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昏迷患者的输血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1
常用输血知识输血是一种重要的医疗手段,在拯救生命、治疗疾病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输血的相关知识可能还比较陌生。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常用的输血知识。
一、输血的定义和目的输血,简单来说,就是将血液或血液成分通过静脉输注给患者的一种治疗方法。
其主要目的包括:1、补充血容量:当患者因大量失血、严重脱水等原因导致血容量不足时,输血可以迅速增加循环血量,维持血压和组织灌注。
2、纠正贫血:对于因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患者,如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输注红细胞可以提高血红蛋白水平,改善缺氧症状。
3、补充凝血因子:某些患者由于凝血因子缺乏导致出血倾向,如血友病患者,输注相应的凝血因子可以帮助止血。
4、增强免疫力:输注血浆中的免疫球蛋白等成分,可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有助于抵抗感染。
二、输血的类型1、全血输注全血是指将采集的血液未经分离处理而直接输注给患者。
但在实际应用中,全血输注相对较少,因为全血中各种成分的含量和比例不一定适合每个患者的具体需求。
2、成分输血成分输血是将血液中的各种成分,如红细胞、血小板、血浆等,分别制备和储存,然后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选择输注相应的成分。
这种输血方式更加精准和有效,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输血反应。
(1)红细胞输注:适用于贫血患者,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选择浓缩红细胞、悬浮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等。
(2)血小板输注:用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出血风险增加的患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3)血浆输注:主要用于补充凝血因子、白蛋白等,常用于凝血功能障碍、低蛋白血症等患者。
三、输血的适应证和禁忌证1、适应证(1)急性大量失血:如外伤、手术等导致的大量出血,失血量超过自身血容量的 30%。
(2)慢性贫血:血红蛋白低于 60g/L 且伴有明显症状者。
(3)血小板减少性疾病:血小板计数低于 20×10⁹/L 或有明显出血倾向者。
(4)凝血功能障碍:如血友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
临床输血技术指南临床如用于需要提高血液携氧能力,血容量基本正常或低血容量已被纠正的患者,低血容量患者可配晶体液或胶体液应用.内科血红蛋白v60g∕L或血细胞比容<0.2时可考虑输注,ICU病人Hb<9O~ IOOg∕L,Hct <27%~3O%可输注对严重冠心病和肺疾患患者,如出现供氧不足的情况Hct 可突破30%O外科血红蛋白<70g∕L,应考虑输注;血红蛋白在70~100g∕L 之间,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年龄等因素决定。
一、输注红细胞:用于红细胞破坏过多、丢失或生成障碍引起的慢性贫血并伴缺氧症状。
血红蛋白V60g∕L或红细胞压积VS 2时可考虑输注。
1、浓缩红细胞适用:①各种急性失血的输血;②各种慢性贫血;③高钾血症、肝、肾、心功能障碍者输血;④小儿、老年人输血。
2、红细胞悬液400ml或200ml全血离心后除去血浆,加入适量红细胞添加剂后制成。
3、洗涤红细胞40OmI或200Inl全血经离心去除血浆和白细胞,用无菌生理盐水洗涤3~4次,最后加15OnlI生理盐水悬浮。
白细胞去除率>80%,血浆去除率>90%, RBC回收率>70%规格:由40Oml或20Oml全血制备。
作用:增强运氧能力。
适用:①对血奖蛋白有过敏反应的贫血患者;②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③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④高钾血症及肝肾功能障碍需要输血者。
4、冰冻红细胞去除血浆的红细胞加甘油保护剂,在-80°C保存,保存期10年,解冻后洗涤去甘油,加入IOOnII无菌生理盐水或红细胞添加剂或原血浆。
白细胞去除率>98%;血浆去除>99%; RBC回收>80%;残余甘油量Vl 虬洗除了枸椽酸盐或磷酸盐、K+、NL等。
解冻后4±2℃保存24小时,作用:增强运氧能力。
适用:①同WRC;②稀有血型患者输血;③新生儿溶血病换血;④自身输血。
二、输注血小板:用于患者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有出血倾向。
2.2术中护理协助患者取膀胱截石位,臀下垫一次性无菌检查垫,保持无菌,避免交叉感染,保护检查床不被血液和分泌物所污染。
