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分享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1.91 MB
- 文档页数:22
双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体会【摘要】目的:探究双抗血小板治疗用于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5年11月间在本院就诊的急性脑梗塞患者76例进行分组对照组观察,按照随机双盲发原则将其分成双抗组和单抗组,各38例,单抗组单纯采用阿司匹林治疗,双抗阻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比观察临床治疗效果,并观察患者NIHSS(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以及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双抗阻(94.74%)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单抗组(81.58%),统计学分析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双抗阻NIHSS评分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单抗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药物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抗治疗不仅能够提高临床有效率,改善NIHSS评分,还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值得应用。
【关键词】急性脑梗塞;阿司匹林;双抗血小板;治疗效果急性脑血管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以及死亡率均较高,调查显示,年龄在65岁以上的患者发病率高达720/10万,其中50%-70%患者为急性脑梗塞。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带动下,本病的发病率有所下降,但其致残率以及复发仍居高不下,已经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并且给患者的身心造成严重影响,同时还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所以寻找疗效好、适应症广、安全性高以及价格低廉的药物是临床医生以及患者关心的重点[1]。
临床用于抗血小板的药物种类较多,本次研究主要研究双抗血小板治疗用于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治疗效果。
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1月至2015年11月间在本院就诊的急性脑梗塞患者76例进行分组对照组观察,按照随机双盲发原则将其分成双抗组和单抗组,其中,双抗阻:病例数38,男20例,女18例,年龄35—74岁不等,平均(53.69±7.12)岁,单抗组:病例数38,男21例,女17例,年龄39—77岁不等,平均(54.69±6.94)岁。
1例心梗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致消化道出血分析摘要通过1例心肌梗死(心梗)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后引起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分析,提醒临床医生或药师警惕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消化道出血风险,特别应注意特殊人群中使用的安全性,尽量避免因药物治疗导致相关损害的发生。
关键词心肌梗死;双联抗血小板;消化道出血抗血小板治疗对血栓栓塞性疾病一级和二级预防的益处得到临床的一致认可,小剂量阿司匹林单独或联合氯吡格雷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然而,抗血小板治疗致消化道损伤甚至出血风险增加也成为临床治疗中困扰,如何避免已成为临床医生急需解决的难题。
通过对本例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后发生消化道出血的学习,进一步了解了抗血小板治疗引起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及相关风险,提醒临床警惕此类不良反应;临床药师可结合药物本身特点及具体病情,提醒医生合理使用,指导患者正确服用,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现将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病例患者男,76岁,无诱因反复出现胸痛,呈闷痛、压痛,活动加重,休息减轻,持续数分钟,可自行缓解。
时有胸闷、咳嗽,咳少许白色黏痰,无发热、心悸,无黑蒙、晕厥,无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无咳粉红色泡沫痰,于2015年5月15日入心内科治疗。
既往高血压病史20余年,糖尿病10余年,均自服药物控制,10年前行心脏搭桥术,安装冠状动脉支架1年;入院诊断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Ⅲ级、2型糖尿病,入院后予阿司匹林肠溶片0.1 g,q.d.、氯吡格雷片75 mg,q.d.,p.o.抗血小板,低分子肝素钠4250 IU i.h.,b.i.d.、阿托伐他汀钙20 mg,q.n.,p.o.抗凝治疗,美托洛尔琥珀酸盐95 mg,q.d.、贝那普利10 mg,q.d.、曲美他嗪20 mg,t.i.d.降压、抗心绞痛治疗,兰索拉唑肠溶片15 mg, b.i.d.抑酸。
于5月20日突发呕鲜血及胃内容物,约300 ml,面色苍白、呼之不应,血压下降至79/44 mm Hg(1 mm Hg= 0.133 kPa),立即予抑酸、升压等处理后再次呕血,量约340 ml,血压下降至65/41 mm Hg,发生消化道出血。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PCI后的DAPT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策略(全文)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DAPT)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均被证实为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有效临床手段。
现阶段对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s,DES)后DAPT的使用时间指南建议为12个月,以减少晚期或超晚期的支架内血栓的形成,对于高危ACS患者则建议延长DAPT使用时间。
