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昏迷的诊断及治疗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11
《1 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合并肝昏迷患者的个案护理》一、疾病概述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等肝病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主要由于门静脉高压导致食管和胃底静脉曲张,当静脉压力过高时容易破裂出血。
肝昏迷又称肝性脑病,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病征。
当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合并肝昏迷时,病情极为凶险,死亡率高。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病因:主要病因是肝硬化,尤其是肝炎后肝硬化和酒精性肝硬化。
此外,门静脉血栓形成、布加综合征等也可导致门静脉高压,引起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发病机制:肝硬化时,肝内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导致肝内血管扭曲、闭塞,门静脉血流受阻,形成门静脉高压。
门静脉高压使食管和胃底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静脉扩张、迂曲,形成静脉曲张。
当静脉压力过高时,曲张的静脉容易破裂出血。
2. 肝昏迷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病因:常见病因有肝硬化、重症肝炎、肝癌等严重肝病。
此外,上消化道出血、大量放腹水、高蛋白饮食、感染、使用镇静剂等因素可诱发肝昏迷。
发病机制:目前认为肝昏迷的发病机制主要与氨中毒、假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苯二氮卓复合体等因素有关。
严重肝病时,肝脏对氨的代谢能力下降,血氨升高,氨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干扰脑细胞的能量代谢,引起神经功能紊乱。
同时,肠道内产生的假性神经递质增多,取代正常的神经递质,导致神经传导功能异常。
此外,γ氨基丁酸等抑制性神经递质增多,也可加重神经功能抑制。
三、临床表现1.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表现呕血和黑便:是最主要的症状,呕血多为鲜红色或暗红色,有时为咖啡色。
黑便呈柏油样,黏稠而发亮。
出血量较大时可出现休克症状,如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
腹痛:部分患者可出现上腹部疼痛,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胀痛或绞痛。
贫血:由于大量失血,患者可出现贫血症状,如头晕、乏力、心慌等。
肝昏迷的急救措施肝昏迷是严重的肝功能衰竭表现之一,通常与肝硬化、肝炎等肝病有关。
当肝脏出现问题,无法正常排泄废物,产生大量毒素,这些毒素会影响大脑的正常运转,导致肝昏迷。
肝昏迷是一种紧急情况,需要及时采取急救措施。
症状1.意识模糊,神志不清;2.行为异常,出现幻觉或妄想;3.口臭、呼气气味异常;4.严重的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5.鼻出血、口腔出血等出血倾向;6.心慌、胸闷、呼吸急促等呼吸系统症状;7.各种肌肉震颤、抽搐等。
急救措施1.先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保持呼吸。
2.迅速将患者转移到医院急诊室。
3.确认肝昏迷的诊断后,应将患者送入重症监护室。
4.针对症状进行针对性治疗。
如严重的腹泻、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可从口服药物方式改为静脉注射或控制食物和饮水的摄入。
5.对于抽搐等肌肉相关症状需使用镇痛药、抗痉挛药等药物控制。
6.进行血液透析,以清除血中的毒素并维持人体正常代谢。
7.慢性肝炎等病症的患者,定期进行输血,提高患者血细胞计数,加速肝功能的恢复。
8.保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摄入。
注意事项1.不能让患者进食和饮水,以防止进一步的恶化。
2.不能将患者安排在手术室进行手术,以免手术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
3.在急诊室等候期间,应当尽量避免过度激动或情绪波动,以免使患者病情加重。
4.对于长期食用大量酒精等过度引起肝昏迷的患者,应将其劝离对肝脏损害较大的生活方式,规范生活行为。
以上就是肝昏迷的急救措施及注意事项。
在发现肝昏迷的症状时,切不可掉以轻心,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治疗,以避免病情加重或恶化。
同时,肝昏迷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病症,我们应提高预防意识,控制自身饮酒量等不良习惯,保护自身肝脏健康,减少肝昏迷发生的可能性。
通过哪些迹象可以发现肝昏迷
乙肝肝昏迷是什么情况?云南肝病网肝病专家袁梦丽介绍,乙肝肝昏迷是临床乙肝患者病情比较严重时发生的一种现象,当严重的肝病(如肝硬化、急性肝炎、肝癌)引起的代谢紊乱,肝解毒功能严重损害,使中枢神经系统中毒发生昏迷,就称为肝昏迷,那么通过哪些迹象可以发现肝昏迷?肝昏迷是什么情况?
一、肝昏迷出现的一些外在症状表现
1、肝昏迷的人会出现肝掌、蜘蛛痣、腹水等原发肝病体征外,病人呼气时可嗅到特殊气味,似泥土味、果味,俗称"肝臭".
