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研究报告
- 格式:ppt
- 大小:491.00 KB
- 文档页数:43
简述学前儿童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学前儿童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 吼叫期(0-6个月):在这个阶段,婴儿主要通过吼叫、啼哭和咿呀声与人交流。
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声音可以引起他人的注意,并开始尝试模仿大人的语音。
2. 单词期(6-12个月):在这个阶段,婴儿开始发出简单的单词,例如“妈妈”、“爸爸”等。
他们能够与人建立起一定的语言联系,并能够使用简单的词汇进行基本的沟通。
3. 早期语句期(1-2岁):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组成简单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例如“我要喝水”、“我不喜欢”等。
他们开始学习并使用更多的词汇和语法结构。
4. 增长期(2-3岁):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词汇量迅速增加,并能够用较完整的句子进行表达。
他们开始学习并使用更复杂的语法结构,并能够描述事物的属性、动作和位置关系。
5. 发展期(3-4岁):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语言能力进一步发展,他们能够运用丰富的词汇和语法规则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他们开始学习并使用复杂的句子结构和故事情节。
6. 成熟期(4-5岁):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趋于成熟。
他们能够流利地用正确的语法和词汇表达自己的意思,并能够理解和运用更抽象和复杂的语言概念。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孩子的语言发展速度和能力都存在个体差异。
有些孩子可能在某些方面有较好的表达能力,而在其他方面可能稍有滞后。
家庭和教育环境的刺激和支持对于促进学前儿童的言语表达能力发展至关重要。
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与孩子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和互动,以及鼓励和赞美孩子的语言努力,都是促进其言语表达能力发展的有效方法。
第九章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第一节 言语概述教学案例案例一:言语的符号固着功能人们的言语中的每个字词都代表着特定的事物。
例如“熊猫”、“苹果”等都对是生活中事物的称呼。
当我们说出这些词时都能理解它相对应的事物。
分析:这是因为这些符号指代的事物都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确定下来的,言语的具有符号固着功能,。
社会中人们才能够达到交流的目的案例二:游戏言语儿童的游戏的过程中,一边做游戏动作,一边说话,用语言补充和丰富自己的行动。
例如,在用材料制作成枪或大炮时,会指着天空说:“嘭嘭,打死咯。
”分析:儿童的内部言语还是处于低水平的,往往是自言自语的,这个过程是由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的转化的一种过渡形式。
游戏言语是儿童自言自语的两种形式之一,具有自觉的分析综合和自我调节的机能。
第九章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言语教学案例案例一:帽帽和嘀嘀1~1.5岁阶段的孩子喜欢说重叠的字音。
如兔兔、衣衣、车车、饭饭等,而不是说“兔子”、“衣服”、“汽车”、“吃饭”。
还喜欢用象声词代表物体的名称,如把汽车叫做“嘀嘀”,把小狗叫做“汪汪”。
分析:1~1.5岁,儿童理解言语的能力发展很快,在此基础上,开始主动说出一些词。
但是由于此阶段儿童的大脑发育尚不成熟,发音器官还缺乏锻炼,这个时期婴儿往往只发单个的、重叠的音。
重复前一个音,属同一音节、同一声调,不用费力,容易发出。
如果发出不同的二三个音节,发音器官的部位(舌、唇等)就要变化动作,这还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案例二:“看到解放军了”一个3岁的孩子向别人讲自己昨天晚上做的事时说:“看到解放军了,在电影上,打战,太勇敢了。
妈妈带我去的,还有爸爸。
”讲的时候好像别人已经了解他要讲的内容似的,一边讲,一边作出一些手势和表情。
分析:幼儿初期,儿童的言语仍然具有3岁前儿童言语的特点,他们的言语基本上都是情境性言语。
虽然能够独自向别人讲述一些事情,但句子很不完整,常常没头没尾,让听的人感到莫名其妙情境性言语只有在结合具体情境时,才能使听者理解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而且往往还需要说话人运用一定的表情和手势作为自己言语活动的辅助手段。
