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的思维与言语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11.67 MB
- 文档页数:61
大班幼儿的语言发展与创新思维的关系幼儿的语言发展和创新思维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社会交往和思维表达的重要工具,而创新思维则是在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时所必需的能力。
对于大班幼儿来说,语言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其发展的重要方面,下面我们将探讨幼儿的语言发展和创新思维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培养策略。
首先,语言能力是创新思维的基础。
在学习和生活中,幼儿需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交流和理解别人的意见。
如果幼儿的语言能力较差,那么他们在思维和表达上就会受限,影响到创新思维的发展。
因此,幼儿的语言发展需要得到重视和培养,包括语言能力的听、说、读、写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其次,语言能力对创新思维的启发和激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语言是启迪思维的火种,通过语言的表达、思想交流和分享,幼儿可以得到新的信息、知识和思维方式,激发创新思维的动力。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启蒙的教学方法和材料,积极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发展逻辑思维和观察力,提高幼儿的创新思维水平。
此外,语言能力的培养可以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通过语言的表达和交流,幼儿可以更清晰地思考问题、分析情况、解决困难,培养自信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幼儿园教育中,可以通过鼓励幼儿多表达、多交流、多思考的方式,培养幼儿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最后,语言能力的发展也需要创新思维的支持和引导。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性的问题、实践活动和团体合作,培养和引导幼儿的创新思维,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语言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创意教学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促进幼儿的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课程代码:12340)第八章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言语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第二节学前儿童言语获得的理论第三节学前儿童言语获得的发生、发展趋势及阶段第四节学前儿童言语内容的发展第五节学前儿童言语形式的发展第一节言语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言语指的是个体使用语言的过程,是理解他人和自身运用语言的过程。
言语和语言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言语主要包括两个过程:其一,感知和理解过程,也就是对言语的接受,比如听、看和听懂、看懂等;其二,发出语言,也就是说、写。
一、交际功能言语是儿童与他人交往的主要途径。
在言语发生的准备阶段,儿童主要依靠肢体动作、手势及表情等“肢体语言”与他人交流。
进人幼儿期,即3-6岁,儿童的连贯性言语、陈述性言语开始逐渐发展。
二、概括功能言语的概括功能对儿童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言语的概括功能有如下五个作用:(1)儿童能够用词表达所感知的事物及其特性,如此一来,感知便成为可理解的事物,进而使儿童更易认识事物的特性。
(2) 能够帮助儿童慨括同类事物的属性,从而使其了解、认识到事物的共同特征。
(3)便于儿童对事物间的特征进行比较,从而帮助其认识事物间的差别。
(4)有助于儿童区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从属特征。
(5)帮助儿童根据已知事物的特征了解和认识未知的同类事物。
三、调节功能言语对儿童的心理话动和行为有调节功能,儿童的心理调节功能因此逐渐形成。
第二节学前儿童言语获得的理论一、环境论(一)模仿说模仿说因其模仿程度的不同分为机械模仿和选择性模仿。
机械模仿说由奥尔波特提出,流行于20世纪20-50 年代,它强调幼儿学习语言是对成人的简单翻版,幼儿在这一过程中完全是机械被动的接受者。
选择性模仿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幼儿言语获得的原因。
(二)强化说强化说的代表人物是斯金纳。
强化说强调提供正确的语言范式和强化对幼儿言语获得的积极作用。
环境论认为,人类语言的发展是一系外刺激反应的连锁和结合。
项目五幼儿的思维和言语【3万字】【基础理论】任务一幼儿的思维发展的主要特征任务二幼儿的思维培养任务三幼儿言语发展的主要特征任务四幼儿的言语培养【操作指南】一学前儿童思维和言语的测量与评估二促进学前儿童思维和言语发展的活动方案【思考与练习】【实践与探究】【案例】【基础理论】本章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思维、言语的概念和种类2.掌握幼儿思维和言语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技能及素质目标:1 能运用有效策略促进幼儿思维和言语的发展2.学会分析幼儿思维和言语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及测评幼儿思维和言语发展的状况。
3. 能初步促进幼儿思维和言语发展的活动方案。