2、肝昏迷的人在行为方面会有变化,一般会出现行为异常,性格改变,常用欣快激动或淡漠少言,衣冠不整,随地便溺,定向力、理解力减退,睡眠颠倒,昏迷.
二、肝昏迷是在检查诊断中的一些迹象
在肝功能检查中,会显示肝功能不正常,白球比值颠倒、血氨升高.血液中的钾、镁、血糖、二氧化碳结合力可降低.
在脑电图检查中,脑电图异常、呈双侧广泛对称性高波幅慢波.
简易智力测验,可以帮助诊断早期肝性脑病包括亚临床脑病.测验内容有书写、构词、画图、搭积木等.
以上就是有关肝昏迷的症状迹象的一些介绍,一般来说出现肝昏迷时病情已经很是严重,有肝硬化,急性肝炎,肝癌等的迹象,所以当患者出现肝昏迷时一定要积极地检查,积极地治疗,防止恶化影响健康。
建议超能多肽免疫疗法治疗乙肝等疾病,效果好,有效率高。
☏:4006-230-900。
肝昏迷名词解释
肝昏迷:
肝昏迷是指肝功能明显受损,导致患者出现意识混乱、抑郁情绪异常、口鼻呼吸深而稀疏的症状。
肝昏迷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肝功能紊乱,致使血液和组织环境中氨基酸比例、代谢产物比例变化,导致神经元功能紊乱而发生意识障碍。
肝昏迷的临床表现有:①意识障碍,患者意识丧失,也可出现昏迷、混乱、模糊等意识状态;②抑郁,易出现抑郁情绪,呈强迫性行为和注意力不集中等;③口鼻呼吸,可出现口鼻呼吸深而稀疏,口气味恶;④肌张力障碍,可出现肢体肌肉紧张或放松不定,易触发痉挛;
⑤眼球运动异常,可出现抽搐、上下颤动等;⑥心功能异常,可出现动脉压降低、心率加快,症状可能持续数日或者数月不见改善。
肝昏迷的诊断主要建立在肝功能检测、意识状态评估和神经系统功能检测的基础上。
当患者出现上述症状时,须通过生化检测加以明确,如肝功能、总胆红素、血浆谷丙转氨酶、血清白蛋白等指标,以及神经功能检测,如神经系统针刺诱发电位、多普勒检查等,以确定病因。
肝昏迷的治疗以改善患者护理
环境为主,提高血液和组织环境营养平衡,促进肝功能恢复。
其中,主要包括:①预防感染,积极抗感染,避免抗生素滥用;②肝功能支持治疗,采用血液净化技术维持血液和组织环境营养平衡;③抗组胺治疗,运用药物来维持神经元的正常代谢,改善患者的意识障碍;
④护理治疗,采用物理治疗、心理治疗、营养支持等积极护理,促进患者恢复健康。
一、演练背景某医院肝病科接到一位肝昏迷患者的紧急入院通知。
患者因慢性肝功能衰竭导致肝昏迷,病情危重。
为提高护理人员对肝昏迷患者的应急处理能力,确保患者安全,特组织本次应急预案演练。
二、演练目的1. 提高护理人员对肝昏迷患者的早期识别和护理能力。
2. 优化肝昏迷患者的急救流程,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3. 增强团队协作能力,提高护理质量。
4. 完善应急预案,为实际工作提供参考。
三、演练内容1. 情景设定:患者男性,65岁,慢性肝功能衰竭,出现肝昏迷症状,入院后诊断为肝昏迷。
2. 演练流程:(1)接诊与评估:护士迅速接诊,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包括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瞳孔反应等。
(2)紧急处理:护士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报告医生,同时进行以下紧急处理:a. 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吸氧;b. 保持患者头部偏向一侧,防止误吸;c. 静脉通路建立,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d. 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3)病情观察:护士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瞳孔反应等,记录病情变化。
(4)饮食护理:给予患者低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饮食,保证营养摄入。
(5)皮肤护理:保持床单元整洁、干燥,预防压疮发生。
(6)心理护理:给予患者及家属心理支持,缓解焦虑情绪。
(7)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肝昏迷的预防和护理知识。
