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粉碎性骨折的治疗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9
粉碎性骨折的治疗流程如下:
1.手法复位和外固定治疗:如果病情较轻,并未出现明显的移位,
可以直接进行外固定治疗,用石膏固定4~6周即可。
如果有轻
度的移位现象,可以先进行手法复位,然后再用石膏进行外固
定。
2.药物治疗:服用消肿止痛的药物以及促进骨折愈合的药物。
如
果是开放性粉碎性骨折或者是进行了手术治疗,还需要服用抗
生素类药物。
3.手术治疗:如果病情严重,需要及时做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主
要为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将创面切开,取出小块的碎骨后,使
用合适的内固定器械,将骨折的部位进行固定,促进骨部的恢
复。
跟骨粉碎性骨折治疗心得跟骨关节内粉碎性骨折术后皮肤坏死并发症发生率为8%~20%,常导致钢板外露,甚至继发骨髓炎而致手术失败。
目前临床上常用半量甘露醇进行脱水治疗,但大剂量甘露醇易造成不可逆的肾功能损害。
a组患者采用消肿方内服,消肿方参考广州中医药大学李钊、何才勇等[4-5]报道配制(成分:当归、黄芪、牛膝、丹参、泽泻、茯苓、猪苓、川芎等)。
每日8~10g,自入院起连续服用,服用至术后1周。
b组患者采用20~30min内滴完20%甘露醇注射液(福州海王福药,规格125ml∶50g)125ml,根据病情,每日1次或2次,连续使用7d或足踝消肿停止使用。
1.4手术方法于足踝肿胀控制后再进行手术,采用外侧“l”形切口[6],注意保护腓肠神经及腓侧肌腱,显露骨折后,向下牵引跟骨结节。
由跟骨结节后上方向塌陷翻转的跟骨后关节面钻入4.5mm克氏针,达软骨面下0.3~0.5cm,向后下方搬动克氏针尾部,适当内翻,撬拨复位向前塌陷翻转的跟骨后关节面,恢复结节角。
跟骨内外两侧横向挤压,恢复跟骨宽度,纠正跟骨的内外翻畸形,恢复bhler角和gianc角的正常角度,用数枚克氏针临时固定已复位的诸个骨折块。
因骨折块压缩造成骨质部分缺损,可行自体髂骨移植。
或于缺损区域填充人工骨,复位满意后,根据骨折类型、粉碎程度及距下关节损伤情况,选择合适的跟骨钢板,固定跟骨内、外侧壁骨折块,结节部骨折块及后关节面骨折块,确切固定后拔除临时固定之克氏针。
c型臂透视骨折复位及固定良好后,关闭切口,放置引流管一根,接负压引流,棉垫包扎。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3~5d,脚抬高3d,术后24h开始脚趾活动,48h开始踝活动,并拔除引流物。
1.5观察项目及疗效评估标准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即开始接受治疗,两组术后均给予同等物理方法治疗(抬高患肢、制动等)。
于术后7d观察结果,同一病例由同一位医师观察、测量并记录,其中肿胀程度参照健侧肢体。
肿胀评估标准[5]:按照临床观察标准分为4度。
跟骨粉碎性骨折内固定治疗23例报告跟骨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占全身骨折的2%,约占足跗骨骨折的60%,其中75%的骨折波及关节面的完整[1]。
由于跟骨解剖结构复杂,骨折类型多,骨折致残率高。
多年来对于跟骨骨折的治疗一直存有争议,我院自2007年至2010年采用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23例跟骨粉碎性骨折,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23例,男性19例,女性4例。
患者年龄21~58岁,平均39岁。
17例高处坠落伤,6例车祸伤。
全部患者于术前查跟骨侧位,轴位X线片及CT扫描。
按Sander 分型[2]Ⅱ型6例,Ⅲ型13例,Ⅳ型4例。
1.2 手术方法本组患者于腰硬联合麻醉下实施手术,患者取健侧卧位,气囊止血带止血。
采用改良的跟骨外侧“L”型切口全层切开皮肤、皮下及骨膜,沿骨膜下作锐性剥离,避免损伤腓肠神经及腓骨长短肌腱,三枚克氏针于外踝、距骨和骰骨钻入,显露跟骨外侧壁、距下关节面、跟骰关节,掀开外侧壁骨折块,用骨膜剥离器撬起关节面,使关节面达到解剖复位,于跟骨后结节下穿入一枚斯氏针,撬拔复位,恢复bohler角及Gissane角并同时纠正跟骨内翻及增宽。
根据骨质压缩情况决定是否植骨。
骨折复位满意后克氏针临时固定,C型臂透视是否满意,必要时可在内侧作一小辅助切口帮助复位内侧骨折块。
最后选择大小合适的钢板固定。
放置引流,全层缝合。
