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翻译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15.42 KB
- 文档页数:1
《鱼我所欲也》《墨子·贵义》[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
今谓人日:‘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甲,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乙,墨子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如果)现在对某人说:‘给你帽子和鞋子,然后斩断你的手足,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这人一定不愿意。
墨家1、兼相爱,交相利。
翻译:一视同仁的爱所有人,互相帮助,共谋福利。
2、万事莫贵于义。
翻译:天下的事没有比义更珍贵的了。
3、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翻译:仁义之人所要做的事,必然是兴盛天下的利益,除去天下的祸害。
4、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
翻译:有利于人们实用价值的称为巧,不利于人们实用价值的成为拙。
5、择务而从事。
翻译:选择正确的方向和适合的任务而再去行动做事。
6、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翻译:对待别人的国家,像对待自己的国家一样;对待别人的家庭,像对待自己的家庭一样;对待别人的身体,像对待自己的身体一样。
7、爱人者,非为用己者,不若爱马者。
翻译:人和人之间的仁愛,不是为了彼此有利用的价值,这与愛马是不同的。
8、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
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
翻译:顺从天道规律的人,互相仁爱,互利共赢,就会得到天的奖赏;违反天道规律的人,相互憎恶,相互侵害,就要得到天的惩罚。
9、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翻译:有力气的人,用力量及时去帮助别人;有财富的人,把财物分送去勉励别人;有德行的人,将道义宣扬去劝导别人。
10、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翻译:爱别人的人,别人也必然会随即爱他;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必然会随即有利于他。
11、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
翻译: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强大却不欺负弱小,人多却不劫掠人少,富贵不侮慢清贫,尊贵不傲视卑微,聪明不诈骗愚钝。
12、天下有义则生,无义则死;有义则治,无义则乱。
翻译:天下有道义的存在则生存,没有道义的存在则灭亡;有道义的存在则得到治理,没有道义的存在则形成祸乱。
13、大国之攻小国,譬犹童子之为马也。
翻译:大的国家攻占小的国家,就好像小孩子骑竹马做游戏一样。
小孩子把竹马骑在胯下,却使自己的脚很劳累。
《墨子·鲁问》原文附译文赏析鲁阳文君将攻郑,子墨子闻而止之,谓阳文君曰:“今使鲁四境之内,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杀其人民,取其牛马、狗豕、布帛、米粟、货财,则何若?”鲁阳文君曰:“鲁四境之内,皆寡人之臣也。
今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夺之货财,则寡人必将厚罚之。
”子墨子曰:“夫天之兼有天下也,亦犹君之有四境之内也。
今举兵将以攻郑,天诛其不至乎?”鲁阳文君曰:“先生何止我攻郑也?我攻郑,顺于天之志。
郑人三世杀其父①,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我将助天诛也。
”子墨子曰:“郑人三世杀其父,而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天诛足矣。
今又举兵,将以攻郑,曰吾攻郑也,顺于天之志。
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曰:吾击之也,顺于其父之志。
则岂不悖哉!”子墨子谓鲁阳文君曰:“攻其邻国,杀其民人,取其牛马、粟米、货财,则书之于竹帛,镂之于金石,以为铭于钟鼎,传遗后世子孙,曰:‘莫若我多!’今也,亦攻其邻家,杀其人民,取其狗豕、食粮、衣裘,亦书之竹帛,以为铭于席豆,以遗后世子孙,曰:‘莫若我多!’其可乎?”鲁阳文君曰:“然。
吾以子之言观之,则天下之所谓可者,未必然也。
”子墨子为鲁阳文君曰:“世俗之君子,皆知小物,而不知大物。
今有人于此,窃一犬一彘,则谓之不仁,窃一国一都,则以为义。
譬犹小视白谓之白,大视白则谓之黑。
是故世俗之君子,知小物而不知大物者,此若言之谓也。
”鲁阳文君语子墨子曰:“楚之南,有啖人之国者桥,其国之长子生,则解而食之,谓之宜弟,美则以遗其君,君喜则赏其父。
岂不恶俗哉?”子墨子曰:“虽中国之俗,亦犹是也。
