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康)
- 格式:ppt
- 大小:4.18 MB
- 文档页数:10
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措施(2)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措施(一)、预防措施1、在输注刺激性药物前一定要向患者说明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配合。
选择比较粗直的血管,抢救病人时避免选择下肢静脉(循环差),化疗、抢救时应使用静脉留置针,以减少多种药物同时用增加对血管的刺激,防止药物外渗。
2、做到勤巡视注射部位,不能只看有无回血来判断,临床上已有几例造成坏死病例都是前期未引起重视。
3、如何判断是否外渗:首先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肿胀,对肥胖患者用手适中按压注射部位,如外渗时有凹陷或有张力无弹性;对暴露的血管可观察血管的硬度走向有无条索状的红线。
询问病人有无胀痛感。
挤压针管有无回血时,最好针头保持水平位,切记不应针尖翘起挤压针管。
4、只要出现药物外渗,必须进行处理,但应根据正在输入的药物性质采取措施,否则会造成更大的伤害。
(二)、药物外渗的处理1、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药,断开输液器,保留穿刺输液的头皮针头,用注射器连接头皮针将药物回抽,减少药液在局部组织的`渗出量,降低渗出液对组织的损害。
再抬高患肢,避免剧烈活动。
2、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可以用热敷,或用95%的酒精持续湿敷,50%的硫酸镁湿敷,肿胀很快就会消退,用热敷促进扩散吸收。
3、药液对组织有刺激性:冷敷或保温,为了抑制药物在细胞内代谢,可用冷敷,须在6h内进行,24h后热敷,但对长春新碱和血管收缩药物则应早期采取保温、热敷,患侧肢体抬高,以利静脉回流,有利于局部肿胀的吸收。
4、局部封闭:用2ml注射器的针头在红肿皮肤的边缘呈点状或扇状封闭。
进针深度以15—20°为宜,先沿外渗局部的边缘打封闭,进针约针头的1/2,先进,然后抽回血,无回血后边退边注射药物,就这样先把外渗区域周边都封闭起来,然后就是外渗局部的下方、方法同上。
根据情况每天封闭1次,一般封闭3—5天。
(三)、针对性处理(1)、血管收缩药: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等,立即用654—2药物热敷或一般热敷,使患部局部组织血管扩张,从而促进药液的吸收,使肿胀的组织尽快恢复正常。
防药物外渗的预防措施及应急预案静脉输液是治疗疾病的主要途径之一,静脉输液外渗也是临床上常见的护理问题。
当药物外渗时轻者导致局部组织疼痛、红、肿胀,重者导致组织溃疡、坏死,甚至造成残疾,引发医疗护理纠纷。
现制定防药物外渗的预防措施及应急预案如下:防药物外渗的预防措施:1、提高穿刺成功率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力求一针见血,穿刺时避开关节,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好针头,采用保护性约束,有家属陪伴的教会家属正确的照顾方法,同一静脉尽量避免多次反复穿刺。
2、血管的选择首先,应避开有炎症、硬结、瘢痕或皮肤病的部位进针。
其次,评估静脉血管的弹性、粗细及位置,根据血管选择合适的头皮针。
有计划地使用静脉,一般由远端到近端。
小儿、意识障碍、病危的患者尽量使用留置针,因留置针导管柔软,不易损伤血管,轻微活动不会发生外渗,而且留置针一般可保留3~4天,避免反复穿刺,保护了血管。
3、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注意事项,注意输入药物的浓度及速度,输入血管刺激性药物前后要用生理盐水冲管。
高渗液如20%的甘露醇、营养液、脂肪乳、氨基酸、能量合剂及缩血管药物等对血管刺激性大,易引起静脉炎,缩短留置时间,在输入这些药物时应减慢输液速度同时应在输液过程的中间输入,在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过程中,密切观察,必须确保针头在血管内。
4、提高病人的预防意识输液前告诉病人药物外渗后导致的后果,输上液后交待注意事项,勿动输液的肢体,嘱病人有疼痛感、烧灼感等不良反应时及时报告。
5、加强责任心,多巡视,特别是危重患者,巡视时发现药物外渗,立即更换注射部位,输注化疗药物或其他容易引起组织坏死的药物时,要密切观察注射部位,要进行床头交接班。
6、做好患者的宣教交待使用留置针的好处,保护留置针的方法,在输注高危药物时要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要求患者尽量减少活动,并指导患者及家属自我观察,如果出现注射部位疼痛、肿胀,及时向护理人员报告。
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1、一旦发生药物外渗,立即停止输注,保留针头接注射器,尽量回抽漏于皮下的药液,然后拔出针头,另外开放静脉通道继续用药。
