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 格式:ppt
- 大小:950.00 KB
- 文档页数:85
改革开放史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齐鲁师范学院第一章测试1.以下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观点,说法正确的是()。
参考答案:革命导师是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的榜样;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接受实践的考验。
;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2.农村改革的突破口是建立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参考答案:对3.1978年以后,我国开始酝酿和实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其中心环节是()。
参考答案: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4.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转《关于广东、福建两省会议纪要》,决定在()各划出一定范围的区域,试办经济特区。
参考答案:汕头;厦门;深圳;珠海5.为解决“文化大革命”给党内思想、组织、纪律、作风等方面带来的突出问题,()审议通过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
参考答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第二章测试1.党内第一次用小康描述中国的现代化的是()参考答案:邓小平2.以下属于乡镇企业重大贡献的是()参考答案: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工业化发展;促进城镇化进程3.标志经济体制改革在城市全面展开的会议是()参考答案:十二届三中全会4.将政治体制改革作为会议的主题的是()参考答案:十三大5.1980年代以来世界的主题是()参考答案:和平与发展6.19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遇到的考验有哪些()参考答案:美国等西方国家制裁;社会主义阵营坍塌;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第三章测试1.20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和世界,经历着深刻的历史变动。
其中,国内阻碍改革开放纵深推进的“左”的思潮集中体现在()。
参考答案:凡事问姓“社”姓“资”2.以下选项中,不符合邓小平南方谈话重大意义的是()。
参考答案:促进了“左”的思想的传播3.1998年5月10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一经提出后,所涉及的改革新举措有()。
参考答案: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粮食责权;完善粮食储备体系;建立和完善政府调控下市场形成粮食价格的机制;转换粮食企业经营机制;积极培育粮食市场4.在党内外认识逐渐取得一致的情况下,1993年11月11日至14日,党中央召开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分析与思考第一章:前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一项巨大成就。
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推行的改革,对于中国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的推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进行分析,并探讨当前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第二章: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1980年代末,中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政府开始推行市场化经济政策,实现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和私有企业的兴起,并且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此外,中国还废止了一系列的物资供应制度,逐步建立市场机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市场经济体制。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将市场机制与计划经济相结合。
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逐步放开市场,推进市场化、规范化、现代化。
1992年,中国实行了股份制改革,在国有企业实现了改革和重组,促进了企业效益的提高。
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中国经济逐渐加入到全球市场的竞争中。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大,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力量之一。
2013年,中国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商品贸易国和服务贸易国,为全球经济增长和贸易体系增添了新的动力。
第三章:问题与挑战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不断壮大,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与挑战。
首先,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
中国的产业结构仍然过于依赖重工业和出口,而服务业的比重仍然较低;其次,中国面临着经济增长放缓和就业压力的问题;再次,中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短缺问题;最后,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也面临着房地产泡沫化和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等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将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加以应对。
中国将加强创新,促进经济的结构调整和升级。
中国政府还将大力推进环保和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应用。
最后,中国政府也将着眼于解决金融市场的问题,包括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和管理等方面。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目录:第一章介绍1.1 背景1.2 目的第二章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与特点2.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第三章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状3.1 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的实践3.2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阶段第四章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趋势4.1 国际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4.2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景第五章结论第一章介绍1.1 背景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然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1.2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分析形成这一体制的原因和特点。
第二章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与特点2.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引领下,中国逐渐转向市场经济,并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政府主导、市场调节、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存、利益多元化、公平与效益并重。
第三章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状3.1 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的实践中国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通过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和改革经济体制,中国不断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3.2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阶段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改革开放初期的摸索阶段、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以及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代。
第四章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趋势4.1 国际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当代中国经济考试题目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五个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发展和对外开放。
2、“垄断”:是指垄断主体对市场的经济运行过程进行排他性控制或对市场竞争进行实质性的限制,妨碍公平竞争秩序的行为或秩序。
3、“限制市场行为”:是指企业滥用优势地位,或通过订立协议、团体决定或其他方式排斥或限制市场竞争的行为。
