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 格式:ppt
- 大小:286.00 KB
- 文档页数:19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团体标准
化疗药物外渗是指在注射化疗药物时,药物发生外渗现象,进入
周围组织或血管外的空间,导致药物浪费或引起局部反应。
为预防和
处理化疗药物外渗,可遵循以下团体标准:
1. 外渗预防:
- 注射前检查:在注射前仔细检查药物包装,确保无损坏或泄漏。
- 注射技巧:使用针头尺寸适当的注射器,并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
- 皮肤准备:彻底清洁注射部位,消毒后干燥。
- 缓慢注射:慢速注射药物,以减少压力和药物喷射的可能性。
- 定期更换注射器:避免使用老化的注射器,以减少泄漏的可能性。
2. 外渗处理:
- 停止注射:一旦发生外渗,立即停止注射药物。
- 保持镇静:对患者保持冷静和镇定,避免过度恐慌。
- 移动患者:根据外渗液体的性质和部位,相应移动患者的身体部位,使药物流出的部位最低点,避免药物扩散至更大范围。
- 抗毒性处理:根据药物的毒性,进行相应的抗毒性处理,如洗涤、冷敷、促进排除等。
- 调查报告:及时向医生报告外渗情况,并记录详细的病历信息。
3. 监测与随访:
- 监测:密切监测患者的局部反应、全身不良反应和病情变化。
- 随访:定期进行随访,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医护人员需要
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并严格执行相关操作规范,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和治疗效果。
药物外渗防治方案
概述
药物外渗是指药物在体外或者体内超出预期范围的扩散或漏出。
这可能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或者产生不良反应。
为了预防和控制药物
外渗,我们需要采取一些防治措施。
预防措施
1. 严格控制药物贮存环境,避免高温、潮湿等条件。
药物应存
放在干燥、阴凉的地方,避免直接阳光照射。
2. 检查药物包装是否完好,如有破损或变形应立即更换。
药物
包装完好可以有效防止药物外渗。
3. 使用药物时,注意按照正确剂量和使用方法进行。
过量使用
药物可能导致药物外渗。
4. 使用专业医疗器械和仪器进行药物的静脉注射、输液等操作,避免人为误操作导致药物外渗。
监测和处理
1. 定期监测药物外渗情况,包括观察药物包装是否渗漏、检查
患者是否有不良反应等。
2. 一旦发现药物外渗,应立即停止使用药物,并及时通知医疗专业人员。
3. 对于药物外渗引起的不良反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给予抗过敏药物等。
结论
药物外渗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都会产生影响。
通过严格的预防措施和监测处理,我们可以有效防止和控制药物外渗的发生,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和治疗效果。
一、应急预案概述药物外渗是指在药物输注过程中,由于输液管路、针头、注射部位等原因,导致药物进入周围组织而非正常血管通路。
药物外渗可能引起局部皮肤损伤、疼痛、感染等并发症,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功能障碍。
为有效预防和处理药物外渗,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应急预案内容1. 监测与预防(1)医护人员在输液过程中应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及注射部位情况,及时发现药物外渗的迹象。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确保输液管路、针头等物品的清洁与消毒。
(3)根据患者病情及药物性质,合理选择注射部位,尽量避免关节、神经等部位。
(4)对老年、肥胖、皮肤敏感等特殊人群,加强输液过程中的观察与护理。
2. 外渗发现与报告(1)一旦发现药物外渗,立即停止药物输注,并将患者情况报告值班医生及护士长。
(2)详细记录外渗药物的名称、剂量、时间、部位等信息,以便后续处理。
3. 处理措施(1)轻度外渗:采用局部湿热敷,注意观察皮肤颜色,防止烫伤。
湿热敷时间可根据药物性质和患者情况适当调整。
(2)血管收缩药外渗:使用0.5%的654-2局部湿敷;酚妥拉明10mg生理盐水10ml-15ml局部环封,以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3)阳离子药物(如钙剂、氯化钾)外渗:0.2%利多卡因10-15ml透明质酸酶2000u局部封闭,以促进药物扩散、稀释、吸收。
(4)强碱性药物外渗(如碳酸氢钠):局部湿热敷;维生素C或利多卡因10ml-15ml地塞米松5mg-10mg局部环封。
(5)高渗性药物外渗:局部冷敷,以减轻局部肿胀。
4. 观察与记录(1)持续观察外渗部位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关节活动、肢端血运等情况,并做好记录。
(2)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5. 心理疏导(1)安慰患者,减轻其紧张、焦虑情绪。
(2)向患者解释外渗原因及处理措施,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信心。
6. 教育与培训(1)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药物外渗预防与处理的培训。
(2)提高医护人员对药物外渗的认识,增强其预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