药物出现外渗的防范及应急预案一、药液渗漏的防护1正确选择血管:应用高危药物时,穿刺部位的血管不宜重复使用,也不宜在同一部位长期持续,滴入超过24小时,即使滴入顺利局部无外渗,也应该更换输液部位,应选择血管走向较直、较大容易固定且便于观察的部位穿刺。
2使用静脉留置针,对于长期输液、化疗的病人,鼓励留置PICC或CVC,减少对病人浅表静脉的破坏3加强巡视:对于婴儿、老年人、麻醉未清醒的病人,由于痛觉不敏感,护士应加强输液中的巡视,对于输入高危药物时重要的是巡视到位,每10-20分钟巡视一次,观察输液速度,输液部位有无肿胀、外渗,并耐心询问、倾听患者的主诉。
4组织护理人员学习静脉用药相关知识:让护士了解药理知识和输液安全知识,发现外渗及时对症处理,减少损坏。
5提高护士责任心教育:在护理工作中,护士对患者的用药安全一定要有责任心,对高危药物的危害和严重性要高度警惕,严密观察穿刺部位的皮肤,怀疑外渗的通道要重新建立,不能姑息或报侥幸心理。
6拔针的方法:先揭去胶布,轻按穿刺点上方,拔出针头瞬间立即按压,使针头在没有压力情况下退出血管腔,可以减轻甚至去除了针刃对血管造成的机械性损伤。
二、输液外渗后的护理1进行生理盐水稀释:高危药物外渗后应立即停止该药物,在原针头处接一无菌注射器进行强力抽吸,将针头、输液管、外渗到皮下液体尽可能抽出,在沿静脉通路注入生理盐水5-10毫升后拔出针头,因生理盐水可稀释渗漏处局部组织药物浓度,以减少药物对局部组织刺激,减轻损伤。
2 封闭:(1)普鲁卡因局部封闭:其方法用1%普鲁卡因5-10毫升在药物外渗周围注射药物形成皮丘,然后用棉签轻按皮丘以利扩散和吸收。
此方法只限于普鲁卡因皮内试验阴性者使用。
(2)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封闭:疼痛剧烈者可用生理盐水5毫升加0.5%利多卡因5毫升,地塞米松5毫克皮下环形注射,可阻止药物与组织细胞相结合,减轻局部组织反应,减少渗出、水肿,改善红、肿、热、痛等症状。
药物外渗防治方案
概述
药物外渗是指药物在体外或者体内超出预期范围的扩散或漏出。
这可能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或者产生不良反应。
为了预防和控制药物
外渗,我们需要采取一些防治措施。
预防措施
1. 严格控制药物贮存环境,避免高温、潮湿等条件。
药物应存
放在干燥、阴凉的地方,避免直接阳光照射。
2. 检查药物包装是否完好,如有破损或变形应立即更换。
药物
包装完好可以有效防止药物外渗。
3. 使用药物时,注意按照正确剂量和使用方法进行。
过量使用
药物可能导致药物外渗。
4. 使用专业医疗器械和仪器进行药物的静脉注射、输液等操作,避免人为误操作导致药物外渗。
监测和处理
1. 定期监测药物外渗情况,包括观察药物包装是否渗漏、检查
患者是否有不良反应等。
2. 一旦发现药物外渗,应立即停止使用药物,并及时通知医疗专业人员。
3. 对于药物外渗引起的不良反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给予抗过敏药物等。
结论
药物外渗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都会产生影响。
通过严格的预防措施和监测处理,我们可以有效防止和控制药物外渗的发生,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和治疗效果。
化疗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化疗是治疗癌症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化疗过程中,化疗药物外渗是一种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化疗药物外渗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伤害,如局部组织坏死、溃疡,甚至影响肢体功能。
因此,制定一套完善的化疗药物外渗应急预案至关重要。
一、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措施1、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在进行化疗前,评估患者的血管情况,选择粗直、弹性好、回流顺畅的血管。
优先选择中心静脉置管(如 PICC 管、输液港等),如果使用外周静脉,尽量避免在关节、手背、足背等容易活动的部位穿刺。
2、提高穿刺技术由经验丰富的护士进行穿刺,确保一次性成功,避免反复穿刺损伤血管壁。
3、妥善固定针头使用透明敷贴或绷带妥善固定针头,防止针头移位或脱出。
4、正确输注化疗药物严格按照药物的浓度、速度要求进行输注,使用输液泵控制输液速度。
5、加强巡视在输注化疗药物过程中,护士应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疼痛等异常情况。
二、化疗药物外渗的识别1、观察患者症状患者可能会主诉穿刺部位疼痛、烧灼感、肿胀等不适。
