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莫贵于义
- 格式:doc
- 大小:172.50 KB
- 文档页数:2
《墨子》名句墨子名言1、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译文:兴天下的利益,除天下的祸害。
2、以攻战亡者,可胜数。
译文:由于攻战而灭亡的,多得难以数清楚。
3、无言而不信,不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译文:不正直的言行自然不会得到别人的信认,没有恩德自然不会有回报,你送给我桃子,我回报你李子。
4、尚贤。
译文:不分贵贱地推荐、选拔、使用德才兼备的人。
5、万事莫贵于义。
译文:天下万事中,没有什么比道义更可贵的了。
6、钓者之恭,非为鱼赐也;饵鼠以虫,非一爱一之也。
译文:钓鱼人恭恭敬敬,并不是为赐给鱼食物;用虫子作为饵料投给老鼠,并不是喜一爱一老鼠。
7、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
译文:君子不用水为镜子来照自己,而用别人为镜子来照自己。
8、今重不为不义攻国。
译文:现在(您)重于攻伐别国,这样的行为是不义的。
9、节葬。
译文:反对厚葬久丧,主张薄葬短丧。
10、明鬼。
译文:辨明鬼神的存在,鬼神能扬善惩恶。
11、兼一爱一。
译文: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地一爱一天下所有的人。
12、非命。
译文:反对命运之说,主张强力从事。
13、非乐。
译文:反对奢一靡一的音乐活动,提倡节约人财物力。
14、无不让也,不可,说在殆。
译文:什么都忍让,是不可以的,譬如说自己受到伤害的时候不能忍让。
15、非攻。
译文: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人类和平。
16、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
墨子救宋译文:好名声不能轻而易举地得到,荣誉不能以巧诈树立,君子的荣誉是靠身一体力行地得到的。
17、尚同。
译文:政令、思想、言语、行动等要与圣王的意志相同一。
18、节用。
译文:反对奢侈一浪一费,主张勤俭节约。
19、兼相一爱一,交相利。
译文:既一爱一自己也一爱一别人,与人交往要彼此有利。
20、俭节则昌,一一婬一一佚则亡。
译文:节俭的就昌盛,一一婬一一佚的就灭亡。
21、天志。
译文:天是有意志的最高主宰,天的意志是兴利除害。
22、若使天下兼相一爱一,一爱一人若一爱一其身,犹有不孝者?译文:假如天下都能相亲相一爱一,一爱一别人就和一爱一自己一样,还能有不孝的人吗?23、备者,国之重也。
《鱼我所欲也》《墨子·贵义》[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
今谓人日:‘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甲,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乙,墨子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如果)现在对某人说:‘给你帽子和鞋子,然后斩断你的手足,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这人一定不愿意。
《墨子》贵义篇原文及注释《墨子》贵义篇原文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
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
”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
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
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劝我者也(2),何故止我?”子墨子南游于楚,见楚献惠王,献惠王以老辞,使穆贺见子墨子。
子墨子说穆贺,穆贺大说(3),谓子墨子曰:“子之言,则成善矣(4)!而君王,天下之大王也,毋乃曰‘贱人之所为’,而不用乎?”子墨子曰:“唯其可行。
譬若药然,草之本,天子食之,以顺其疾,岂曰‘一草之本’而不食哉?今农夫入其税于大人,大人为酒醴粢盛,以祭上帝鬼神,岂曰‘贱人之所为’,而不享哉?故虽贱人也,上比之农,下比之药,曾不若一草之本乎?且主君亦尝闻汤之说乎?昔者汤将往见伊尹,令彭氏之子御,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汤曰:‘将往见伊尹。
’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贱人也。
若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
’汤曰:‘非女所知也(5)。
今有药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说而强食之。
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药也。
而子不欲我见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
’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
彼苟然,然后可也。
”子墨子曰:“凡言凡动,利于天、鬼、百姓者为之;凡言凡动,害于天、鬼、百姓者舍之。
凡言凡动,合于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者为之;凡言凡动,合于三代暴王桀、纣、幽、厉者舍之。
”子墨子曰:“言足以迁行者,常之;不足以迁行者,勿常。
不足以迁行而常之,是荡口也。
”子墨子曰:“必去六辟(6)。
默则思,言则诲,动则事,使三者代御,必为圣人。
”“必去喜,去怒,去乐,去悲,去爱,而用仁义。
(一)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子墨子日:"万事莫贵于义。
