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保护与脑复苏
- 格式:ppt
- 大小:1.23 MB
- 文档页数:58
脑复苏脑复苏是指以减轻心搏骤停后全脑缺血损伤,保护神经功能为目标的救治措施。
100年前,格思里(Guthrie)首次提出将脑作为复苏的靶器官。
但临床长期以来强调呼吸、循环功能的复苏为主,直至20世纪70年代,脑复苏才逐渐得到重视,心肺复苏的目标也由促使心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的恢复和提高存活率转变为维持与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
1.脑缺血及脑复苏的临床表现(1)发生心脏停搏即出现意识丧失,如果快速实施心肺复苏且复苏成功,患者即可清醒。
(2)复苏后意识未恢复的患者多数持续1周左右处于昏迷状态,不睁眼,受到刺激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反应;3周内进入植物状态,一般昏迷时间不超过1个月。
(3)患者开始出现睁眼(若无双侧动眼神经麻痹),最初睁眼是对疼痛的反应,以后发展为呼唤后睁眼,不久后可岀现自动周期性睁眼,不需要任何刺激;有时则进入睡眠,患者开始出现睡眠-觉醒周期。
(4)患者早期可出现去大脑强直,但在2~3周后开始消退。
有害刺激可使患者的肢体屈曲回缩,但通常在较长的延迟之后,动作缓慢,张力失调,缺乏正常的急速运动反应。
(5)患者有明显的握力反射,这种反射常被家属和没经验的人误认为有目的的随意运动。
有的患者可有肌阵挛表现。
由于脑干功能相对保留,除一些需有意识支配的运动外,患者的其他脑神经功能多数是正常的。
(6)患者的瞳孔对光反射大多正常,少数有两侧不对称,偶尔可有核间性眼肌麻痹。
(7)将液体放入患者口腔后其可以吞咽,但没有咀嚼运动,因为咀嚼运动需要大脑皮质的支配。
多数患者常保留有呕吐反射、咳嗽反射、吸吮反射。
(8)当下丘脑发生功能障碍时,患者可出现中枢性发热、多汗、水和电解质紊乱等指征,提示预后不良。
(9)患者没有情感反应,遇有害刺激时可发出呻吟,有些患者在看到亲人或听到亲人的声音时流泪,表明意识开始恢复。
(10)植物状态患者都有大小便失禁。
2.脑缺血导致植物状态的诊断标准(1)植物状态的诊断标准。
认知功能丧失,无意识活动,不能执行指令;保持自主呼吸和血压;有睡眠-觉醒周期;不能理解和表达语言;能自动睁眼或在刺激下睁眼;可有无目的性眼球跟踪运动;下丘脑及脑干功能基本保存。
参考答案1一、名词解释1.院前急救:广义的院前急救是指急、危、重病人进入医院以前的医疗急救。
2.急救半径:是指急救单元所执行院前急救服务区域的半径。
3.反应时间:是指急救中心调度室接受呼救电话至救护车到达现场所需要的时间。
4.平均反应时间:是指区域内每次反应时间的平均值。
5.固定术:是针对骨折的急救措施,可以防止骨折部位移动,具有减轻伤员痛苦的功效,同时能有效地防止因骨折断端的移动而损伤血管、神经等组织造成的严重并发症。
6.心搏骤停:是指病人的心脏在正常或无重大病变的情况下受到严重的打击,如急性心肌缺血、电击、急性中毒等,致使心脏突然停搏,有效泵血功能消失,引起全身严重缺血、缺氧。
若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复苏措施,有可能恢复,否则即可导致死亡。
7.猝死:指平素健康的人或病情稳定或正在改善中的病人,突然发生意料之外的循环、呼吸停止,在发病6小时内死亡。
8.心源性猝死:指平素健康的人或病情稳定或正在改善中的病人,由心血管病变引发意料之外的循环、呼吸停止,在发病6小时内死亡。
9.心室颤动:又称室颤。
心室肌发生极不规则的快速而又不协调的颤动。
心电图表现为QRS波群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颤动波,频率为200-400次/分。
10.BLS:即basic life support的简写,为基本生命支持,又称初期复苏处理或现场急救。
其主要目的是向心、脑及全身重要器官供氧,延长机体耐受临床死亡时间。
11.ACLS:为进一步生命支持。
主要为在BLS基础上应用辅助设备及特殊技术,建立和维持有效的通气和循环,识别及治疗心律失常,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改善并保持心肺功能及治疗原发疾病。
12.PLS:延续生命支持。
重点是脑保护、脑复苏及复苏后疾病的防治。
13.口对口人工呼吸:为病人供应所需氧气的快速有效的方法。
借助术者用力吹气的力量,把气体吹入病人的肺泡,使肺间歇性膨胀,以维持肺泡通气和氧合作用,减轻机体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