(8)演练总结:演练结束后,组织护理人员总结经验,完善应急预案。
四、演练步骤1. 准备阶段:(1)成立演练小组,明确各成员职责;(2)制定演练方案,明确演练内容、流程、时间等;(3)准备演练所需的物资和设备;(4)通知相关人员参加演练。
2. 实施阶段:(1)模拟患者入院,启动应急预案;(2)各环节严格按照演练方案进行;(3)记录演练过程,包括时间、事件、处理措施等。
3. 总结阶段:(1)组织护理人员讨论演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提出改进措施,完善应急预案;(3)总结演练经验,提高护理质量。
肝昏迷肝昏迷(hepaticcoma)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综合病征,以意识障碍和昏迷为主要表现。
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和慢性肝昏迷两大类。
急性肝昏迷的病因主要包括急性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化学药品或毒蕈(xùn)中毒、急性妊娠脂肪肝等。
基本概述肝脏是人体重要的解毒器官。
人体新陈代谢产生的各种有害物质都必须经过肝脏的解毒处理,生命得以维持。
当严重的肝病(如肝硬化、急性肝炎、肝癌)引起的代谢紊乱,肝解毒功能严重损害,使中枢神经系统中毒发生昏迷,称为肝昏迷临床表现早期表现可持续几天至数周,应注意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一般是在上述诱因后出现。
(1) 行为变化,包括轻诉性格变化经,常用欣快激动或淡漠少言,衣冠不整,随地便溺,举止反常。
(2) 思维混乱,陈述不正常。
包括言语不清,对时间、人、地点的概念混乱,还会出现幻觉、恐惧和烦躁。
(3)失眠或昼睡晨醒。
后期表现(1) 双上肢扑翼样震颤(嘱其双手平举而不由自主地出现上下抖颤),肌张力高,阵发性抽搐,神志模糊至昏迷,脑电图不正常。
(2) 重症肝炎,肝硬化病人常伴有黄疸、腹水、蜘蛛痣、肝掌、皮肤出血点。
(3) 病人呼气时可嗅到特殊气味,似泥土味、果味,俗称“肝臭”。
(4) 化验检查示肝功能不正常,血氨升高。
病因介绍(1) 肝硬化,以肝炎后肝硬化最多见。
(2) 重症肝炎,主要是乙型肝炎,其次为甲型肝炎和非甲非乙型肝炎,以及中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
(3) 原发性肝癌。
诱发因素(1) 肝硬化病人大量呕血便血,腹水病人大量放腹水或利尿治疗后。
(2) 各种肝炎、肝硬化和肝癌合并细菌感染,加重肝脏解毒的负担。
(3) 以上肝病病人出现呕吐、腹泻、便秘、营养吸收不良、肠道毒素入血,促进肝昏迷发生。
(4) 严重肝病饮食不节,饮酒或食用过量的肉、蛋、奶等食物,血氨升高诱发肝昏迷。
(5) 有以上肝病而使用某种药物不当,如镇静药、止痛药、抗癫痫药、磺胺类药、抗结核药。
肝性脑病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又称为肝昏迷或门体脑病(portal systemic encephalopathy)。
它是指肝病进行性发展,肝功能严重减退,伴有(或)广泛门体短路时出现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等。
一、病因、诱因肝性脑病的病因分①急性肝性脑病:如暴发性、重症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化学药品如四氯化碳或毒蕈引起的中毒性肝炎,以及急性妊娠期脂肪肝。
②慢性肝性脑病:见于各种病因的晚期肝硬化、门-腔吻合术后、晚期肝癌、门静脉血栓形成以及任何慢性肝病的终末期。
引起肝性脑病的诱因可归纳为三方面:①增加氨等含氮物质及其他毒物的来源,如进过量的蛋白质、消化道大出血、氮质血症、口服铵盐、尿素、蛋氨酸等。
便秘也是不利的因素,使有毒物质排出减慢。
②低钾碱中毒时,NH4+容易变成NH3,导致氨中毒,常由于大量利尿或放腹水引起。
③加重对肝细胞的损害,使肝功能进一步减退。
例如手术、麻醉、镇静剂、某些抗痨药物、感染和缺氧等。
在慢性肝病时,大约半数病例可发现肝性脑病的诱因。
二、发病机制迄今为止,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仍不甚明了。