1.3 术后处理术后加压包扎,不做外固定,抬高患肢。
根据引流量72小时内拔引流管。
及时换药保证敷料干燥,常规使用抗生素,使用七叶皂甙钠促进肿胀消退。
早期进行足趾及踝关节的主动锻炼,定期复查X线片,根据X线片情况3月后逐渐负重行走。
2 结果本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到21个月,平均16个月。
术后X线片提示bohler角恢复正常17例,15~25度角5例,小于15度1例。
本组患者全部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6周。
3例切口液化,予以换药后愈合,1例切口皮肤坏死,予以VSD技术引流植皮愈合。
手术治疗跟骨粉碎性骨折张鸿雁;韩树铭【期刊名称】《临床骨科杂志》【年(卷),期】2011(014)006【摘要】@@ 2006年1月~2010年10月,我科对25足跟骨粉碎性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效果满意.rn1 材料与方法rn1.1 病例资料rn本组23例(25足),男18例(20足),女5例(5足),年龄18~40岁.左足13例,右足8例,双足2例.全部为闭合性骨折.骨折按Sander分型:Ⅱ型4足,Ⅲ型16足,Ⅳ型5足,其中骨缺损4足.合并伤:骨盆骨折4例,脊柱骨折5例,胫骨骨折3例,股骨骨折3例.1.2 治疗方法先采用手法复位,石膏绷带临时固定,并抬高患肢,7~14 d待局部水肿明显消退时再行手术治疗[1].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或腰麻,患者取健侧卧位.跟骨外侧入路,L 形切口为足底和足背皮肤交界线处进入,切口呈弧形拐弯手术切口长度约12 cm,恢复B hler角、Gissane角,跟骨的高度及宽度,距下关节面和跟骰关节面,术中摄跟骨侧、轴位X线片,确定复位情况,并植入跟骨解剖钢板;对粉碎性骨折严重伴缺损者均采用自体髂骨植骨.放置引流条,关闭切口,加压包扎,石膏外固定.术后患肢抬高,脱水消肿.【总页数】1页(P656-656)【作者】张鸿雁;韩树铭【作者单位】克旗医院骨科,内蒙古,克旗,025350;克旗医院骨科,内蒙古,克旗,0253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3.42;R687.32;R687.4【相关文献】1.手术治疗跟骨关节内粉碎性骨折的疗效观察 [J], 温世莲2.波及距下关节跟骨粉碎性骨折24例手术治疗体会 [J], 张刚建;李建锋;何营;王宁3.跟骨粉碎性骨折的手术治疗体会 [J], 魏钢4.32例跟骨粉碎性骨折的手术治疗体会 [J], 杨聪林;马绍华;陈元标;王建龙;奉永泉;刘阳;饶磊5.跟骨骨折异型钢板加植骨手术治疗36例跟骨粉碎性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J], 应文世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作者:李向涛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1年第24期【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跟骨骨折手术的并发症及其预防。
方法回顾了2005年6月~2010年6月共38例46足的跟骨骨折手术病例,单足30例,双足8例,男32例,女6例,年龄15~65岁,平均39.8岁。
伤后至手术时间5~10 d。
手术采用跟骨外侧入路,复位后用钛板固定,术中有19例行髂骨或人工骨充填植骨。
术后常规引流24~48 h。
结果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优23足,良16足,可7足。
优良率为86%。
结论选择正确的手术方法,规范操作、解剖复位和内固定,是减少跟骨骨折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复位满意,功能恢复理想,后遗症少。
【关键词】跟骨骨折;手术;钛板;内固定跟骨骨折临床常见,大部分骨折关节面塌陷,失去了正常的跟骨形态。
保守治疗容易遗留行走疼痛,跛行步态等。
随着患者要求的提高和手术技术日益成熟,切开复位钛板内固定得到了广泛应用。
现总结分析本科于2005年6月~2010年6月,手术治疗跟骨骨折38例46足,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38例46足,单足30例,双足8例,男32例,女6例,年龄年龄15~65岁,平均39.8岁。
致伤原因:最常见高处坠落伤33足,车祸伤8足,挤压伤5足。