今(如果)谓人日:'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愿意)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又日:'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争(争论)一言以相杀,是义贵于其身也。
故日:'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故不为苟得也苟富贵,无相忘B.是义贵于其身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C.死亦我所恶不以恶小而为之D.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予观夫巴陵胜状2.请指出甲文中的一个通假字,并指明其意义。
通意义:3.下列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断子之手足A.人皆有之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吾欲之南海,何如D.醉翁之意不在酒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2)万事莫贵于义也。
5.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论证阐明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论证"万事莫贵于义",甲文则用论证的观点。
6.甲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与乙文中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你认为两文中的"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我们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一)1.B 2."辟"通"避,,意义:躲避3.D 4.(1)不是只有贤明的人才有这样的谚、部队士、任何事都比不上"义"重要。
墨家1、兼相爱,交相利。
翻译:一视同仁的爱所有人,互相帮助,共谋福利。
2、万事莫贵于义。
翻译:天下的事没有比义更珍贵的了。
3、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翻译:仁义之人所要做的事,必然是兴盛天下的利益,除去天下的祸害。
4、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
翻译:有利于人们实用价值的称为巧,不利于人们实用价值的成为拙。
5、择务而从事。
翻译:选择正确的方向和适合的任务而再去行动做事。
6、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翻译:对待别人的国家,像对待自己的国家一样;对待别人的家庭,像对待自己的家庭一样;对待别人的身体,像对待自己的身体一样。
7、爱人者,非为用己者,不若爱马者。
翻译:人和人之间的仁愛,不是为了彼此有利用的价值,这与愛马是不同的。
8、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
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
翻译:顺从天道规律的人,互相仁爱,互利共赢,就会得到天的奖赏;违反天道规律的人,相互憎恶,相互侵害,就要得到天的惩罚。
9、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翻译:有力气的人,用力量及时去帮助别人;有财富的人,把财物分送去勉励别人;有德行的人,将道义宣扬去劝导别人。
10、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翻译:爱别人的人,别人也必然会随即爱他;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必然会随即有利于他。
11、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
翻译: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强大却不欺负弱小,人多却不劫掠人少,富贵不侮慢清贫,尊贵不傲视卑微,聪明不诈骗愚钝。
12、天下有义则生,无义则死;有义则治,无义则乱。
翻译:天下有道义的存在则生存,没有道义的存在则灭亡;有道义的存在则得到治理,没有道义的存在则形成祸乱。
13、大国之攻小国,譬犹童子之为马也。
翻译:大的国家攻占小的国家,就好像小孩子骑竹马做游戏一样。
小孩子把竹马骑在胯下,却使自己的脚很劳累。
读《墨子》:义字当头,侠之大者2009-05-05 14:51来源:一元一国学网作者:西门杏庵浏览:149墨子说,义就是正义、正当,义就是有利——当然是有利于全人类的事情,有利于天下的事情。
“义”可以说是墨子哲学的最高理想。
墨子说,义就是正义、正当,义就是有利——当然是有利于全人类的事情,有利于天下的事情,而不是仅仅有利于自己代表的某个阶层、利益集团,更不是仅仅有利于自己或者家人、亲朋好友等。
“义”可以说是墨子哲学的最高理想。
侠义溯源鲁班对墨子说:“我没见你之前,想得到宋国。
自从见你之后,给我宋国,假如是不义的,我也不会接受。
”墨子说:“你这样讲,是我把宋国送给你了,你努力维护义,我将送给你天下。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鲁墨论义”的故事。
墨子故里墨子的伟大,不仅在于他的文采、他的学说、他的发明,还在于他的人格。
为了“行义”,他用老牛拉着一辆破车,穿着粗布衣,走南闯北,到宋、楚、卫、齐等多个国家当“传道士”,传什么“道”呢,传“义”的道。
周游列国,为“行义”。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
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墨子·贵义》墨子上面这些话,用我们今天的语言说,就是:我将帽子和鞋子给你,你将你的手和脚给我,你会同意吗?即使你再爱那帽子和鞋子,也不会同意这种交换的,对吗?再举个例子,谁不想要天下?可是如果有人说,我将天下给你,你将你的性命给我,你同意吗?恐怕没人会答应。