但动物和临床研究表明肝功能衰竭时,许多有毒物质不能在肝内代谢解毒,或由于门-体短路绕开肝脏直接进入体循环,并通过通透性增高的血脑屏障,引起脑病。
这些有害物质有氨、硫醇、短链脂肪酸、过多的芳香族氨基酸、假性神经递质以及γ-氨基丁酸等,其中多数为含氮物质。
(一)氨、硫醇、短链脂肪酸传统的氨中毒学说为众所周知。
血氨增高后易进入脑内,先和α-酮戊二酸结合成谷氨酸,进而谷氨酸与氨生成谷氨酰胺。
这不仅消耗ATP,且影响柠檬酸循环,减少ATP的形成,导致脑内能量代谢的障碍。
但单纯的氨中毒并不直接引起昏迷,它产生中枢神经兴奋反应,表现为过度的运动和抽搐前状态,最后才导致昏迷。
临床上,动脉血氨浓度和肝性脑病的程度并不都平行,血氨过高本身并不出现肝性脑病时的脑电图表现。
一些研究表明,由肠道细菌产生的硫醇在血内的浓度与肝性脑病的严重程度有关。
昏迷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昏迷(COnla)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脑细胞严重损害或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病变引起的高级神经活动严重抑制状态。
表现为意识丧失和随意运动消失,对刺激不起反应或出现病态的反射活动。
浅昏迷患者意识丧失但对外界刺激尚有反应,生命体征一般无明显改变;深昏迷对外界各种刺激均无反应,生命体征呈不同程度改变。
【昏迷程度评定】昏迷程度评定对指导抢救、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多采用格拉斯哥(GCS)计分法进行评定。
主要分为睁眼反应、语言反应、运动反应三项内容分别计分,将三类得分相加,即得到GCS 评分,昏迷程度越重的评分越低。
正常人满分15分,低于8分为重度昏迷,预后不良,低于4分者罕有存活。
【诊断提示】1.中枢性非感染性病变昏迷(1)脑血管意外:多突发昏迷偏瘫,昏迷过深者四肢弛缓性瘫痪,病因以高血压动脉硬化最常见。
如活动中急骤发病,有头痛、呕吐等急性颅内压增高症状,昏迷程度较深,发病时血压增高,脑膜刺激征阳性,提示为脑出血;静态下发病,发病呈亚急性,昏迷程度较浅,血压增高不明显,特别是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前驱症状者,多提示脑梗死。
中青年有亚急性心内膜炎和心房纤颤而突然发病者,提示为脑栓塞。
脑脊液检查特别是CT 或磁共振检查,有定性和定位意义。
(2)蛛网膜下隙出血:除脑动脉硬化者外,发病年龄较轻,常在用力后突发头痛、呕吐,少数严重者可出现昏迷,脑膜刺激征明显,脑脊液呈血性。
(3)癫病:阵挛-强直性癫病发作后遗有昏迷,一般十几分钟至数十分钟内逐渐清醒。
癫病持续状态时的昏迷持续较久,可长达1~2周不恢复。
(4)颅内占位性病变:主要因进行性颅内压增高,特别是脑疝,使脑干受压、移位或缺血等引起。
多有逐渐加重的头痛、头晕、呕吐、视物模糊、眼底视盘水肿(视神经乳头水肿)等表现;多起病缓慢,并有局限性神经定位体征。
CT、磁共振、脑血管造影等有助于诊断。
(5)颅脑损伤:根据损伤程度,可有轻重不一、时间长短不同的昏迷。
肝昏迷诊断详述*导读:肝昏迷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一、诊断1、早期表现可持续几天至数周,应注意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一般是在上述诱因后出现。
(1)行为变化,包括轻诉性格变化经,常用欣快激动或淡漠少言,衣冠不整,随地便溺,举止反常。
(2)思维混乱,陈述不正常。
包括言语不清,对时间、人、地点的概念混乱,还会出现幻觉、恐惧和烦躁。
(3)失眠或昼睡晨醒。
2、后期表现(1)双上肢扑翼样震颤(嘱其双手平举而不由自主地出现上下抖颤),肌张力高,阵发性抽搐,神志模糊至昏迷,脑电图不正常。
(2)重症肝炎,肝硬化病人常伴有黄疸、腹水、蜘蛛痣、肝掌、皮肤出血点。
(3)病人呼气时可嗅到特殊气味,似泥土味、果味,俗称“肝臭”。
(4)化验检查示肝功能不正常,血氨升高。
肝下垂应与肝大相鉴别,前者除肝下缘超出肋弓缘以下外,肝上界及肝浊音界也下移,因而肝浊音界面积不扩大,且取仰卧位进行深呼吸后肝位置常可恢复。
轻度肝下垂并不少见。
①应注意出血倾向,防止凝血因子的衰减。
②避免并发细菌、霉菌和其他病毒性感染。
③慎重放腹水,只有在大量腹水、压迫症状明显、循环障碍时作为配合治疗的一种措施。