杀其父而赏其子,何以异食其子而赏其父者哉?苟不用仁义,何以非夷人食其子也?”(选自《墨子·鲁问》)【注】①三世:数代,言其多。
②强梁:凶暴,强横。
③为:通“谓”。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都:大邑,城市B.以为铭于席豆,以遗后世子孙豆:豆类植物C.曰:‘莫若我多!’其可乎?莫:没有人D.虽中国之俗,亦犹是也中国:古代指我国中原地区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是“不用仁义”的行为的一组是(3分)①夺之货财,则寡人必将厚罚之②我攻郑,顺于天之志③其子强梁不材,故其父笞之④书之于竹帛,镂之于金石⑤小视白谓之白,大视白则谓之黑⑥美则以遗其君,君喜则赏其父A.①③⑤B.②④⑤C.①③⑥D.②④⑥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篇各段记载了墨子与鲁阳文君的一些谈话,多处申明了其“兼爱”“非攻”的主张;体现出墨子向往天下安宁、人民安居乐业的理想。
墨子教育名言名句大全1. 墨子的名言有那些墨子的名言有:1、万事莫贵于义。
《墨子·贵义》意思是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2、兼相爱,交相利。
《墨子·兼爱中》兼相爱:指不分亲疏、贵贱、贫富、一视同仁的爱所有的人。
交相利:互相帮助,共谋福利,反对争夺斗争。
墨子认为天下的一切祸害皆起于人们之间“交相别”,即亲疏远近,彼此利益之别。
因此,要除去天下之大害,就必须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3、言不信者,行不果。
口言之,身必行之。
甘井近竭,招木近伐。
《墨子·亲士》竭:尽,完。
招木:乔木,高大的树木。
这两句大意是:甘甜的井水易于枯竭,高大的树木易被砍伐。
井水甜则喝水的人多,自然容易枯竭;高大的树木用处多,自然很快地招来斧斤。
露头的椽子先烂,这是常见的现象。
墨子由此提倡中庸思想,认为“太盛难守”,使人们甘居中游,不敢冒尖,这种传统思想在今天是不足取的。
4、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墨子·辞过》。
淫佚:也作“淫逸”,嗜欲过度,放纵恣肆。
这两句大意是:生话节俭,国家就昌盛;嗜欲放纵,国家就衰亡。
墨子主张“节葬”、“节用”,他认为一个国家,从国君到百姓,整个社会风气祟尚节约俭朴就民富国强,走向兴旺发达。
若一味追求淫佚享受,就国弱民困,国家必然会走向衰亡。
这两句用干说明国家要尚节俭而戒淫佚,以保证昌盛久安。
5、义人在上,天下必治。
《墨子·非命上》。
有道义的人在上位,天下一定能太平安定。
说明在上位的国君应实行“义政”,所作所为要符合“道义”,这样国家才能安定。
义人:主持道义的人。
6、心无备虑,不可以应卒。
《墨子·七患》。
虑:计谋。
卒:同“猝”,指突然事变。
这两句大意是:心中没有预先考虑应对事变的方法,就不能应付突然变故。
无事之时备有事,平素就要对可能突发的变故准备应对的策略和方法。
这样,在事变发生时才不至于慌张,才能避免忙中出错。
这两句多用于说明居安思危的道理。
墨子·贵义(2)全文子墨子仕人于卫,所仕者至而反。
子墨子曰:何故反(17)?对曰:与我言而不当。
曰待女以千盆,授我五百盆,故去之也。
子墨子曰:授子过千盆,则子去之乎?对曰:不去。
子墨子曰:然则非为其不审也(18),为其寡也。
子墨子曰:世俗之君子,视义士不若负粟者。
今有人于此,负粟息于路侧,欲起而不能,君子见之,无长少贵贱,必起之。
何故也?曰:义也。
今为义之君子,奉承先王之道以语之,纵不说而行,又从而非毁之,则是世俗之君子之视义士也,不若视负粟者也。
子墨子曰:商人之四方(19),市贾信徙(20),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
今士坐而言义,无关梁之难,盗贼之危,此为信徙,不可胜计,然而不为,则士之计利,不若商人之察也。
子墨子北之齐,遇日者(21)。
日者曰:帝以今日杀黑龙于北方,而先生之色黑,不可以北。
子墨子不听,遂北,至淄水,不遂而反焉。
日者曰:我谓先生不可以北。
子墨子曰:南之人不得北,北之人不得南,其色有黑者,有白者,何故皆不遂也?且帝以甲乙杀青龙于东方,以丙丁杀赤龙于南方,以庚辛杀白龙于西方,以壬癸杀黑龙于北方,若用子之言,则是禁天下之行者也。
是围心而虚天下也,子之言不可用也。
子墨子曰:吾言足用矣,舍言革思者,是犹舍获而攗粟也。
以其言非吾言者,是犹以卵投石也,尽天下之卵,其石犹是也,不可毁也。
[注释](1)本篇各段以语录体形式记述了墨子的一些言论,主要说的还是义的问题。
墨子提出,万事没有比义更珍贵的了,人们的一切言论行动,都要从事于义。
墨子自己就能够自苦行义。
他批评世俗君子,能嘴上道说仁义,实际上却不能实行。
(2)如:宜。
(3)说:通悦。
(4)成:通诚,确实。
(5)女:通汝。
(6)辟:通僻,邪僻。
(7)钜:疑银字之误。
(8)布:古代钱币。
(9)后一布字当作市,购物之意。
(10)继:疑纵字之误;雠:通售,以钱买物。
(11)遗:道字之误。
(12)关中:指车上横阑之内,即车中。
(13)漆:七之借音字。
原文:墨子曰:“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故子墨子曰:‘天下虽治,必笃于其爱。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辱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
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