主题8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一、简答与论述1. 简述学前儿童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1)从对话言语逐渐过渡到独白言语。
幼儿语言最初是对话式的,只有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才能进行。
随着独立性的发展,独白言语就逐渐发展起来了。
3~4 岁的幼儿独白言语刚刚开始形成,发展水平很低,只能不太流畅地表达生活中的事物,在表达中还会以很多无用的词汇来缓解表达的困难;5~6 的幼儿不但能够系统地进行叙述,而且还能大胆、自然、生动地进行描述。
(2)从情境性言语过渡到连贯性言语。
3 岁前幼儿言语基本上都是情境性言语。
幼儿在表述时需添加表情、手势等作为言语活动的辅助手段,且其表述只有在结合具体情境时,才能使听者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其情境性言语的比例逐渐下降,连贯性言语的比例逐渐上升,表现为逻辑性逐渐提高,主题逐渐明确,层次逐渐清晰。
2. 简述学前儿童掌握书面言语的准备性发展特征。
书面言语产生的基础是口头言语,幼儿在3~6 岁时的言语发展已为其书面言语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①掌握口语词汇;②掌握语音;③掌握基本语法和口语表达力;④幼儿图形知觉的发展3. 结合实际谈谈怎样才能促进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1)提高幼儿倾听的能力:①要树立良好的倾听榜样;②利用游戏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③讨论评价法(2)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①创设良好的说话氛围,使幼儿愿意表达;②加强对幼儿言语的训练,使幼儿可以表达;③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使幼儿善于表达。
(3)提高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①为幼儿提供适合年龄特点的读物;②使用正确的方法指导幼儿阅读,培养相关的阅读能力。
二、材料分析幼儿言语对其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调节,最初受成人语言的影响,之后会逐渐用自己的言语活动进行自我调节。
进行自我调节时,最先使用的是出声的言语,即自言自语,这是介于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之间的过渡形式言语。
过渡形式的自言自语可以分为游戏言语和问题言语。
①游戏言语比较完整、详细,有丰富的情感和表现力。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总结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总结总结第一章名词解释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是研究儿童语言发生发展的现象、规律及其训练和教育的一门科学,是学前教育师范院校培训教师的一门应用性科目。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狭义:狭义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只把36岁儿童掌握母语口语的过程,特别是把36岁儿童早期掌握母语的听说训练和教育作为主要研究的对象,对36岁儿童加强口语听说训练。
广义:把06岁学前儿童的所有语言获得的和学习现象、规律以及训练与教育作为主要研究的对象,对06岁儿童应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
判断一个教育机构(如幼儿园、中小学)是否实施了双语教育的唯一的标准是:该教育机构中教师使用的语言是否是两种民族语言。
学前儿童语言的研究价值:1.语言学价值2.心理学价值3.教育学价值4.文化学价值调查法一般可分为四种类型:1.现状调查2.关系调查3.发展变化调查4.原因调查第二章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语言不是自发产生的。
(例如:双胞胎)第三章发生在2---12岁之间,这是语音定型的年龄,也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期,也是大脑半球侧化期。
语言的消亡主要是由于使用上的退化,即语言功能的削弱而造成的。
第五章简答题;学前儿童语言学习的特点:1.语言学习是儿童语言主动建构的过程2.语言学习是儿童语言个性化的过程3.语言学习是儿童语言综合化的过程4.语言学习是儿童语言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过程儿童在语言方面的模仿大致有四种方式:p80(看书上的例子)即时的、完全模仿即时的、不完全模仿延缓模仿创造性模仿第六章儿童语言发展的交叉的三个阶段:01岁是婴儿言语发生的准备阶段,又称为前言语阶段12岁是婴儿开始进入正式的学说话阶段,又称为言语发生阶段23岁是婴儿基本掌握口语阶段这一阶段将持续到入学前。
