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
- 格式:docx
- 大小:27.80 KB
- 文档页数:2
胸部多层螺旋CT的临床应用摘要】多层螺旋CT(MSCT)的技术通常可用于长时间屏气、覆盖范围较大的扫描,如胸腹联合或胸腹盆腔联合扫描、大范围的CT血管造影(全下肢CT血管或全肺动脉造影)。
其优点是节省X线球管的损耗,减少X线曝射量。
扫描速度提高。
空间分辨率提高。
本文将论述这一技术在胸部疾病检测的应用。
【关键词】胸部CT 螺旋CT 胸部疾病检测(一)多层螺旋CT(MSCT)的技术在单层螺旋CT(SSCT)中其探测器准直宽(detector collimation)等于X线束准直宽(X-ray beam col- limation)从而产生了层厚。
所以层厚是由X线束准直宽来决定的。
也即CT球管旋转一周只采集一层的原始数据。
而MSCF的层厚是由探测器列数和后重建来决定的。
它采用的是宽探测器技术。
即探测器的排列数增加,可达16~32列,采用可调节宽度的锥形X线束,根据拟采集的层厚选择锥形X线束的宽度,后者可激发不同数目的探测器,从而达到由一次采集却同时获得多层图像信息的效果。
也即 CT球管旋转一周可采集4~8层的数据。
公式为D=N×d。
其中D为X线束准直宽,d为探测器准直宽,N为探测器列数。
MSCT探测器准直宽d是1/N的X线束准直宽。
如果机内有4列探测器(N),其探测器准直宽为1.25mm 时,则X线束准直宽为5mm。
SSCT的螺距即床移动速度与层厚之比,一般选择为1~1.5:1。
若螺距增大,图像质量就可降低;MSCT的螺距概念与SSCT不同,它是床移动速度(table speed):探测器准直宽,也即1/N的X线束准直宽。
假设4列螺旋CT探测器采用1.25mm的探测器准直宽,则X线束准直宽为5mm。
若床移速度设定为7.5mm时,则螺距7.5:1.25=6:1或称螺距6,而不是7.5:5=1.5:1(螺距1.5)。
通过这样的优化采样扫描来提高z轴空间分辨率,从而提高图像质量。
当螺距为6或8时,通常可用于长时间屏气、覆盖范围较大的扫描,如胸腹联合或胸腹盆腔联合扫描、大范围的CT血管造影(全下肢CT血管或全肺动脉造影)。
多层螺旋ct名词解释
多层螺旋CT是一种用于获取组织内部三维图像的医学成像技术。
与传统CT 技术相比,多层螺旋CT具有更高的成像速度和灵敏度,能够检测出较小结构的细微变化,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多层螺旋CT的成像原理是利用多层探测器对组织进行扫描,并在计算机中对扫描数据进行处理,最终生成具有高分辨率和组织特异性的图像。
多层螺旋CT 系统通常由多个探测器组成,每个探测器可以在不同的方向上对组织进行扫描。
这些探测器通常包括低密度探测器和高灵敏度探测器,以便能够检测出较低密度组织和较大结构的细微变化。
在多层螺旋CT中,组织被放置在一个旋转的螺旋形支架上,并通过一个旋转的摄像机对组织进行扫描。
这种扫描方式可以生成三维图像,并在图像上显示出组织的形态、密度和结构。
通过多层螺旋CT扫描,医生可以清晰地观察和分析组织的大小、形状、密度和结构,从而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除了用于医学成像外,多层螺旋CT还可以应用于工业领域,用于检测材料的内部结构和性能。
此外,多层螺旋CT技术还可以用于地质勘探、环境监测和核能等领域。
随着多层螺旋CT技术的不断进步,它的应用领域将会越来越广泛。
多层螺旋CT是一种先进的医学成像技术,能够生成高分辨率、高灵敏度和组织特异性的图像,在临床工作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层螺旋CT将在医学、工业和地质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螺旋CT中“层”与“排”的区别
1、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是指扫描一圈所得到的图像数,如4层CT就是扫描一圈出4层图像,取决于纵轴方向数据采集系统(DAS)的个数。
2、多排螺旋CT(Multi-detector 或Multi-row CT)是指组成CT 的纵轴方向排列的探测器排数,如16层CT有的是24排(Siemens,Philips,GE),有的是40排(Toshiba)。
如果统称“多”,可以称“多排”,也可以称“多层”;如果具体到数字,例如16,64 就只能称“层”,16层CT、64层CT等。
因为在多层(排)CT,层和排并不一定一致。
例如东芝公司生产的4层CT,就有34排探测器,因为只有4个DAS,所以旋转一周只能同时获得4层图像,此时是不能称为34层或34排CT 的。
16层设计的采集时间一般为0.5描(全周扫描),最低可达0.42秒,以一个身高155cm 的病人为例,以2.5mm层厚采集将可在19-22秒钟完成全身的扫描明显提高了扫描的单位时间覆盖率。
对包括心脏在内的动态器官全部可以实现一次屏息采集、这是4层采集的CT 尚不能完全实现的。
来源:本站。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你了解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为冠心病的患病,患病数量持续增长,患病群体日趋年轻化,进而引起关注。
多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越发成熟,临床使用较普遍,其作为操作简便、有效、安全的检查手段,在冠脉重要血管重度狭窄病变患者、桥血管及开口畸形患者中应用均可最大程度确保诊断的效果的准确。