是以仁者誉之曰:‘非攻’。
当此之时,天下大治也。
”翻译:墨子说:“如果天下的人都相互爱护,那么社会就会安定;如果相互仇恨,那么社会就会混乱。
因此,墨子说:‘即使天下已经安定,也一定要坚定地实行爱。
’天下的人们如果都相互爱护,那么强大的不会欺凌弱小的,多数的不会掠夺少数的,富有的不会羞辱贫穷的,贵族不会傲视卑贱的,欺诈的不会欺骗愚昧的。
所有天下发生的祸乱、篡夺、怨恨,它们的起因,都是由于不相爱而产生的。
因此,仁爱的人称赞这种行为为‘非攻’。
在这个时候,天下就会达到大治。
”原文:“天下有义则生,无义则死。
有义则富,无义则贫。
有义则治,无义则乱。
然则天下之大义,将奈何哉?天下之世,相攻相篡相贼,久矣。
天子有善,不称其仁;暴虐,不称其不仁。
举天下以非之,谓之‘义’。
是故天下之所以乱,其说将奈何哉?”翻译:“天下有了正义就会生存,没有正义就会灭亡。
有了正义就会富裕,没有正义就会贫穷。
有了正义就会安定,没有正义就会混乱。
那么,天下的大义,究竟应该怎么办呢?天下的世界,相互攻伐、相互篡夺、相互偷盗,已经很久了。
天子有善行,不称颂他的仁慈;残暴,不称颂他的不仁。
把整个天下的人都用来指责他,称他为‘义’。
那么,天下之所以混乱,其理由又应该怎么解释呢?”。
《墨子》精华20句:大爱,大智慧墨子,战国初期著名思想家,创墨家学派。
墨子主张“兼爱”与“非攻”,反对诸侯各国的兼并、掠夺战争。
《墨子》是墨子门徒及其后学编纂而成的。
文章结构严谨,说理明畅,逻辑性强,文字以达意为主,通俗朴素。
1. 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
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
【释义】君子不用水来当镜子,而是拿别人来当镜子。
用水当镜子可以看到的是容貌,用人当镜子则可以知道吉凶对错。
2. 心无备虑,不可以应卒。
【释义】卒:同“猝”,指突然事变。
这两句大意是:心中没有预先考虑应对事变的方法,就不能应付突然变故。
3.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释义】爱别人的,别人也必然爱他,利于别人的,别人也必然利于他,憎恶别人的,别人也必然憎恶他,残害别人的,别人也必然残害他。
4.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
守道不笃,偏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
【释义】意志不坚强的,智慧一定不高;说话不讲信用的,行动也不会果敢;拥有财富而不肯分给人的,不值得和他交友;守道不坚定,阅历事物不广博,辨别是非不清楚的,也不值得和他交游。
5. 事无终始,无务多业。
【释义】办一件事都不能善始善终,就不要做很多事。
6. 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人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
【释义】好弓难以拉开,然而可以射得高射得深;良马难以驾御,然而可以负重行远。
7.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释义】假使人人都彼此爱护,则天下安治;倘若人人都彼此交恶,则天下大乱。
墨家主张兼爱。
兼爱,指同时爱不同的人或事物。
墨子主张爱无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
8. 是故君子自难而易彼,众人自易而难彼。
【释义】所以君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而平庸的人却宽以待己、严于律人。
9. 默则思,言则诲,动则事,使三者代御,必为圣人。
【释义】静默时就能思考,说话时就能教导人,有符合道义的行为就能成就事业,如果这三者交替运用,就能成为圣人。
古诗墨子贵义翻译赏析
文言文《墨子贵义》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手足,子为子乎 '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乎 '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翻译】
墨子说:"世间所有的事情没有比义更贵重的现在有人说:'(我)给你帽子和鞋,砍断你的手脚,你肯干吗 '(你)一定不肯干(这)是什么原因是(因为)鞋帽不如(你的)手足贵重啊!又说:'给你天下,杀死你,你肯干吗 '你(也)一定不干,(这)是什么原因 (原因)是天下不如你身体贵重啊为一句话而争斗,以至互相残杀orG,这是由于义比他们的身体贵重啊!所以说:世间所有的事情,没有比义更重要的了"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万事莫贵于义阅读答案 《万事莫贵于义》出⾃《墨⼦·贵义》。
墨⼦认为,⼤义,正义⽐⽣命还可贵。
下⾯是店铺整理的《万事莫贵于义》阅读题⽬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家阅读。
《万事莫贵于义》阅读原⽂ ⼦墨⼦⽈:“万事莫贵于义。
今①谓⼈⽈:‘予②⼦③冠履④⽽断⼦之⼿⾜,⼦为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冠履不若⼿⾜之贵也。
⼜⽈:‘予⼦天下,⽽杀⼦之⾝,⼦为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天下不若⾝之贵也。
