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配位化合物(1)
- 格式:ppt
- 大小:4.21 MB
- 文档页数:45
第八章配位化合物【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配合物的基本概念和结构特点,尤其是配合物化学式的书写及命名。
(2)熟悉配合物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能用该理论说明配合物形成体的杂化类型与配合物的几何构型、内外轨键型以及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3)了解晶体场理论的基本要点。
(4)熟练掌握配合物稳定常数的意义;掌握有关配位平衡的计算,包括配位平衡与其他平衡共存时的有关计算。
(5)掌握螯合物的定义和特点;理解螯合物特殊稳定性的形成原因。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配合物的组成、命名等基本概念。
(2)杂化轨道类型与配合物的空间构型(3) 配位离解平衡及各种计算。
难点配合物的稳定性、磁性与键型的关系。
(2) 配位离解平衡及各种计算。
【引言】配位化合物(coordination compound)简称配合物,早期也称为络合物(complex compound,或简称complex),它是一类组成复杂、用途极为广泛的化合物。
历史上最早有记载的配合物是1704年德国涂料工人Diesbach合成并作为染料和颜料使用的普鲁士蓝,其化学式为(KFe[Fe(CN)6]。
但通常认为配合物的研究始于1789年法国化学家塔萨厄尔(B.M.Tassert)对分子加合物CoCl3·NH3的发现。
19世纪后陆续发现了更多的配合物,1893年维尔纳(Werner A,1866-1919)在前人和他本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配合物的配位理论,揭示了配合物的成键本质,奠定了现代配位化学的基础,使配位化学的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他本人也因此在1913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20世纪以来,由于结构化学的发展和各种物理化学方法的采用,使配位化学成为化学科学中一个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并已逐渐渗透到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量子化学、生物化学等许多学科中,对近代科学得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元素周期表中绝大多数金属元素都能形成配合物。
配合物广泛应用于分析化学、配位催化、冶金工业、生物医药、临床检验、环境检测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