通常可将其作为冠心病高危人群无创检查、冠脉支架术后随访的辅助方法,遵循各流程要求完成扫描及图像处理,以保证图像的质量。
1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方法64层螺旋CT时间分辨率较高、空间分辨率较高,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造影MSCTA作为多排探测器技术、多种重建算法、图像后处理技术,在心电门控心动周期采集容积相关数据后在R-R间期重建心脏图像,且及时传输心脏图像数据至工作站实行系统处理。
通过心脏软件容积及冠脉树重建的方式、血管分析方法,完成综合分析工作有利于全面评判病变影像学的主要特征。
选用64排螺旋CT仪器,在检查前需做好与患者的沟通工作,主要告知患者MSCTA检查过程及操作方法,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训练,检查前测定患者的心率其中心率较快者可使用25mg 倍他乐克处理。
采取患者平卧位并做好心电门控装置连接工作,实行钙化积分平扫操作,增强扫描时使用350ml对比剂及同层动态法,对动脉循环时间测定主要需要在钙化积分序列图像确定左主干开口层,通过双通高压注射器以每秒5ml速率注射20mg的对比剂和生理盐水,这时可对患者的升主动脉密度曲线、降主动脉密度曲线测量,从而获取使用对比剂~升主动脉增强峰值所用的时间。
最后,完成冠状动脉扫描操作,对气管隆突下1.5cm~心尖下方3cm位置循环时间扫描,分别注射60ml对比剂、40ml生理盐水。
2冠状动脉CTA成像分析情况参照美国心脏病协会AHA相关冠状动脉阶段划分法完成MSCTA分析,冠状动脉共有15节段需对冠状动脉不同阶段百分比计算,目的为客观评判管腔狭窄度。
多层螺旋CT冠脉CTA检查前准备检查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多层螺旋CT冠脉CTA检查前准备
1、患者须做心电图检查,心电图需提前有数据,确保检查当日可以
获取。
2、若患者有心率加快、心律不齐等不规则心律,应做心脏外科检查,包括粘连拧紧综合评估、室间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等。
3、患者需多加休息,一般检查时间为15-30分钟,时间越长,检查
精确度越高,当时间超过30分钟,检查精度有限。
4、检查前应询问患者是否有过敏史,特别是对鱼肝油或鱼油含量较
高的药物,如有反应,检查前应采取措施,以防发生过敏反应。
5、应对患者进行检查前的常见体检,包括血压、血氧、心率、呼吸
率等,对有心律不齐、心动过缓等症状的患者,应提前把控其症状,以便
检查。
二、多层螺旋CT冠脉CTA检查方法
1、检查前需给患者注射造影剂,以促进肌肉组织的营养,从而改善
CT扫描结果的清晰度。
2、检查的第一步是完成肝胆道的CT扫描,以便为冠脉CTA检查提供
参考,有助于识别冠脉瓣膜情况。
3、第二个步骤是完成CT扫描,在该步骤中,会使用自动或手动的多
层螺旋扫描技术,其采集的数据被反复改变,以获得最佳图像质量。
4、第三个步骤是重建图像。
心胸外科—多层螺旋CT心胸外科——多层螺旋CT心胸外科是临床医学中重要的一个专科,主要针对心脏和胸腔内的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多层螺旋CT作为一种先进的医学影像技术,为心胸外科提供了重要的辅助手段。
本文将介绍多层螺旋CT在心胸外科中的应用和优势。
多层螺旋CT是一种基于X射线的成像技术,它可以将人体切成几乎无数的薄层,然后通过计算机重建出三维图像。
与传统的单层螺旋CT相比,多层螺旋CT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更短的扫描时间。
这使得它成为了心胸外科常用的影像学工具。
首先,多层螺旋CT在心胸外科中可用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
通过多层螺旋CT的三维重建功能,医生可以准确地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检测血管狭窄、动脉瘤和心脏瓣膜病变等。
与传统的造影技术相比,多层螺旋CT不需要进行手术切口,而且对患者的创伤更小,恢复更快。
其次,多层螺旋CT在胸腔疾病的诊断和手术规划中也具有重要价值。
多层螺旋CT可以对胸腔内的器官和结构进行全面、快速的检查,包括肺部、纵隔、胸膜等。
它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地判断和定位肿瘤、结节、感染和损伤等病变,指导手术治疗方案的制定。
例如,在肺癌手术中,多层螺旋CT可以在手术前确定病变的大小、位置和淋巴结转移情况,从而帮助医生决定手术的范围和方式,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除了诊断,多层螺旋CT还可以在心胸外科的手术过程中发挥作用。
在手术前,医生可以通过多层螺旋CT对患者进行术前评估,了解病变的具体情况和周围结构的关系,避免手术过程中的意外情况。
在手术中,多层螺旋CT可以帮助医生进行手术导航,提供实时的影像指导,确保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在手术后,多层螺旋CT可以用于术后评估,观察手术效果和检测可能的并发症。
总之,多层螺旋CT作为一种先进的医学影像技术,在心胸外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优势。