一般1次放腹水量不宜超过1~2l,以稍能缓解压迫症状为度。
严防因放腹水导致腹腔感染、放腹水过急引起晕厥及入肝血骤降而加速肝细胞坏死,促发肝昏迷。
可在放腹水前先注高渗葡萄糖、补充血浆白蛋白或输血。
④禁用麻醉安眠药。
于肝昏迷前期烦躁时,可予非那根,必要时可服水合氯醛,注射副醛或用水合氯醛灌肠。
⑤注意预防、清除和抑制微生物内毒素和肠道含氨物质的产生和吸收。
⑥禁用氯化铵、水解蛋白及醋氮酰胺等使氨增高的药物。
⑦有昏迷前期症状时,宜早期应用降低血氨和清除、取代假性神经介质的药物。
⑧积极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紊乱。
⑨供给足量葡萄糖、维生素与能量代谢药物。
⑩特别要防止缺氧、低血钾和脑水肿的产生。
二、处理措施(1)一般支持疗法:停止供给蛋白质,以葡萄糖液来维持每日必需的热量。
案例库格式一、患者病情床号:30床姓名:周翠兰性别:女年龄:52岁籍贯:江苏盐城入院日期:2012-5-26入院医疗诊断:1,肝昏迷(肝性脑病)2,乙型肝硬化失代偿期主诉:神志欠清、腹胀四天现病史:患者于四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始出现神志欠清,精神异常,言语错乱,稍有烦躁,感腹胀,在当地医院予利尿消腹水、护胃、活血化瘀等对症治疗,腹胀较前好转,但意识障碍症状较前加重,并逐渐出现嗜睡、口齿不清、小便不能自控,遂至我院就诊,为进一步诊治收住入院;患者病程中无发热、畏寒,无咳嗽、气喘,无恶心、无呕血、黑便、便血,无头痛、头昏、眩晕,无胸闷、心慌、胸痛;目前患者神志不清,起床来食纳、睡眠差,大小便通畅,近期体重无明显变化。
过去史(疾病史,用药史,手术史,过敏史):患者有“乙肝后硬化”病史五年余,有“伤寒、肝性脑病、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病史,否认有“结核”等其他传染病史,否认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史,否认有药物、食物过敏史。
家庭遗传史:否认“血友病”等家族性遗传性疾病史,无“肝炎、结核”等传染疾病史日常生活规律及自理程度:1、饮食情况:患病前饮食规律,以米面为主,一日三餐,饮食清淡易消化,患病后适量热量、优质低蛋白(肝性脑病发病期间无蛋白饮食)、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流质饮食为主。
2、休息与睡眠情况:受伤前睡眠每天6~7小时,现患者处于昏睡状态3、排泄情况:大便每2~3日1次,尿量:1000ml/日4、日常活动与自理情况:平时生活有规律,生活自理,现处于昏睡状态,自主活动能力丧失,自理能力五级。
心理社会资料:(包括心理状态,对疾病的认识,个人工作学习情况,经济与家庭支持患者感觉病情较重,焦虑,缺乏疾病相关知识,担心疾病预后。
务农,老伴及子女轮流照看,与子女关系和谐。
二、身体评估(包括生命体征、身高、体重、一般状况、心肺腹部体检等阳性体征、专科情况)T:36.2ºC,P:80次/分,R:18次/分,Bp:110/75mmHg,身高:160cm,体重:卧床;神志欠清,精神异常,发育良好,营养一般,自主体位,平车推入病房,不能正确回答问题。
肝昏迷的早期征兆和中医治疗
何金英;沈乃云
【期刊名称】《临床荟萃》
【年(卷),期】1989(004)008
【摘要】肝性昏迷是肝病过程中极严重的并发症,也是肝病的危急重症。
相当于祖国医学的“瘟黄”“急黄”和“肝厥”的范畴。
以精神烦躁,神识昏蒙为主证。
在《内经》中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的论述。
说明此症极为险恶,且死亡率很高。
因此在肝病的治疗中,必须认真对待这一并发症。
认识和抓住肝昏迷的早期征兆,是取得治疗机会的关键。
准确合理的辨证论治是降低死亡率的前提。
根据多年来我们从事肝病的治疗体会和文献记载进行探讨。
一、肝昏迷的早期征兆临床上少数暴发性肝炎,病情急转直下,病人数日内即进入昏迷,直至死亡,可无早期征兆。
多数肝硬化,慢活肝的病人,病情缓渐。
【总页数】3页(P372-374)
【作者】何金英;沈乃云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9.753
【相关文献】
1.识别OSAHS早期征兆,掌握诊断流程及分级 [J], 郑炜平;林春锦
2.识别OSAHS早期征兆,掌握诊断流程及分级 [J], 郑炜平;林春锦;
