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检测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经过土地改革,农民分得了土地,摆脱了地主的压迫和剥削,为自己而劳动 ,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这就空前提高了中国农村的生产力。土地改革后,农民的人 均货币收入从1949年的14.9元到1952年的26.8元。
——摘自董志凯、陈廷煊《土地改革史话 》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实施土地改革的法律依据。
2、目的 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改革)
3、试点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包干到户
材料 (1977年,安徽)全省28万 多个生产队,只有10%的生产队能维 持温饱,67%的生产队人均年收入低 于60元,40元以下的约占25%。 ——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中 国共产党安徽历史 第2卷(19491978)》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课堂检测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党中央认为,要克服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 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食及其 他工业原料,同时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销售市场,就必须提 倡“组织起来开展合作”,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
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相关史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村改革以前,农村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 统一分配,吃“大锅饭”。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辛辛苦苦干一年活,到年 终结算,收入不多,因此生产积极性不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 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形象地说: “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农民热烈拥护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连年获得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