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液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 格式:rtf
- 大小:40.55 KB
- 文档页数:3
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措施(2)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措施(一)、预防措施1、在输注刺激性药物前一定要向患者说明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配合。
选择比较粗直的血管,抢救病人时避免选择下肢静脉(循环差),化疗、抢救时应使用静脉留置针,以减少多种药物同时用增加对血管的刺激,防止药物外渗。
2、做到勤巡视注射部位,不能只看有无回血来判断,临床上已有几例造成坏死病例都是前期未引起重视。
3、如何判断是否外渗:首先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肿胀,对肥胖患者用手适中按压注射部位,如外渗时有凹陷或有张力无弹性;对暴露的血管可观察血管的硬度走向有无条索状的红线。
询问病人有无胀痛感。
挤压针管有无回血时,最好针头保持水平位,切记不应针尖翘起挤压针管。
4、只要出现药物外渗,必须进行处理,但应根据正在输入的药物性质采取措施,否则会造成更大的伤害。
(二)、药物外渗的处理1、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药,断开输液器,保留穿刺输液的头皮针头,用注射器连接头皮针将药物回抽,减少药液在局部组织的`渗出量,降低渗出液对组织的损害。
再抬高患肢,避免剧烈活动。
2、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可以用热敷,或用95%的酒精持续湿敷,50%的硫酸镁湿敷,肿胀很快就会消退,用热敷促进扩散吸收。
3、药液对组织有刺激性:冷敷或保温,为了抑制药物在细胞内代谢,可用冷敷,须在6h内进行,24h后热敷,但对长春新碱和血管收缩药物则应早期采取保温、热敷,患侧肢体抬高,以利静脉回流,有利于局部肿胀的吸收。
4、局部封闭:用2ml注射器的针头在红肿皮肤的边缘呈点状或扇状封闭。
进针深度以15—20°为宜,先沿外渗局部的边缘打封闭,进针约针头的1/2,先进,然后抽回血,无回血后边退边注射药物,就这样先把外渗区域周边都封闭起来,然后就是外渗局部的下方、方法同上。
根据情况每天封闭1次,一般封闭3—5天。
(三)、针对性处理(1)、血管收缩药: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等,立即用654—2药物热敷或一般热敷,使患部局部组织血管扩张,从而促进药液的吸收,使肿胀的组织尽快恢复正常。
静脉输液药液外渗预防与处理措施静脉输液是医院治疗疾病的重要方式之一,然而药液外渗却是临床护理中常见的问题,它可能导致皮肤损伤、局部组织坏死,甚至影响治疗效果。
因此,预防和处理药液外渗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预防和管理两个方面,详细阐述静脉输液药液外渗的预防与处理措施。
一、药液外渗的原因1. 输入的药物浓度过高或速度过快,导致血管壁损伤,使其通透性增高。
2. 输入的药物引起血浆pH值及渗透压改变,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等。
3. 机械损伤,如穿刺技术不熟练、选择血管不当、针头固定不当等。
4. 拔针后按压针眼不正确,导致凝血不正常。
5. 给药方法不当,如长期静脉给药者未选用留置针等。
二、药液外渗的预防措施1. 静脉的评估及选择:应有计划地合理使用静脉,对于长期输液者,一般由远端小静脉开始,选择四肢末梢充盈、弹性好、回流通畅、管腔较大、便于穿刺和观察的血管。
当输注高浓度或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应选择粗而直的血管穿刺,并交替使用静脉,切忌连续多次使用同一条血管,以保证其得以修复。