争⼀⾔⑤以相杀,是贵义于其⾝也。
” 【注释】①今:若,如。
②予:给,送。
③⼦:你,代词。
④履:鞋⼦。
⑤⼀⾔:⼀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正义的⼀句话。
《万事莫贵于义》阅读题⽬ 1.把下⾯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予⼦天下,⽽杀⼦之⾝,⼦为之乎? ⑵争⼀⾔以相杀,是贵义于其⾝也。
2.选⽂论证层层深⼊,⾸先论证了帽⼦鞋⼦不如⼿脚珍贵,其次论证了,然后论证了⽣命不如义珍贵,最后强调了的中⼼论点。
(2分) 《万事莫贵于义》阅读答案 1.⑴给你天下,然后把你杀死,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 ⑵为了争论⼀句话⽽互相厮杀,这就是把正义看得⽐⽣命更为可贵啊! 试题分析:(1)“予”是“给”的意思,“⽽”表顺承”,“为”是“做”的意思;(2)“争”是“争论”的意思,“是”是“这”的意思,“于”是“⽐”的意思。
翻译时,还要注意使整个句⼦保持完整性、流畅性。
2.天下不如⽣命珍贵万事莫贵于义(⼀切事物没有⽐正义更可贵) 试题分析:根据“予⼦天下,⽽杀⼦之⾝,⼦为之乎?”的意思概括第⼀空的答案;根据“争⼀⾔以相杀,是贵义于其⾝也”的意思概括第⼆空的答案。
《万事莫贵于义》阅读译⽂ 墨⼦说:“⼀切事物没有⽐正义更可贵的。
(如果)现在对某⼈说:‘给你帽⼦和鞋⼦,然后斩断你的⼿⾜,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这⼈⼀定不愿意。
为什么?就因为帽⼦和鞋⼦⽐不上⼿⾜可贵。
⼜说:‘给你天下,然后把你杀死,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定不愿意。
为什么?就因天下⽐不上⽣命可贵。
墨子说“万事莫贵于义”,我们经常说仁义,义的真正内涵是什么?今天我们分享第三十二篇:《贵义》,墨子说“万事莫贵于义”,这一篇是讲“义”的重要性的,那什么意思,“义”在儒家、墨家、法家思想中都有很多论述,尤其是儒家思想,那这个字到底怎么理解呢?在《说文解字》里“义”(繁体为“義”),代表我方军队的威仪,由“我”和“羊”字形组成。
因为是代表己方,所以用“我”字形;因为“义”有牺牲、利他的意思,是一种美好的品德,所以用“羊”字形。
“义”是一个内容丰富的道德范畴,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管子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一个国家应该推崇的四种道德品质;“义”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范畴,儒家中有“仁义礼智”是四种“天之德”,也就是天意,本体的意思,是人必须要遵守的。
朱熹说:“仁者,心之德,爱之理。
义者,心之制,事之宜”。
意思是说,真正仁爱的人,内心有善良的品德,懂得爱人的道理。
真正有义的人,就是约束自己的内心,使事情合宜。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是区别小人和君子的一种重要道德品质。
而孟子的思想中,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由羞耻心,发展出了“义”。
孟子还说:'仁,人心也。
义,人路也。
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
',意思是说,“仁”是人心的本质,仁者爱人;“义”是人所必由之路,就是按照“仁”的方式行事。
孟子说,放弃了这条正路而不走,丧失了人的善心而不知找回,太可悲了!所以,其实在儒家思想中,“义”是一种人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是一种合宜的、恰当的,甚至带有点利他和牺牲精神的道德品质。
这是儒家思想中“义”的内涵。
那在墨家思想中,墨子是如何论述“义”的呢?墨子说“万事莫贵于义”。
万事没有比义更珍贵的了。
假如现在对别人说:‘给你帽子和鞋子,但是要砍断你的手、脚,你愿意吗?’那人一定不愿意。
为什么呢?因为帽、鞋不如手、脚珍贵。
又说:‘给你天下,但要杀死你,你愿意吗?’那人一定不愿意。
古诗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翻译赏析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出自文言文《万事莫贵于义》,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
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
【翻译】
墨子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如果)现在对某人说:‘给你帽子和鞋子,然后斩断你的手足,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这人一定不愿意。
为什么?就因为帽子和鞋子比不上手足可贵。
又说:‘给你天下,然后把你杀死,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一定不愿意。
为什么?就因天下比不上生命可贵orG。
(可是)为了争论一句话而互相厮杀,这就是把正义看得比生命更为可贵啊!所以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