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与死的崇高哲思
- 格式:docx
- 大小:19.33 KB
- 文档页数:7
尼采关于生与死的哲学思考尼采是19世纪末德国哲学家、文学家,他对于人类存在的意义以及生与死的哲学思考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在尼采的哲学体系中,他认为生与死是人类存在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对于他而言,生与死的关系涉及到人类自身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以及对于现实世界的认知。
一、生与死的合一尼采将生与死视作一个整体,他否认了常规观念中对于生与死的二元对立。
他认为,只有将生与死看作一个统一体,人们才能真正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他提出了超越性的观念,即生与死存在于每个人的一生之中,它们相互依存、交织在一起。
尼采认为,生命的终极目标不是追逐无尽的生存,而是探索、实现个体的真正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生与死是不可分离的。
他将生与死看作是一个循环,每个人在生命的旅程中都将经历成长与毁灭,从而获得新的可能性和意义。
二、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对于尼采而言,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由个体自己创造和决定的。
他批判了传统哲学中对于生命价值的客观评价标准,认为这种评价是片面和主观的。
他主张每个人都有权利去定义自己的生命意义,以及为自己的人生奠定真正的价值基础。
尼采提出了“超人”(Übermensch)的概念,他指出超人是那些能够超越传统人类价值观念的人。
超人不受传统道德和伦理束缚,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生活,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
超人超越了生与死的界限,他们将生命视作艺术的创作过程,通过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价值来追寻人生的意义。
三、活在当下尼采强调了活在当下的重要性。
对于他而言,人们不应该过于关注未来或过去,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此刻的生活中。
只有将注意力放在当前,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在尼采看来,过度的担忧和想象只会带来忧虑与痛苦。
他主张人们应该学会放下繁杂的思绪,专注于眼前的行动和体验。
通过专注于当下的生活,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生与死的关系,从而经历真正的存在之感。
结语尼采对于生与死的哲学思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他强调了生与死的合一与统一性,认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应该由个体自己创造和决定。
第1篇自古以来,生死便是人类永恒的命题。
无论是古代的诗人墨客,还是现代的文学家,都对生死有着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在我阅读了多部关于生死的文章后,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生死的哲理1. 生死轮回生死轮回是佛教中的一种观点,认为生命在生死之间不断循环。
这种观点告诉我们,生死并非终点,而是生命的一个阶段。
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份生命,因为在轮回中,我们可能会失去某些珍贵的东西。
2. 生死如梦庄子在《庄子·大宗师》中提到:“生死如梦,何足挂齿。
”这句话告诉我们,生死不过是一场梦境,我们应该以超然的心态看待生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为生死所困扰,但如果我们能够跳出这个圈子,以更加宽广的视野看待生死,那么生命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3. 生死一体生死一体是道家的观点,认为生死是相互依存的。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到:“生死相因,成败相生。
”这句话告诉我们,生死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应该在生命中找到平衡,既不畏惧死亡,也不沉溺于生命。
二、生死的感悟1. 珍惜生命在生死文章中,许多作者都强调了珍惜生命的重要性。
生命是短暂的,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分每一秒。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勇敢地面对,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走向生命的巅峰。
2. 生命的意义关于生命的意义,不同的哲学家有着不同的看法。
但在我看来,生命的意义在于我们如何去体验和感受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感恩、学会宽容、学会坚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体会到生命的美好。
