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脑室出血侧脑室引流术后脑并发症患者的护理初探
- 格式:pdf
- 大小:272.24 KB
- 文档页数:2
护理学研究·80·侧脑室穿刺引流治疗重症脑出血患者临床护理观察汤化莲【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054(2020)05-0080-03【摘 要】 目的:探讨侧脑室穿刺引流应用于治疗重症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疗效。
方法:选取在医院治疗的82例的重症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1例。
对照组患者使用侧脑室穿刺引流术,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全面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
结果: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比对照组更短,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要显著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重症脑出血患者采取侧脑室穿刺引流进行治疗,在围手术期加用全面的护理模式,能够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
【关键词】 侧脑室穿刺引流 重症脑出血 全面护理 临床效果脑出血是由各种因素引起的一种自发性脑出血[1],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因为压力增加致使血管破裂,血液成分流出压迫正常的脑实质,从而引起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发病人群多集中在中老年人,具有起病急骤、高致死性、高致残性及预后极差的特点。
对于本病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解除溢出的血液成分对脑组织的压迫,即侧脑室穿刺引流术[2],防止受压组织发生坏死,丧失正常的生理功能,从而扭转疾病的进展。
实践证明,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影响着该种治疗方式下患者的康复效果。
本文旨在探索加入围手术期全方位的护理模式后,侧脑室穿刺引流术对于重症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了2017年4月-2019年4月于我院治疗的82例重症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在研究开始时即将82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41例)。
观察组:男20例,女21例,平均年龄(61.27±4.22)岁;对照组:男19例,女22例,平均年龄(63.35±4.13)岁。
双侧侧脑室引流治疗重症脑室出血的护理韦静梅【期刊名称】《当代护士(学术版)》【年(卷),期】2006(000)003【摘要】重症脑室出血是指原发性或继发性全脑室出血。
其起病急骤、进展快,常因血凝块阻塞或压迫导水管引起脑脊液循环障碍致急性梗阻性脑积水、颅内压急剧升高,使下丘脑或脑干损伤而迅速昏迷危及生命。
内科止血、脱水、激素应用常不能有效降低颅内压。
侧脑室引流指经颅骨钻孔、侧脑室刺穿后导入引流管,将脑室液引出体外的方法。
我科2003年~2004年对本病19例采取侧脑室引流术,术后通过精心护理,收到良好效果。
现将有关护理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9例,男12例,女7例,年龄41~80岁,高血压病史16例,均于发病后12h内入院。
表现为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迅速出现意识障碍。
2h昏迷5例,2~4h昏迷8例,4~12h昏迷6例;四肢瘫11例,偏瘫8例;瞳孔缩小10例,同向凝视7例,双侧不等大2侧。
全部经头颅C T扫描,均为全脑室出血。
1.2转归本组术后及出院后随防3个月,按照脑出血治疗效果判断标准[1]:(1)完全恢复日常生活5例;(2)部分恢复日常工作或可独立进行家庭生活6例;(3)生活需人照顾或护理5例;(4)死亡3例。
2术前准备和护理2.1做好解释工作向患者家属详细介绍穿刺原理、必要性及并发症和手术前、后的注意事项,以取...【总页数】2页(P26-27)【作者】韦静梅【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融安县人民医院,广西,融安,545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相关文献】1.双侧侧脑室联合腰池置管引流治疗重症脑室出血的护理 [J], 徐晓琴;王君;於霞2.双侧脑室置管尿激酶持续灌洗引流治疗重症脑室出血 [J], 陈汉民;黄国河3.持续双侧脑室引流间断腰池引流治疗重症脑室出血 [J], 朱寅南4.双侧脑室外引流结合腰大池引流治疗重症脑室出血63例 [J], 雷鹅跃5.双侧侧脑室引流联合置换治疗重症脑室出血的护理 [J], 刘俏俊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脑室内出血侧脑室外引流术后引流管的临床护理摘要】目的:主要探究分析对脑室内出血患者采用侧脑室外引流术后引流管的临床护理。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6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脑室内出血,需要进行侧脑室外引流术的患者108例,要对这108例患者的引流管进行护理,按照两组不同的护理服务措施,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患者58例,对照组患者50例。