合并椎体压缩骨折15例,四肢骨折13例。
手术选择于伤后7~10 d,肿胀消退后手术。
根据CT Sanders 分型进行分型:I型:关节内无移位骨折;Ⅱ型:距下后关节二部分骨折,又分为ⅡA(外侧壁至A线)、ⅡB(外侧壁至B线)和ⅡC(外侧壁至C线);Ⅲ型:三部分骨折,中央塌陷,又分为ⅢAB(内侧柱劈裂,A、B间塌陷)、ⅢAC(内侧柱劈裂,A、C塌陷)、ⅢBC (内侧柱及中央柱劈裂,B、C间塌陷);IV型:后关节面粉碎骨折。
根据术前CT,确定治疗方案。
治疗原则:I型保守治疗,无需手术;Ⅱ型、Ⅲ型、IV型手术恢复关节面平整。
跟骨粉碎性骨折的手术治疗陈一东;马进;王劲松;李学超【摘要】目的:探讨治疗跟骨粉碎性骨折的手术治疗体会.方法:自2009年2月至2012年2月共收治跟骨粉碎性骨折42例,所有患者均手术切开复位,应用可塑性跟骨钛板固定并植骨治疗.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术后功能优27足,良8足,可3足,优良率92.1%.结论:跟骨粉碎性骨折行手术切开复位+植骨+可塑性跟骨钛板固定,可获得满意效果.【期刊名称】《黑龙江医药》【年(卷),期】2012(025)004【总页数】2页(P600-601)【关键词】跟骨骨折;复位;植骨;内固定【作者】陈一东;马进;王劲松;李学超【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台东医院外科江苏东台224200;江苏省东台市台东医院外科江苏东台224200;江苏省东台市台东医院外科江苏东台224200;江苏省东台市台东医院外科江苏东台224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3.4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空作业事故及交通事故的增多,跟骨骨折的发生率较以往大大提高。
过去跟骨骨折倾向于非手术治疗,但对于跟骨粉碎性骨折,基本均波及距下关节[1],治疗不当往往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近年来随着对跟骨骨折认识的不断深入及内固定材料的发展,手术成为治疗跟骨粉碎性骨折的最佳选择。
我院自2009年2月至2012年2月共收治跟骨粉碎性骨折42例(46足),均采用国产苏州市欣荣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可塑性跟骨钛板固定,效果良好。
现就治疗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1.1 临床资料本组42例,男36例,女6例;年龄24~67岁,平均年龄41.5岁。
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35例,车祸伤7例;单足38例,双足4例;合并胸腰椎骨折4例,胫腓骨骨折3例。
所有病例均为闭合性损伤,累及距下关节并伴跟骨关节面塌陷。
入院后常规拍摄跟骨侧位,轴位X线片及CT扫描,骨折按Sanders分型,Ⅱ型8足,Ⅲ型32足,Ⅳ型6足。
跟骨粉碎性骨折的手术治疗作者:吴建斌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第08期【摘要】目的探讨自体髂骨植骨结合解剖型钢板手术治疗跟骨关节内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28例30足跟骨关节内粉碎性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28例术后均获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随访12.6个月,骨折全部愈合。
其中优12足,良15足,可3足,优良率90%。
切口延迟愈合1足,无感染及皮肤坏死发生。
结论自体一期髂骨植骨结合开放复位可塑形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是治疗跟骨关节内粉碎性骨折良好方法。
【关键词】跟骨;粉碎性骨折;解剖型可塑形钢板;自体髂骨植骨跟骨骨折是临床最常见的足部骨折,由于跟骨的解剖结构特殊、病理解剖复杂,故治疗效果一直不甚理想,常遗有疼痛、扁平足、足跟变宽等后遗症而严重影响患肢功能。
我院自2004年5月至2009年5月共采用自体髂骨一期植骨结合解剖型可塑形钢板手术治疗28例跟骨关节内粉碎性骨折,取得了满意的近期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28例,男20例,女8例;年龄21~58岁,平均37.5岁。
