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万事莫责于义》阅读练习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1
鱼,我所欲也阅读附答案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含义。
(1)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2)乡为身死而不受。
()2.翻译句子。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孟子在文中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是采用什么的方式提出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孟子为了阐述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孟子的“舍生取义”这一主张在我们现代适用吗?当你的人生面临这样抉择的时候,你将如何的面对?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苟且取得(2)乡:通“向”,从前2.高位厚禄不辨别是否符合礼仪就接受了它,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3.孟子提出了“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阅读练习及答案(六)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能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说明以下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1〕兼:〔2〕蹴:〔3〕加:〔4〕向:2.选择正确的选项翻译。
〔每题4分,共4分〕〔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A、不就是单独圣人才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的,圣贤的人能够不丢失罢了。
B、不仅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使它不致丢失罢了。
C、不仅仅是圣人才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像圣贤这样的人一样,而且能够不丢失罢了。
D、不是圣人就没有这种思想,其实每个人都有像圣贤这样的人一样的初心,只是圣人能够不丢失罢了。
〔2〕万钟于我何加焉!A、万钟的声响对我有什么好处呢!B、万钟的声响来讲增加了什么呢!C、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D、万钟的俸禄对我来讲增加了什么呢!〔3〕是亦不能已乎?A、这种做法是可以不继续干下去了吗?B、这种做法不能停止吗?C、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不停止吗?D、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吗?〔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A、假如人们所喜欢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能采纳呢?B、假如人们所喜欢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都可以不采纳呢?C、假如人们所喜欢的东西都超过生命的价值,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能采纳呢?D、假如人们所喜欢的东西都超过生命的价值,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都采纳。
《孟子—鱼我所欲也》和《墨子—贵义》比较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
今谓人日:‘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为。
何不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僻”,偏远B.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患:担心C.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若:你D.万事莫贵.于义贵:贵重2.下面各句+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所恶有甚于.死者万事莫贵于.义B.何.不用也何.故C.何不为.也必不为.D.舍生而.取义者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3.下面有关【甲】【乙】选段的内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A.【甲】文用“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阐述了对“义”的认识,这与【乙】文中表达的观点是相同的。
B.【乙】文用“冠履与手足”“天下与身”的取舍,论证了万事莫贵于义的观点。
C.【甲】【乙】两文中的“义”是指为朋友而坚守的“道义”,而今天我们所说的“义”是指“正义”,两者截然不同。
D.【甲】【乙】两文的共同特点是都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说理清楚透彻,很有教育意义。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阅读同步练习(含答案)(一)阅读《鱼我所欲也》和《万事莫贵于义》(14分)【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告子上》)【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
”今谓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争一言④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注释】①予:给,送。
②子:你,代词。
③履:鞋子。
④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1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1)故患有所不辟.也()(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3)今谓.人曰()(4)何故.()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甲】文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具体来说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比喻来阐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乙】文论证层层深入,首先论证了帽子鞋子不如手脚珍贵,其次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论证了生命不如义珍贵,最后强调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中心论点。
(三)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11—14题。
(8分)【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①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唯竹。
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亦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不自惜。
然有竹据其间,或芟②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
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
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呜呼!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然穷其所生之地③,则绝徼海外之人视之,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
而绝徼海外,或素不产竹之地,然使其人一旦见竹,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
是将不胜笑也。
语云:“人去乡则益贱,物去乡则益贵。
”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余舅光禄任君治园于荆溪④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
竹间⑤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
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⑥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⑦也。
因自谓竹溪主人。
甥其为我记之。
”(选自唐顺之《竹溪记》)注:①绝徼(jiào):最远的边境地方。
徼,边界②芟(shān):锄除。
③穷其所生之地:探求它的原产地。
穷,彻底追求。
④荆溪:水名,在江苏南部,经溧阳、宜兴,注入太湖。
⑤间:间隙。
这里指偶然。
⑥土:这里指本土,本地。
⑦适:乐。
11.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全石以为底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B.乃记之而去或芟而去焉C.或千钱买一石或以为死D.其岸势犬牙差互甥其为我记之12.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鱼我所欲也》对比阅读知识要点梳理:一、作者、作品:选自《孟子•告子上》二、文体:议论文三、阅读理解:⒈本文主题:论述人应当怎样对待"所欲"——舍生取义。
⒉本文中心论点——舍生取义⒊本文结构:①、正面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
②、反面论述舍义取利是丧失本心。
⒋一段分层:①、从比喻入手入手引出中心论点。
②、进一步以生虽为所欲,但不为苟得,死虽为所恶但患有所不辟来论证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
③、以"如"字发端,反面提出假设继续论证自己的论点。
④、以"行人"、"乞人"为例进一步论证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
⒌以"鱼"与"熊掌"比喻"生"与"义"是比喻论证。
⒍"不为苟得"的原因:所欲有甚于生者。
⒎"有所不辟"的原因:所恶有甚于死者。
⒏"有甚于生者"与"有甚于死者"分别指的是什么?义与不义。