3.高血压患者应留意早期征兆预防脑卒中 [J], 卞文志;
4.心血管疾病的早期征兆 [J], 王睿铸
5.心血管疾病的早期征兆 [J], 王睿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肝昏迷名词解释生化
肝昏迷是指由于严重的肝脏功能障碍导致大脑功能受损而产生的
一种严重疾病状态。
在肝脏出现严重损伤或衰竭时,无法将体内产生
的毒素正常转化为无毒物质,导致毒素在血液中堆积,进入脑部时可
引起脑实质水肿、脑血管扩张、脑神经传导障碍等病理变化,从而导
致昏迷状态。
生化即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内化学物质和生物分子之间相互
作用、转化和代谢的科学。
在肝昏迷中,生化指标是指通过检测血液
中的某些化学物质或生物分子来评估肝脏的功能状态。
常见的肝昏迷
生化指标包括肝功能指标(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
移酶、胆红素等)、凝血功能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
时间等)以及血氨水平等。
这些指标的异常变化可反映肝脏在昏迷发
生前发生的功能损害程度,有助于肝昏迷的诊断和评估。
在临床实践中,肝昏迷的生化指标常被用于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评估患者的预后以及指导治疗策略的制定。
除了常规生化指标,还可
以使用一些新兴的生物标志物、分子标记物以及影像学等先进技术来
获得更准确的诊断和预测信息。
此外,了解肝昏迷的生化特征,有助于理解其发病机制、并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以提高肝昏迷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肝昏迷的诊断及治疗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过去称肝性昏迷(hepatic coma),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病征。
是肝硬化最严重的并发症,也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
门体分流性脑病(porto-systemic encepHabpathy,PSE)强调门静脉高压,门静脉与腔静脉间有侧枝循环存在,从而使大量门静脉血绕过肝脏流入体循环,是脑病发生的主要机理。
亚临床或隐性肝性脑病(subclinical or latentHE)指无明显临床表现和生化异常,仅能用精细的智力试验和(或)电生理检测才可作出诊断的肝性脑病。
诱因:引起肝性脑病的诱因可归纳为三方面:①增加氨等含氮物质及其他毒物的来源,如进过量的蛋白质、消化道大出血、氮质血症、口服铵盐、尿素、蛋氨酸等。
便秘也是不利的因素,使有毒物质排出减慢。
②低钾碱中毒时,nh4+容易变成nh3,导致氨中毒,常由于大量利尿或放腹水引起。
③加重对肝细胞的损害,使肝功能进一步减退。
例如手术、麻醉、镇静剂、某些抗痨药物、感染和缺氧等。
在慢性肝病时,大约半数病例可发现肝性脑病的诱因。
[肝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往往因原有肝病的性质、肝细胞损害的轻重缓急以及诱因的不同而很不一致。
急性肝性脑病常见于暴发性肝炎所致的急性肝功能衰竭,诱因不明显,患者在起病数周内即进入昏迷直至死亡,昏迷前可无前驱症状。
慢性肝性脑病多是门体分流性脑病,由于大量门体侧支循环和慢性肝功能衰竭所致,多见于肝硬化患者和(或)门腔分流手术后,以慢性反复发作性木僵与昏迷为突出表现,常有摄入大量蛋白食物、上消化道出血、感染、放腹水、大量排钾利尿等诱因。
在肝硬化终末期所见的肝性脑病起病缓慢,昏迷逐步加深,最后死亡。
根据意识障碍程度、神经系统表现和脑电图改变,将肝性脑病自轻微的精神改变到深昏迷分为四期。
一期(前驱期)轻度性格改变和行为失常,如欣快激动或淡漠少言,衣冠不整或随地便溺。
应答准确,但吐词不清且较缓慢。
可有扑翼(击)样震颤(flapping tremor 或asterix- is),亦称肝震颤,即嘱患者两臂平伸,肘关节固定,手掌向背侧伸展,手指分开时,可见到手向外侧偏斜,掌指关节、腕关节、甚至肘与肩关节不规则地扑击样抖动。
