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网络舆论研究10年:回顾与展望
- 格式:pdf
- 大小:462.60 KB
- 文档页数:6
国内网络谣言的研究现状、热点及未来趋势作者:***来源:《宁夏党校学报》2020年第04期摘要:目前國内网络谣言的研究已积累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有必要对国内现有网络谣言的研究现状、研究主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梳理,以进一步提升国内网络谣言的研究质量。
选取了来自CNKI数据库中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2004至2019年收录的490篇网络谣言相关研究文献为样本,利用Citespace软件工具通过对样本文献进行发文时间、发文期刊、发文机构等描述性统计分析以及关键词共现和关键词聚类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国内网络谣言已成为一个较为稳定的研究领域,但以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定量研究,且缺乏跨学科和跨机构的合作。
今后可围绕经典谣言理论模型在网络环境下的适用性、多学科视角挖掘各研究领域的共通性、社会化媒体谣言、分类型谣言研究等领域推进网络谣言研究。
关键词:网络谣言;知识图谱;聚类分析;Citespace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91(2020)042019年8月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1.2%[1]。
网络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为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丰富的信息,另一方面也为各类谣言的滋生和传播提供了温床。
目前国内关于网络谣言的研究,已积累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但目前尚未有学者从全局的角度对此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因此,有必要对国内现有网络谣言的研究现状、研究主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梳理。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一)研究方法科学知识图谱具有“图”和“谱”的双重性质与特征:既是可视化的知识图形,又是序列化的知识谱系,显示了知识单元或知识群之间网络、结构、互动、交叉、演化或衍生等诸多隐含的复杂关系[2]。
本文利用科学知识图谱的方法,借助Citespace 5.5.R5软件分析国内网络谣言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整体知识框架、热点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我国网络舆情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作者:王高飞李明来源:《现代情报》2016年第05期〔摘要〕运用计量统计的方法,首先对网络舆情近十年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统计,得出近些年网络舆情研究的总体概况。
其次对近些年的网络舆情在研究内容上进行分类分析,主要通过对相关理论研究、网络舆情分析技术研究、网络舆情的应用及实践研究方面进行分析梳理,以从整体上把握近些年我国网络舆情的研究状况,最后,总结分析目前网络舆情研究中尚且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网络舆情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网络舆情;舆情理论;舆情分析;舆情应用;计量统计“舆情”一词最早出现在《旧唐书》中,据考证公元897年唐昭宗在一封诏书中称:“朕采于群议,询彼舆情,有冀小康,遂登大用”[1]。
但我国真正意义上对于舆情的研究开始于2003年,而从2005年开始,我国才有网络舆情研究的文献出现。
因此我国关于网络舆情的相关研究历史较短,又由于网络舆情研究是一个跨学科、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因而我国在网络舆情的研究上深度还不够。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底,我国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手机网民为594亿。
网民每周平均上网时间为256小时[2]。
网络事实上已然成为信息传播最为重要的载体和工具。
与此同时,各种网络自媒体迅速崛起和普及,如微博、微信、QQ等等,这使得信息的传播更为方便和快捷。
中国已经进入了网络舆情空前活跃的“大众麦克风时代”。
网络舆情反映了社会对于突发事件的态度和反应,是社会动态的晴雨表和温度计、是社会矛盾的展示台、是意见反馈的主渠道、是维护稳定的安全门,它成为国家管理者了解社会状态维护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途径。
因此,对于社会来讲,重视、研究、开发、利用网络信息,对于公众对一些公共突发事件的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及时地进行分析、对公众的负面情绪进行正确的引导,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中国未来10年的新媒体趋势与价值丁家永未来10年(2014-2024年)中国消费者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中国的主流消费群体将是80后、90后甚至是00后,这个群体在中国大约有5亿人。
今天如果企业抓住了这一消费族群,可以说就是抓住了未来10年最重要的消费力量。
最新研究认为(2014),今天的80后和90后与70后相比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之一就是其媒体习惯已经发生了巨变。
80后作为今天中国社会重要力量除了职场上的特点外,最重要的是生活轨迹或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他们再也不像70后还有充足的时间坐在电视机前,而是用更多的时间与更多的媒体接触。