3. 生死离别生死离别是人生中最痛苦的事情之一。
在生死文章中,许多作者都表达了对生死离别的感悟。
他们认为,生死离别虽然痛苦,但也是人生的一部分。
我们应该学会接受生死离别,以更加成熟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变故。
4. 生命的无常生命的无常是生死文章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人生如梦,世事无常。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是永恒的。
因此,我们要学会适应变化,珍惜当下,把握生命中的每一个美好瞬间。
人生生与死的哲学思考人生与死的哲学思考人生与死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命题,它不仅仅是关乎生命的存在与结束,更是引发人们对于意义、价值和存在的思考。
在哲学的视野中,人生与死具有深远的意义,涉及到人的本质、自由以及价值观的构建。
本文将从哲学的角度探讨人生与死,并对其中的思考提出一些观点。
一、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是人们长久以来关注的话题。
不同的哲学派别对于人生的价值有着不同的看法。
在存在主义的视角下,人生没有固定的意义或价值,存在本身就是个体去赋予意义的过程。
而康德的理论中,人类是具备价值的个体,人生的意义来源于个体对于德性的追求与实践。
而在人生的价值中,个体的自由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自由是人类最基本的属性,人的自由被视为生命以及对于意义和价值的追求的前提。
无论是存在主义还是康德的理论,都肯定了个体的自由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生与死的对立与统一生与死是一个对立同时又统一的命题。
生命的存在是有限的,而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结束。
然而,从辩证的角度看,生与死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它们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二元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生与死的统一体现在生命的有限性上。
正是因为人生是有限的,人们才更加珍惜生命、追求意义。
人们常说“人生苦短”,正是在面对生命的短暂性时,我们才会更加珍惜时间、追求成就和幸福。
三、对死亡的接受与对生命的珍惜对于死亡的接受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问题。
死亡是每个人不可避免的终结,而面对死亡的态度也是各不相同的。
有人将死亡视为经过或者是命运的一部分,尽可能接受其存在;而有些人则对死亡产生恐惧、焦虑、甚至是无法接受的情绪。
然而,对于死亡的接受并不意味着对生命的不珍惜。
恰恰相反,只有当我们真正面对死亡的存在时,才会更加珍惜生命,更加关注我们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对于生命的珍惜也可以促使人们积极面对困难、追求梦想,以及为社会做出贡献。
四、对人生的探索与思考人生与死的哲学思考不仅仅是对生与死的探索,更是对于人生的价值、意义以及人的本质的思考。
你知道生与死的意义吗?
你知道生与死的意义吗?
1,人生下来时两拳紧握,志在必得,总想拥有整个世界;待到死时撒手西去,两手空空,最终什么也没得着。
2,人生下来时嚎啕大哭,是本不想来到这个世界,因为他知道来到这个世界是要奔箥劳碌,劳力劳心、受苦受难终其一生的。
待到死时,两目安详、含笑西去意思代表总算是逃离这个悲惨的世界得到解脱了。
3,人生下来时举家欢乐庆贺、喜笑颜开,是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又有一位与起分忧解难的志同道合者;待到死时全家悲痛欲绝、泣不成声是因为又失去了一位同甘苦、共患难的贴心人。
4,人生下来时一睁开眼看到满眼都是五颜六色、精彩纷呈的花花世界,因此对什么都好奇!总想认识一番;待到死时两眼一闭是因为厌倦了世界、看破了红尘,没有什么可值得留恋的了。
5,人生下来时又哭又闹、活蹦乱跳是因为什么都不知道;待到死时无声无息,死气沉沉是因为什么都明白了!
6,人生下来时赤身露体,是因为什么也没有,连羞耻也不知道;
待到死时衣着整齐,是因为什么都已拥有,总想体体面面地走,捎带些具有纪念意义的东西。
7,人生下来时不会说话,因此什么都想学;待到死时人情世故全然知晓,因此什么都不稀罕
(作者:史天阳医师)。
活着人生哲理与生死意义的思考活着:人生哲理与生死意义的思考活着,是每个人一生中不可避免的命题。
我们常常在忙碌的生活中追求各种物质财富和地位,然而,当我们面临死亡这个终极问题时,我们才会开始思考活着的真正意义。
本文将探讨活着的人生哲理与生死的意义。
一、活着的人生哲理1. 活在当下人生苦短,我们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所以我们应该把握住眼前的每一刻。
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尚未到来,唯一真实的存在就是现在。
珍惜当下的每个瞬间,活在当下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2. 追求内心的真正需求世界上有太多的外在诱惑,我们往往被这些物质需求所迷惑,导致我们忽视了内心真正的需求。
活着就是要找到自己真正的快乐和满足感,不被外界干扰,坚持走自己内心的道路。
3. 关爱他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决定了我们是否能够快乐地活着。