2. 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力求一针见血。
穿刺时避开关节,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好针头,对于小儿及昏迷等不合作患者可选用头皮针进行输液,局部肢体用夹板固定,加以观察。
3. 注意药物浓度:对于浓度高和刺激性强的药物,尤其是化疗药物,输注前应先以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路,观察5-10分钟,确定静脉滴注通畅,无外渗后方可输注药物。
4. 加强责任心,多巡视:在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多巡视病房,特别是危重患者,巡视时发现药物外渗,应及时处理,尽量减少药物对局部组织的损伤。
5. 做好患者的宣教:输液前及时告知患者药物外渗后导致的后果,嘱咐患者输液侧肢体尽量减少活动,如果出现注射部位的疼痛、肿胀,及时向护理人员报告。
6. 正确拔针和按压:输液完毕,关紧调节器,除去胶布,快速拔针,在针头拔出血管壁后再按压,以免造成药物外渗。
临床常用药液外渗的护理概述:药液外渗是指药物通过血管外渗漏到周围组织间隙的现象,常见于静脉输液、静脉注射等治疗过程中。
药液外渗不仅会导致药效减退或无效,还可能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疼痛和不良反应。
因此,护理人员在临床操作中应加强对常用药液外渗的护理,确保药液正常输送,提高治疗效果。
一、原因分析:1. 药液输注速度过快:药物在快速输注过程中,造成静脉内压力过大,导致药液通过静脉壁渗漏至周围组织间隙。
2. 静脉穿刺不到位:静脉穿刺时,穿刺点未完全进入静脉腔,导致药物不经过静脉腔被输送至周围组织。
3. 加压不当:输液过程中,护士忘记及时停止加压,药液以较大压力输入导致外渗。
4. 静脉血管壁破损:在穿刺或注射过程中,静脉血管壁被损伤,导致药液渗漏。
二、预防措施:1. 规范操作流程:操作前认真查看医嘱,确认药物种类和剂量。
穿刺时正确选择穿刺点,保证针头完全进入静脉腔。
2. 缓慢输注:药物输注时要缓慢进行,调整输液速度,减少注射压力和静脉壁的刺激。
3. 定期巡视:输液过程中,护士应定期巡视输液情况,观察药液输液部位是否有红肿、硬结等异常现象,及时发现并处理。
4. 加压恰当:输液过程中,若需进行加压,应掌握适当时间和力度,不过度加压,以免造成药液外渗。
5. 注意静脉通畅:保持患者静脉通畅是避免药液外渗的基础。
遵循静脉穿刺操作规范,避免造成静脉血管破损。
三、处理步骤:1. 发现药液外渗:护理人员应在输液过程中密切观察,一旦发现药液外渗,应立即停止输液,并将输液装置与静脉置换装置拆开,以避免药物进一步外渗。
2. 按规范处理:观察穿刺点周围有无红肿、硬结等异常症状。
若有异常,应嘱患者暂时不要活动该肢体,并向医生报告情况。
3. 给予患者病情安抚:药液外渗容易引起患者的不安和疼痛,护理人员应及时给予患者安抚和支持,告知患者外渗并不是严重的并发症,有时可由自身消化吸收。
4. 根据医嘱重新输液:医生根据患者的情况重新制定输液计划,包括剂量、速度和药物选择等。
药物出现外渗的防范及应急预案一、药液渗漏的防护1正确选择血管:应用高危药物时,穿刺部位的血管不宜重复使用,也不宜在同一部位长期持续,滴入超过24小时,即使滴入顺利局部无外渗,也应该更换输液部位,应选择血管走向较直、较大容易固定且便于观察的部位穿刺。
2使用静脉留置针,对于长期输液、化疗的病人,鼓励留置PICC或CVC,减少对病人浅表静脉的破坏3加强巡视:对于婴儿、老年人、麻醉未清醒的病人,由于痛觉不敏感,护士应加强输液中的巡视,对于输入高危药物时重要的是巡视到位,每10-20分钟巡视一次,观察输液速度,输液部位有无肿胀、外渗,并耐心询问、倾听患者的主诉。
4组织护理人员学习静脉用药相关知识:让护士了解药理知识和输液安全知识,发现外渗及时对症处理,减少损坏。
5提高护士责任心教育:在护理工作中,护士对患者的用药安全一定要有责任心,对高危药物的危害和严重性要高度警惕,严密观察穿刺部位的皮肤,怀疑外渗的通道要重新建立,不能姑息或报侥幸心理。