术中保持环境安静,限制参观人数,减少人员流动,确保手术的无菌操作。
因宫颈血管丰富,操作不当或无菌操作不严格时,容易引起大出血和感染。
护士要随时观察出血量并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此外,手术时患者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身体不适,有一种孤独感,护士要用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安慰鼓励患者,触摸患者双手及额头,询问其感受并指导其放松肢体,以缓解对手术的恐惧紧张心理。
手术完毕,协助医师宫颈填塞有尾纱布球压迫止血,取出扩阴器,嘱患者24h 内自行取出。
将术中取出的标本注明姓名及取材部位,用10%甲醛固定,立即送检,避免放置过久组织自溶、丢失或混淆。
2.3术后护理嘱患者注意休息,勿行重体力劳动,保持外阴清洁,勤换护垫及内裤。
术后2周内禁盆浴及性生活。
观察阴道流血、流液及腹痛情况。
如有阴道出血多于月经量,色鲜红或异常流液,应及时就医。
为防止术后发生大出血及感染,可酌情使用抗生素及出血药。
3体会阴道镜检查和宫颈活检术适用于已婚或有性生活的女性。
对某些外观光滑或轻度糜烂的子宫颈也能发现常规方法不易发现的早期隐患[3]。
做好阴道镜检查的术前护理,术中配合和术后护理能节省医师的时间。
避免交叉感染,使患者积极配合并取得满意的活检组织。
因此,完整系统的护理配合是保证阴道镜检查和宫颈活检术有效进行的关键。
参考文献[1]郎景和.子宫颈上皮内瘤变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1,36(5):261.[2]石一复.子宫颈疾病[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73.[3]张志胜.阴道镜图谱[M ].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3.肝硬化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虽然昏迷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但一般认为血N H 3升高是其主要原因。
正常人血N H 3在100μg %以下。
当血N H 3升高(有时可达200~1000μg %),N H 3进入脑组织后,即发生肝性脑病——肝昏迷。
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输血技术操作规程护理部2012年1月一、常用的成分血种类1 、悬浮红细胞(红细胞悬液)这是一种从全血中尽量移除血浆和抗凝保存液后的高浓缩红细胞,然后加入红细胞添加剂制备成的,红细胞压积可高达0。
90。
保存期随添加剂成分不同而异,一般为21-35天。
悬浮红细胞制剂浓度高,能提高携氧能力,输注量少,可避免循环超负荷,2、洗涤红细胞洗涤红细胞是用生理盐水反复洗涤除去全血中80%以上的白细胞和99%以上的血浆,保留了至少70%的红细胞,在洗涤过程中同时去除了钾、氨、乳酸、抗凝剂和微小凝块等,血小板也随血浆被去除。
主要适用于有输血过敏史、血身免疫性盆血及IgA缺乏等;对已产生白细胞抗体的病人,而又需要输血时,可输洗涤红细胞,以降低同种免疫反应的发生率.3 、浓缩血小板手工分离血小板,采集新鲜全血后立即分离制备而成,外观淡黄色无明显可见的红细胞,如同混浊的血浆,每200ml全血制备的血小板为一单位,含量2。
4×1010个血小板,容量25~30ml。
机器单采血小板是用血细胞分离机从单一献血者采集血小板,纯度高,外观半透明,橙黄色,目前主要用机器单采血小板,主要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病人。
4 、血浆新鲜冰冻血浆是血液采集后6—8小时内分离出来,在-20度以下快速冰冻而成,含有全部的凝血因子,保存期为1年;普通冰冻血浆是血液采集8小时以后分离出来,在-20度以下快速冰冻而成,保存期为5年。
其主要是适用于抗休克、止血、解毒、免疫功能低下和肝病引起的多种凝血因子缺乏等。
5 、冷沉淀冷沉淀是新鲜冰冻血浆在4℃条件下融化后分离制备出不溶解的白色沉淀物,其容量为20~30m。
主要成分为Ⅷ因子、第XIII因子、纤维蛋白原和血管性血友因子等,在—30℃以下冰箱内贮存有效期1年。
主要用于儿童血友病甲、血管性血友病、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患者。
二、输血护理操作规程(一)输血前的护理1、充分评估现存病人的病情(如疾病的诊断、输血史、过敏史、妊娠史、传染病史、有无休克和肝肾衰竭等)、输血的目的、输注的血液类型等资料,有助于护士在输血前合理安排输注的顺序、速度和时间,预计输血中可能发生的潜在危险.2、向病人及其家属说明输血的目的和必要性,以消除病人对输血的恐惧心理,增强对输血治疗的信心;说明输血可能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及并发症,让病人及其家属有一定的思想准备。
肝昏迷的急救措施肝昏迷是严重的肝功能衰竭表现之一,通常与肝硬化、肝炎等肝病有关。
当肝脏出现问题,无法正常排泄废物,产生大量毒素,这些毒素会影响大脑的正常运转,导致肝昏迷。
肝昏迷是一种紧急情况,需要及时采取急救措施。
症状1.意识模糊,神志不清;2.行为异常,出现幻觉或妄想;3.口臭、呼气气味异常;4.严重的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5.鼻出血、口腔出血等出血倾向;6.心慌、胸闷、呼吸急促等呼吸系统症状;7.各种肌肉震颤、抽搐等。