案例导入:多多今年三岁了,下午从幼儿园放学回到家,一进门,闻到厨房里飘出香喷喷的饭菜香味,就知道妈妈已经回家并把饭做好了。
多多睡觉前听完妈妈讲故事,想要吃个苹果,妈妈就说:不要吃啦,苹果都睡啦。
多多说:“不会的,小苹果可能睡了,大苹果肯定没有睡。
因为他觉得大苹果是小苹果的妈妈,妈妈不会睡得那么早。
”上述情景中多多并没有看到妈妈,也没有看到她做饭,只是运用头脑里已经有的知识经验(家里总是由妈妈做饭)对直接输入的感觉信息(饭菜香味)进行了加工、处理,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做出推理和判断,这个过程就是思维。
从多多要苹果中,我们可以看出,和成人相比,幼儿对词义的掌握还不够丰富和深刻,跟成人的理解有很大的却别,显得幼稚,肤浅,更谈不上很好的运用。
那么幼儿的思维和语言有哪些特征?如何来培养幼儿的思维和语言?本章中我们将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任务一幼儿的思维发展的主要特征一思维概述(一)思维的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
思维是借助言语、表象或动作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认识过程。
当我们碰到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会“想一想”或“考虑一下”,当幼儿发现问题时会提出并思考“是什么”或“为什么”,都是思维的表现。
思维同感知觉一样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第六章学前儿童的言语和思维复习题一、名词解释言语:是个体借助语言传递信息、进行交际的过程。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直觉行动思维:是依靠感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进行的思维。
形象思维:是运用已有的直观形象(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
抽象思维:也称逻辑思维。
是指运用语言符号形成的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已解决问题得思维过程。
比较:是在头脑中把各种事物加以对比,并确定它们之间异同的过程。
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出一些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舍弃其非本质属性的过程。
概括:是在头脑中把从同类事物中抽取出来的共同本质属性结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其它事物的思维过程。
具体化:是把抽象和概括出来的一半认识应用到具体的、特殊的事物上去的过程。
概念:是人脑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
判断:是肯定和否定某种东西的存在或指明某种事物是否具有性质的思维形式。
推理:是从已知的判断(前提)推测判断(结论)的思维形式。
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二、填空1、言语的作用有言语的符号固着功能、言语的概括功能和言语的交流功能。
2、掌握言语之后,儿童的心理机能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新质的意识系统,具体体现为:高级心理机能开始形成,低级心理机能得到改造,意识和自我意识产生,个性开始萌芽。
3、言语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
外部言语又分为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两种。
4、思维的特性包括:间接性、概括性和社会性。
5、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可将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6、思维的基本过程是分析和综合。
7、思维的基本形式有:概念、判断和推理。
8、创造性思维过程包括准备、酝酿、阐明和证实四个阶段。
9、判断儿童思维发生的指标有概括性、间接性和解决问题。
10、一岁半到两岁是儿童思维的发生期。
思维的发生,意味着儿童的认识过程完全形成了,但儿童最早的思维却不是依靠于语言,而是依靠动作来进行的。
11、一般都认为,学前儿童概括能力的发展可分为三种水平:动作水平的概括、形象水平的概括和抽象水平的概括,它们分别与三种思维方式相对应。
学前儿童的言语和思维
是指3~6岁左右的孩子,他们正处于语言发展和思维形成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的语言和思维能力在日渐成熟,这对他们的将来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
言语的发展是指孩子们的语言能力的逐步提高。
在3岁左右,孩子们开始对身边的事物产生固定的兴趣,并能口头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意愿。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会逐渐增强,例如,他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开始使用更加复杂和多样的语言结构。
其次,思维的发展是指孩子们的解决问题和思考能力的逐渐提高。
在3岁左右,孩子们对事物的认知主要依赖于感官经验,而在6岁左右,孩子们的认知逐渐由感官向抽象概念转化。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思考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为什么天上会有云彩?”和“为什么叶子是绿色的?”,并且可以逐渐学习使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解决问题。
那么,能力如何培养呢?首先,父母和老师应该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他们可以与孩子进行交流,讲故事,唱歌等等,以提高孩子的听说能力,并且帮助孩子学会使用简单并且清
