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折治方
- 格式:docx
- 大小:15.07 KB
- 文档页数:1
跟骨骨折复位微创手术治疗技巧技术指南常规外侧L入路是跟骨骨折手术治疗的经典入路,虽然暴露彻底,但切口长,软组织剥离多,容易导致软组织延迟愈合、坏死、感染等并发症。
加之对微创美观追求,跟骨骨折微创手术治疗得到推崇。
广泛外侧入路,切口垂直部分起于腓骨尖端稍近端、跟腱的前方。
切口水平部分正好在跟骨外侧动脉供血的瘀紫皮肤的远端,止于第五跖骨基底部。
两部在足跟部相连,形成一个略呈弧形的直角。
图源:坎贝尔骨科手术学。
经皮撬拨复位上世纪20 年代,Böhler 发展了牵引下复位跟骨的微创治疗方法,此后相当长时间内,牵引下经皮撬拨复位成为治疗跟骨骨折的主流方法。
适用于距下关节内骨折块移位程度较轻的骨折,如Sanders II 型及部分 Sanders III 中舌型骨折。
对于距下关节面塌陷严重的 Sanders III 型及粉碎性Sanders IV 型骨折,撬拨复位难度较大且不易实现跟骨后关节面的解剖复位。
其对跟骨宽度的恢复比较困难,不能很好纠正畸形,常遗留不同程度跟骨外侧壁外膨,导致外踝下方与跟骨外侧壁撞击,腓骨长肌腱移位或卡压,引起腓骨肌腱撞击综合征、跟腓撞击痛及腓骨长肌腱炎。
Westhues/Essex-lopresti 技术。
A.侧位透视确认塌陷的舌形骨折块;B.水平面 CT 扫描显示为 Sandess IIC 型骨折。
两图中均可见跟骨前部明显粉碎。
S. 载距突。
C. 因严重的软组织肿胀和水疱而无法使用外侧切口;D. 侧位透视显示关节面(虚线)和距骨塌陷(实线)。
E 和 F. 沿舌形骨折块下方平行置入两枚空心钉导针,虚线为关节线。
G. 屈曲膝关节,上撬导针,同时跖屈中足复位骨折:H.由于跟骨前突粉碎,一枚 6.5 mm 空心螺钉固定至骰骨,另两枚 2.0 mm 克氏针跨距下关节固定维持复位。
图源:曼氏足踝外科学。
跗骨窦小切口切口为腓骨尖远端 1 cm 至第四跖骨基底部。
1948 年, Palmer 首次报道跗骨窦小切口。
跟骨骨折手术治疗的关键知多少发布时间:2021-07-23T07:54:28.264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5期作者:宋磊[导读] 跟骨骨折属于跗骨骨折的一种,大概占跗骨骨折的近70%左右。
跟骨的主要构成是松质骨,跟骨发生骨折多是高能量损伤,最多见的就是粉碎性骨折和塌陷性骨折,增加了骨折治疗中的固定难度;而且足跟部的软组织较少,血供情况也比较差,如果发生骨折就会损伤软组织,所以软组织条件和受伤情况也会影响跟骨骨折术后的恢复情况,在对跟骨骨折治疗中不仅要考虑软组织,还要考虑骨折复位的平衡。
跟骨骨折后多采用手术治疗,而且手术治疗技术与方法都趋于成熟,但依然要注意很多问题,减少并发症,促进骨折康复。
宋磊雅安市名山区人民医院四川雅安 625100跟骨骨折属于跗骨骨折的一种,大概占跗骨骨折的近70%左右。
跟骨的主要构成是松质骨,跟骨发生骨折多是高能量损伤,最多见的就是粉碎性骨折和塌陷性骨折,增加了骨折治疗中的固定难度;而且足跟部的软组织较少,血供情况也比较差,如果发生骨折就会损伤软组织,所以软组织条件和受伤情况也会影响跟骨骨折术后的恢复情况,在对跟骨骨折治疗中不仅要考虑软组织,还要考虑骨折复位的平衡。
跟骨骨折后多采用手术治疗,而且手术治疗技术与方法都趋于成熟,但依然要注意很多问题,减少并发症,促进骨折康复。
1、有关手术切口的注意事项对于跟骨骨折手术处理的入路多是跟骨扩大外侧入路。
该入路可扩大手术的视野,将手术部位完全暴露在操作视野下。
这是跟骨体部严重粉碎性骨折最好的选择入路。
但也存在弊端,会引发入路软组织并发症,所以手术前要清楚了解切口与周围血供情况,以及与腓肠神经间的关系。
早在20世纪80年代时就已指出,良好的血液供给需要由皮肤和深层组织血管共同完成,这也为组织修复和皮瓣移植奠定了理论基础。
有研究表明,供养足跟外侧皮瓣的来源主要是腓动脉的跟外侧支,所以手术切口的选择尽量要偏下偏后,确保腓动脉跟外侧支的完好无损。
跟骨骨折治疗研究论文跟骨骨折治疗研究论文跟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形式,主要发生于高强度运动或者意外伤害中,例如运动员、军人、警察等高风险职业人群以及突然变化方向、弯曲膝关节、着地方式不当等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容易受到的伤害。
跟骨骨折不仅会给患者带来剧痛,也可能影响步态功能,甚至对患者的职业和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会探讨跟骨骨折的治疗方法与研究论文。
跟骨骨折的分类跟骨骨折根据其发生位置和程度不同,可以分为跟骨分离、跟骨脱位和跟骨骨折三种。
其中,跟骨骨折更为严重,需要及时的治疗和修复,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跟骨骨折的治疗。
