温上升的现象。
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
2. 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对生态、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生态系统变化等都是气候变化的表现。
3. 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国际社会提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加强生态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等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四、世界各地的气候1. 欧洲气候:欧洲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凉爽。
部分地区如地中海沿岸地区属于地中海型气候,冬季温暖多雨,夏季炎热干旱。
2. 亚洲气候:亚洲包括了多种气候类型,有寒带气候的西伯利亚、温带季风气候的华北平原、热带雨林气候的东南亚等。
全球气候改变和气候类型的判读一、选择题植物对气候的反应最为敏感,孢粉(孢粉是孢子和花粉的简称)因其体积小、质量轻、产量大、易保存等特点,成为了解古气候的重要媒介。
如图为距今240万年以来华北地区某地地层四类植物孢粉带图谱。
据此完成1~3题。
1.在孢粉带Ⅰ中发觉大量松属类花粉,则孢粉带Ⅰ时期该地区主要的植被类型是() A.常绿阔叶林—硬叶阔叶林B.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C.针阔混交林—草原D.落叶阔叶林2.图中能够反映该地区气候寒冷干旱的是()A.孢粉带ⅠB.孢粉带ⅡC.孢粉带ⅢD.孢粉带Ⅳ3.在孢粉带Ⅲb中发觉了大量的现仅存于高海拔山地的云杉(乔木)花粉,说明孢粉带Ⅲb时期该地区气候()A.暖和干旱B.暖和潮湿C.寒冷干旱D.寒冷潮湿解析:1.C 2.B 3.D第1题,读图可知,孢粉带Ⅰ时期该地区以草本植物和乔木植物花粉为主,其含量分别超过50%和40%,同时,该孢粉带中还有大量的松属类花粉,而松属于针叶林植被,故说明此时期该地区植被多为针阔混交林和草类植物,主要的植被类型是针阔混交林—草原。
第2题,乔木多为生长在暖和潮湿气候下的木本植物,灌木多为半旱生植物,草本为旱生植物,蕨类多属湿生或水生植物。
读图可知,距今240万年以来该地区在孢粉带Ⅱ中草本植物孢粉含量比其他孢粉带高,蕨类植物孢粉含量较其他孢粉带偏低,说明该孢粉带所在的时期气候寒冷干旱,地表以耐旱的草本植物为主。
第3题,云杉是湿冷气候环境下的典型乔木植被类型,现在仅分布于高海拔的山地林带(指示气温低而湿度大的环境)。
读图可知,孢粉带Ⅲb地层中的乔木类、灌木类花粉含量都偏高,蕨类花粉含量也相对增多,说明此时期大气湿度较大,相宜于乔灌木、蕨类的生长;同时,该地层中发觉大量的云杉花粉,进一步说明孢粉带Ⅲb沉积地层时期气候寒冷潮湿。
(2019·上海高考)气候异样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它严峻威逼与影响人类的生存和生活。
据此回答4~5题。
【气候】四季气候变化:了解全球各地的季节与气候特点Introduction我们生活在一个多样化的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季节和气候特点各不相同。
全球的气候系统受到地球的地理位置、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这造成了不同地区季节变化的差异,有些地区的季节分明,而有些地区则几乎没有四季之分。
了解全球各地的季节与气候特点,不仅能增加我们对地球的认识,还可以为旅行、农业、气候变化研究等领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H1 全球季节与气候的分类H2 亚热带气候区亚热带气候区位于地球的中纬度地区,例如中国南方、美国南部、澳大利亚南部等地。
这些地区的冬季相对较短,夏季相对较长,气候温暖湿润。
夏季气温高于冬季,降水量也较多。
春季和秋季的温度较为宜人,降水适中。
亚热带气候区的特点是季节分明,温差较大,适宜进行农业生产和旅游活动。
H2 热带气候区热带气候区位于赤道附近,例如巴西、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等地。
这些地区的气温较为稳定,通常都很高,没有明显的四季变化。
年降水量较多,季风气候明显。
热带气候区的特点是温暖潮湿,适合热带植物的生长,但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限制。
H2 温带气候区温带气候区位于地球的中纬度地区,例如中国北方、美国中部、法国等地。
这些地区的季节变化明显,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春季和秋季温度适宜。
年降水量适中,降水相对分散。
温带气候区的特点是四季分明,适宜农作物生长和人类居住。
H2 寒带气候区寒带气候区位于地球的高纬度地区,例如北极、南极附近地区。
这些地区的气温非常低,冬季漫长且寒冷,夏季短暂而凉爽。
年降水量较少,气候干燥。
寒带气候区的特点是寒冷极端,适宜极地动植物的生存。
H1 全球典型气候特点和季节H2 中国中国地域广阔,自然地理条件多样,拥有多种气候类型。
北方属于寒带气候区,冬季严寒,夏季炎热,春季和秋季温暖适宜。
南方则属于亚热带气候区,四季分明,冬季较短,夏季较长。
西部大部分地区为高原和山区,气候和季节特点因地形而异,如西藏的气候寒冷多雨,而新疆的气候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