6拔针的方法:先揭去胶布,轻按穿刺点上方,拔出针头瞬间立即按压,使针头在没有压力情况下退出血管腔,可以减轻甚至去除了针刃对血管造成的机械性损伤。
二、输液外渗后的护理1进行生理盐水稀释:高危药物外渗后应立即停止该药物,在原针头处接一无菌注射器进行强力抽吸,将针头、输液管、外渗到皮下液体尽可能抽出,在沿静脉通路注入生理盐水5-10毫升后拔出针头,因生理盐水可稀释渗漏处局部组织药物浓度,以减少药物对局部组织刺激,减轻损伤。
2 封闭:(1)普鲁卡因局部封闭:其方法用1%普鲁卡因5-10毫升在药物外渗周围注射药物形成皮丘,然后用棉签轻按皮丘以利扩散和吸收。
此方法只限于普鲁卡因皮内试验阴性者使用。
(2)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封闭:疼痛剧烈者可用生理盐水5毫升加0.5%利多卡因5毫升,地塞米松5毫克皮下环形注射,可阻止药物与组织细胞相结合,减轻局部组织反应,减少渗出、水肿,改善红、肿、热、痛等症状。
药物渗漏预防及处理
1. 引言
药物渗漏是在医疗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可能导致药物的浪费、治疗效果降低甚至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为了有效防止
药物渗漏的发生并妥善处理已经发生的渗漏情况,本文将介绍药物
渗漏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2. 药物渗漏预防措施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药物渗漏预防措施:
- 确保注射器和输液器的连接牢固,使用正确的连接器;
- 使用合适的注射器大小和输液器速率;
- 注意药物溶液的温度和浓度,遵循正确的稀释方法;
- 注射或输液前,仔细检查药物瓶或袋的密封性,确保无损或
泄漏;
- 在注射或输液过程中,注意监测输液速率是否正常,避免药
物过快或过慢注入;
- 在注射或输液结束后,检查注射器或输液器是否有残留药物,避免漏药。
3. 药物渗漏处理措施
以下是处理药物渗漏的一些常见措施:
- 立即停止输液或注射,并将药物残留物与渗漏液体彻底清除;
- 检查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如疼痛、肿胀、局部炎症等;
- 根据药物性质和渗漏情况,决定是否需要重新给予药物;
- 如有需要重新给予药物,应根据医师的指示重新准备药物;
- 根据具体情况,评估和记录药物渗漏的原因,并与相关人员
沟通,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4. 总结
药物渗漏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正确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可以减少渗漏发生的可能性,保护患者的健康和治疗效果。
在医疗
过程中,所有相关人员都应密切合作,遵循正确的操作流程和注意
事项,以确保药物输液的安全和有效,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药物外渗/渗出预防及处理一、药物渗出/外渗:在日常输液工作中很常见,常继发于静脉炎或感染,同时又可与后两者相互作用。
1.渗出:指由于非腐蚀性药物或溶液进入静脉管腔以外的周围组织,表现为肿胀疼痛等。
渗出液体不具有腐蚀性或细胞毒性,很少造成组织坏死或溃烂,渗出液也可逐步吸收,组织肿胀疼痛等症状可逐渐缓解。
2.外渗:指由于腐蚀性药物或液体进入静脉管腔以外的周围组织。
因外渗药物具有较强的腐蚀性和细胞毒性,可能造成皮肤、脂肪甚至肌肉坏死,甚至需要手术清创或植皮。
3.腐蚀性药物:是指PH<5、PH>9、渗透压>600mosm/L的药物或发泡性药物统称为腐蚀性药物。
其外渗到血管外,对皮下组织造成损害,出现皮肤和皮下组织变性、水泡、发黑及组织坏死等。