对照组患者执行常规护理服务措施,实验组患者在执行常规护理服务措施的同时,额外增加对患者的引流管护理。
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服务满意度。
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服务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侧脑室外引流术患者的引流管进行护理时,在执行常规护理服务措施的同时,额外增加对患者的引流管护理,不仅可以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而且可以提高患者的护理服务满意度。
【关键词】脑室内出血;侧脑室外引流术;引流管【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5-0217-02脑室内出血,是由于患者受到非外伤因素导致的颅内血管破裂出血,血液进入脑室系统引起的临床综合征[1]。
侧脑室外引流术,是指通过对患者颅内脑脊液的引流,促进脑脊液的循环,使颅内压降低,减少脑疝的发生的一种手术方法[2]。
在临床上,由于侧脑室引流术的手术操作简单,因此被广泛应用为治疗脑室内出血患者,为探究如何正确护理侧脑室引流术的患者,我院近一年来,通过对108例行脑室引流术的脑室内出血患者,采用两种不同的护理方法,发现在执行常规护理服务措施的同时,额外增加对患者的引流管护理,不仅可以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而且可以提高患者的护理服务满意度。
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16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脑室内出血,需要进行侧脑室外引流术的患者108例,要对这108例患者的引流管进行护理,按照两组不同的护理服务措施,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患者58例,其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8例;对照组患者50例,其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2例。
重症脑出血患者脑室引流术后的护理目的:探讨脑室引流术后护理方法,总结经验,提高护理质量。
方法:收治实施脑室外引流术患者48例,并对其术后进行精心的护理结论:对重症脑出血患者引流术后患者进行精心的护理,能减少并发症,挽救了患者的生命,提高治疗效果。
标签:脑出血脑室引流管护理颅术后放置引流管,将脑脊液引流出体外,从而降低颅压,减缓或避免脑疝的发生[1],是神经外科常用的急救手段之一。
在重症脑出血患者术中或脑疝形成时对患者采取进行脑室引流,能迅速降低颅内压,清除脑室内积血、使脑脊液循环通畅,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挽救病人的生命。
2011年8月至2013年2月,我科收治重症脑出血后实施脑室引流管患者48例,现将其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2011年8月至2013年2月,共收治48例重症脑出血后重症脑出血术后带脑室引流管入住ICU43例,发现脑室再出血实施脑室穿刺引流5例,年龄14-82岁,平均53岁。
2 护理2.1引流瓶位置的安放无菌操作下连接引流管后接引流瓶,悬挂于病人床头,引流管出口最高点的高度应当距离侧脑室平面10~15cm,以维持正常的脑脊液压力,若引流量过少可以适当入放低引流瓶的位置。
严防在搬动患者过程中牵拉引流管,造成引流管脱出。
在给病人改变体位前先夹闭引流管,以免逆流。
2.2 防止感染穿刺处伤口每天应严格消毒,以无菌纱布覆盖并牢固固定。
引流瓶应每天更换1次。
更换前先将夹闭引流管,以免管腔内脑室液逆流入脑室。
引流管末端再接引流瓶,引流管结合部用无菌纱布包裹,更换时应严格无菌操作,防止细菌沿管道侵入脑室,引起脑室感染。
2.3 严密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脑室引流通畅时,表现为引流管内可见随呼吸上下波动的水柱。
当引流不通畅或阻塞时,可在严格消毒引流管口后,用無菌注射器轻轻向外抽吸,切不可强行注入生理盐水冲洗,以免管内阻塞物被冲进脑室系统狭窄处引起脑脊液循环受阻和逆行感染,必要时应当无菌操作下更换脑室引流管。
侧脑室外引流术治疗脑室内出血的护理体会
本次护理经历是我参与的侧脑室外引流术治疗一例脑室内出血的
护理体会。
这位病人年龄66岁,左侧颅脑出血,发病前多次抽血后发病,
吃晕,双侧偏瘫,意识异常,气管插管。
诊断为:脑室内出血及肌张
力高。
作为护士,我参与治疗过程中的护理工作,主要有四项:
第一,关注病人的生理状态,从实施操作时注意仪器电源及其他
仪器连接接口完好,检查病人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及呼吸
频率,A-Scan检查并记录。
第二,关注神志,每隔一小时体温,拔管,检查神志,评估哭声
及咽喉情况,按部就班进行康复训练,注意护理措施的有效性,防止
肌肉拉伤或创面受挤压等。
第三,注意日常护理,观察气管插管管道及拔管后,对患者实施
气管分级护理及呼吸护理,避免粘膜刺激,改善皮肤营养及促进润滑。
第四,监测粪便,定时给予灌肠,及时更换病区衣物,保持卫生,适时洗头、刮胡子,每天做好体位改变,注意皮肤护理,防止发生声
音性皮炎等。
在对对病人实施护理治疗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护理从护士技
能到细致入微,全是为了把病人安心、舒心、安全的护理,因此,护
理专业技能的提高更加需要关注,为病人带来安全护理新理念,提供
优质的护理服务。
脑室出血术后并发症的综合护理【摘要】目的总结30例侧脑室引流治疗脑室出血术后并发症的综合护理。
方法对术后并发症采取相应的针对性护理,观察术后6个月的康复情况。