急救措施1.先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保持呼吸。
2.迅速将患者转移到医院急诊室。
3.确认肝昏迷的诊断后,应将患者送入重症监护室。
4.针对症状进行针对性治疗。
如严重的腹泻、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可从口服药物方式改为静脉注射或控制食物和饮水的摄入。
5.对于抽搐等肌肉相关症状需使用镇痛药、抗痉挛药等药物控制。
6.进行血液透析,以清除血中的毒素并维持人体正常代谢。
7.慢性肝炎等病症的患者,定期进行输血,提高患者血细胞计数,加速肝功能的恢复。
8.保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摄入。
注意事项1.不能让患者进食和饮水,以防止进一步的恶化。
2.不能将患者安排在手术室进行手术,以免手术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
3.在急诊室等候期间,应当尽量避免过度激动或情绪波动,以免使患者病情加重。
4.对于长期食用大量酒精等过度引起肝昏迷的患者,应将其劝离对肝脏损害较大的生活方式,规范生活行为。
以上就是肝昏迷的急救措施及注意事项。
在发现肝昏迷的症状时,切不可掉以轻心,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治疗,以避免病情加重或恶化。
同时,肝昏迷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病症,我们应提高预防意识,控制自身饮酒量等不良习惯,保护自身肝脏健康,减少肝昏迷发生的可能性。
自身输血指南
自身输血可以避免血源传播性疾病和免疫抑制,对一时无法获得同型血的患者也是唯一血源。
自身输血有三种方法:贮血式自身输血、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及回收式自身输血。
一、贮存式自身输血
术前一定时间采集患者自身的血液进行保存,在手术期间输用。
1.只要患者身体一般情况好,血红蛋白>110g/L或红细胞压积>0.33,行择期手术,患者签字同意,都适合贮存式自身输血。
2.按相应的血液储存条件,手术前3天完成采集血液。
3.每次采血不超过500ml(或自身血溶量的10%),两次采血间隔不少于3天。
4.在采血前后可给患者铁剂、维生素C及叶酸(有条件的可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等治疗。
5.血红蛋白<100g/L的患者及有细菌性感染的患者不能采集自身血。
6.对冠心病、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等心脑血管疾病及重症患者慎用。
二、急性等血液稀释(ANH)。
输血适应症----根据《广西医疗机构临床科室合理用血节约用血考核标准(试行)》(桂卫医【2011】96号)。
一、手术、创伤患者及急性贫血的输血原则:1、一般情况:手术及创伤患者血红蛋白<70g/L,应考虑输血。
2、急性贫血或休克患者,失血量≥血容量的20%,可考虑输血。
并根据患者的出凝血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和冷沉淀。
3、手术、创伤患者,Hb在70-100g/L之间,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年龄等因素决定。
注意:血容量损失<20%,应使用晶体及胶体液,轻度失血<600ml、Hb>100g/L输血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除外),属无指征输血。
二、慢性贫血的输血、红细胞制品输注原则总原则:用于红细胞破坏过多、丢失或生成障碍引起的急、慢性贫血并伴缺氧症状。
洗涤红细胞用于血浆蛋白过敏、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高钾血症及肝肾功能障碍和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患者。
1. 慢性贫血输血:Hb≤ 60g/L或红细胞压积低于0.20才考虑输血(地贫患儿除外)。
2、慢性贫血患者Hb在60-90g/L的病人,如果合并有甲状腺机能亢进、心功能不全等合并症时,可以考虑输血。
注意:慢性贫血输血:Hb>60g/L或红细胞压积>0.30输血的,属无指征输血。
三、冷沉淀输注适应症1、外伤病人有第Ⅷ因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第ⅩⅢ因子、纤维蛋白原及纤维结合蛋白缺乏时缺乏时可使用冷沉淀;可用于儿童及成人轻型甲型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vWD),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及凝血因子Ⅷ缺乏症患者。
严重甲型血友病需加用Ⅷ因子浓缩剂;也可用于大量失血输入库血引起的稀释性凝血功能障碍。
注意:纤维蛋白原浓度>0.8g/L,凝血因子是正常的30%输注冷沉淀的,属目的不明确。
四、新鲜冰冻血浆输注适应症1、手术、创伤输注:用于PT或APTT>正常1.5倍,创面弥漫性渗血及各种原因(先天性、后天获得性、输入大量陈旧库血等)引起的多种凝血因子II、V、VII、IX、X、XI或抗凝血酶III缺乏,并伴有出血表现时输注,应输入10-15ml/kg体重新鲜冰冻血浆。