4、“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在市场竞争中,经营者为了牟取自身的利益,采用损人利已、违背诚实信用商业原则的竞争手段争夺市场,给市场秩序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同时也损害了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利益的行为。
5、“国家计划”:是一国政府为达到一定的经济、社会目的而制定的未来行动的方案,是一个国家对其经济和社会发展所描绘的蓝图。
6、“计划体系”:就是从不同角度表述计划容而组成的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计划的有机结合体。
7、“公司治理结构”:指关于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即企业组织方式、控制机制和利益分配的所有法律、机构、制度和文化的安排。
“两权分离”:国家有所有权,企业有经营权。
8、“人口的城乡分布”:是指按照城乡及其比例划分的一定时点上的人口构成,又称人口城乡结构,反映一定期间、一定地域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比例组合关系。
9、“人口质量”:也称人口素质,是指一定的社会生产力、一定社会制度下,人们所具备的科学文化和劳动技能、身体素质以及思想道德水平。
10、“经济增长方式”:是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和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经济实现增长的途径、手段、方法和形式的总和。
11、“对外开放”:所谓对外开放,是指国家放弃闭关自守的政策,放开或者取消各种对外交往的限制,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对外开放既包括发展对外贸易,也包括鼓励外国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流入中国;既包括“请进来”,也包括“走出去”;既包括资源的国际配置,也包括经济体制与国际接轨。
12、“经济安全”:即在国际经济交往中,本国根本经济利益不受损害或威胁。
第一章政府与市场一、什么是市场机制?它具有什么功能?答:(1)市场机制是市场运行的实现机制,它是市场中供求、价格、竞争三大构成要素之间相互练习、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2)市场机制功能主要有:交换功能、信息传递功能、调节功能、约束功能、检验功能、促进技术进步功能。
二、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上,西方经济学经过了那些理论演变?从其中演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答:(1)理论的演变:第一阶段:主张政府干预的思想占据主流地位。
第二阶段:强调市场作用和主张经济自由主义的思想占据主流地位。
第三阶段:从分析“市场失灵”出发,强调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第四阶段:经济自由主义复兴,经济学家开始研究政府行为的内在动机,强调“政府失败”或“政策失败”的可能性,主张从新以市场机制作为调节资源配置的主要工具。
第五阶段:复兴凯恩斯主义,在承认政府是失败的可能性的同时,认为政府干预是对未来经济稳定的一种投资。
(2)启示:1.自由主义并非反对一切国家干预的政策,并非彻底否定政府具有一定的经济职能。
政府干预主义也并非完全排斥经济自由而主张干预一切。
2.当资本主义经济比较稳定、经济危机和失业不十分严重的时候,自由主义容易抬头。
相反,当经济危机和失业严重的时候,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往往会获得大量的拥护者。
三、什么是市场经济?如何理解我国的市场主义经济?答:(1)市场经济是存在于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的经济运行形式,是一种以市场为中心来组织社会经济、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来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运行方式。
(2)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题、多中经济成分长期并存协调发展的市场经济,是由中央政府总调控、地方政府具协调的政府调控的市场经济,是以金融市场为中心、各生产要素市场一体化的市场经济,是按各种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功能进行分配的、既平等竞争又协调发展的市场经济。
四、市场失灵的原因及类型是什么?答:(1)原因: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既有内在性因素,也有外在性因素。
新中国70年代改革篇第三章第一节主要内容(一)新中国70年代改革篇第三章第一节主要内容1. 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建立与普及•引入九年制义务教育,实现了基本教育的普及。
•全面推进农村地区教育事业发展,解决了农村教育落后的问题。
•提高了农民子女的受教育机会,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
2. 农村改革与农业生产发展•实行包产到户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废除人民公社,恢复家庭经济,提高农村生产效率。
•推行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大中小型水库,提高农田灌溉条件。
3.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与市场开放•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引入外资,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
•发展经济特区,吸引外商投资,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4. 科技创新与教育事业发展•加强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科技水平。
•建立高等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人才。
•提升科技教育水平,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
5. 宏观调控与金融改革•实施宏观调控政策,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发展。
•加强金融改革,建立健全金融机构体系。
•推进货币金融改革,完善市场经济发展条件。
6. 社会保障与福利改革•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求。
•推行医疗卫生改革,提供人民健康保障。
•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这些是新中国70年代改革篇第三章第一节的主要内容。
通过这些改革措施,中国在70年代实现了教育普及、农村发展、城市经济改革、科技创新、金融改革、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的重大进步和发展。
这些改革为中国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并持续影响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
《当代中国经济》大学笔记第一章:导论一、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1. 新中国成立前的经济发展(1)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陷入长期衰退。
列强的侵略导致国内市场萎缩,传统手工业和农业受到严重破坏。
(2)辛亥革命(1911年)结束了封建帝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但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发展缓慢且不稳定。
2. 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发展(1)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纪元。
国家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恢复和建设。
(2)1950年代,我国实施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战略,进行土地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 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实现了土地的集体化。
- 国有企业改革:对国有企业进行改组,提高国有经济的比重。
- 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公私合营,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化。
(3)1978年,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开启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推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3.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收入。
- 1978年,安徽小岗村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引发农村经济的巨大变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 1980年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国有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扩大企业自主权。
(3)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推动国内经济发展。
-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开启对外开放新局面。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历程1.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1949-1978年)(1)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全面调控。
- 国家通过计划指令统一配置资源,企业缺乏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