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国颅脑创伤脑保护药物指南
- 格式:ppt
- 大小:815.00 KB
- 文档页数:25
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颅脑创伤是指由于外力作用使颅骨发生断裂、颅内脑组织受损或颅内血肿形成的病理状态。
颅脑创伤的发病率较高,危害极大。
针对颅脑创伤的救治需制定符合临床实际的救治指南,以确保患者得到及时、科学、全面的治疗。
本文将详细介绍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以期提高对颅脑创伤的救治水平。
一、评估患者情况1. 患者初期救护颅脑创伤患者需要立即得到救治,因此在患者发生事故后及时进行急救十分重要。
救护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快速评估,包括清除呼吸道、止血、拍打患者双肩以唤醒其意识等措施,以确保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得到维持。
2. 评估颅脑损伤程度在将患者送往医院的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的伤情进行初步评估。
评估颅脑损伤程度需要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反应、肢体运动情况等,以便在后续治疗中能够及时调整救治方案。
3. 评估CT影像医院到达后,患者需要进行头部CT检查,以明确颅脑损伤的具体情况。
根据CT影像的结果,医护人员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患者的伤情,制定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
二、调整患者体位1. 保持呼吸道通畅颅脑损伤患者的呼吸道管理尤为重要。
在救治之初需要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通畅,清除吐血、呕吐物,保持患者呼吸道的畅通。
2. 避免颅内压增加针对颅脑创伤患者,应避免头部下垂,以防止颅内压增加。
需要将患者头部略微抬高,以有利于颅内高压的排出。
三、药物治疗1. 治疗颅高压对于颅脑创伤患者,颅内高压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
在救治中需要尽快降低颅内压,常用的药物有甘露醇、呋塞米等,也可采取脱水疗法、高渗糖液等手段进行治疗。
2. 抗生素应用在严重颅脑创伤的患者中,由于颅内感染的风险较大,因此通常会给予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以避免感染的发生。
3. 镇痛及镇静颅脑创伤患者在疼痛及不适感较为明显,故需给予镇痛及镇静处理,以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四、外科治疗1. 紧急手术对于颅脑创伤患者,当出现颅内压增高、颅脑损伤伴有颅内血肿、脑挫伤、脑水肿等情况时,往往需要立即进行紧急手术,以减轻颅内压,救治颅内血肿等。
附件3:国家重点监控药品临床使用规范目录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 (4)脑苷肌肽注射液 (6)奥拉西坦注射液 (7)注射用磷酸肌酸钠 (8)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 (9)注射用前列地尔干乳剂 (10)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 (12)注射用复合辅酶 (13)丹参川芎嗪注射液 (14)转化糖电解质注射液 (15)注射用胸腺五肽 (16)注射用核糖核酸Ⅱ (17)注射用骨肽 (18)长春西汀注射液/长春西汀葡萄糖注射液 (19)依达拉奉注射液 (20)马来酸桂哌齐特 (21)参考资料【1】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成人急性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循证临床诊疗指南》编辑委员会.中华外科杂志.2019.57(3):161-165.【2】中国医师协会(CMDA,Chinese Medical Do).婴幼儿脑损伤神经修复治疗专家共识.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8.20(10):785-792.【3】高春锦,葛环等. 一氧化碳中毒临床治疗指南. 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2013(1): 72-72. 【4】邵肖梅,张崇凡.足月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循证治疗指南(2011-标准版).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1,6(5):327-335.【5】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6】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7】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2015【8】中国脑出血诊疗指导规范(2015)【9】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中国神经创伤专家委员会.中国颅脑创伤病人保护药物治疗指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8,24(10):723‐724【10】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神经损伤专业组.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盐注射液——治疗脑、脊髓损伤患者的专家共识[J],中国创伤杂志,2010,26(1):6‐8【11】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说明书.