跟骨骨折的治疗方法跟骨骨折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具体的治疗方式需要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
保守治疗保守治疗是指不进行手术的治疗方式,主要应用于不严重或者轻微的跟骨骨折患者。
首先,患者需要使用弹力绷带或者石膏固定膝关节和踝部,以减少跟骨骨折部位的运动。
接下来,需要进行疼痛和炎症的治疗,例如口服消炎药和镇痛剂。
保守治疗期间需要定期进行影像检查,以确保骨折部位愈合情况。
如果骨折成功愈合,需要进行神经肌肉恢复训练和物理治疗。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指通过手术的方式将跟骨骨折复位并固定,主要应用于骨折位置严重和可能影响步态的患者。
手术治疗通常在一周内进行,通过手术复位跟骨骨折,并使用钢板、螺钉或者其他固定材料将其固定在正确的位置。
手术后患者需要使用石膏固定膝关节和踝部,并进行疼痛和炎症的治疗。
手术后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帮助患者恢复韧带和肌肉力量。
跟骨骨折治疗研究论文跟骨骨折治疗一直是医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多年来发表了众多的研究论文。
以下是几篇典型的论文:1、A retrospective clinical study on the treatment of calcaneal fractures with the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该文研究了一种通过锁定压缩板治疗跟骨骨折的方法。
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跟骨骨折手术的并发症及其预防。
方法回顾了2005年6月~2010年6月共38例46足的跟骨骨折手术病例,单足30例,双足8例,男32例,女6例,年龄15~65岁,平均39.8岁。
伤后至手术时间5~10 d。
手术采用跟骨外侧入路,复位后用钛板固定,术中有19例行髂骨或人工骨充填植骨。
术后常规引流24~48 h。
结果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优23足,良16足,可7足。
优良率为86%。
结论选择正确的手术方法,规范操作、解剖复位和内固定,是减少跟骨骨折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复位满意,功能恢复理想,后遗症少。
标签:跟骨骨折;手术;钛板;内固定跟骨骨折临床常见,大部分骨折关节面塌陷,失去了正常的跟骨形态。
保守治疗容易遗留行走疼痛,跛行步态等。
随着患者要求的提高和手术技术日益成熟,切开复位钛板内固定得到了广泛应用。
现总结分析本科于2005年6月~2010年6月,手术治疗跟骨骨折38例46足,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38例46足,单足30例,双足8例,男32例,女6例,年龄年龄15~65岁,平均39.8岁。
致伤原因:最常見高处坠落伤33足,车祸伤8足,挤压伤5足。
合并椎体压缩骨折15例,四肢骨折13例。
手术选择于伤后7~10 d,肿胀消退后手术。
根据CT Sanders分型进行分型:I型:关节内无移位骨折;Ⅱ型:距下后关节二部分骨折,又分为ⅡA(外侧壁至A线)、ⅡB(外侧壁至B线)和ⅡC(外侧壁至C线);Ⅲ型:三部分骨折,中央塌陷,又分为ⅢAB(内侧柱劈裂,A、B间塌陷)、ⅢAC(内侧柱劈裂,A、C塌陷)、ⅢBC (内侧柱及中央柱劈裂,B、C间塌陷);IV型:后关节面粉碎骨折。
根据术前CT,确定治疗方案。
治疗原则:I型保守治疗,无需手术;Ⅱ型、Ⅲ型、IV型手术恢复关节面平整。
本组骨折按Sanders分型,Ⅱ型4足,Ⅲ型23足,Ⅳ型19足。
跟骨骨折的治疗及进展【关键词】跟骨骨折跟骨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之一,在全身骨折中占2%,跗骨骨折中占60%。
多由高处跌下时足跟直接着地压缩所引起,少数为撕脱骨折,近年来交通事故造成的此类骨折亦有增多。
跟骨以复杂的皮质骨和松质骨支持的基础上具有四个小关节为解剖特点,由此使距下关节和跗横关节能够进行高度的偶合和精确的连动,同时,跟骨是构成足弓的主要成分,使足部富有弹性以缓解震荡。
跟骨的重要性以及骨折的复杂性,使跟骨骨折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跟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刚刚起步[1],其临床分型多种多样,治疗方法尤其是波及距下关节的处理争论甚多。
本文就其治疗方法及进展作一综述。
1 骨折的分型分型的目的在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及对预后的判断。