嘱患者手紧握医生手一分钟,医生能感到患者抖动。
脑电图多数正常。
此期历时数日或数周,有时症状不明显,易被忽视。
1二期(昏迷前期)以意识错乱、睡眠障碍、行为失常为主。
前一期的症状加重。
定向力和理解力均较差,对时、地、人的概念混乱,不能完成简单的计算和智力构图(如搭积术、用火柴杆摆五角星等),言语不清、书写障碍、举止反常也很常见。
多有睡眠时间倒错,昼睡夜醒,甚至有幻觉、恐惧、狂躁,而被看成一般精神病。
此期患者有明显神经体征,如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踝阵孪及babinski 征阳性等。
此期扑翼样震颤存在,脑电图有特征性异常。
患者可出现不随意运动及运动失调。
三期(昏睡期)以昏睡和精神错乱为主,各种神经体征持续或加重,大部分时间患者呈昏睡状态,但可以唤醒。
醒时尚可应答问话,但常有神志不清和幻觉。
扑翼样震颤仍可引出。
肌张力增强,四肢被动运动常有抵抗力。
锥体束征常呈阳性,脑电图有异常波形。
四期(昏迷期)神志完全丧失,不能唤醒。
浅昏迷时,对痛剌激和不适体位尚有反应,腱反射和肌张力仍亢进;由于患者不能合作,扑翼样震颤无法引出。
深昏迷时,各种反射消失。
肌张力降低,瞳孔常散大,可出现阵发性惊厥、踝阵孪和换气过度。
脑电图明显异常。
各期的分界不很清楚,前后期临床表现可有重叠,病情发展或经治疗好转时,程度可进级或退级。
少数慢性肝性脑病患者由于中枢神经不同部位有器质性损害而出现智能减退、共济失调、锥体束征阳性或截瘫,这些表现可能暂时存在,也有成为永久性的诊断肝性脑病的临床表现主要诊断依据为:①严重肝病(或)广泛门体侧支循环;②精神紊乱、昏睡或昏迷;③肝性脑病的诱因;④明显肝功能损害或血氨增高。
扑翼(击)样震颤和典型的脑电图改变有重要参考价值。
对肝硬化患者进行数字连接试验和心理智能测验可发现轻微肝性脑病。
鉴别诊断肝性脑病应与精神病及可引起昏迷的其他疾病,如脑血管意外、糖尿病、低血糖、尿毒症、脑部感染和镇静药过量等相鉴别。
进一步追问肝病病史,检查肝脾大小、肝功能、血氨、脑电图等将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一般治疗去除肝性脑病发作的诱因是其一般治疗的基本原则,亦是其他药物治疗的基础,包括以下措施。
(一)调整饮食结构肝硬化患者常有负氮平衡,因此应补充足够蛋白质。
但高蛋白饮食可诱发肝性脑病,因此对有肝性脑病患者应该限制蛋白质摄入,并保证热能供给。
Ⅲ~Ⅳ期患者应禁止从胃肠道补充蛋白质,可鼻饲或静脉注射25% 的葡萄糖溶液。
Ⅰ~Ⅱ期患者日应限制蛋白质在2Og/d 之内,如病情好转,每3~5 天可增加10g 蛋白质,以逐渐增加患者对蛋白质的耐受性。
待患者完全恢复后每天每千克体重可摄入0.8~1.0 蛋白质,以维基本的氮平衡。
由于植物蛋白质(如豆制品)富含支链氨基酸和非吸收纤维,后者可促进肠蠕动,被细菌分解后还可降低结肠的pH 值,可以加速毒物排出和减少氨吸收。
因此,肝性脑病患者应首选植物蛋白。
乳制品营养丰富,如病情稳定可适量摄入。
(二)慎用镇静药巴比妥类、苯二氮卓类镇静药可激活GABA/BZ复合受体,此外肝硬化患者由于肝功能减退,药物药物半衰期延长,因此,使用这些药物会诱发或加重肝性脑病。
如患者出现躁狂时,应禁用这些药物,试用异丙嗪、氯苯那敏(扑尔敏)等抗组胺药。
(三)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肝硬化患者由于进食量少,利尿过度,大量排放腹等造成低钾性碱中毒,诱发或加重肝性脑病。
因此利尿药的剂量不宜过大,大量排放腹水时应静脉输人足量的白蛋白以维持有效血容量和防止电解质紊乱。
肝性脑病患者应经常检测血清电解质、血气分析等,如有低血钾或碱中毒应及时纠正。
(四)止血和清除肠道积血上消化道出血是肝性脑病的重要诱因。
因此,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应采取各项紧急措施进行止血,并输入血制品以补充血容量。
清除肠道积血可采取以下措施:口服或鼻饲乳果糖、乳梨醇溶液或25% 硫酸镁,用生理盐水或弱酸液(如醋酸)进行灌肠,将乳果糖稀释至33.3%进行灌肠。
(五)其他如患者有缺氧应予吸氧,低血糖者可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如有感染应及时控制。
二、药物治疗由于氨中毒是肝性脑病的主要原因,因此减少氨的吸收和加强氨的排出是药物治疗的主要手段。