结果存活25例(完全依赖3例、重度依赖3例、中度依赖3例、轻度依赖6例、独立10例),死亡5例,存活率83.3%。
结论积极防治脑室出血术后并发症,可使手术致残率及死亡率有效降低。
【关键词】侧脑室;引流术;脑室出血;术后并发症;术后护理脑室引流是将导管临时置入脑室中,引流出残留的血性脑脊液及血液[1],从而使血红蛋白对脑室壁的刺激减少,颅内压降低,脑水肿减轻[2]。
但引流后往往导致许多并发症,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在脑室出血引流后,护理人员密切的观察及护理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现将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7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30例脑室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男19例,女11例,年龄33~80岁,平均(52.1±6.1)岁,采取微创侧脑室引流,23例为高血压脑出血,7例为其他原因所致。
30例患者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15例脑疝,9例颅内再出血,5例脑脊液漏,6例脑室感染。
1.2并发症的护理1.2.1脑疝的护理①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瞳孔等变化,脑疝先兆的表现:血压居高不下、昏迷进行性加深、呕吐、烦躁、反复癫痫发作、鼾声呼吸加重等。
当病情继续加重,并出现一侧瞳孔先缩小后散大或忽大忽小及光反射迟钝并逐渐消失等,提示脑疝发生。
②做好引流管的护理,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高度、位置和引流量、性质及颜色等,1次/30 min,发现异常,及时处理,以免引起脑疝。
1.2.2颅内再出血的护理本组再出血均有血压引起,因此,我们依照血压的情况随时进行降压药物滴速的调整,使引流速度控制在3~6滴/min,血压控制在135~150/70~80 mm Hg,预防过度引流引发继发性出血[3]。
重症脑室出血侧脑室引流术后脑并发症患者的护理初探
发表时间:2017-09-12T14:50:33.453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2期作者:张琴丽[导读] 给予重症脑室出血侧脑室引流术后脑并发症患者科学有效的护理工作意义重大,能够促进患者病情恢复,改善患者预后情况,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湖南省脑科医院)湖南长沙 410000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脑室出血侧脑室引流术后脑并发症患者的护理措施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重症脑室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出现侧脑室引流术后脑并发症,以随机数表抽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并发症对症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护理效果进行观察对比。
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给予重症
脑室出血侧脑室引流术后脑并发症患者科学有效的护理工作意义重大,能够促进患者病情恢复,改善患者预后情况,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关键词:重症脑室出血;侧脑室引流术;并发症;对症护理;效果重症脑室出血可分为原发性全脑室出血和继发性全脑室出血,具有病情危重和死亡率高等特点,严重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
现阶段,临床治疗以脑室引流术为主,治疗过程中在脑室内置入硅矽制导管,引出脑室内残留的血性脊髓液和血液,进而降低颅内压,减缓血红蛋白对脑室的刺激,达到缓解脑水肿的效果 [1]。
但是治疗后患者会出现多种并发症,影响患者病情恢复,严重时甚至会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因此术后开展有效的护理干预工作至关重要。
本次研究基于上述背景,探讨了重症脑室出血侧脑室引流术后脑并发症患者的护理措施及效果,现详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1月~2017年1月,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重症脑室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出现侧脑室引流术后脑并发症,以随机数表抽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
对照组男女比例为18:22,年龄25~65岁,平均(37.3±2.5)岁,其中原发性脑室出血11例,继发性脑室出血29例;观察组男女比例为19:21,年龄23~60岁,平均(38.4±3.1)岁,其中原发性脑室出血12例,继发性脑室出血28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一般基线资料比较中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记录24h引流量,每天更换引流瓶。
同时观察引流瓶通常情况,避免出现折角、扭曲或受压等情况,若患者需要调换位置,则在搬动患者前夹闭引流管,待患者安置妥当后重新打开引流管;观察组针对患者并发症实际情况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工作,具体措施如下:1.2.1颅内再出血护理
