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呼吸衰竭鼻塞式持续正压通气的护理
- 格式:pdf
- 大小:175.19 KB
- 文档页数:2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护理1临床资料本组25例患儿,其中男17例,女8例;胎龄<37周6例,37~42周18例,>42周1例,平均(38.3±7.4)周;年龄1小时~19天,平均(77.5±58.3)小时;体重≤1 499 g 4例,1 500~3 999 g 19例,≥4 000 g 2例;原发病为新生儿吸入综合征9例、早产儿肺透明膜病Ⅰ~Ⅱ期6例、新生儿湿肺1例、早产儿反复呼吸暂停3例、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4例。
所有患儿均符合新生儿呼吸衰竭的诊断[1]。
2方法与结果2.1方法:所有患儿均采用E.M.E.infant flow ADVNCPAP呼吸机治疗,连接好呼吸机管道、遵医嘱预调参数后依据患儿不同体重选择适合的鼻塞并连接至患儿,病情好转后,依据血气逐渐下调压力及氧浓度。
若CPAP≥6 cmH2O、FiO2≥60%,病情不能改善,则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
2.2结果:25例患儿经NCPAP治疗后痊愈22例,放弃治疗1例,改为气管插管机械通气2例,治愈率88%。
3护理3.1监测生命体征:所有患儿均置远红外线辐射床,连续监测心率、呼吸、经皮血氧饱和度、体温,并每2小时记录1次,记录24小时出入量。
观察患儿是否安静,皮肤有无青紫、水肿、硬肿,末梢循环是否良好,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对应处理。
3.2气道的管理:根据病情需要每2~4小时进行1次口咽部及鼻腔吸痰,吸痰前要翻身、拍背以达彻底吸痰的目的,吸痰时可用复苏囊正压给氧。
3.3保证CPAP压力:调整好患儿体位,置肩垫,避免气道屈曲,连接好CPAP 装置,依据不同体重及鼻孔大小,选择合适的鼻塞,保证鼻塞与鼻孔紧密连接不漏气,每2小时检查1次鼻孔,并调整系带松紧、涂红霉素软膏以防鼻塞固定过紧压迫局部引起鼻黏膜、鼻中隔组织坏死,若患儿有哭闹,予安慰奶头吸吮,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镇静剂。
3.4预防腹胀:NCPAP时,为防止空气进入胃内引起腹胀,使膈肌上升影响呼吸,予常规置胃管进行胃肠减压。
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在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应用及护理蔡容燕;吴少皎;李淑妮【摘要】目的:对比常频机械通气和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配合护理干预在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NICU)收治的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6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29例。
观察组予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配合护理干预,对照组患儿给予常频机械通气配合护理干预。
观察对治疗前以及治疗后2d内X线胸片检查并评分、观察患儿3d存活率、2组血气分析指标、呼吸机相关肺炎、上机时间、肺出血的发生率。
结果2组患儿用药前及用药后2 d内后X线胸片评分均呈逐渐下降趋势( P <0-.05),观察组于治疗后24 h下降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患儿3 d内存活率:观察组患儿存活率93.5%,高于对照组82.76%( P >0.05)。
上机之后治疗组的PCO2小于对照组( P >0.05),PO2大于对照组( P <0.05),pH值小于对照组( P <0.05);观察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肺出血发生率以及上机时间均小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常频机械通气和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配合护理干预均可有效的治疗新生儿的呼吸衰竭,减少呼吸道的出现相关性肺炎的发生,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配合护理干预的短期疗效更佳。
【期刊名称】《河北医药》【年(卷),期】2016(038)019【总页数】4页(P3029-3032)【关键词】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新生儿呼吸衰竭;常频机械通气;护理【作者】蔡容燕;吴少皎;李淑妮【作者单位】570311 海口市,海南省人民医院;570311 海口市,海南省人民医院;570311 海口市,海南省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72呼吸衰竭是指由呼吸器官的病变、呼吸中枢引起的肺部气体交换异常,引起机体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一种呼吸性的生理功能障碍综合征。
新生儿呼吸衰竭经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与护理观察探讨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衰竭时给予其实施经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的护理措施。
方法:选取本院在近期内收治的37例呼吸衰竭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并给予其实施经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观察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及探讨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
结果:本组患儿在经过治疗后,其PaCO2数值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P<0.05);pH及PaO2数值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
结论:临床面对呼吸衰竭的新生儿时,给予其实施经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并配合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是可以显著改善患儿的呼吸及提高患儿的存活率的,值得推广应用。
标签:呼吸衰竭;新生儿;气道正压通气呼吸衰竭是早产儿较为常见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若临床救治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则可造成患儿的脑损伤,导致患儿发生脑瘫,严重者可导致患儿死亡。
经鼻塞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被首次应用于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该种方法运用到临床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上,且该种治疗形式目前已成为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最为有效的一种措施[1]。
此次,笔者对本院近期内收治的37例呼吸衰竭新生儿实施了经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08年3月-2010年3月收治的37例呼吸衰竭的新生儿作为研究的对象,所有入选患儿中男21例,女16例,平均胎龄32.7周,平均体重2.23 kg。