2、查看局部体征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皮肤温度升高、硬结等表现。
3、对比两侧肢体如果怀疑外渗,可对比两侧肢体同一部位的情况,以判断是否存在异常。
三、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流程1、立即停止输液一旦发现化疗药物外渗,应立即停止输液,但不要拔除针头,以防止药物继续外渗。
2、回抽残留药液通过原针头尽量回抽残留的药液,减少药物的渗出量。
3、评估外渗情况评估外渗的范围、程度、局部皮肤的颜色、温度等情况,并记录下来。
4、局部封闭根据外渗药物的种类,选择合适的解毒剂进行局部封闭。
例如,对于蒽环类药物外渗,可使用地塞米松、利多卡因等进行封闭;对于长春碱类药物外渗,可使用透明质酸酶进行封闭。
5、冷敷或热敷根据药物的特性,选择冷敷或热敷。
一般来说,蒽环类药物外渗 24 小时内冷敷,24 小时后热敷;长春碱类药物外渗则应冷敷。
6、抬高患肢将外渗侧肢体抬高,高于心脏水平,以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措施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措施1 药物外渗的预防1.1 静脉的评估及选择:应有计划的合理使用静脉,对于长期输液者,一般由远端小静脉开始,常选择四肢末梢充盈,弹性好回流通畅,管腔较大,便于穿刺和观察的血管,当输注高浓度的药物或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应选择粗而直的血管穿刺,并交替使用静脉,切忌连续多次使用同一条血管,以保证其得以修复。
1.2 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力求一针见血,穿刺时避开关节,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好针头,对于小儿及昏迷等不合作患者可选用头皮针进行输液,局部肢体用夹板固定,加以观察。
1.3 注意药物浓度:对于浓度高和刺激性强的药物,尤其是化疗药物,输注前应先以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路,观察5-10min,确定静脉滴注通畅,无外渗后方可输注药物。
1.4 加强责任心,多巡视:在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多巡视病房,特别是危重患者,巡视时发现药物外渗,应及时处理,尽量减少药物对局部组织的损伤。
1.5 做好患者的宣教:输液前及时告知患者药物外渗后导致的后果,嘱咐患者输液侧肢体尽量减少活动,如果出现注射部位的疼痛,肿胀,及时向护理人员报告。
1.6 正确拔针和按压:输液完毕,关紧调节器,除去胶布,快速拔针,在针头拔出血管壁后再按压,用棉签沿血管方向按压针眼,直至不出血为止,一般时间为3-5min,有凝血机制障碍者要延长按压时间,切忌揉搓按压部位,减少局部淤血。
正确拔针和按压可避免损伤血管,防止再次输液时发生渗漏。
2 药物外渗的处理2.1 冷敷和热敷:根据药物的特性进行冷敷和热敷,冷敷可以抑制局部组织细胞活动,使神经末梢敏感性降低而疼痛,须在24小时内进行。
热敷可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运,减轻水肿,有利于组织的恢复,一般于24小时后采取热敷。
2.2 局部封闭:使用利多卡因100mg+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4ml沿外渗部边缘做局部封闭。
药物外渗的预防措施
药物外渗重在预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措施:
1、输注途径及部位:
(1)根据药物性质、输液量、输液时间、血管条件及基础疾病等,选择合适的输注方式。
当输注pHV5或pH>9、渗透压>60OmoSm/L的药物时,可能在24h内形成化学性静脉炎,该类药物严禁采用外周静脉通路输入,尽量选择中心静脉导管。
(2)经外周静脉输注时,输注部位首选前臂,手背次之,肘部内侧应尽量避免。
应避免反复、多次穿刺及在48h内同一侧静脉穿刺点下方重新穿刺。
(3)应尽可能避免在发生淋巴水肿的四肢和存在神经功能障碍的位置行静脉输液。
除了上腔静脉压迫症外,不应选择下肢静脉途径行静脉输液。
2、加强巡视评估:输液期间应加强巡视及评估,重视患者主诉,一旦发现药物外渗应立即停止输液,并采取相应措施。
输注高危药物及老年、危重、静脉循环差的患者,要挂上警示标识,每30min观察输液部位,做到班班有交班记录。
3、做好健康教育:向患者及陪护人员讲解静脉输液的注意事项,经外周静脉输液时减少肢体活动,输液部位出现肿胀、疼痛等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护士。
告知输注高危药物或出现药物外渗的危害,必要时签署知情同意书。
4、上报不良事件:建立药物外渗不良事件信息上报系统,便于客观、准确、实时的信息汇总及分析,实现智能提醒、自动收集及分析数据,以提供护理决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