通过关爱他人,我们不仅可以获得幸福感,更能够改变他人的生活,为社会增添正能量。
活着就是要用自己的善良和爱心去感染周围的人。
4. 追寻梦想活着就是追求激情和梦想,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梦想是人生的动力,它能够给予我们希望和勇气,让我们充满活力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无论梦想有多大,我们都应该勇敢地追逐。
二、生死的意义1. 生命的短暂与珍贵生与死是对立的存在,而且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
我们不知道自己能够活多长时间,所以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尽力活出自己的精彩。
生命有限,所以它才显得如此宝贵。
2. 生命的无常与不可控性人的生命往往是非常不可预测的,我们无法掌握生命的安排和时间的长短。
生死的决定往往是不在我们的掌控之内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珍惜生命,并接受生死的规律。
3. 生死循环与传承生死的现象并不只是发生在个体身上,它还包含着更宏大的意义,即生命的传承与循环。
每个人都是一个渺小的存在,但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时,我们的生命会通过子女、亲人和传记等形式而被继续传承,这也是生死意义的一种延续。
4. 生命的意义与个体价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意义和个体价值。
活着生与死的哲思与感悟活着——生与死的哲思与感悟活着,是每个人必经的一段旅程,亦是一种哲学思考的源泉。
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经历了生与死的轮回,思考着存在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活着的哲思与感悟,并通过一些故事和寓言来阐述这一主题。
第一章生的意义生,是一种奇妙的存在,它充满了希望与可能。
每个人在降生于世时,就被赋予了生的权利与使命。
生命的意义在于探索、成长和实现自我。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犯错、跌倒,但也能学到宝贵的教训,并通过努力和坚持实现我们的价值。
在《童年》中,高尔基描述了他童年时期的贫困和困苦,但他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奋斗的勇气。
他坚信活着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地追求进步和成长,通过自我努力创造出更美好的明天。
这给我们启示,生活中的苦难并不能阻止我们追求幸福和意义,只有坚持和努力才能使我们的生命有价值。
第二章死的意义死,是人类无法回避的终点,它给我们带来了对生命的珍惜和对存在的思考。
在面对死亡时,我们常常思考自己是否有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是否能够在离去之时无怨无悔。
死亡的存在使我们更加珍惜活着的每一刻,更加追求生命中的美好与意义。
有一则古老的希腊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富有的商人,在他去世之后,他的金币被埋在地底下,并用一块巨石盖住了。
过了许多年,人们忘记了他的财富,但这块巨石依然挡住了通往财富的道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死亡并不可怕,它让我们明白了财富对生命的无关紧要,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在世时对他人的帮助和影响。
这样的故事让我们反思,我们到底为了什么而活着,我们活着是否有足够的意义。
第三章哲思与感悟活着的哲思与感悟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一种思考过程。
它促使我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并寻找我们真正所追求的价值。
通过对活着的思考与感悟,我们可以更好地对待生活中的起伏和变化。
在《东方不败》中,金庸道出了一种哲思:人生就像一场游戏,每个人都在这个游戏中寻求自己的活着的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遭遇失败、受伤甚至死亡,但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坚持追求我们所渴望的。
关于生与死的思考
或许,人生终极目标是死,有生就有死。
无生就无死。
死得其所,此死属合理。
欲仙欲死,此死属极乐。
死对于人而言,是完全自然之事,生来就面临着死。
死无法避免,无法逃脱,只有面对。
要你不得好死,死得不舒服,是恶毒的诅咒。
因此死有时不是一种完全令人憎恶的东西。
其实不管你个人感觉如何,都无法改变自然之规律。
任何人都将死,任何人都无法永生。
死是人生之最终归宿。
但是有延长生命的方法,
其一是尽可能长寿。
其二是尽可能增加子嗣,生物本能决定DNA有扩张延续的冲动。
其三是尽可能创造功绩(包括所有的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财富),让强大的功绩增加生命的影响力。
因此,人实际从生下来,就在想方设法追求永生。
这是生命的本质。
这也是上帝造化世界对所有生命的咒语。
最伟大的还是上帝,他无所不能,他创造了世界,并规定了秩序。
从古至今,我们可以发现规律,遵循规律,这总是令人惊喜。
但不能违背规律,改变规律,却令人沮丧。
有时,我在想,所有这一切,是否是因为上帝活着。
如某一天,上帝也死了,结果会如何?
人类可以取而代之吗?