护士输血流程输血是临床护理中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它能够帮助患者迅速补充失血量,恢复体力,对于一些严重贫血、大出血、手术后失血较多的患者来说,输血更是救命之举。
而作为临床护士,掌握正确的输血流程,严格执行操作规范,是保证患者安全的关键之一。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护士输血的流程。
1. 患者评估。
在进行输血前,护士首先需要进行患者评估。
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史、过敏史、输血史等方面。
同时,还需要对患者进行身体检查,了解其血压、心率、呼吸情况等生命体征,以确保患者适合接受输血治疗。
2. 输血前准备。
在进行输血前,护士需要准备好输血所需的器材和用品,包括输血管、输液器、生理盐水、输血袋、胶管等。
同时,还需要核对输血血袋和患者信息,确保输血血液与患者信息一致,避免输错血的事故发生。
3. 采集标本。
在进行输血前,护士需要按照规范采集患者的血样,进行血型和交叉配血试验,确保输血血液与患者血型相符,避免输血不合适引发的不良反应。
4. 输血操作。
当一切准备就绪后,护士可以开始进行输血操作。
首先,护士需要将输血管连接到输液器上,并用生理盐水进行滴速试验,以确保输血管通畅无阻。
然后,护士需要将输血血袋连接到输血管上,并调整滴速,根据医嘱开始输血治疗。
在输血过程中,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处理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5. 输血后处理。
当输血结束后,护士需要将输血管与输血血袋分离,将输血管封闭处理,并妥善处理输血血袋以及其他医疗废弃物。
同时,护士还需要继续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确保患者在输血后没有出现不良反应。
6. 输血后护理。
输血结束后,护士需要对患者进行输血后护理,包括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记录输血治疗的效果、及时处理输血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
同时,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关心患者的情绪变化,帮助患者顺利度过治疗期。
总之,护士在进行输血治疗时,需要严格按照规范操作,确保输血过程安全可靠,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血浆置换加重肝昏迷的原理咱们今天来好好唠唠血浆置换加重肝昏迷这事儿。
你可能会想,血浆置换不是治病的吗,咋还能加重肝昏迷呢?这就像是一把双刃剑,用得不好就会适得其反。
先来说说肝昏迷这一情况吧。
肝昏迷啊,就好比是身体里的一个小世界乱了套。
肝脏出了大问题,那些本该被肝脏处理掉的毒素,就像一群调皮捣蛋的小恶魔,在身体里横冲直撞。
氨啊,这些毒素就越积越多,然后跑到大脑这个指挥中心去捣乱,大脑被这些毒素弄得晕头转向的,人就陷入肝昏迷了。
那血浆置换呢?这原本是个挺厉害的手段。
想象一下,血浆置换就像是给身体的血液来一次大扫除。
把那些脏的血浆,也就是可能含有各种毒素、代谢废物的血浆给换掉,就好像把一缸脏水倒掉,换上干净的水一样。
这对很多疾病来说,是个很棒的治疗思路。
可是啊,在肝昏迷这个特殊的情况下,血浆置换有时候却会弄巧成拙。
这是为啥呢?这就得从肝脏和身体的平衡说起了。
在肝脏生病的时候,身体其实已经习惯了一种“病态的平衡”。
虽然有很多毒素在体内,但身体里的各个器官和系统也都在努力地适应这种糟糕的情况。
比如说,大脑可能已经在努力地对抗着高氨环境,虽然很艰难,但也形成了一种应对机制。
当进行血浆置换的时候,就一下子打破了这种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平衡。
血浆置换会快速地改变血液里的各种成分。
这就好比一个原本在浑浊水里挣扎的小鱼,虽然水脏,但它适应了。
突然你把水全换了,新水的温度、酸碱度可能都和原来不一样,小鱼一下子就懵了。
我有个朋友,他爸爸就是肝病患者。
当时医生建议血浆置换,大家都觉得这是个希望。
可是没想到,置换之后,他爸爸的肝昏迷反而加重了。
他们当时就特别困惑,好好的治疗怎么变成这样了呢?原来啊,血浆置换过程中,电解质紊乱是个很重要的因素。
身体里的电解质就像一个个小卫士,维持着身体的正常运转。
钾、钠、氯这些电解质的平衡非常重要。
血浆置换可能会让这些电解质突然多了或者少了。
比如说钾离子,它对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影响很大。
如果钾离子浓度一下子变了,就像打乱了神经肌肉的指挥棒。
输血的适应症简答题【原创版】目录一、输血的定义及目的二、输血的适应症1.急性出血2.贫血或低蛋白血征3.重症感染4.凝血功能障碍三、输血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四、总结正文一、输血的定义及目的输血是指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给患者注入匹配的血液,以达到补充血容量、纠正贫血、提高凝血功能等治疗目的。