单侧26例,双侧2例。
其中高处坠落伤20例,车祸伤5例,挤压伤2例,其他伤1例。
开放性骨折3足,闭合性骨折27足。
所有患者术前均摄跟骨侧位、轴位片及部分螺旋CT三维重建。
骨折按Sanders 骨折分型:Ⅲ型20足,Ⅳ型10。
除开放骨折行急诊手术外,一般于骨折后5~7 d肿胀消退后进行手术。
术后功能评价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分优、良、可、差四型。
优定为无疼痛及行走正常,恢复原来工作;良为行走基本正常,可有轻微行走疼,恢复原来工作;可为有较明显行走疼,轻微跛行,体力劳动影响工作;差为行走疼,严重影响工作。
1.2 手术方法一般在伤后3~7 d手术。
单侧骨折取侧卧位,患足在上;双侧骨折取仰卧位。
如果局部存在较严重的水肿和张力性水泡,可加用脱水药物,手术延迟至伤后10~14 d。
手术在止血带控制下进行。
跟骨粉碎性骨折的治疗[关键词] 跟骨粉碎性骨折;半量甘露醇;创伤性水肿[key words] heel bone comminuted fracture; half-dose mannitol; traumatic swelling跟骨关节内粉碎性骨折术后皮肤坏死并发症发生率为8%~20%,常导致钢板外露,甚至继发骨髓炎而致手术失败。
目前临床上常用半量甘露醇进行脱水治疗,但大剂量甘露醇易造成不可逆的肾功能损害。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2009年3月~2011年3月收治的跟骨粉碎性骨折134例,其中,男78例,女56例;年龄18岁~65岁,平均32.5岁;交通肇事伤69例,坠落伤42例,打击伤15例,其他10例;左跟骨骨折65例,右跟骨骨折57例,双侧12例;按sanders分类法[2]:ⅱ型22例,ⅲ型74例,ⅳ型38例,全部为闭合性骨折;伤后至入院就诊时间为1~24 h,平均4 h。
本组患者均在伤后4 h~2周内手术,其中79例在24 h内进行,55例于伤后2周内全身情况平稳后、足踝肿胀控制后再进行手术。
所有患者按数字随机法分为a、b两组,每组各6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为防止其他因素影响,本研究的纳入标准:①年龄在18~65岁之间;②闭合性骨折;③不符合排除标准者。
拟定的排除标准:①年龄在18岁以下或65岁以上;②开放性损伤及骨折;③糖尿病病史者;④其他器官或全身感染病史未愈者;⑤hiv免疫缺陷综合征者;⑥皮质类固醇药物治疗者(包括全身及局部外用);⑦原有中风及肢体肿胀,神经性营养不良者;⑧无法判定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判断者。
1.3 治疗方法a组患者采用消肿方内服,消肿方参考广州中医药大学李钊、何才勇等[4-5]报道配制(成分:当归、黄芪、牛膝、丹参、泽泻、茯苓、猪苓、川芎等)。
每日8~10 g,自入院起连续服用,服用至术后1周。
b组患者采用20~30 min内滴完20%甘露醇注射液(福州海王福药,规格125 ml∶50 g)125 ml,根据病情,每日1次或2次,连续使用7 d或足踝消肿停止使用。
1.4 手术方法于足踝肿胀控制后再进行手术,采用外侧“l”形切口[6],注意保护腓肠神经及腓侧肌腱,显露骨折后,向下牵引跟骨结节。
由跟骨结节后上方向塌陷翻转的跟骨后关节面钻入4.5 mm克氏针,达软骨面下0.3~0.5 cm,向后下方搬动克氏针尾部,适当内翻,撬拨复位向前塌陷翻转的跟骨后关节面,恢复结节角。
跟骨内外两侧横向挤压,恢复跟骨宽度,纠正跟骨的内外翻畸形,恢复bhler角和gissanc角的正常角度,用数枚克氏针临时固定已复位的诸个骨折块。
因骨折块压缩造成骨质部分缺损,可行自体髂骨移植。
或于缺损区域填充人工骨,复位满意后,根据骨折类型、粉碎程度及距下关节损伤情况,选择合适的跟骨钢板,固定跟骨内、外侧壁骨折块,结节部骨折块及后关节面骨折块,确切固定后拔除临时固定之克氏针。
c型臂透视骨折复位及固定良好后,关闭切口,放置引流管一根,接负压引流,棉垫包扎。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3~5 d,脚抬高3 d,术后24 h开始脚趾活动,48 h开始踝活动,并拔除引流物。
1.5 观察项目及疗效评估标准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即开始接受治疗,两组术后均给予同等物理方法治疗(抬高患肢、制动等)。
于术后7 d观察结果,同一病例由同一位医师观察、测量并记录,其中肿胀程度参照健侧肢体。
肿胀评估标准[5]:按照临床观察标准分为4度。
0度为无肿胀;1度为稍肿胀,但皮纹存在;2度为肿胀较明显伴皮纹消失,但无水泡;3度为明显肿胀,并出现张力性水泡。