研究发现,新一代DES由于改良了血管愈合和再内皮化的特性,疗效优于早期DES,临床应用比例逐渐增加。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CT)对二代和三代DES置入后血管进行观察研究,结果发现87%支架术后3个月内新生内膜完全覆盖支架,提示新一代DES置入后可能不必延长DAPT应用时间[1-3]。
这些发现引发有关ACS患者DAPT使用时长的讨论。
PCI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必要性2005 ACC/AHA/SCAI PCI指南[4]指出:支架较PTCA显著降低了血管再狭窄(BENESTENT II:PTCA31%vs. 支架17%;STRESS:PTCA42%vs. 支架32%)。
DES可对冠脉病变局部提供缓慢和长期高浓度的药物释放,抑制细胞过度增生和抗血管重塑,进一步降低了支架内再狭窄率:裸支架36%vs. 西罗莫司洗脱支架9%;裸支架27%vs. 紫杉醇洗脱支架8%。
DES的应用,在进一步降低了支架内再狭窄率的同时,由于药物及涂层本身抑制了支架表面的内皮化,从而增加了支架植入术后晚期血栓形成的风险。
通过观察停用氯吡格雷后晚期缺血事件的发生率,发现停用DAPT增加DES晚期血栓形成,增加了死亡或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5]。
晚期和超晚期支架血栓的主要危险因素为过早停用抗血小板药物[6]。
近期,法国研究者 Angoulvant 等人在BMJ 杂志上发表文章,以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最佳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
研究提到,2014 年欧洲心脏病指南建议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应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12 个月,并提出阿司匹林联合普拉格雷或替格瑞洛的效果优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
但毫无疑问这两种新型P2Y12 抑制剂均会增加出血风险。
对于普拉格雷,在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老年患者、瘦弱患者和既往有脑血管疾病患者中的出血风险更高。
而替格瑞洛增加非CABG 相关出血风险更为明显。
Swiss 研究纳入了2148 例患者,研究ACS 后普拉格雷或者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出血的风险。
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出血风险无明显差异,但普拉格雷组心脏病死亡率及缺血事件发生率较氯吡格雷组低。
有趣的是,普拉格雷组1 年的非CABG 相关的TIMI 出血事件与TRITON-TIMI 38 研究中发生率相似。
而氯吡格雷组中非CABG 相关的TIMI 出血事件较TRITON-TIMI38 研究发生率高。
主要原因或许是普拉格雷组中患者管理优于氯吡格雷组。
作者认为两者在评估出血风险时,其效应相似。
但至今仍未有对于普拉格雷与替格瑞洛这两种新型P2Y12 抑制剂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的头对头研究。
这两个药物的药效动力学及药代动力学不一样,这可以解释在TRITON-TIMI 38 研究和PLATO 研究中的出血风险不一致。
普拉格雷不可逆抑制P2Y12 受体从而缩短血小板寿命,替格瑞洛可逆抑制P2Y12 受体。
这可以解释在CABG 相关TIMI 出血风险中,普拉格雷与氯吡格雷相比出血风险增加。
而在替格瑞洛中并未观察到该现象。
为预防出血,CABG 术前7 天需停用普拉格雷,氯吡格雷需停用5 天,而替格瑞洛需3 天。
故心脏病专家需仔细评估CABG 手术指征并选用合适的抗血小板治疗药物。
Swiss 研究中,71%-75% 患者植入药物支架,随之而来血栓形成风险增加。
老年冠心病介入术后长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135例杨兆宇崔瑾1(昆明学院医学院综合办公室,云南昆明650214)〔关键词〕介入术后;双联抗血小板;老年冠心病;疗效评价〔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202(2012)10-2183-02;doi :10.3969/j.issn.1005-9202.2012.10.0971昆明市西山区人民医院第一作者:杨兆宇(1964-),男,硕士,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临床内科疾病的诊治工作。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保守药物治疗与介入治疗是冠心病两种主要治疗方法。
临床实践证明介入治疗具有创口小、术后恢复比较快、效果明显以及相对较安全等特点,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
但介入术后发生第二次缺血性事件的风险也非常大,应采取积极的强化抗血小板治疗以降低复发风险〔1,2〕。
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治疗的基础。
本文就老年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采用联合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观察。
1资料与方法1.1对象随机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进行和在上级医院进行冠心病介入术后转回我院观察治疗的门诊和住院的老年患者135例,年龄60 81〔平均(72.1ʃ8.9)〕岁,男103例,女32例。
有糖尿病病史40例,高血压史65例,高脂血症45例。
(1)入选标准:成功实施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 )并置入冠脉支架的老年冠心病患者。
(2)排除标准:①抗血小板药物过敏;②严重的肺功能减退;③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④3个月内有脑出血、消化系统或其他脏器出血史;⑤粒细胞或血小板减少;⑥因个人原因停用抗血小板药物。
1.2方法1.2.1用药方法双联抗血小板法采用口服阿司匹林100mg /d 及氯吡格雷75mg /d 。
1.2.2临床评价指标在患者进行支架介入手术后6个月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了解支架内再狭窄的情况。
通过住院观察、门诊就诊、电话随访方式进行随诊,对患者介入术后1年内是否有不良反应及临床事件进行详细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