脑组织氧供需平衡监测的进展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科(710032)陈绍洋王强熊利泽摘要:维持脑氧供需平衡,对脑保护和脑复苏具有重要的意义。
脑氧代谢率(CMRO2)、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 iv O2)、局部脑氧饱和度(S r O2)、脑动脉氧含量差(AVOO2)、脑组织氧分压(P bt O2)和正电子断层扫描等是监测脑组织氧供需平衡较常用的可行的方法。
它有助于指导脑损伤和脑复苏的治疗,评估低温、药物和过度通气等各种治疗措施对维持脑氧供需平衡的效果,并为预后的判断提供依据。
关键词:脑保护;脑氧供需平衡;监测;评估一、脑组织氧供需平衡监测的意义及方法(一)脑组织氧供需平衡监测的意义传统上,多依赖临床表现、颅内压(ICP)和脑灌注压(CPP)监测来指导脑复苏病人的治疗。
但是,由于ICP和CPP缺乏脑血管阻力的信息,即使ICP正常时,脑循环不一定也正常;CPP正常或升高时,脑循环灌注也不一定是正常的。
脑血流量(CBF)测定尽管在反映脑血流动力学方面比CPP准确,但它只是一个单纯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不能反映脑代谢状况。
脑的缺血与否是相对于脑代谢而言的,即不管CBF多少,只要血液供应能够满足脑代谢需要,则意味着脑循环正常,否则为脑缺血。
事实上,脑中不同部位CBF和脑氧代谢率(CMRO2)并不相同。
正常情况下,通过血流代谢耦联(flow--metabolism coupling)以及压力-流量调节(pressure-flow regulation)机制,使CBF和CMRO2之间维持平衡,即CBF/CMRO2之比在15-20,称为脑氧供需平衡。
机体正常状态下,氧供(oxygen delivery, DO2)与氧耗(oxygen consumption, VO2)保持动态平衡状态;而在危重特殊脑复苏患者,则可出现病理性氧供依赖性氧耗,即氧耗增加或减少,随氧供的增加或减少而变化,这反映了低氧及氧债的存在,从而有可能导致脑缺血、缺氧,脑组织损害。
.~急危重症护理学名词解说1.EMSS: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诊治、重症监护病房救治和各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即院前急救负责现场急救和途中救护,急诊科和ICU负责院内救护,它既合适于平常的急诊医疗工作,也合适于大型灾祸或不测事故的急救。
2.院前急救:是指急、危、重症伤病员进入医院前的医疗救护。
包括病人发生伤病现场对医疗救护的呼救、现场救护、途中监护和运送等环节。
3.危重病〔症〕救护:是指受过特意培训的医护人员在备有先进监护设施和救治设施的重症监护病房,接受由急诊科和院内相关科室转来的危重病人,对多种严重疾病或创伤以及继发于各样严重疾病或创伤的复杂并发症病人进行全面监护及治疗护理。
4.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以拯救病人生命、提升急救成功率、促进病人痊愈、减少伤残率、提升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根基,研究紧急重症病人急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5.院外急救是指在医院以外的环境中对各样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害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救护的统称,即.~在病人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以前这一阶段的救护。
6.急救半径是指急救单元所履行院外急救效力地区的半径,它代表院外急救效力范围的最长直线辐射距离。
7.反应时间是急救中心〔站〕调动室接到呼救至急救车抵达现场所需时间。
8.“生计链〞是以早期通路〔呼救〕、早期心肺复苏、早期除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构成,环环相扣。
定义了第一目击者〔第一反应人〕、急救调动、急救效力人员、急救医生和护士作为团队,共同为急救生命进行有序工作。
9.分诊是指对来院急诊就诊病人进行快速、要点地采集资料,并将资料进行剖析、判断,分类、分科,同时按轻、重、缓、急安排就诊次序的技术。
10.SOAP公式是四个英文单词第一个字母的缩写构成。