输血作为现代医学的重要救治手段,其适应症广泛,对于许多疾病都有显著的疗效。
二、输血的适应症1.急性出血:急性出血是输血的主要适应症,特别是严重创伤和手术时出血。
当失血量低于总血容量 10%(500ml)时,临床上无血容量不足的表现,可以不输血。
当失血量低于总血容量 20%(500~800ml)时,应根据有无血容量不足的临床症状及严重程度,同时参考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HCT)的变化选择治疗方案。
一般首选输注晶体液、胶体液或少量血浆增量剂,不输全血或血浆。
当失血量超过总血容量 20%(1000ml)时,应及时输注适量全血。
2.贫血或低蛋白血征:常因慢性失血、红细胞破坏增加或清蛋白合成不足引起。
手术前如有贫血或低清蛋白血症,应予纠正。
贫血而血容量正常的患者,原则上应输注浓缩红细胞;低蛋白血症者可补充血浆或清蛋白液。
3.重症感染:全身严重感染或脓毒血症、恶性肿瘤化疗后所致严重骨髓抑制继发难治性感染者,可通过输血提供抗体和补体,以增加抗感染能力。
4.凝血功能障碍:根据引起病人凝血功能障碍的原发疾病,输注相关的血液成分加以矫正,如血友病病人应输注凝血因子或抗血友病因子,凝血因子缺乏症病人应补充凝血因子或冷沉淀制剂,也可用新鲜全血或血浆替代。
三、输血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严格筛选输血者:输血前应进行严格的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2.输血速度:根据患者病情和输血成分的不同,输血速度应有所调整。
一般而言,输血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引起心脏负荷过重。
3.输血反应监测:输血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出现不适症状,如皮肤瘙痒、呼吸困难、心悸等,以便及时处理输血反应。
肝昏迷肝昏迷(hepaticcoma)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综合病征,以意识障碍和昏迷为主要表现。
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和慢性肝昏迷两大类。
急性肝昏迷的病因主要包括急性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化学药品或毒蕈(xùn)中毒、急性妊娠脂肪肝等。
基本概述肝脏是人体重要的解毒器官。
人体新陈代谢产生的各种有害物质都必须经过肝脏的解毒处理,生命得以维持。
当严重的肝病(如肝硬化、急性肝炎、肝癌)引起的代谢紊乱,肝解毒功能严重损害,使中枢神经系统中毒发生昏迷,称为肝昏迷临床表现早期表现可持续几天至数周,应注意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一般是在上述诱因后出现。
(1) 行为变化,包括轻诉性格变化经,常用欣快激动或淡漠少言,衣冠不整,随地便溺,举止反常。
(2) 思维混乱,陈述不正常。
包括言语不清,对时间、人、地点的概念混乱,还会出现幻觉、恐惧和烦躁。
(3)失眠或昼睡晨醒。
后期表现(1) 双上肢扑翼样震颤(嘱其双手平举而不由自主地出现上下抖颤),肌张力高,阵发性抽搐,神志模糊至昏迷,脑电图不正常。
(2) 重症肝炎,肝硬化病人常伴有黄疸、腹水、蜘蛛痣、肝掌、皮肤出血点。
(3) 病人呼气时可嗅到特殊气味,似泥土味、果味,俗称“肝臭”。
(4) 化验检查示肝功能不正常,血氨升高。
病因介绍(1) 肝硬化,以肝炎后肝硬化最多见。
(2) 重症肝炎,主要是乙型肝炎,其次为甲型肝炎和非甲非乙型肝炎,以及中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
(3) 原发性肝癌。
诱发因素(1) 肝硬化病人大量呕血便血,腹水病人大量放腹水或利尿治疗后。
(2) 各种肝炎、肝硬化和肝癌合并细菌感染,加重肝脏解毒的负担。
(3) 以上肝病病人出现呕吐、腹泻、便秘、营养吸收不良、肠道毒素入血,促进肝昏迷发生。
(4) 严重肝病饮食不节,饮酒或食用过量的肉、蛋、奶等食物,血氨升高诱发肝昏迷。
(5) 有以上肝病而使用某种药物不当,如镇静药、止痛药、抗癫痫药、磺胺类药、抗结核药。
肝昏迷用什么药肝昏迷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综合病征,以意识障碍和昏迷为主要表现,那么肝昏迷用什么药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肝昏迷用什么药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肝昏迷用的药(1)一般支持疗法:停止供给蛋白质,以葡萄糖液来维持每日必需的热量。
适当补充维生素类(维生素B1、B2、C等)亦属必要。
有条件者可多次小量输血,并应用三磷酸腺苷及辅酶A等。
(2)降低血氨的药物:①谷氨酸钠:以28.75%谷氨酸钠100~200mL/日,加入到给病人输液的液体中,或分两次作静脉滴注(可加于10%葡萄糖溶液500~1000mL作静脉滴注),用于血液pH值在酸性范围者效果好。
如同时给三磷酸腺苷及镁盐,效果更佳。
②精氨酸:它对氨合成尿素的鸟氨酸循环系统有催化作用,用药后可降低血氨。
其溶液为酸性,且不含钠,无导致水钠潴留之弊。
一般每250~350g加于10%葡萄糖溶液500~1000mL中静脉滴注。