护理人员密切监测患者血压水平,保证患者血压控制在135~150/78~80mmHg范围内,同时保证引流的适宜性,避免过度引流导致出现低颅内压情况。
同时护理人员告知患者情绪与血压关系,引导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出现情绪波动。
此外,护理人员给予患者健康的饮食指导,鼓励其多食粗纤维食物,并适当给予患者腹部按摩,保证患者大便顺畅。
1.2.2脑疝护理
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引流的颜色、数量和性质,保证引流顺畅,一旦发生堵塞问题,必须立即清洗,避免出现颅内压升高情况。
同时护理人员注重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观察其瞳孔、意识和血压情况,若患者出现癫痫、呕吐或昏迷等情况,护理人员立即上报医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处理。
1.2.3穿刺口脑脊液漏
在拔针后,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临床症状,若发生敷料湿染、液体渗出或伤口水肿情况,及时进行有效处理,必要时上报医生,同时给予患者脱水药物治疗,以此有效缓解渗漏情况。
此外,若患者术前出现脑积水、脑室积水等情况,术后仍未有效缓解,则护理人员应酌情缓期拔管。
1.2.4中枢性高热护理
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临床症状,若出现持续性高热情况应告知医生进行有效救治。
同时为了改善患者并发症情况,护理人员在早期应给予患者冰帽,以此控制患者脑部温度,降低脑细胞氧耗和代谢情况,同时还可在腹股沟、颈部和腋下放置冰袋,并做好基础护理工作,及时补充水分。
1.3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显效:护理后患者脑疝、颅内再出血、中枢性高热等并发症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护理后患者脑疝、颅内再出血、中枢性高热等并发症得到改善,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正常;无效:护理后患者脑疝、颅内再出血、中枢性高热等并发症无改善甚至加重,护理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本次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率)表示,卡方检验。
统计值有统计学差异的判定标准参照P≤0.05。
2 结果
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对比[n(%)]
3.讨论
重症脑室出血病情危急,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现阶段临床治疗主要采取侧脑室引流术,经患者颅骨实施钻孔穿刺,将引流管放置在侧脑室,从而将脑脊液引出体外。
通过上述治疗,可清除患者脑室中残留的血液和血性脑脊液,降低患者颅内压,消除血肿,缓解占位效应,降低循环通路阻塞发生几率,从而促进脑室系统恢复正常。
但是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较高,日渐成为困扰术后患者的主要因素,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有利于改善患者并发症情况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具体原因分析如下:护理人员对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细致分析,探讨其具体原因,以此为依据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方案,从而有效改善患者并发症情况。
颅内再出血发生几率较高,其主要由于情绪波动、剧烈呕吐、用力排便或持续高血压所致,在具体护理过程中应以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为主,保证及时准确发现患者异常情况,并上报医生予以有效处理;脑疝出现原因为脑水肿或占位效应,基于此在护理过程中密切观察引流情况,保证引流管顺畅;中枢性高热主要受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影响,患者出现持续性高温,温度介于39~40℃,在具体护理过程中多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并以物理降温方法为主。
杨芳[3]在研究中给予31例重症脑室出血患者以有效的并发症对症护理干预,护理后仅1例出现脑疝,3例出现颅内再出血,并发症发生几率仅为12.90%,与本次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给予重症脑室出血侧脑室引流术后脑并发症患者科学有效的护理工作意义重大,能够促进患者病情恢复,改善患者预后情况,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徐晓琴,王君,於霞,等.双侧侧脑室联合腰池置管引流治疗重症脑室出血的护理[J].浙江临床医学,2015,17(5):859-860.
[2]樊丽花,李建生.侧脑室穿刺引流术并腰大池置管引流治疗重症脑室出血的临床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12):1423-1425.
[3]杨芳,刘少佳,余生,等.重症脑室出血侧脑室引流术后脑并发症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7):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