或许这是人类追寻的终极梦想--------自由---自在-----。
生与死的哲学思辨生与死是人类思考的永恒主题之一。
它们代表着生命的起点与终点,承载着人类对意义和存在的思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对生与死进行哲学思辨。
1. 生命的本质与意义生命是一种奇迹,每个个体的诞生都是无尽可能性的孕育。
但生命又是如此脆弱,随时可能消逝。
那么,生命的本质是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从生命的起点来看,生命的本质在于适应与延续。
进化论告诉我们,个体通过适应环境的改变来延续自己的DNA。
然而,这种从物种角度的解释并不能满足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我们往往关注的是个体的体验,个体的意义。
2. 生命的意义与个体经验每个人的一生都充满了欢笑与泪水,成功与失败,爱与痛。
这些经历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生命意义。
生命的意义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随着我们与他人、环境的互动和碰撞逐渐形成。
我们的行为、选择和际遇都会影响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生命的意义也与我们对死亡的思考联系在一起。
当我们意识到生命的有限性和短暂性时,对于生命的珍视和对意义的追求也变得更加重要。
因此,我们可以说,生命的意义是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更加显现出来的。
3. 死亡的悲伤与接纳死亡是生命的终点,人们总是在对死亡的恐惧中生活。
然而,正如哲学家所提出的,对死亡的恐惧和拒绝只会使我们对生命的意义产生更多的困惑和焦虑。
因此,我们需要与死亡和解,接纳死亡作为生命的一部分。
面对死亡,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进行思考。
首先,死亡是所有生命的归宿,它使得生命变得独特而珍贵。
其次,死亡也是一种解脱和平静,它使得我们能够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融入更广阔的宇宙中。
4. 生与死的相互关系生与死并不是两个截然相反的概念,它们互为存在的一部分。
正如一位哲学家所说:“生与死是一对孪生兄弟,无法分割。
”生命是一系列的变化和流动,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都在向死亡前进,而死亡既是一种终结,也是新生的开始。
生与死的相互关系也给予了我们对生命的思考和对死亡的敬畏。
当我们认识到生与死的连结,我们不再焦虑于死亡的到来,而是更加珍视和享受生命的每一刻。
生命的交响曲:生与死的哲思生与死,是宇宙间最神秘莫测、引人深思的主题之一。
每一个生命体都是时间的孩子,从诞生的那一刻起,便开始了通往终点的旅程。
生命的交响曲,是以心跳为节奏,以呼吸为旋律,以岁月为乐章的宏伟组曲,而对生与死的深入哲思,则是这首曲子中最为激昂、最能触动人心灵魂的乐段。
人们常说,生命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源于某种不可知的源泉,流向一个未知的尽头。
在这条河流中,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的水滴,拥有自己的故事和命运。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变化的世界里,四季更迭,日月交替,一切都在不停地流转之中。
也许正是因为这种不可逆转的流逝,生命得以赋予意义,生与死才显得如此重要。
对于生,我们常常怀有喜悦和庆祝。
新生儿的啼哭,像是一首希望的赞歌,预示着新生命的开始和未来的可能性。
每一个生命的到来都被视为奇迹,每一次眼神交汇、每一次手指触碰都充满了爱与温暖。
生命的美好在于成长的过程,无论是身体的成熟还是智慧的积累,都在告诉我们,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奇迹。
相对于生的喜悦,死往往被看作是哀伤和终结。
在许多人的观念中,死亡是冰冷的、无情的,它夺走了生命,留下了无尽的空白和悲伤。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思考便会发现,死亡同样可以是温柔的、安静的,它不是生命的敌人,而是生命的一个必然过程。
正如秋天的叶子最终会归于土地,人的生命在经历了春的生机、夏的热情后,也会迎来秋的收获和冬的宁静。