常见的腐蚀性药物有抗肿瘤药物、缩血管药物、造影剂、高渗透压电解质等。
4.PH:正常血液PH为7.35-7.45,PH<7为酸性,PH<5强酸性,PH=7.0为中性,PH>7为碱性,PH>9强碱性。
液体PH在6-8时对静脉影响较小,PH超过此范围的药物均可损伤静脉内膜上皮细胞,引起化学性的静脉炎。
5.药物或液体渗透压:高度危险:>600mmol/L,中度危险:400-600mmol/L,低度危险:<400mmol/L;渗透压>600mmol/L的药物可在24小时内造成化学性的静脉炎。
6.渗出/外渗的危险因素:1)物理因素:指静脉穿刺及导管留置过程中对静脉壁造成的破坏或继发于机械性静脉炎。
2)生理因素:指静脉穿刺及留置导管之前就存在病变或之后突发血管急性情况,破坏了静脉壁的完整性,也可继发于血栓性静脉炎及导管相关感染。
3)药理因素:是最常见的因素,药物性质具有决定性作用。
4)疾病因素:在整个外渗发生因素中占8.54%,如糖尿病,肿瘤患者。
5)年龄因素:婴幼儿和老年人因自身的生理因素和自理能力低下导致渗出和外渗增加。
药液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静脉输液是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常用的一项技术操作,也是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常用手段。
随着临床上输液技术的广泛使用,静脉输液也存在一定的医疗安全的隐患。
输液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药物渗出或漏出到血管以外组织,称药物外渗,可造成局部组织肿胀、缺血、无菌炎症或感染、溃疡、甚至坏死等反应或并发症。
容易引起局部组织损伤的药物以抗癌药物多见,特别是阿霉素、丝裂霉素、长春新碱、紫杉醇等,只要有少量外渗,即可引起皮肤水疱样坏死,有的药物如达卡巴嗪、顺铂。
环磷酰胺等刺激性强的药物,一般可引起局部炎症。
除抗癌药物外,还有不少药物外渗可引起皮肤损伤,具有代表性的如苯妥英钠、硫苯妥钠等强碱性药物,一旦渗出后,可向四周浸润,引起大范围皮肤坏死。
而临床抢救患者常用的急救药品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能引起血管收缩,导致局部缺血,也可引起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坏死。
在儿科以静脉滴注10%葡萄糖酸钙外渗引起局部组织肿胀较多见。
这是临床护理经常遇到的问题,因此要做好预防和早期处理。
静脉输液药液外渗的预防
一、选择合适的静脉
长期输注抗癌药物者,应有计划地合理使用和保护静脉血管,防止药液外渗。
对慢性病患者需长期输液治疗时一般由远端小静脉开始,常选择四肢末梢充盈,弹性好,回流通畅,外横径较粗,便于穿刺和观察的血管,避免使用靠近关节末梢循环差的静脉血管。
当输入高浓度的药物、营养液,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应选择较粗而直的血管穿刺,并交替使用静脉,如左右上肢静脉交替使用,使损伤静脉得以修复。
切忌连续多次使用一条血管,特别是进行化疗时,应尽量每次更换血管,以保证其有进行自身修复的时间,避免外渗。
二、合理使用针头
根据血管直径大小及输入药物的种类选择合适的针头。
针头越细、针尖斜面越短,对血管的损伤面越小,越有利于保护血管。
一般成人用6-7号头皮静脉针头,小儿4~5头皮静脉针头,如果同时输血或输血浆蛋白之类的溶液时,可改用7号或9号头皮静脉针头。
三、注意药物浓度
对于浓度高和刺激性强的药物,尤其是肿瘤患者的化疗药物。
首先应静脉滴入等渗盐水,观察5~10min,确定静脉滴注通畅,无外渗后方可输注药物,结束时再给予等渗盐水滴入,以缩短药物在周围血管中停留的时间,降低对血管的刺激。
对于刺激性大的药物,其给药浓度必须按医嘱稀释和摇匀,不可在输液中直接在瓶口刺入针头给药,避免近针头处的药物浓度较高刺激血管,一旦渗出血管将导致局部组织损伤。
四、根据治疗要求调节输液速度