它可以在心血管和胸腔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术后随访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当然,多层螺旋CT 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对放射线的辐射、对某些病变的难以明确诊断等。
多层螺旋CT低剂量成像的临床应用现状多层螺旋CT低剂量成像是一种先进的医疗成像技术,它能够在尽量减少患者辐射剂量的情况下获得高质量的影像。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层螺旋CT低剂量成像在临床应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技术原理、临床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三个方面对多层螺旋CT低剂量成像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技术原理多层螺旋CT低剂量成像是指利用多层螺旋CT技术进行成像同时采用低剂量的辐射,以达到对身体进行影像检查的目的。
该技术的原理是通过加速电子束在患者身体周围旋转,产生大量的X射线,并通过X射线探测器接收并转化为数字信号。
然后再经过计算机重建成体视图图像,从而达到对患者进行影像检查的目的。
而在低剂量成像中,通过调整X射线的功率和电流,以及优化扫描参数和图像重建算法,来减少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从而减小对患者的辐射伤害。
二、临床应用现状多层螺旋CT低剂量成像在临床应用中有着广泛的用途,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肺部检查多层螺旋CT低剂量成像在肺部疾病的筛查和诊断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它可以帮助医生发现早期肺部病变,如结节、肿瘤等,并且对于患者的辐射伤害也更小,这在肺部癌症筛查中具有重要意义。
2. 心脏和血管成像多层螺旋CT低剂量成像对心脏和血管的成像也非常重要。
它可以通过对血管和心脏的高分辨率成像,帮助医生检测心脏和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动脉硬化等,并为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
4. 骨骼成像多层螺旋CT低剂量成像在骨骼影像学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它可以对骨骼疾病和损伤进行准确的诊断,如骨折、骨质疏松等,并且对于患者的辐射剂量也更小,更加安全。
以上几个方面是多层螺旋CT低剂量成像在临床应用中比较常见的部位和疾病,它在这些领域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对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未来发展趋势未来,多层螺旋CT低剂量成像将有着更广泛的应用。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医疗成像的需求越来越高,对成像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
多层螺旋CT
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在16 层螺旋CT 平扫及增强的影像学表现。
方法
回顾性分析25 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 表现。
使用Siemens sensation 16 层螺旋CT 检查,25 例经病理证实的病例均进行了平扫和增强。
结果25 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CT表现为:向胃肠道腔内、外生长或跨胃肠道壁生长
的软组织肿,肿块密度均匀或混杂。
增强后,良性肿块密度均匀,强化显著,恶性
肿块,周边强化,内见液化坏死及囊边区域,部分可见溃疡形成。
结论 16 层螺
旋CT 平扫及增强扫描能够反映肿瘤的特点,有助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准确定位,
能够反映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
【关键词】胃肠道; 间质瘤; 多层螺旋CT 诊断分析【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
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3-0219-01
胃肠道间质瘤( GIST) 以往多归为平滑肌肿瘤。
Mazur 等[1]于80 年代首次
提出, GIST 起源于胃肠道间质细胞,后来,Miettinen 又将其定义为原发于胃肠道、大网膜和肠系膜的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的间质肿瘤,是一种具有恶性潜能的非
定向分化的消化道间叶性肿瘤[2]。
本文旨在探讨胃肠道间质瘤16 层螺旋CT
的影像学表现。
1 临床资料收集我院2006 年9 月-2011 年1
2 月的25 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男17 例,女8 例,年龄45~82 岁, 均在40 岁以上,平均63.5 岁。