西南药业参考资料【1】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老年神经病学组;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诊疗指南.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9.38(4):345-354.【2】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认知障碍疾病专业委员会.2018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二):阿尔茨海默病诊治指南.【3】高春锦,葛环等. 一氧化碳中毒临床治疗指南. 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2013(1): 72-72. 【4】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脑与脊髓损害专业委员会.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8).参考资料【1】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合理用药指南.【2】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 版)【3】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小儿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建议(2006).参考资料参考资料【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Chinese Diabetes Society);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会分会(Society of Infectious Diseases,CMA);中华医学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分会. 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Ⅱ). 中华糖尿病杂志.2019,11(3):161-189.【2】2016 ESTES指南:急性肠系膜缺血(中文翻译版).【3】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外科学组。
中国颅脑疾病介入治疗麻醉管理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神经外科麻醉学组颅脑疾病介入治疗包括颅内动脉瘤、颅脑动静脉畸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和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及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
本专家共识旨在提高中国颅脑疾病介入治疗麻醉管理水平,降低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并改善患者术后转归。
由于该领域循证医学证据有限,临床实践中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参照本专家共识实施个体化麻醉管理。
一、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麻醉管理管理目标是既要维持足够的灌注压防止脑缺血,又要控制过高血压导致动脉瘤破裂或加重颅内出血风险。
1.术前评估:颅内动脉瘤的危险因素包括女性、高脂血症、高血压、肥胖、吸烟、饮酒等,病因包括先天因素如脑动脉管壁中层缺少弹力纤维,平滑肌减少,以及后天因素如动脉硬化、感染、创伤等。
术前常合并颅内出血、高血压、脑水肿、迟发性脑缺血、电解质紊乱、脑积水、癫痫以及心肺功能异常,对上述合并症进展评估有助于指导术中和术后麻醉管理。
早期颅内再出血以及脑血管痉挛导致的脑缺血、低血容量和颅内压升高均可增加脑血管痉挛和脑缺血风险。
对于术前高血压,建议控制收缩压低于160mmHg〔1mmHg=0.133kPa〕,推荐降压药物包括尼卡地平〔负荷剂量0.1~0.2mg,静脉注射,持续输注剂量:0.5~6.0μg·kg-1·min-1〕、拉贝洛尔〔负荷剂量0.1mg/kg,持续输注剂量:20~160mg/h〕或艾司洛尔〔0.5mg/kg,持续输注剂量:0.05~0.30mg·kg-1·h-1〕,应防止使用硝普钠。
对所有动脉瘤患者,推荐使用尼莫地平缓解脑血管痉挛,其可减少迟发性缺血及改善神经功能。
罂粟碱虽能逆转血管痉挛,但不能改变患者预后,不推荐应用。
血管痉挛引起的迟发性脑缺血是引起患者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
推荐维持正常血容量,而不是预防性高血容量预防迟发性脑缺血。
不推荐经典的3H疗法〔高血压、高血容量和血液稀释〕,必要时可给予血管收缩药物提升血压以降低脑缺血风险,根据心肺功能状态推荐使用去氧肾上腺素〔苯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
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急性重型颅脑创伤54例康琳【摘要】目的观察银杏达莫对急性重型颅脑外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08例符合标准的急性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银杏达莫为治疗组54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银杏达莫注射液每次20ml,每日2次,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 中静脉滴注,2~3h滴完,应用10天.