死亡,也许只是另一种形式的存在。
生与死的哲思,让我们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和脆弱,激励我们珍惜每一刻,尊重每个生命。
它提醒我们,虽然生命终将结束,但如何生活才是我们真正可以掌握的。
我们应该用爱来丰富生命的内容,用勇气和智慧克服生命中的挑战,用慈悲和理解来面对死亡。
当我们学会接受生与死的自然循环时,我们就会更加珍惜现在,活在当下,用心感受生命的每一次跳动。
生命的交响曲在每个人的心中演奏着不同的旋律,生与死的哲思是我们共同的乐章。
在这乐章中,我们体验喜悦、感受悲伤,学习接受、懂得放手。
活着生与死的哲思生命是一个复杂而神秘的存在,我们每个人都深深地被生与死所困扰。
无论是对于生的理解,还是对于死的探索,都涉及到哲学思考。
本文将探讨活着和生与死的哲思,以及对于人们而言的意义和影响。
一、生与死的本质生与死是人类存在的两个极端,生命的起源和终结。
生是指生物开始有意识和自主行为,能够感知和体验世界。
死则是指生命的终结,身体和灵魂的离去。
从某种意义上讲,生与死是一对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的概念。
二、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对于活着这一事实,人们常常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生命的意义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
从个体层面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活着的意义就是追求自己的目标,并为之奋斗。
从社会层面看,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活着的意义在于为社会做出贡献,帮助他人,并推动社会的进步。
从宇宙层面看,生命的存在是整个宇宙之间的联系和平衡,每个生命都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使命。
三、生与死的对比生和死是人生旅程中的两个极端,它们互相对比,彼此显得更加珍贵。
生是一种积极的状态,是充满希望和活力的阶段。
人们在生命中拥有目标、追求幸福,体验各种情感和人生的乐趣。
而死则是一种消极的状态,是一种无法逃避和避免的命运。
死带来的是离别和结束,人们不再能够感受世界、体验情感,也失去了与家人和朋友的联系。
因此,活着就是要珍惜生命,充实自己的每一天。
四、对生死的思考人们对于生与死的思考常常涉及到一种害怕和不安。
面对生命的脆弱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人们常常感到无助和恐惧。
同时,对生死的思考也带来了对于生命的珍惜和对于意义的探索。
只有通过对生死的思考,人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本质和重要性,从而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困难。
五、哲思对于生与死的启示哲思对于生与死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思考的路径和指引。
哲思能够帮助人们超越日常的生活,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如生命的意义、死亡的意义以及个体与宇宙的联系。
通过哲思,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我、理解世界,并为自己的生命赋予更多的意义。
生与死的崇高哲思
精耕于创作、研究、翻译、教学领域的路文彬教授,继长篇小说《水晶》后,再推新作—中篇小说《南丁格尔》。
没错,主人公小慧的确是一名护士。
路文彬曾将其长篇小说《天香》定义为一部以爱与死亡为主题的情感教育小说,而《南丁格尔》同样关注爱与死亡,但隐藏了教育,让思考登场。
小说主人公小慧搭建了一座思考的桥梁,让作家与读者相会于此。
生与死的思考
小慧成为护士是命运注定,母亲的口头禅“你这辈子只配伺候人去啦”成为现实,离异的父亲送她一本《南丁格尔传》,并鼓励她做中国的南丁格尔,但父亲随后的庸俗表演出卖了自己:他根本不懂什么是南丁格尔。
小慧没有精妙的理由,她只认为自己是南丁格尔的孩
子,所以她的确应该成为护士,而且必须成为护士。
选择一种职业,其实是选择一种命运。
亚里士多德认为,选择命运就是选择宁静,是发自内心的安宁。
于是,小慧来到命运的第一站:象征新生的产科。
画家拉斐尔的名作《西斯廷圣母》,表现了平淡、温柔且骄傲的母性;小慧是平民圣母,她骄傲于自己喜欢孩子,骄傲于自己是第一个拥抱新生命的人,这种骄傲来自人性的自然之美。