1952年,Essexlopresti[2]提出第一个为多数学者接受的分型系统,其根据X线侧位Bhler角与Gissane角的改变及跟骨体内“双密度影”作为分类依据,分为Ⅰ型:未波及距下关节骨折,包括跟骨结节骨折和涉及跟骰关节的骨折;Ⅱ型:波及距下关节的骨折,按继发骨折线的走行(暴力作用时依赖逆行段)分为舌状骨折和关节塌陷型骨折。
CT问世后,Johnson、Eastwood、Crosby和Fitzgibbons、Sanders、Zwipp等均提出新的分型系统,其中Sanders分型[3]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可。
其通过骨折片段数目和冠状位、轴位CT片后关节面的骨折线走行进行分类:在轴向面上以平行于跟骨纵轴的A、B两线将后关节面分为3个等大的区,即内侧、中央和外侧柱,第3条骨折线C与后面的内侧边界一致,并同载距突分开,由此产生4个潜在的骨折片段。
骨折线由外向内用A、B、C标明。
Ⅰ型:所有未移位的关节内骨折;Ⅱ型:后关节面2片段骨折,根据骨折线的定位分为ⅡA、ⅡB、ⅡC三个亚型;Ⅲ型:伴有中央片段损伤的后面3片段骨折,按照两个骨折线的位置分ⅢAB、ⅢAC、ⅢBC;Ⅳ型:后面四片段骨折,或多于4片段骨折。
跟骨骨折手术治疗的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方法及临床效果评价。
方法:收治跟骨骨折患者38例(41足),采用跟骨切开复位,必要时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
结论:跟骨骨折造成跟骨与周围关节解剖关系改变,正确把握手术时机,恢复其正常的力学关系,矫正跟骨畸形,规范操作,减少跟骨并发症的发生,是治疗跟骨骨折的有效治疗手段。
关键词跟骨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跟骨骨折大部分属关节内骨折,约占全部骨折的3.4%,其中累及距下关节的骨折占所有跟骨骨折的75%~80%,治疗难度大[1]。
实施解剖和复位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同时给予固定,并进行科学合理的活动,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治疗效果。
2009年2月~2012年3月收治跟骨骨折患者38例,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40例(43足),男32例(35足),女6例(6足),年龄23~62岁,平均41±1.4岁。
骨折的情况:sanders ⅱ型14足,ⅲ型22足,ⅳ型5足。
手术时机:患者入院后应行患肢抬高制动,用厚棉垫加压包扎,冷敷,还可加用脱水药物(如七叶皂苷、甘露醇),待水肿完全消失后,并经皮肤皱褶检测呈阳性后,再进行手术。
操作方法:首先,给患者行硬膜麻醉手术。
其次,在跟骨外侧部位割开“l”型的切口,范围为跟骨上端到外踝尖约4cm处的腓骨,切克的深度要接触到骨平面,当不能剥离分层,以完全暴露出腓肠外侧的神经。
分别以3枚克氏针钻进患者外踝、骰骨和距骨内,并将软组织的皮瓣剥开。
在直视条件下,全面观察和记录骨折程度和移位情况,根据情况进行复位操作[2]。
具体操作:从右前下方部位放入经无菌处理过的骨膜剥离器,慢慢左右活动,将关节面逐步抬起。
同时用点状复位钳夹住跟骨的结节部位,不断向外侧拉伸和剥离,使所嵌入到跟骨内的关节面暴露出来,顺利完成后,再将关节面恢复至平整,即可。
在关节完成复位后,要根据关节面的受损情况,采取患者自身的髂骨或其他适合的异体骨植入到跟骨内。
跟骨骨折治方
【病例】男,44岁。
跟骨骨折。
【初诊】1991年6月21日。
患者二天前搬重物时不慎从楼梯上跌下,右足疼痛不能行走,以后足跟肿痛加剧。
检查:跟部肿胀畸形,有瘀斑出现,压痛明显,踝关节亦有肿胀。
X线摄片示:右跟骨体部斜形骨折。
【治疗】手法复位与固定:患者仰卧,医者一手握住足部,手心对准患者足底,用力上屈。
一手拇食二指捏住患者跟骨底部用力拔伸,持续五分钟左右。
然后捏跟骨之手放开转而捏按跟骨两侧,将凹凸不平畸形向当中一一按平。
外敷断骨丹。
长形硬夹板二块,垂直夹于两侧,在跟部、踝上部两侧须衬棉垫或纸垫,以防夹伤踝骨。
内服活血化瘀止痛。
【处方】当归9g 生地12g 川芎9g 赤芍9g 丹参9g 红花4.5g 桃仁9g 地鳖虫4.5g 延胡索9g。
二周后疼痛不明显,口干,胃纳差,脉数,舌红,苔黄腻。
原方去当归,红花。
加茯苓9g 六神曲9g 干芦根9g 谷芽、麦芽(各)9g。
至7月25日X线摄片复查,骨折已愈合,跟骨外侧无隆起,去除固定,外用四肢洗方。
【说明】跟骨骨折在复位时必须注意跟骨外侧正常凹陷轮廓,除上述手法力量不够应在麻醉下,患者侧卧,医者从跟骨侧面手掌挤压,才能复位。
严重粉碎骨折影响关节面者,可考虑撬拨复位或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