所有入选患儿均伴有严重的缺氧症状,同时患儿皮肤伴有不同程度的青紫症状及呼吸困难现象。
患儿原发病情况:其中肺透明膜病4例,感染性肺炎6例,反复性呼吸暂停10例,胎粪吸入综合症13例。
1.2 方法安置患儿于暖箱内,并给予其实施适当的营养支持治疗、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治疗及其他脏器的保护治疗,同时根据患儿的头围为患儿选取合适的固定帽,并选取合适的鼻塞。
鼻塞置入应注意要先完全清洁鼻腔,之后再用选取的合适鼻塞完全填满患儿的鼻孔。
鼻塞式无创正压机械通气在新生儿监护室的应用及护理我科采用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呼吸治疗仪治疗婴幼儿急性呼吸衰竭等,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7年1月~2008年2月我科新生儿监护室(PICU)应用鼻塞式CPAP仪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等患儿23例,其中男15例,女8例,年龄30天~1岁,根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分会制定的小儿危重病评分标准进行危重度评分,分值70~90分,平均80分,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衰竭及充血性心力衰竭14例,喘息性支气管炎重度发作1例,重症毛细支气管炎合并急性呼吸衰竭3例,肺炎合并先天性心脏病5例。
主要临床表现为改良鼻导管吸氧下(氧流量2~3升/分)患儿神志清楚,但仍有呼吸急促(45~70次/分),呼吸困难,吸气性凹陷,口唇紫绀,经皮氧饱和度(SpO2)90%,治疗期间均未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并发症。
3 护理管理3.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观察患儿生命体征,持续心电、血压、呼吸、SpO2的监测,注意患儿的神志、末梢循环、呼吸困难及缺氧状况等有无改善,并及时做好护理记录。
根据血气分析及患儿情况适当调整参数。
3.2 加强呼吸道管理:适时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极为重要的一环,吸痰时结合翻身、拍背等,有助于痰液的排出。
保证气道的湿化,充分利用加温湿化器,及时添加无菌蒸馏水,将蒸馏水加热产生接近于体温并含有近饱和水蒸气的吸入气,保护气道黏膜,减少机体耗氧量。
但应注意湿化温度不宜过高,一般35~36 ℃,相对湿度50%~65%,以免损伤呼吸道黏膜。
痰液过于粘稠者或咳嗽气喘明显时,及时进行雾化吸入或气泵吸入等化痰止咳平喘治疗后再吸痰,并加强鼻部护理,使患儿感觉舒适,以增强无创通气的效果。
3.3 加强院内感染管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定时更换消毒呼吸机管道,冷凝水收集管置于管路最低位置,及时清理冷凝管及各管道内的积水,防止逆流。
湿化罐内蒸馏水及时添加,每日更换。
鼻塞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观察及护理目的观察鼻塞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效果及总结护理要点。
方法将66例NRDS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对照组予头罩吸氧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鼻塞持续正压通气治疗,观察二组肺氧合功能的改变。
对两组患儿住院天数、用氧天数和吸入氧体积分数(FiO2)进行比较。
结果观察组经鼻塞持续正压通气治疗后Pa(O2)和动脉血氧分压/肺泡氧分压比值[a/Ap(O2)]较对照组明显增高,而氧合指数(Oi)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住院天数、用氧天数和吸入氧体积分数(FiO2)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鼻塞持续正压通气能明显改善NRDS新生儿的氧合功能,能迅速纠正患儿低氧血症,快速改善患儿症状,缩短用氧时间和住院天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儿的存活率。
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规范操作,做好患儿的日常护理,提高治疗效率。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for treatment of 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and summarize key points of nursing care. Methods 66 neonates with NRD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hood oxygen and routine therapy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treatment on the basis of routine therapy to observe the changes in pulmonary oxygenation function of the two groups. The hospital stay,duration of oxygen inhalation and fraction of inspiration O2(FiO2)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treatment,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Pa(O2)and arterial blood oxygen partial pressure/alveolar oxygen partial pressure ratio [(a/Ap(O2)],but significantly lower oxygenation index(Oi)than the control group,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shorter hospital stay,shorter duration of oxygen inhalation and lower fraction of inspiration O2(FiO2)than the control group,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can obviously improve the oxygenation function of NRDS neonates,quickly correct hypoxemia,improve symptoms,shorten duration of oxygen inhalation and hospital stay,reduce complications and improve survival rate. Nursing staff should strictly implement standard operation,provide good daily care and improve treatment efficiency.[Key words] Nasa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eonate;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Efficacy;Care新生兒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发生在早产儿、过期产儿及体重太轻的婴儿身上,胎龄越小,发病率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