(一)减少肠道氨的生成和吸收l. 乳果糖(lactulose,β- 半乳糖果糖)是一种合成的双糖,口服后在小肠不会被分解,到达结肠后可被乳酸杆菌、粪肠球菌等细菌分解为乳酸、乙酸而降低肠道的pH 值。
肠道酸化后对产尿素酶的细菌生长不利,但有利于不产尿素酶的乳酸杆菌的生长,使肠道细菌所产的氨减少;此外,酸性的肠道环境可减少氨的吸收,并促进血液中的氨渗入肠道排出。
乳果糖的疗效确切,可用于各期肝性脑病及较轻微肝性脑病的治疗。
其剂量为每日30 ~ 6Og,分3次口服,调整至患者每天排出2 ~ 3次软便。
不良反应主要有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此外,其口感甜腻,使少数患者不能接受。
2.乳梨醇(lactitol,β- 半乳糖山梨醇)是另一种合成的双糖,经结肠的细菌分解为乙酸、丙酸而酸化肠道。
乳梨醇的疗效与乳果糖相似,但其甜度低,口感好,不良反应亦较少。
中山医院的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显示,口服乳梨醇后可显著降低轻微肝性脑病患者的血氨,使心理智能测验和体表感觉诱发电位的结果得到改善。
其剂量为每日30 ~ 40g,分3次口服。
3.对于乳糖酶缺乏者亦可试用乳糖,由于有的人小肠内缺乏乳糖酶,口服乳糖后在小肠不被分解和吸收,进入结肠后被细菌分解而酸化肠道,并产生气体,使肠蠕动增加而促进排便。
其剂量为每日100g . 4. 口服抗生素可抑制肠道产尿素酶的细菌,减少氨的生成。
常用的抗生素有新霉素、甲硝唑、利福昔明(rifaxmin)等。
新霉素的剂量为2 ~ 8g/d,分4次口服。
口服新霉素很少吸收。
但长期使用有可能致耳毒性和肾毒性,不宜超过1个月。
每日口服0.8g甲硝唑的疗效与新霉素相似,但其胃肠道不良反应较大。
利福昔明口服不吸收,利福昔明口服不吸收,效果与新霉素相同,每日剂量为1.2g. 5. 口服某些不产尿素酶的有益菌可抑制有害菌的生长,减少氨的生成。
嗜酸乳酸杆菌的疗效尚有争议,但近年来使用的粪肠球菌SF68的疗效比较确切。
SF68的服用方法为服用4周后停用2周,可反复使用,口服有益菌无毒副反应。
(二)促进体内氨的代谢1.L- 鸟氨酸-L- 门冬氨酸(ornithine-aspartate,OA)是一种鸟氨酸和门冬氨酸的混合制剂,能促进体内的尿素循环(鸟氨酸循环)而降低血氨。
每日静脉注射20g的O可降低血氨,改善症状,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
2.鸟氨酸- α-酮戊二酸的降氨机制与OA 相同,但其疗效不如OA. 3. 苯甲酸纳可与氮源性物质结合形成与马尿酸从肾排出而降低血氨,其用法为每日10g,分2 次口服,不良反应以消化不良症状为主。
苯乙酸钠可与谷氨酰胺结合形成苯乙酰谷氨酰胺经肾排泄。
两者目前临床上已基本上不用。
4.谷氨酸与氨结合形成谷氨酰胺而降低血氨,有谷氨酸钾和谷氨酸钠两种,可根据血钾和血钠调整两者的使用比例。
谷氨酸盐为碱性,使用前可先注射3~5g维生素C,碱血症者不宜使用。
使用方法为每日3~4支,加入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
5.精氨酸可促进尿素循环而降低血氨,每日剂量为10~20g. 该药呈酸性,适用于碱中毒者。
需指出,国外学者认为谷氨酸和精氨酸均无效,故不用于临床。
(三)GABA/BZ 复合受体拮抗剂氟马西尼(flumazenil),可以拮抗内源性苯二氮卓所致的神经抑制。
对于Ⅲ~Ⅳ期患者具有促醒作用。
静脉注射氟马西尼起效快,往往在数分钟之内,但维持时间很短,通常在 4 小时之内。
其用量为0.5 ~1mg 静脉注射;或1mg/h持续静脉滴注。
有关氟马西尼治疗肝性脑病的疗效,虽然尚有争议,但对选择性病例用后可明显改PSE的级别及NCT积分。
(四)减少或拮抗假神经递质支链氨基酸(BCAA)制剂是一种以亮氨酸、异亮氨酸、缬安酸等BCAA 为主的复合氨基酸。
其机制为竞争性BCAA 为主的复合氨基酸。
其机制为竞争性抑制芳香族氨基酸进入大脑,减少假神经递质的形成,其疗效尚有争议,但对于不能耐受蛋白质的营养不良者,补充BCAA 有助于改善其氮平衡。
(五)其他药物1. 肝性脑病患者大脑基底神经节有锰的沉积,驱锰药是否有效尚需进一步研究。
2.L- 肉碱可以加强能量代谢,而氨中毒假说的重要机制是氨干扰能量代谢。
L-肉碱的疗效有待于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