无论你多么想拥有天下,也不愿意用性命去交换啊。
但是,却有人为一个字而心甘情愿地舍弃生命,这个人就是墨子,这个字就是“义”。
可想而知,墨子对“义”重视到什么程度了。
“侠”“义”这两个字,我们应该不会陌生吧?金庸的小说你一定看过吧,没看过小说也看过电影或者电视剧。
墨子名言墨子名言1、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译文:兴天下的利益,除天下的祸害。
2、以攻战亡者,可胜数。
译文:由于攻战而灭亡的,多得难以数清楚。
3、无言而不信,不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译文:不正直的言行自然不会得到别人的信认,没有恩德自然不会有回报,你送给我桃子,我回报你李子。
4、尚贤。
译文:不分贵贱地推荐、选拔、使用德才兼备的人。
5、万事莫贵于义。
译文:天下万事中,没有什么比道义更可贵的了。
6、钓者之恭,非为鱼赐也;饵鼠以虫,非爱之也。
译文:钓鱼人恭恭敬敬,并不是为赐给鱼食物;用虫子作为饵料投给老鼠,并不是喜爱老鼠。
7、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
译文:君子不用水为镜子来照自己,而用别人为镜子来照自己。
8、今重不为不义攻国。
译文:现在重于攻伐别国,这样的行为是不义的。
9、节葬。
译文:反对厚葬久丧,主张薄葬短丧。
10、明鬼。
译文:辨明鬼神的存在,鬼神能扬善惩恶。
11、兼爱。
译文: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地爱天下所有的人。
12、非命。
译文:反对命运之说,主张强力从事。
13、非乐。
译文:反对奢靡的音乐活动,提倡节约人财物力。
14、无不让也,不可,说在殆。
译文:什么都忍让,是不可以的,譬如说自己受到伤害的时候不能忍让。
15、非攻。
译文: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人类和平。
16、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
墨子救宋译文:好名声不能轻而易举地得到,荣誉不能以巧诈树立,君子的荣誉是靠身体力行地得到的。
17、尚同。
译文:政令、思想、言语、行动等要与圣王的意志相同一。
18、节用。
译文:反对奢侈浪费,主张勤俭节约。
19、兼相爱,交相利。
译文:既爱自己也爱别人,与人交往要彼此有利。
20、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译文:节俭的就昌盛,淫佚的就灭亡。
21、天志。
译文:天是有意志的最高主宰,天的意志是兴利除害。
22、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译文:假如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和爱自己一样,还能有不孝的人吗?23、备者,国之重也。
鱼我所欲也和墨子贵义阅读训练及答案范文1份鱼我所欲也和墨子贵义阅读训练及答案 1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10分)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子墨子日:“万事莫贵于义。
今(如果)谓人日:‘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愿意)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又日:‘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争(争论)一言以相杀,是义贵于其身也。
故日:‘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的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故不为苟得也苟富贵,无相忘B.是义贵于其身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C.死亦我所恶不以恶小而为之D.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予观夫巴陵胜状【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2)万事莫贵于义也。
【小题3】甲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与乙文中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你认为两文中的“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我们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4分)答案【小题1】B【小题1】(1)不是只有贤明的人才有这样的谚、部队士、任何事都比不上“义”重要。
【小题1】万事莫贵于义。
“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
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
解析【小题1】B中二者都是“代词,这”。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
墨子经典句子及翻译01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译】志向不坚定的人,智慧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说话不守信用的人做事就很难获得成功。
【赏】此句强调了志向与诚信的重要性,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有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精神。
02虽有贤君,不爱无功之臣。
【译】即使是贤德的君主,也不会喜爱没有功绩的臣子。
【赏】没有一个君王会喜欢不成器的臣子。
成才,是每个人应有的追求。