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需求。
其次,家长和老师应该多向孩子提问,让孩子思考问题并回答问题。
在解答孩子的问题的过程中,家长和老师可以和孩子讨论相关的认知知识,并且引导孩子学习使用逻辑推理和抽象概念,以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
总之,是他们日后学习和生活的基础。
孩子的语言和思维能力的提高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引导和帮助,并且也需要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实践和学习。
希望家长和老师可以更加关注孩子的言语和思维发展,并且通过合理的教育和指导,让孩子们在言语和思维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学前儿童认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感知觉言语的关系学前儿童的认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感知觉和言语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这些能力在学前阶段的儿童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他们的学习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下面将对这些关系进行详细探讨。
一、学前儿童的认知与注意1. 认知能力是指个体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理解和思考的能力。
在学前阶段,儿童的认知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他们开始能够理解简单的概念和逻辑关系,并且能够运用这些认知来解决问题。
2. 注意是认知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指个体在感知、思考和行动过程中选择性地集中精力于某一特定对象或任务上。
学前儿童往往具有较短的注意持续时间和较低的抑制干扰能力,因此需要通过适当的训练来提高他们的注意力水平。
二、学前儿童的记忆与想象1. 记忆是指个体对过去经历或学习到的信息进行存储和再现的能力。
学前儿童的记忆能力较弱,他们常常会忘记一些已经学过的知识或经历过的事情。
在学前教育中,我们需要通过多次重复和巩固来帮助他们巩固记忆。
2. 想象是指个体在脑海中形成和再现客观事物或场景的能力。
学前儿童的想象能力正在发展中,他们可以通过想象来构建新的概念和解决问题。
在学前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启发性问题和创造性活动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三、学前儿童的思维与感知觉1. 思维是指个体对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和推理的过程。
在学前阶段,儿童开始具备一定程度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进行简单的分类、比较和推理。
通过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解决问题。
2. 感知觉是个体对外界刺激进行感知和认知的过程。
学前儿童对于感官刺激非常敏感,他们通过感官器官获取信息,并将其传递给大脑进行加工和理解。
提供丰富的感官刺激和体验对于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非常重要。
四、学前儿童的言语与认知1. 言语是个体用来表达思想和交流的工具。
在学前阶段,儿童的言语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他们可以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并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第八章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第一节学前儿童语言的发生和发展阶段一、前言语阶段(0---1岁):儿童在真正掌握言语之前,有一个准备阶段,称为前言语阶段,或称言语发生的准备阶段。
(一)言语发生的准备表现在两个方面1.说出词的准备:包括发出语音和说出最初的词。
2.理解词的准备:包括语音辨别和对语词的理解。
(二)前言语阶段的三个小阶段1.简单发音阶段(0---3个月)2.连续音节阶段(4---8个月)3.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二、言语发生阶段:1---3岁是言语发生的阶段。
(一)言语发生的标志言语发生的四个具体指标1、用嘴不严格的标准衡量,初步理解词的意义;2、持续的、自发的使用一些词,而且这些词是成人语言中的词,而不是自己造的词。
3、词带有概括的意义,而不是只代表某一事物。
比如“妈妈”不是只代表自己的妈妈,还代表其他小朋友的妈妈。
4、掌握10个词左右。
(二)言语发生的两个小阶段1.理解言语迅速发展阶段(1---1。
5岁):在这一阶段,儿童理解的语言大量增加,但说出的词语很少,甚至出现一个短暂的相对停顿或沉默期,这时,儿童只用点头、摇头或手势示意。
2.积极说话发展阶段(1。
5-----2、3岁):儿童似乎突然开口,说话的积极性很高,语词大量增加,语句的掌握也大量发展。
三.基本掌握口语阶段(3---6、7岁):3岁到入学前,是儿童基本掌握口语的阶段,儿童在语音、词汇、语法和语言表达等方面都有迅速的发展,这些在后面的内容中介绍。
第二节学前儿童语音、词汇、句子的发展一、语音的发展(一)语音发展的顺序1、各民族儿童语音的发展有共同的普遍的规律:世界上2500多种语言,各种语音的发展服从一定的普遍规律,即由中等程度差别的音向两端发展。
就是说,成对的音是由中间的音发展而成的。
教孩子学发音时,不必急于要求他很快就能准确发出某个音,开始学的一段时间,发音不准确是正常现象。
2、语音发展的扩展和收缩趋势:起初是扩展的趋势,3—4岁的儿童无论学习世界哪个民族语言的发音,都很容易学会;此后学习语音的趋势逐渐收缩,年龄越大,学习第二语言的语音,更多受第一语言语音的干扰,常常带有口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