皮肤坏死疗效判断标准[7]:①显效为术后患肢肿胀完全消褪,患肢皮色正常,局部感觉与健侧相同,手术切口一级愈合中;②有效为术后肿胀消褪明显,患肢皮色红褐色,局部疼痛明显缓解,手术切口有红肿,皮缘有小块非连续黑痂;③无效为术后皮肤坏死或钢板外露。
1.6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两组消肿效果比较术后7 d两组患者肿胀程度比较,a组完全消肿率(0级)达到79.10%,高于b组(46.29%),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18.359,p<0.01)。
见表1。
表1 两组消肿效果比较[n(%)]注:与b组比较,χ2=18.359,*p<0.012.2 两组围术期治疗皮肤坏死疗效比较手术7 d后两组患者疗效对比,a组显效率为56.72%,高于b组(35.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28,p<0.05)。
a组皮肤坏死率为4.48%,低于b组(13.43%)。
表2 两组围术期治疗皮肤坏死疗效比较[n(%)]注:与b组比较,χ2=7.228,p<0.053 讨论3.1 预防跟骨粉碎性骨折术后皮肤坏死的回顾跟骨骨折是足部的常见损伤,占跗骨骨折的60%~65%、所有骨折的2%[8-9]。
跟骨粉碎性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常因交通事故或高处坠落致伤,足部软组织被挤压而损伤严重。
对于sanders分类ⅱ型和ⅲ型的跟骨骨折目前多主张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但因足踝部肿胀,术后常并发皮肤坏死,导致钢板外露,甚至继发骨髓炎而致手术失败。
现代医学认为,跟骨骨折后常出现患足肿胀主要原因是外伤性炎症反应,损伤后由于组织出血,体液渗出,同时由于疼痛,反射性造成肌肉痉挛,造成静脉及淋巴管瘀滞,回流障碍。
肌肉舒缩功能的降低,静脉和淋巴回流缓慢或瘀滞。
由于长期静脉、淋巴瘀滞,其管壁扩张,通透性增加,造成组织间水肿。
因为水肿与术后皮肤坏死并发症可能性的存在,所以对有皮肤瘀痕、局部张力较高的闭合性损伤的患者应严禁急诊手术,手术操作将影响皮肤血运,术后皮肤坏死的风险增加。
对于跟骨粉碎性骨折后软组织肿胀严重的患者目前临床更多主张待跟部肿胀消退、水疱愈合、后足部皮肤褶皱征为阳性再行手术。
因此在患者受伤后应尽早采用消肿措施,这有利于患者选择治疗方案和手术时机。
本文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即开始接受消肿治疗,两组术后均给予同等物理方法治疗(抬高患肢、制动等)。
药物治疗上临床普通采用半量甘露醇进行脱水,本文采用中药消肿方进行对比治疗研究,为临床治疗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3.2 甘露醇在跟骨骨折治疗中消肿的原理甘露醇是一种渗透性脱水药物,具有多种作用[10-11]:利尿;促进血管外液向血管内转移,降低组织压;减少红细胞积压或凝聚,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量,改善微循环。
临床主要应用甘露醇20%的高渗溶液,因为该高渗溶液不易从毛细血管透入组织,故可迅速提高血浆渗透压,使组织间液向血浆转移,产生组织脱水作用,减轻组织水肿。
另外,甘露醇几乎不被肾小管吸收,使原尿渗透压升高,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它还能抑制髓袢升支对nacl和水的重吸收,从而使尿量增加,最终起到消除肢体肿胀的作用。
最新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甘露醇还是一种有效的氧自由基清除剂,具有抗细胞凋亡的作用,保护组织、细胞继发性损害(缺血再灌注损伤)。
甘露醇进入人体后,可使血浆渗透压在短时间内明显升高,达到降低水肿、利尿消肿的作用。
因此临床工作中,甘露醇必须高浓度快速滴注,方能奏效。
大剂量甘露醇会诱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研究表明,甘露醇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与单次大剂量、特别是首次大剂量有明显关系,而半剂量应用甘露醇既有有效的安全边界,又能达到同样的治疗效果,成为临床应用的首选剂量。
但甘露醇还会诱发水和电解质紊乱、寒战、发热、排尿困难、组织水肿、局部皮肤坏死等,尤其是20%甘露醇对局部静脉损伤较严重,成为常见的临床并发症。