面对老鼠般、气若游丝的早产儿,小慧用温暖的心跳鼓励着孩子,她成功了。
这不由让我想起一个真实场景:火车通过隧道发出隆隆巨响,婴儿受惊而啼哭,母亲将他怀抱胸前,孩子哭声渐止。
拥抱新生犹如沐浴春风,但也得时刻警惕暴风雨的突如其来。
缺少手臂的新生儿,给他的父亲带来剧烈的痛苦。
面对晃亮的水果刀,在医患矛盾的火药桶即将爆炸的瞬间,小慧勇敢地站了出来,用胸前流淌的热血唤醒失去理智的父亲。
伤害是客观的,情感是主观的;触犯法律是客观的,把爱理解为法律是主观的;为了已遭不幸的孩子,也为了他不幸的父母,小慧的义举终将会使这个家庭拥有面对命运的
坚强力量。
小慧在产科的优异表现换来的是调入肿瘤病区做护理工作。
领导对这个决定有着庸常的内疚,但超然于庸常的小慧说:南丁格尔是不需要南丁格尔奖的。
她接受这个命运,从象征着新生的产科到不得不面对死亡的肿瘤晚期病房,小慧用爱与生命的气息点燃了死亡的沉寂:她打开封闭已久的窗,窗外有着生机勃发的绿叶,有啄木鸟敲打出的生命鼓点,让自然气息战胜濒死的恐惧;她紧握老人的双手,轻声数数让老人走得安详;她战胜羞涩,解开胸襟,生命的跳动使老人弥留之际的炙热得以宁静;她打开音乐,《爱琴海的珍珠》浅吟低唱,也
许正诉说着本就没有痛苦,亦没有悲伤……黎巴嫩作家纪伯伦说过,死亡与老人的距离并不比与婴儿的距离更近,生命也是如此。
相较于在产科迎接新生命的喜悦,作者更想借小慧所言所行来思考死亡的问题。
小说文本反映出现实生活中常见之景:患者身上插满维持生命体征的管子,身旁机器冷冰冰地“嘀嘀”作响,“生”与“活”在这里
分家,尊严让位于苟活,喘息取代了意志。
患者的子女或是被社会舆
论牵绊,或是对医学的依赖超过对心灵的信任,很可能会作出违背病人意愿、违背自然规律的决定。
面对自然规律,庄子很潇洒:“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最能体现庄子对待死亡态度的,是妻子去世他却鼓盆而歌:生与死宛如四季更替,妻子安静于天与地,我庄子如果还哭泣,那么宇宙真理将会离我而去。
而德国哲學家叔本华认为,生命个体注定会走向死亡,但生命的意志却永不消失;与人类相比,动物对死亡是无知的,人的理智与情感决定了死亡“可怕”的属性,但人的反省与思考又可以让自身平静且直面死亡。
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更是把死亡看作是注定的、最本己的“可能性”;人生的意义不仅在于生也在乎死,如果消极于对死的思考,也就蹉跎于对生的思考。
英国诗人兰德写道: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生与死》(杨绛译)
诚如作品中所说,死亡不是拿走了生命,而是接纳了生命,令其回归安宁,回归遗忘。
家庭伦理的思考
路文彬淡化对小慧外貌的描摹,因为外貌无法具象,小慧的美或丑依赖于读者的想象,这也是文学语言具有不确定性的证明。
作家虽强调了小慧的“鸽子”(乳房),但与流俗的欲望描写不同的是,“鸽子”是不具性欲挑逗功能的意象,而是象征生命意识与母性关怀。
小慧是相当饱满的女性形象,她不再局限于个别符号或是简单象征,而是一个倔强的独立人格。
路文彬曾说过,女人的优美可以讨男人的欢心,女人的纯洁可以满足男人专制的占有欲,除此之外,它们
只能让女人在弱肉强食的世界里毁灭。
但是为了独立和生存,我们有时没法纯洁,也没法优美。
小慧的家庭是残缺的:母亲俨然是一个絮叨无休的受害者形象,而父亲的假作崇高也没有坚持多久。
但这对离异夫妻在“生活费”和“逼结婚”等方面却相当默契。
父亲说女人老得快,嫁人要趁早;又说小慧怎么还没有男朋友?还说小慧长得又不漂亮,差不多就行啦!母亲则将给女儿介绍对象当成了工作,却完全忘记了婚姻对自己的伤害。
那么,小慧真的在排斥爱情、婚姻甚至孩子吗?表面上看,小慧欣慰于南丁格尔一生未婚,甚至在两次相亲之后作出了不结婚、不要孩子的决定,但这理由与决定不过是小慧对抗父母压力和社会世俗舆论的柔性盾牌。
作者巧妙地引导读者的阅读心理,读者的期待视野应该是这样的:小慧暂时没有遇到合适的另一半,十八岁没有遇到,二十三岁也没有,三十岁同样没有,但年龄的增长没有降低她爱的能力,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她的人生伴侣一定会出现。
家庭的缺憾没有导致小慧人格与爱的残缺。
她可以在开放的空间中奉献无私的爱,也可以飘离浴缸沉醉于私密的幸福与感动。
同时,小慧认为,孩子不是养老的工具,顺其自然地生育,才是给下一代也是给自己最无私的关怀与爱。
密友和鑫则是小慧的反面,嫁给富二代,自觉沦为男人的附庸与生孩子工具;而且在已经生了三个孩子之后还是不愿意面对悲哀的现实:他丈夫明明就是想要个男孩,却偏偏不肯承认,老是冠冕堂皇地声称自己是因为喜欢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