对照组54例:采用常规治疗,不给予脑保护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10天的脑水肿程度、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0天的GCS评分及治疗后3个月时的GCS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脑水肿程度有显著性差异,两组GCS评分均有改善,但治疗组更为显著,3个月时的GC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应用银杏达莫治疗急性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疗效显著,缩短昏迷时间,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降低伤残率,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且副作用少,安全可靠.【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3(011)024【总页数】3页(P12-14)【关键词】银杏达莫注射液;重型颅脑创伤;中医药疗法;中成药疗法【作者】康琳【作者单位】江西省遂川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遂川,343900【正文语种】中文银杏达莫注射液是由从银杏叶中提取的银杏黄酮苷和双密达莫组成的复方制剂。
在临床上用于多种病症的治疗,但用于颅脑损伤的临床报道较少见。
我院自2010年10月将银杏达莫注射液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通过对54例重型脑挫裂伤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并随机选择同期病情基本类似的54例颅脑损伤患者,用常规治疗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以探讨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总体疗效。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病例入选标准:选择本科室2010年10月至2012年12月入院的重型颅脑创伤患者,①按GCS评分,入院时计分以4~8分作为入选对象,均神经系统检查及头部CT诊断明确,为重型颅脑创伤患者108例 (分为两组,各54例);②治疗组 (银杏达莫治疗组)平均年龄36.2岁,男29例,女25例,受伤后入院时间平均11.5h,手术治疗38例;对照组:平均年龄35.8岁,男31例,女23例,受伤后到入院时间平均12.5h,手术治疗35例;③无胸、腹腔器官严重损伤并除外颅底骨折;④无心、肺、肝、肾等脏器功能衰竭的全身性严重疾病,无影响GCS评分的脑卒中后遗症。
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颅脑创伤是指外力作用于头颅或头脑结构所造成的一种创伤。
颅脑创伤多发生在交通事故、工伤、跌倒等意外事件中,是造成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临床医学中,对于颅脑创伤的救治工作尤为重要。
制定一份科学严谨的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对于提高救治质量和效果极为重要。
一、患者的评估和初步处理1、现场处理颅脑创伤患者常常发生在突发意外的情况下,首先要做好现场的处理工作。
包括稳定患者的体位、保护患者的颈部、避免进一步损伤等。
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告知相关信息,如患者的年龄、情况、发生地点等。
2、GCS评分GCS(Glasgow Coma Scale)评分是评价患者神志状态的辅助工具,对于判断颅脑损伤的程度和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现场救治时,可通过观察患者的眼睛反应、言语反应和运动反应来进行初步评估。
3、体征监测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的监测。
同时要重点关注颅内压的变化,包括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及时进行干预。
4、颅内外出血的评估通过头部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及时明确是否存在颅内外出血,并确定损伤的部位和程度,为后续救治提供重要依据。
5、颅内压的监测对于颅脑创伤患者,颅内压的监测尤为重要。
可通过颅内压监测仪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颅内压增高的情况。
二、颅脑创伤临床救治的治疗原则1、保持呼吸道通畅颅脑创伤患者常常伴有意识障碍和呕吐等症状,容易造成呼吸道阻塞。
要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呕吐物,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或呼吸机辅助通气。
2、控制颅内压颅内压的增高是颅脑创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可导致脑组织的缺血缺氧,加重患者的病情。
控制颅内压的方法包括降低颅内外脑脊液的产生、促进颅内外脑脊液的排出、改善脑血流灌注等。
3、外科手术治疗对于出现严重颅内外出血、脑挫裂伤等情况的患者,需要进行紧急的外科手术治疗。
手术的目的是清除颅内外血肿、减轻颅内压,阻止脑组织继续受损。
4、神经保护和功能恢复对于颅脑创伤患者,在救治的还要做好神经保护和功能恢复的工作。
颅脑损伤的脑保护措施进展名字单位通讯作者创伤是严重威胁人们生命安全的杀手,是导致死亡和伤残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我国因创伤导致的死因顺位不断前移,其中颅脑外伤占创伤总数的15%左右,死亡率占创伤总数的8 5%。
在国外,2000-2006年平均每年美国颅脑外伤为170万人,死亡率高达30%,2000年美国为此花费600亿美元,国内的发生率约为240/10万人,死亡率在50鸠上,(在不知不觉中,删除)社会发展把创伤医学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如何降低颅脑外伤的死亡率,成为医务人员的一大课题。