与成人面对面进行“交谈”时,婴儿会产生交际倾向(03个月)摸脸游戏(03个月)连续音阶段儿童语言的发展和教育(48个月)与成人交往中出现学习交际“规则”的雏形(48个月)研究表明,婴儿大约从9个月开始真正理解成人的语言。
学前儿童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学前儿童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一、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1)从外部言语到内部言语。
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体现了一个从外到内的过程,即从对话言语发展到独白言语,后又从独白言语经过渡言语产生内部言语。
讲述能力的发展是幼儿独白言语能力发展的重要体现. 大约4岁左右,幼儿开始出现过渡言语。
过渡言语的进一步发展便产生了内部言语。
内部言语与思维联系密切,主要执行自觉分析、综合和自我调节的机能,同人的意识的产生有着直接的联系。
(2)从情景性言语到连贯性言语的发展。
情景性言语往往与特定的场景相关,说话者事先不会有意识地进行计划,往往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3岁以前的幼儿说话常常是情景性的,表现为说话断断续续的,缺乏连贯性、条理性和逻辑性。
到了6~7岁时,幼儿才能比较连贯地进行叙述,但叙述能力的发展还是不完善的。
言语连贯性的发展往往是思维逻辑性的一个重要标志。
幼儿口语表达的逻辑性较差,表明其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状况较低。
二、言语表达技能的发展(1)说话技能的发展。
幼儿在前言语阶段,就已经能用手势进行交流。
到了2岁末,幼儿的沟通技能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2)听话技能的发展。
幼儿在幼儿期所获得的听话技能是十分有限的,他们对话语中讽刺意图的理解力,以及对诚实话和讽刺话、嘻嘻话和侮辱性话的辨别能力相当迟才会出现。
这表现在他们常把成人的反话当做正面话理解。
例如幼儿擅自过马路时,妈妈说“你再往前走走看”,他就真的往前走,并没意识到此种情形中他是不应该再往前走的。
4岁幼儿对听者困惑的眼光或“我不懂”等形式的反馈不像7岁时那样敏感。
尽管如此,幼儿的还是具备了一定的听话能力。
(3)元沟通技能的发展。
元沟通技能,即幼儿对自己沟通技能的认识。
元沟通技能发展得比较晚,年幼的幼儿尚不能觉知别人所传达的消息。
元沟通技能会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得到提高。
1 / 1。
学前⼉童⾔语的发展学前⼉童⾔语的发展 语⾔的发展可以表现在三个⽅⾯:语⾔形式、语⾔内容以及语⾔运⽤能⼒的发展上。
⼀、学前⼉童语⾔形式的发展 ⼀、学前⼉童语⾔形式的发展 语⾔形式是指⼉童语⾔中的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和系列规则。
⼉童对语⾔形式的获得包括对语⾳和语法的获得。
(⼀)语⾳的发展 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 1.逐渐掌握了本族语⾔的全部语⾳ 1~1.5岁的⼉童开始发出第⼀个类似成⼈说话时⽤词的⾳,到6岁时,⼉童已经能够辨别绝⼤部分母语中的发⾳,也基本上能发准母语的绝⼤部分语⾳。
3~4岁是⼉童语⾳发展的飞跃阶段, 4岁的⼉童基本上能掌握本民族全部语⾳。
⼉童学习语⾳的过程,先后有两种不同的趋势。
起初是扩展的趋势。
婴⼉从不会发出⾳节清晰的语⾳,到能够学会越来越多的语⾳,是处于语⾳扩展的阶段。
3~4岁内的⼉童,相当容易学会世界各民族语⾔的发⾳,所以有⼈称这个年龄段的⼉童为“国际公民”。
⼉童掌握母语(包括⽅⾔)的语⾳后,再学习新的语⾳时,出现了困难,年龄越⼤,学习第⼆语⾔的语⾳,更多受第⼀语⾔语⾳的⼲扰。
这个时期就处于语⾳的收缩阶段。
研究发现,幼⼉发⾳的错误,⼤多数发⽣在辅⾳,⽽且集中在zh、ch、sh,z,c,s,l等⾳。
幼⼉发⾳错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 (1)⽣理上的原因。
3~4岁幼⼉由于⽣理上不够成熟,不能恰当的⽀配发⾳器官。
困难在于不善于掌握发⾳部位和发⾳⽅法。
幼⼉发出元⾳错误较少,错误往往在辅⾳。
这是因为辅⾳要依靠唇、齿、⾆等运动的细微分化。
3~4岁幼⼉由于唇和⾆的运动不够有⼒,下颚不够灵活,因⽽发出辅⾳时往往不能作出明显的分化。
(2)语⾔环境。
幼⼉之所以不能正确掌握发⾳部位和发⾳⽅法,除了受⽣理成熟的影响外,还有其他原因。
语⾔环境是影响幼⼉正确发⾳的重要因素。
⽅⾔对4岁以上幼⼉发⾳的影响更为突出。
调查说明,城乡幼⼉发⾳的正确率有较⼤差异。
这种差异在3岁时不显著,4~5岁差异较⼤,是环境,特别是教学条件影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