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证
实并且有较完整的CT 资料。
本组病例以上腹部不适就诊者14 例,腹胀及腹部隐
痛2 例,呕血3 例,恶心呕吐4 例,查体发现2 例。
2 检查方法CT 扫描机用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16。
让患者仰卧位,由肝脏顶部到会阴水平连续螺旋扫描,管电压、管电流分别为120KV、160mA,层
厚5mm,准直器宽1.5mm,进床速度24mm/s。
3 结果3.1 CT 表现 CT 可清晰显示间质瘤的三种生长方式[3]:腔内型、腔
外型及哑铃型。
良性胃肠间质瘤多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缘清晰,周围脂肪间隙清晰,良性肿块平均大小约3.1 cm×4.4 cm,平扫可见肿块多为等密度,强化后可见
均匀强化;较大的大于5cm 的肿块的中心可见液化坏死区,但对周边的组织器官
是挤压性的改变,强化后可清晰显示肿瘤的边缘。
恶性胃肠间质瘤多为不规则形
或分叶较为明显,边缘模糊,周围脂肪间隙显示不清,强化后见不均匀强化,肿
瘤中心多见液化坏死区域,肿瘤对周围的组织器官是明显的侵犯,肿瘤的大小2 cm×3.2 cm-18.5 cm×8.6 cm,平均7.0cm×6.3 cm,且腔内型生长的肿块边缘容易形
成溃疡.本组病例中胃间质瘤16 例,肠道间质瘤9 例,以胃部发生最高,占64%。
3.2 手术病理与CT 诊断结果对比 25 例患者经CT 诊断后,均进行病理检查,
可见胃肠道间质瘤多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以梭形细胞为主[4]。
排
列呈旋涡状或栅栏状.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CD117 均为阳性;CD34 18 例为阳性,7 例为阴性,符合胃肠间质瘤的病理改变,与CT 诊断的符合率为100%.4 讨论4.1 GIST 的临床特点食道至肛门的胃肠道均可发生GIST,包括网膜、肠系膜、腹
膜及后腹膜等,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非上皮性肿瘤。
GIST 的生长特点是悬垂式,多数
肿瘤局限。
多为单发,恶性间质瘤的转移方式多为血行转移,转移部位多见于肝脏,依次是腹膜、网膜,淋巴结转移少见。
GIST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40 岁
以上人群,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人群总发病率为14.5/100 万。
最常见的临床
症状为腹痛、腹胀、腹部不适、腹部肿块、呕血、便血、偶伴发热等。
肿瘤好发
生于胃部,本组资料大部分与文献一致。
4.2 GIST 的影像学表现(1)胃肠间质瘤的不同CT 表现主要依靠其大小、侵
犯范围及发生的时间。
胃肠间质瘤多为孤立的,边缘清晰的软组织肿块。
胃肠间
质瘤为富血供肿瘤,CT 增强可清晰显示肿瘤内的血管和肿瘤的供血动脉。
本组资
料可清楚显示肿瘤实质部份动脉期、门脉期强化呈现递增的趋势,平衡期强化未
见明显减退,延迟期稍有减退。
由于肿瘤内的血供不足,肿瘤内部很容易发生坏死、液化、囊变,表现为不规则的低密度区域,另钙化比较少见。
可有肝、肺及
腹腔淋巴结转移。
(2)较小的胃肠间质瘤成息肉样外观,多在做CT 扫描或内窥
镜是偶然发现,内窥镜在诊断小的胃肠间质瘤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CT 增强扫
描显得极为重要,强化后可见小的胃肠间质瘤呈现明显均匀强化,边缘清晰。
小
的息肉样的胃肠间质瘤大多为良性。
本组25 例患者的CT 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相符合率为100%,这说明,
在胃肠间质瘤的诊断上CT 基本就能明确诊断,但是一定要注意胃肠间质瘤恶变
的征象,比如瘤体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大,内见大片坏死区域,强化后边缘明显强化,周围组织器官侵犯,可见增大的淋巴结以及腹腔积液等。
总之,GIST 可做的影像学检查较多,如X 线,B 超,CT,MRI以及内窥镜检查。
但螺旋CT 有良好的组织对比度,是GIST 最常用和最有价值的检查手段之一。
同时CT 检查有以下诊断及治疗价值:(1)明确向腔外生长的肿块与胃壁的关系及生
长方式;(2)了解肿块的大小、形态、范围及边缘轮廓,为手术方案的制订提供可靠
依据;(3)判断肿块是实性还是非均质性及有无液化坏死、钙化;(4)了解胃壁与肿瘤
的解剖关系;(5)明确肿块对周围组织器官的挤压、浸润及是否存在远处转移。
另
CT 检查尚可弥补内镜和消化道造影对胃肠腔外型间质瘤诊断的不确定性参考文献:[1] 戴瑜珍.胃肠道间质瘤病理特征研究进展[J].安庆医学, 2006(1):47-48.[2]
北京医学会普外科专业委员会.北京市23 所医院2000 年至2004 年胃肠道间质瘤
临床诊治情况的调查和回顾性分析.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47-49.[3] 罗叶旋,孟磊,等. 胃肠道间质瘤的CT 诊断.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2002,21(4):282-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