输入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应适当减慢输液速度,以保持输液速度既适合治疗的要求,又能尽量减少药物对血管的刺激,使患者在相对舒适和不影响治疗效果的情况下输液。
并根据年龄滴速。
一般情况下成年人输液速度在40~60滴/min,小儿、老年人速度宜慢,一般在20~40滴/min,不宜过快,以免加重心脏负荷,从而出现心力衰竭或肺水肿。
五、正确的拔针和按压方法
先拔针后按压,拔针时应先关紧调节器,使点滴停止,在针头拔出血管壁后再按压,棉签应顺着血管方向按压针眼,这样可将血管和表皮的2个针眼同时压住,时间为3~5min,有凝血机制障碍者,要延长按压时间。
注意不要揉搓穿刺部位,减少局部淤血。
刺激性强的药物拔针前输入等渗盐水以保证血管内不留有药液,因液体滴完即行拔针、加压。
在穿刺部位血管就留有一定量的药液,该药液由于加压而致血液片刻不流动,药液将对血管产生刺激,造成人为的血管破坏,致局部损伤。
六、严密监测
在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多巡视病房,特别是病情危重、神志不清、小儿和年老体弱的患者,争取早期发现,及时处理。
尤其是冬天,天气寒冷,静脉输液侧肢体被衣服或被盖遮挡,不易被发现,护理人员应随时观察,一旦发现药物外渗,及时处理,尽量减少药物对局部组织的损伤。
药物外渗的临床护理是采取各种有效的预防措施,尽量避免药物外渗,一旦发生,应立即停止点滴,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静脉输液外渗的处理方法:
一、非药物处理
1.一般护理在药物外渗的48小时内,应抬高受累部位,以促进局部外渗药物的吸收。
在静脉给药过程,如发现或疑似外渗情况时,首先立即停止给药,抽吸针头及血管内的药液,用适量的生理盐水注射于局部以稀释药液,降低局部药液浓度。
2.冷敷冷敷可减轻蒽环类抗癌药,如氮芥、阿霉素等所致的皮肤损伤程度,可用冰袋间断冷敷渗出皮肤处24~48小时(时间长短以患者耐受程度为限)。
3.热敷适用于一般的药物如生理盐水、维生素、抗生素等,亦适合于植物碱类抗癌药物的外渗,如长春新碱、长春花碱等。
局部热敷可加速外渗药液的吸收和分散,减轻外渗药液对局部的损伤。
二、药物处理
1.生理盐水、50%硫酸镁、75%酒精湿敷可减轻水肿对局部组织的损伤,促进局部组织修复。
据报道海普林软膏和利百素凝胶可有效治疗阿霉素外渗所致的局部组织损伤。
2.局部封闭常用利多卡因加地塞米松局部环形封闭。
利多卡因可能作为激肽重要的稳定剂起到阻断疼痛的作用,有镇痛、轻微血管扩张作用。
地塞米松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具有抗炎特性作用,可以减少炎症扩散,抑制炎性细胞肽的合成和阻滞磷酸脂酶A2的活性作用,中断产生疼痛的持续性神经冲动起到镇痛作用。
3.解毒剂的应用硫代硫酸钠可用做氮芥类、丝裂霉素、更生霉素等的解毒剂,可使药物迅速碱化,减少损伤。
长春新碱药物外渗后局部可注射透明质酸酶,以促进药物吸收和弥散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长春新碱和阿霉素等偏酸性的药物外渗后也可用碳酸氢纳局部注射。
4.中药软膏制剂按照中医活血化淤消中止痛原理制成的中药涂抹膏对各种药物外渗后引起的肿胀、淤血、疼痛疗效确切。
如清热消肿膏外敷可治疗高渗药物输注渗漏所致的肿胀。
三、外科处理
一旦患者发生药物外渗,必须连续观察和评估局部症状和体征。
如保守疗法失败,溃烂形成,需请外科会诊,彻底清创或联合植皮整形手术,保住肢体的功能和外观。
药物外渗为常见的多发的并发症,往往不会引起广泛重视。
但是在临床工作中因该类问题往往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影响疗效,同时也使医患之间增加了很多矛盾。
因此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从基础做起,首先掌握精湛的穿刺技术。
其次认真正确掌握预防措施,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