成才的背后,是墨子一颗对于社会作贡献的利他之心。
03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
【译】献出全国最好的宝贝,不如举荐贤良之士,提拔任用他们。
【赏】此句充分肯定了人才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墨子坚持以人为价值取向的人才观。
04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译】士人虽说要有学问,但是,能把学问用于实践才是最重要的,是根本所在。
【赏】此句体现出“学以致用”的原则,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
05钓者之恭,非为鱼赐也;饵鼠以虫,非爱之也。
【译】钓鱼的人对鱼躬着身子,并不是感谢鱼的赏赐;用虫饵去投喂老鼠,不表示喜爱老鼠。
【赏】指看人待事不要只关注表象,有时人们的行为可能是出于某种目的,不一定反映出真实意图。
06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
【译】功成了必然名就,名誉不可虚假,必须反求诸己。
【赏】指功名、声誉都只能靠自己的实力取得。
07江河之水,非一水之源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
【译】长江、黄河的水,不是来自一个源头;价值千镒的裘皮大衣,不是一只狐狸的纯白皮毛做成的。
【赏】墨子以江河、狐裘为喻,表达积少成多的道理,给人以丰富的启示,人的才能,必定是胸襟广大、虚怀若谷的人善于积累得来的。
08俭节则昌,淫佚则亡,此五者不可不节。
【译】节俭的就昌盛,淫佚的就灭亡,这五者不可不节制。
【赏】如果人民都能够勤劳节俭地生活,那么国家自然就能富强起来,如果人民都贪图安逸享乐的生活,那么国家就会走向逐渐衰亡的道路。
09万事莫贵于义。
【译】大义,正义比生命还可贵。
万事莫贵于义
作者:徐华
来源:《醒狮国学》2013年第01期
墨子说,义就是正义、正当,义就是有利——当然是有利于全人类的事情,有利于天下的事情。
“义”可以说是墨子哲学的最高理想。
有关“义”的论述,是墨子思想学说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贵义》篇云:“万事莫贵于义”。
《天志上》也提出:“天下有义则生,无义则死;有义则富,无义则贫;有义则治,无义则乱”。
纵览《墨子》全书,“义”是贯穿其间的一条主线。
墨子所讲的“义”,归结起来,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义行”,二是“义政”。
所谓“义行”,首先便是尊重和爱护他人劳动果实,杜绝任何不劳而获、非法攫取的企图;同时,作为个体,还应积极履行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与义务,“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所谓“义政”,就是要“爱民”“利民”,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天下贫,则从事乎富之;人民寡,则从事乎众之;众而乱,则从事乎治之”。
在墨子看来,这既是为政者的职责所系,也是判断其得失成败的标准。
可见,墨子倡导的“义”,内涵相当丰富,不仅是为人处世的准绳,同时也是执政治国的理念。
墨子的十大主张,几乎都是以此为底蕴展开的。
墨子认为,平常之中处处皆可“见义”“行义”,走在路上看到有人背不动米而及时伸出援手是“义”;以天下苍生的福祉为追求、“必计国家百姓之所以治者而为之,必计国家百姓之所以乱者而辟之”,孜孜不倦、勤勉行政,从而令“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人民安居乐业,“老而无子者,有所得终其寿;连独无兄弟者,有所杂于生人之间;少失其父母者,有所放依而者”,则更是“义”。
因此,不能因为“义”小而轻视不为,也不能因为在行“义”的过程中遇到种种困难便畏缩退却。
墨子还分析了当时社会“少义”甚至“无义”的主要原因:一是不愿,二是不能,三是示范群体的集体缺位和失范。
在《贵义》篇里,墨子就曾严厉批评了当时那些所谓的“知识精英”们“坐而言义,无关梁之难,盗贼之危……然而不为”的消极态度,谴责了为政者为了满足一己私欲不惜置天下人于水火之中的恶劣行径,呼吁他们改弦更张,多为百姓着想,为国家、为社会“不扣而鸣”。
针对上述问题,墨子提出了四条解决办法和思路:首先是使人们明白“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的道理,充分认识到“行义”乃是“两全”之举:今天别人有了难处,你去热情帮助,明天倘若你遇到了困难,别人不也会如此吗?只有将心比心、相互扶持,大家才能共渡危急、共襄前行。
其次是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举公义,辟私怨”,使善者能真正得赏——“举而上之,富而贵之”,恶者终得其罚——“抑而废之,贫而贱之”,藉此鼓励和促进人们“向义”“践义”,自觉地以“义”为贤、以“义”相亲、唯“义”是尊,并对“不义”者产生震慑效应。
再次是示范群体自身应率先垂范、树立榜样。
墨子所以“非乐”,不是因为他不知道欣赏歌舞能使人感到愉悦和舒适,而是认为在当时财用不足、民生维艰的情况下,为政者却只顾自己寻欢作乐。
所谓“义者,正也”,如果连最高权力者自己都不能“行义”,反倒经常地“毁义”“害义”,那又如何教民众去“为义”呢?最后,就是各尽其能、同心协力,“然后义事成也”。
总之,墨子对于“义”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认为它是“天下之良宝”,是达成其所希冀的“大不攻小,强不侮弱,众不贼寡,诈不欺愚,贵不傲贱,富不骄贫,壮不夺老”“刑政治,万民和,国家富,财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饱食,便宁无忧”的美好愿景的基本前提与必要条件。
墨子关于“义”的学说,与儒家“义”的学说相比,其特色更加突出,内涵更加丰富,实践性也更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深入发掘并加以借鉴。
编辑/林青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