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常规静脉滴注20%甘露醇,静脉炎发生率为81.67%。
因此如何合理预防甘露醇静滴后静脉炎的发生也是临床需要积极处理的问题。
3.3 中药在跟骨骨折治疗中消肿的优势中医学认为,术后皮肤愈合不良或坏死和感染系由邪毒入侵,深达入骨,阻滞经络,气血瘀滞,久而化热,热盛肉腐,附骨成痈而致。
治疗当以清热解毒、行瘀通络为主。
正如《普济方·折伤门》中言“血行脉中,贯于肉理,环周一身,因其机体外固,经髓内通,乃能流注不失其常。
若因伤折,内动经络,血行之道不得宣通,瘀积不散,则为肿为痛,治宜除去恶瘀,使气血流通则可复原也”[5]。
本文参考广州中医药大学报道配制消肿方,方中运用当归、黄芪以补气养血,川芎、丹参以温通经络、活血化瘀,配以茯苓、猪苓、泽泻以健脾渗湿利水,牛膝既可活血又可引药下行达到利水之功。
诸药合用,使水湿自除,肿胀自消[4]。
临床实验结果显示,手术7 d后,a 组完全消肿率(0级)达到79.10%,高于b组(46.29%),两组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a组显效率达到56.72%,高于b组(35.82%)。
a组皮肤坏死率4.48%,低于b组(13.43%)。
可见,中药消肿方在跟骨粉碎性骨折围术期可提高消除水肿效果,减少皮肤坏死发生率。
[参考文献][1] sanders r, fortin p, dipasquale t, et al. operative treatment in 120 displaced intra-articular calcaneal fractures: results using a prog-nostic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 classification [j]. clin orthop,1993,(290):87-95.[2] benirschke sk, kramer pa. wound healing complications in closed and open cal-caneal fractures [j]. orthop trauma,2004,18(1):1-6.[3] tennent td, calder pr, salisbury rd, et al. the operative management of displacedintra-articrlar fractures of the calcaneum: a two-centre study using a defined protocol [j]. injury,2001,32:491-496.[4] 何才勇,林晓光,张志明.中药内服配合外洗、外敷治疗跟骨骨折术后皮肤愈合不良或坏死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0,42(4):30-31. [5] 李钊.消肿方配合手术治疗跟骨粉碎性骨折36例[j].陕西中医,2010, 31(4):470-471.[6] sanders r. current concepts review, displaced intra articular fracture of thcal caneus [j]. j bone joint surgam,2000,82(2):225.[7] 吴勇.跟骨骨折术后切口皮肤坏死的围手术期预防策略[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2):62-63.[8] lim eva, leung jpf. complications of intraarticular calcaneal fractures [j]. clin orthop,2001,(391):7-16.[9] barei dp, bellabarba c, sangeorzan gj, et al. fracture of the calca-neus [j]. orthop clin north am,2002,33(1):263. [10] 王晓平.七叶皂苷钠、纳洛酮及甘露醇联合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12):1845-1846. [11] 王惠冰.甘露醇和β-七叶皂苷钠致兔耳静脉和周围组织损伤的研究[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8,10(2):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