S是采集病人的主观感觉资料,包含主诉及陪伴的病症;O是采集病人的客观资料,包含体征及异样征象;A是将采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剖析,得出初步判断;P是依据判断结果,进行专科分诊,按轻、重、缓、急有计划地安排就诊。
脑组织氧供需平衡监测的进展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科(710032)陈绍洋王强熊利泽摘要:维持脑氧供需平衡,对脑保护和脑复苏具有重要的意义。
脑氧代谢率(CMRO2)、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 iv O2)、局部脑氧饱和度(S r O2)、脑动脉氧含量差(AVOO2)、脑组织氧分压(P bt O2)和正电子断层扫描等是监测脑组织氧供需平衡较常用的可行的方法。
它有助于指导脑损伤和脑复苏的治疗,评估低温、药物和过度通气等各种治疗措施对维持脑氧供需平衡的效果,并为预后的判断提供依据。
关键词:脑保护;脑氧供需平衡;监测;评估一、脑组织氧供需平衡监测的意义及方法(一)脑组织氧供需平衡监测的意义传统上,多依赖临床表现、颅内压(ICP)和脑灌注压(CPP)监测来指导脑复苏病人的治疗。
但是,由于ICP和CPP缺乏脑血管阻力的信息,即使ICP正常时,脑循环不一定也正常;CPP正常或升高时,脑循环灌注也不一定是正常的。
脑血流量(CBF)测定尽管在反映脑血流动力学方面比CPP准确,但它只是一个单纯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不能反映脑代谢状况。
脑的缺血与否是相对于脑代谢而言的,即不管CBF多少,只要血液供应能够满足脑代谢需要,则意味着脑循环正常,否则为脑缺血。
事实上,脑中不同部位CBF和脑氧代谢率(CMRO2)并不相同。
正常情况下,通过血流代谢耦联(flow--metabolism coupling)以及压力-流量调节(pressure-flow regulation)机制,使CBF和CMRO2之间维持平衡,即CBF/CMRO2之比在15-20,称为脑氧供需平衡。
机体正常状态下,氧供(oxygen delivery, DO2)与氧耗(oxygen consumption, VO2)保持动态平衡状态;而在危重特殊脑复苏患者,则可出现病理性氧供依赖性氧耗,即氧耗增加或减少,随氧供的增加或减少而变化,这反映了低氧及氧债的存在,从而有可能导致脑缺血、缺氧,脑组织损害。
脑复苏随着心肺复苏术的普及和提高,心跳、呼吸骤停的复苏率明显提高。
但仍有相当的存活者并发神经系统损害,不能恢复正常生活,幸存者中约有20%遗留永久性脑损害,约40%意识不能恢复及至死亡。
因此,脑复苏是后成败的关键。
1961年国际复苏研究委员会将心肺复苏(CPR)的概念扩展到心肺脑复苏(CPCR),从而将脑复苏提到与心肺复苏同等地位。
一、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1、复苏:现代医学将有关抢救各种危重病人所采取的措施都统称为复苏。
2、心肺复苏:早年所谓“复苏”主要指“心肺复苏(CPR)”即针对呼吸和循环骤停所采取的抢救措施,以人工呼吸替代病人的自主呼吸,以心脏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诱发心脏自主搏动。
但是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不仅是自主呼吸和心跳恢复,更重要的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
从心脏停搏到细胞坏死的时间以脑细胞最短,因此,维持脑组织的灌流是心肺复苏的重点,一开始就应积极防治脑细胞的损伤,力争脑功能的完全恢复。
这是复苏的最终目的。
故1961年国际复苏研究委员会将“心肺复苏”的概念扩展到“心肺脑复苏”。
脑复苏日益受到医疗界重视,日前已成为复苏有效评估指标。
故临床上把逆转病人死亡全过程统称为心肺脑复苏。
3、安全时限:心肺脑复苏成功关键是时间。
所谓安全时限是指心搏骤停后大脑尚未出现不可逆损伤的时间。
安国际医学界惯例,心搏停止时间是从心搏骤停起算,至有效CPR 开始而止,以次作为判断脑损伤的程度的依据。
传统观点认为,大脑缺血缺氧超过4—5分钟即可遭受不可逆的损害,随后发生生物学死亡,故把心搏骤停的安全时限定为5分钟。
4、低温的概念及分类:目前国内外分4类:轻度低温(33~35℃),中度低温(28~32℃),深度低温(17~27℃),超深低温(<16℃)。
轻中度低温(28~35℃)都具有良好的脑保护作用,而且无明显副作用,故统称亚低温。
二、复苏1、概念:为了防治心脏停搏以后缺氧性脑损伤所采取的措施统称为脑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