同时肌注三磷酸腺苷20mL及255硫酸镁3~5mL,效果会更显著。
但由于肝性昏迷时尿素循环系统中的酶,如精氨酸酶、精氨酸合成酶等的活性降低,故其疗效不理想。
③γ-氨酪酸:2~3g/次加入5%~10%葡萄糖溶液500mL中静脉滴注,文献报道可取得显著效果。
临床应用γ-氨酪酸除有解除患者的精神神经症状外,并有降低血氨作用。
从药理观点出发,γ-氨酪酸用于治疗抽搐、躁动等兴奋型最为合适,但总的疗效不够理想。
④鱼精蛋白:它含精氨酸80%以上,注入后逐步释出精氨酸而起去氨作用。
此药价廉,副作用小,且有止血作用。
鱼精蛋白100mg用10%葡萄糖液20mL稀释后静脉注射,每天3~4次,同时加用三磷酸腺苷及镁盐肌注。
(3)清除肠内毒性物质及控制肠道产氨:①通过鼻饲注入50%硫酸镁溶液20~40mL作导泻,或以生理盐水、食醋作灌汤,以清除肠内毒性产物。
②用新霉素4~6g/日,以减轻低蛋白质或氨基酸的分解,从而防止氨及其他毒性物质的产生。
临床输血技术指南:内科输血指南概述内科输血是指为内科疾病患者提供输血治疗的一种方法。
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措施,在许多内科疾病如贫血、失血性休克等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输血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风险和并发症,因此有必要制定一份科学可行的内科输血指南,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一、适应症内科输血的适应症包括但不限于:1. 贫血:贫血是内科常见疾病之一,通过输血可以快速提高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改善症状。
2. 失血性休克:某些内科疾病如胃溃疡出血、消化道肿瘤等可能导致大量出血,输血可迅速补充失血量,维持血液循环功能。
3. 免疫功能缺陷病患者:某些内科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会导致免疫功能缺陷,输血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
二、输血前的评估和准备工作在进行内科输血前,应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准备工作,包括以下方面:1. 患者的病情评估:了解患者的病情、病史、输血前的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以便判断输血的适应症和输血量。
2. 输血前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型与配型、免疫学检查、凝血功能检查等,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3. 输血前的备血工作:根据患者的输血需求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准备适当的输血血液制品。
三、输血的操作技术和注意事项1. 输血前的准备工作:确认患者的身份、血型和配型的一致性,检查输血血液制品的标签、有效期等信息,准备输血设备和器械。
2. 输血的途径选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输血途径,如静脉输血、动脉输血等。
3. 输血速度和输血量控制:根据患者的输血需求和输血反应情况,控制输血的速度和输血量,在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4. 输血反应的处理:如果患者发生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予以相应的处理措施,并报告相关医务人员。
5. 输血后的监测和观察:输血结束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输血效果,及时处理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四、输血后的护理措施1. 输血结束后,患者应保持适当的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劳累。
临床输血30个知识点总结1.输血是一种治疗方法,通过将血液或血液成分输注到患者体内,来纠正或预防血液异常或缺陷。
2.输血的目的可以是补充血液中的红细胞、血小板、凝血因子等成分,或者是提供抗体或免疫因子。
3.输血的适应症包括失血过多、贫血、凝血异常、免疫缺陷等。
4.输血的禁忌症包括不稳定的心血管疾病、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严重感染、过敏反应等。
5.输血前需要进行严格的血型与配型测试,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6.输血的血源可以是亲属或无关患者,也可以是通过无偿献血获取的血液。
7.输血过程中需要进行输血管道的建立,可以通过静脉穿刺或中心静脉导管来进行。
8.输血的速率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及输血成分的性质来确定,以避免过快或过慢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