近年来,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和认识水平的提高,医学界对颅脑外伤病人的治疗和监护方面的研究也在逐步深入。
因为神经系统的特殊性,人们在对于颅脑创伤的脑保护认识方面存在一些争议,近年来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对于颅脑创伤的脑保护措施有了新的认识和应用。
本文探讨近年来对于颅脑损伤的脑保护方面取得的进展。
一.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 ,CPP 和血压的控制临床上通常将提高CPP保证脑组织的血流供应作为创伤后的重要目标,而CPP等于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blood pressure MAP 与颅内压(in tracra nial pressure ICP )之差,适当的调节血压是维持足够的CPP和降低ICP的重要措施。
Rosner等推荐最低CPP为70 mnHg,最佳CPP为100 mm Hg, 认为系统的、自发的或医源性高血压不需控制,否则加重颅内高压、包括使用药物提高平均动脉压和CPP改善脑血流(cerebral blood flow ,CBF [1]。
但是后来人们发现在病理状态下,血管渗漏增加,较高的CPP反而引起血管源性脑水肿加重,导致ICP升高。
Lund大学的研究团队认为合适的CPP为60 70mmHg 如果为了降低ICP的需要,成人降至50mmHg,儿童降至40mmH也是可以接受的[2-4]。
中国创伤性颅骨缺损成形术专家共识(2016)成人创伤性颅骨缺损(以下简称:颅骨缺损)是由于凹陷性粉碎性颅骨骨折、开放性颅脑损伤、重型闭合性颅脑创伤合并难治性颅高压而行去骨瓣减压术等所致。
较大范围的颅骨缺损患者因大气压使局部头皮下陷,可能会导致颅内压的不平衡、脑组织移位以及大脑半球血流量减少和脑脊液循环紊乱,从而引起一系列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头痛、眩晕、易激惹、癫痫、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不适感和各种精神障碍。
颅骨成形术不但能够修复颅骨缺损、恢复患者的头颅外貌和保护功能,还能有效地恢复正常脑脊液动力学和大脑皮质血流灌注,有利于减少颅内并发症,有助于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颅骨缺损成形术的临床证据一、颅骨缺损成形术的适应证颅骨缺损直径>3cm;缺损部位有碍美观;存在颅骨缺损相关的临床症状,如头晕、头痛等症状,或有严重的心理负担影响生活与工作。
二、颅骨缺损成形术的时机1.开放性颅脑创伤患者:对于伤口比较清洁的开放性颅骨粉碎性骨折、无颅高压的患者,建议一期行颅骨成形术。
1992年,国外学者分析了复杂性颅颌面开放性骨折的结果显示,手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恢复和切口感染发生与一期行碎骨片复位、骨移植及金属物质植入均无明显关联,表明一期行颅骨成形术在脑功能恢复、外观和手术技巧都是切实可行的。
1999年,国外学者回顾性分析了84例复合型凹陷性颅骨骨折的患者,观察不同手术时机选择的远期效果,结果表明,凹陷性颅骨骨折的碎骨片在一期复位不会增加感染的发生率。
国内学者的研究也发现,对于创口条件好、污染不严重的开放性颅脑创伤合并有凹陷性骨折的患者,一期行彻底清创或其他手术的同时,应用钛金属板一期修复颅骨缺损完全可行,不会增加感染的发生率。
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显示,对无明显禁忌证的开放性颅脑创伤患者,若合并有需要修补的颅骨缺损,一期行颅骨成形术安全有效,可避免患者的二次修补手术。
但是,对于污染较严重的开放性颅骨骨折以及可能存在感染的开放性颅骨骨折,应该彻底清创、摘除碎骨片,禁止行一期颅骨成形术,必须在感染完全控制6个月以上再行颅骨成形术。
地塞米松在颅脑创伤治疗方面的探讨摘要】在我国每年死于颅脑创伤的人口约占创伤者的50%,具有高死亡率、致残率的性质。
创伤性脑水肿是颅脑遭受重创后的严重继发性的病理生理反应,脑水肿致使颅内高压增高,严重时可导致患者出现脑疝,是导致颅脑创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危及患者生命。
即使经过治疗,但其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本文就颅脑创伤后脑水肿机制及治疗中地塞米松的应用做一综述。
【关键词】颅脑创伤:脑水肿:地塞米松:治疗颅脑创伤的高致残率和死亡率严重我国居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近年来,虽然临床救治能力的进步与发展,使相当一部分颅脑伤患者生命得以挽救,但是颅脑创伤所引起的继发性脑水肿仍然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亦是目前临床治疗和实验研究的难点和热点之一。
地塞米松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创伤治疗中已较经常应用.并发现效果令人乐观,因而地塞米松在颅脑创伤后继发病损的防治,特别是脑水肿的防治方面的具有重要作用。
1 创伤性脑水肿的发病机制和分类脑部供养不足、颅内静脉血压上升、血脑屏障被破坏等多种因素打破了脑组织内的水分平衡,水分运输功能失调,进而使脑细胞膜内外的水、电解质分布平衡状态被打破,大量水分蓄积于脑细胞内,最终改变脑体积。
有研究者从脑水肿发病部位、可能的发生机理和水肿液性质方面出发,在 1967 年提出脑水肿分类:可分为间质性脑水肿、细胞毒性、血管源性及渗透压性的脑水肿[1]。
总之,创伤性脑水肿形成过程中可同时存在上述类型,这些类型也可以相互作用,相互演变,从而促进脑水肿的形成。
将急性脑外伤所致的创伤性脑水肿,从临床的角度分为早发(原发性)与迟发(继发性)性脑水肿.以利对创伤性脑水肿的防治,并仅从病理生理方面探讨其发病机制[2]外伤性BE虽以血管源性BE为主.但因其发病机理复杂,常系血管源性与细胞毒性的混合性BE.有学者提出脑挫伤伴有明显的血管阻塞.阻塞血管在创伤区最多,向周围逐渐减少.血管阻塞范围随创伤程度的增加而增大.无疑这将因脑缺血而导致代谢性细胞毒性脑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