⒐如果"所欲"没有超过"生"会怎样?凡可以求生的手段都可以使用,但是有人不用。
⒑凡"所恶"没有超过"死"会怎样?凡可以避患的手段都可以使用,但是有人不用。
⒒"凡可以求生的手段都可以使用,但是有人不用。
""避患的手段都可以使用,但是有人不用。
"的原因是什么?因为他们"所欲的""所恶的"是"有甚于生者义"和"有甚于死者不义"。
⒓"是心"指的是什么?"所欲"的"义"与"所不欲"的"不义"。
⒔孟子认为在舍生取义这一点上人们的态度怎样?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鱼我所欲也》阅读练习题及重点内容重点内容讲解第一段:正好结合,层层深入,反复论证义是人的本心,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
1.文中开头以鱼和熊掌设喻,以鱼比喻生,以熊掌比喻义,得到结论是“舍鱼而取熊掌” 由此得出结论“舍生而取义者也”。
2.这样开头的作用:用设喻引出中心论点,吸引读者的兴趣。
3.全文的中心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
用一个词概括“舍生取义。
”4.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又甚于死者。
5.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义,此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不义。
6.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8.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 文中孟子也提出了类似观点,即“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9.“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请搜寻古今这样的“贤者”的言或行去印证孟子的观点。
宁可死,也不向元军投降。
陈毅——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枪,宁可倒下,也不屈服。
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说明义重于生,舍生取义,不失本心。
1.文中与“嗟来之食”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气人不屑也。
第三段:再举例从反面说明功名利禄,使人见利忘义,失其本心。
1.不辨礼义,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2.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4.本文主要赞扬了什么?批评了什么?赞扬的是:舍生取义的人。
批评的是:见利忘义的人。
5.本文为了证明“舍生取义”的观点,采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6.结合现实生活,给本文补充2个论据。
《鱼我所欲也》中考对比阅读训练精选7篇(含答案)班级:姓名: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5题。
【甲】鱼,我所欲也;能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能拿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
今(如果)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必不为。
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争(争论)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4分)①则凡可以辟患者辟:②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是故:♦••③非独贤者有是心也独:④是贵义于其身也贵:••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断子之手足醉翁之意不在酒•9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或以钱币乞之♦•C.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D.诲汝知之乎投诸渤海之尾♦♦3.翻译两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共同特点是都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论证了的观点,甲文则用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观点。
鱼我所欲也的阅读及答案(热门5篇)1.鱼我所欲也的阅读及答案第1篇【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
今(如果)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争(争论)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23.请指出甲文中的一个通假字,并解释其意义。
(2分)通意义24.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断子之手足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醉翁之意不在酒或以钱币乞之C.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诲汝知之乎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投诸渤海之尾25.翻译两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26.甲乙两文共同特点是都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论证了的观点,甲文则用论证了的观点。
(3分)27.甲文用“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阐述了对“义”的认识,这与乙文中表达的观点是相同的。
请你指出甲乙两文中“义”的内涵,并简述今天我们是否还有坚持这种“义”的必要。
(3分)答案:23.“辟”同“避”,“躲避”的意思。
(2分) 24.A(3分)25.(1)不只是贤明的人,才有这种思想。
(2分)[来源:](2)给你天下但要你死,你干这件事吗?(2分)26.万事莫贵于义(1分),舍鱼而取熊掌(1分),舍生而取义(1分)27.正义(或是“有利于人民和国家的大义”)。
《鱼我所欲也》文言文阅读题及参考答案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所欲有甚于生者甚:厉害B、故不为苟得也苟得:苟且得到C、万钟于我何加焉加:增加D、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12、与“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这句话中“而”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B、学而不思则罔C、然得而腊之以为饵D、朝而往,暮而归13、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将鱼与熊掌进行对比,提出了他的主张:当二者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
B、作者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证明自己的观点。
C、屈原纵使路途再漫长,也要上下求索,终遭奸臣毁谤,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怀着悲愤投入汨罗江。
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孟子舍生取义这一主张。
D、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的名言,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
14、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鱼我所欲也》《万事莫责于义》对比阅读文言文阅读(15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悉,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惠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惠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
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又曰:‘子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
(节选自《万事莫责于义》)2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4分)
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不若手足之贵也()予子冠履()
26.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亦不可以已乎
B.所欲有甚于生者万事莫贵于义
C.故不为苟得也必不为。
何故?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呼尔而与之
2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万事莫贵于义也。
28.两文都很推崇“义”,请选出下列最符合“义”的品质的一组()(3分)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4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52017年7月6日,来自哈尔滨的侯爽在危急时刻,不顾自身安危,勇敢地站出来,在高空中同闹事乘客搏斗,维护了飞机上全体人员的安全
A.○3○4○5B.○1○2○3C.○2○4○5D.○1○2○5
29.甲文用“舍鱼而取熊掌”论证了的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论证了的观点。
(2分
参考答案
25.(4分)
“辟”同“避”,躲避。
(1分)假如,假使(1分)不如,比不上(1分)给(1分)
26.B(2分)
27.(4分)
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本性),人人都有这种思想(本性),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2分)
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2分)
28.C(3分)
29.舍生取义(舍生而取义者也)(1分)万事莫贵于义(1分)(共2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