9.输血后需要进行观察,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的输血反应,如过敏反应、输血相关肺损伤等。
10.输血后可能会出现输血反应,包括发热、寒战、皮疹、呼吸困难、低血压等,需要及时处理。
11.输血过程中需要注意输血液温度的控制,避免过热或过冷对患者造成不适。
12.输血前需要充分告知患者或家属有关输血的安全性、可能的风险和输血的预期效果。
13.输血过程中需要严格的血液管理,包括血液保存的条件、血袋的标识和追踪以及血液管理的记录。
14.输血液需要遵守血液安全管理的原则,包括血袋的正确使用、防止输血交叉感染等。
15.输血液需要遵守血液成分的合理使用原则,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和实际需求来决定输注的成分。
16.红细胞输血是治疗贫血的常见方法,可以提高氧合能力和改善组织供氧。
17.血小板输血是治疗凝血功能障碍的重要手段,可以预防或治疗出血。
18.新鲜冷冻血浆是治疗凝血因子缺乏的常见方法,可以纠正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出血。
19.全血输血是将新鲜的全血输注到患者体内,适用于多种急性失血情况。
20.由于异体输血可能引起免疫反应,临床上也可以使用自体输血或者回收输血方法。
21.自体输血是将患者的自身血液收集、保存,手术期间再输回患者体内,以避免异体输血的风险。
肝昏迷的治疗方法肝昏迷的治疗原则肝昏迷的饮食护理肝昏迷怎么治疗?肝昏迷的治疗方法原则是什么?肝昏迷从饮食上怎么护理?当严重的肝病(如肝硬化、急性肝炎、肝癌)引起的代谢紊乱,肝解毒功能严重损害,使中枢神经系统中毒发生昏迷,称为肝昏迷。
下面店铺为您介绍。
治疗肝昏迷的方法滴注六合氨基酸发生肝昏迷时,血清与脑脊液氨基酸谱明显变化,特别是芳香族氨基酸(酪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均明显升高,有时可增高达15~20倍,而支链氨基酸(如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则降低(相当于正常值的0。
3、0。
7及0。
8)。
这使支/芳氨基酸比值由正常的3~4∶1左右,下降至1。
5:1。
0,导致体内假神经介质增多,而对脑组织产生毒性作用,使患者昏迷不醒。
临床上采用六合氨基酸后,可使部分肝昏迷患者苏醒。
六合氨基酸配方主要是左旋的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门冬氨酸、精氨酸及谷氨酸。
每次250mL与等量10%葡萄糖溶液(内可加乙酰谷氨酰胺500mg),缓慢静滴,每天1~2次,7~15天为1疗程,必要时可用2个疗程。
六合氨基酸的治疗作用主要通过它的3种支链氨基酸去改善血清和脑脊液中的支/芳比值,同时增加支链氨基酸的浓度以促进神志改善,调整氨基酸代谢;另一方面本品中的门冬氨酸可启动三羧酸循环,使肝细胞维持正常功能,门冬氨酸与氨结合形成门冬酰胺,对氨有解毒作用,精氨酸可加速鸟氨酸循环,既有利于肝细胞的维护,也有利于脱氨作用。
由于谷氨酸一般很难通过血脑屏障,故本品输注时加用乙酰谷氨酰胺作为载体,使谷氨酸容易通过血脑屏障而发挥其作用。
因此该药可促使重症肝炎肝昏迷患者苏醒,并在提高存活率上有一定效果。
理论依据肝昏迷患者体内产生了大量的羟丙乙醇胺,这种有毒的胺类物质,与生理性的神经传递介质相似,而被称为假性神经传递介质。
假介质代替了真介质,以假乱真的结果,促进并加重了意识障碍的过程。
左旋多巴是生理性神经传递介质(多巴胺)的前体,它可以通过血脑屏障。
临床输血基本知识临床输血是指将血液及其成分输注给有输血需求的患者,以改善其血液功能、纠正贫血或其他相关疾病。
临床输血是一项复杂而又关键的医疗技术,需要医务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巧。
本文将介绍临床输血的基本知识,包括输血的适应症、血液成分的选择、输血的注意事项等内容。
一、输血的适应症临床输血的适应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急性失血:如大量出血、创伤性失血等;2. 贫血:对于严重贫血患者,输血可以迅速纠正其贫血状态,提高其氧运输能力;3. 凝血异常:在某些凝血功能障碍的疾病中,适量的输血可以补充凝血因子,改善凝血功能;4. 造血功能失调: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瘤等造血系统疾病。
二、血液成分的选择在临床输血中,选择合适的血液成分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可以选择输注全血、红细胞悬液、血小板悬液、新鲜冰冻血浆等不同的血液成分。
1. 全血全血是指由血浆和其中所有成分(如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组成的血液制品。
全血适用于急性失血、大面积烧伤等情况下的全面输血。
2. 红细胞悬液红细胞悬液是指通过离心、洗涤等处理获得的红细胞浓缩液。
红细胞悬液适用于单纯缺氧的贫血患者,可以提高血氧运输能力,改善患者的症状。
3. 血小板悬液血小板悬液是指由捐献者的血浆中提取出的血小板成分。
血小板悬液适用于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的患者,可以防止或治疗出血。
4. 新鲜冰冻血浆新鲜冰冻血浆是指从新鲜全血中提取血浆,并通过冷冻保存。
新鲜冰冻血浆富含凝血因子,适用于出血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
三、输血的注意事项在进行临床输血时,医务人员需注意以下事项,以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和有效性。
1. 输血前的准备工作:在输血前,医务人员需要核对输血需求的患者身份、输血成分和血液类型等信息,确保输血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2. 输血的操作规范:在输血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进行,包括正确连接输血管道、控制输液速度、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等。
急诊输血管理规定急诊输血是指为挽救患者生命,赢得手术及其他治疗时间而必须实施的紧急输血。
急诊输血原则1.急诊输血应尽快建立静脉通路,最好静脉插管,同时采集配血用的血标本;2.急诊输血患者应在输血前留取血标本待查,准确记录抽取标本日期及时间,输血申请单上注明“结果待报”检验报告出来后入病历;3.由多名医护人员处理一批创伤患者时应制定一名医生负责血液申请并与血库联络。
每位患者的血标本及申请单应有唯一性编号。
4.申请用血由主治医师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由主管医师签名,应尽快将《输血申请单》及血标本送血库,并在申请单右上方标明“紧急”或“火急”字样,绝对禁止口头医嘱申请用血;5.输血申请单应填写完整,字迹易辨认,凡资料不全,特别是缺乏输血史,已婚女患者缺少妊娠史或无上级医师签字的申请单应退回临床科室补上,不得迁就;6.在短时间内发出了另外一份针对同一名患者的输血申请单,应使用于第一份申请单和血标本上相同的标识编号;7.急性失血伴低血容量患者应选用晶体液或胶体液补充血容量,Hb>100g/l可以不输红细胞。
8.急性失血患者应首先用液体复苏(先晶后胶),补液扩容后收缩压如能维持在10.66Ka(80mmHg)左右可暂时不输血;9.对于那些低血压急需手术的患者应尽快送手术室,手术室是给创伤患者输血的理想场所。
10.血库在接到申请单及血标本后,如病情火急且又不知患者血型情况下,应在10分钟之内发出第一袋未经交叉配血的O型红细胞(O型红细胞必须正反定型相符),并在血袋上标明发血时尚未完成交叉配血试验。
11.输血前应由主治医师向患者或家属说明同种异体输血有可能引起输血不良反应和经血液传播疾病,征得同意后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名,入病历。
12.临床上一次用血或备血超过2000ml时要履行报批手续;对同一名患者一次申请输用全血1000ml或同一名患者当日累计用血量超过2000ml(主要指全血和红细胞),再次输血时也要履行报批手续。
肝昏迷患者的输血
首先肝昏迷的病人伴有电解质代谢的紊乱,常常先出现低钾。
适当输注新鲜血浆及白蛋白,可提高白蛋白及调理素水平,改善微循环,补充凝血因子,有利于肝细胞再生,促进利尿,减轻腹水,防止出血及脑水肿。
可在急性与亚急性重型肝炎的病初2周内,予以血浆800-1200ml;慢性重型肝炎在病初1月内,每周予以血浆200-400ml、白蛋白10-15g,凡合并肝性脑病者应注意加用BCAA,以后根据病情酌情使用。
出血的防治
出血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原因是肝细胞大量坏死,所以应密切观察血象(如检测血小板计数、PT、PTA、纤维蛋白原),及早发现出血倾向及DIC,早期治疗。
补充凝血因子:重型肝炎病人凝血因子水平甚低,及时补充各种凝血因子,合理应用全血、血浆及其他血液制剂十分必要。
①新鲜血浆:血浆内含有全部凝血因子,补充新鲜血浆,不但能扩充血容量,减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同时也补充了凝血因子,补体和调理素,补充调理素,补充了血浆蛋白,还可避免由红细胞破坏产生的高胆红素及促凝血因子,所以重型肝炎时,每周可以补充新鲜血浆2-3次,每次200ml。
以采用6h以内的新鲜血浆较好。
②新鲜全血:对失血严重或合并贫血病人可输全血,但因库血各种凝血因子稳定性极不一致,一般库存4℃血浆中,凝血因子逐渐减少,因子V活力每天下降5.5%,因子VIII在1-2d内丧失80%,血小板24h丧失40%,故新鲜血较好。
然而全血可增加血粘稠度,加重微循环障碍,又可因红细胞破坏产生过多的胆红素及促凝血因子,易促进病情恶化,因而全血不宜用量过多,要严格控制适应征。
③凝血酶原合物:又称多价凝血因子,简称PPSB,含有II、V、VIII、IX4种凝血因子,每瓶400U。
临床有效剂量为10U/kg.d,溶于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200-250ml内静脉滴注。
一般每日或隔日一瓶,严重出血倾向者,首剂10U/kg.d,2-3h后,每6h注射5U/kg,达到止血目的。
④纤维蛋白原制剂:对于血浆纤维蛋白原低于1g/L的病人,除输血浆外可给纤维蛋白原1.0-1.5g,注射用水稀释100ml静脉滴注,1h内滴完。
一般短期内不必重复。
(在4℃时保存一天含氨100μmol·L-1,保存4天为193μmol·L-1,31天为428μmol·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