至于90后一代的资讯接受模式则已全面改变,互联网和手机或移动互联智能机已不能离开和不能离手,各种社交媒体已成为80后、90后联系世界的最重要方式。
在最近一份关于80后、90后的有关视听媒体状况调查报告中(2013),有超过40%的80后、90后受众表示几乎不看电视,25%左右的80后、90后观众3天以上才看一次电视,只有少量的80后会每天看电视而且是他们喜欢的选秀类节目。
尽管这些数据还要需要进一步地验证,但有一点是不争的事实,那就是电视对于锁定和覆盖这些80后90后群体,其影响力正在减弱,随之而来的是新媒体或各种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的社交媒体,它对于80后特别是90后群体正在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里的新媒体主要是指包括基于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智能手机的社交媒体和I-pad以及户外液晶电视媒体等数字终端媒体。
要全面认识新媒体和社交媒体的影响与价值首先要从新媒体和社交媒体产生的原因分析入手。
首先,互联网和移动互联下消费者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媒体接触时间与方式的变化。
互联网与移动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娱乐、学习的方式,在消费者的生活时钟里,除了看电视、看报纸、逛街、差旅等传统行为,收邮件、搜索信息、上论坛、写Blog、收发短信、微博、微信以及在线交易等由互联网与移动互联创造的生活方式已成为消费者的生活环节与方式。
我国网络信息传播的舆论化趋势及所带来的问题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不断扩大,其舆论影响力也日益增强。
在我国,网络信息传播的舆论化趋势日益明显,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的传统模式,也深刻地影响着社会舆论的生成和演变。
然而,这种趋势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如信息传播的真实性、公正性、安全性等,亟待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本文旨在分析我国网络信息传播的舆论化趋势,探讨其带来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我们将对网络信息传播的舆论化趋势进行概述,分析其在信息传播速度、传播方式、传播内容等方面的变化。
然后,我们将深入探讨这种趋势所带来的问题,如虚假信息的传播、网络暴力的频发、个人隐私的泄露等。
我们将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以期为我国网络信息传播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我国网络信息传播的舆论化趋势,揭示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为解决相关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我们也希望借此机会引起社会各界对网络信息传播问题的关注,共同推动我国网络信息传播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我国网络信息传播舆论化的现状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普及,我国网络信息传播呈现出明显的舆论化趋势。
这一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舆论场的多元化:随着社交媒体、新闻聚合平台、短视频等新兴媒体形态的涌现,舆论场逐渐从单一向多元化转变。
各类网络平台成为公众发声、意见交换和舆论形成的重要场所,不同观点和立场在网络空间交织碰撞,形成复杂多变的舆论生态。
舆论传播的速度化:网络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使得舆论生成和传播速度大大加快。
一条热门新闻或事件往往能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开来,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
这种快速传播的特点使得舆论影响力不断增强,对社会事件和公共政策的影响力日益显著。
舆论表达的个性化:在网络信息传播中,个人成为舆论表达的主体。
通过微博、博客、论坛等渠道,个人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第1篇一、前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舆情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政府形象的重要因素。
本年度,我单位在网络舆情工作方面,紧紧围绕中心工作,积极应对各类网络舆情事件,取得了显著成效。
现将本年度网络舆情工作总结如下:一、工作概述1. 舆情监测本年度,我单位共监测到网络舆情事件XX起,涉及领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
通过对舆情数据的分析,我们掌握了网络舆论的动态变化,为领导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2. 舆情引导针对重点领域和热点问题,我单位积极发声,引导舆论走向。
通过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网民关切、开展网络宣传活动等方式,有效缓解了网络舆论压力。
3. 舆情应对针对突发事件和负面舆情,我单位迅速响应,制定应对措施。
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加强与媒体沟通、引导网民理性表达等方式,有效控制了事态发展,降低了负面影响。
二、工作亮点1. 建立健全舆情监测体系本年度,我单位进一步完善了舆情监测体系,实现了对网络舆情的全面、实时监测。
通过引入先进技术手段,提高了舆情监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2. 强化舆情引导能力我单位加强了对网络舆论的研究,形成了科学的舆情引导策略。
通过开展线上线下活动,引导网民理性表达,有效传播正能量。
3. 提高舆情应对水平针对不同类型的网络舆情事件,我单位制定了相应的应对措施,确保了舆情应对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三、工作不足1. 舆情监测范围有待扩大虽然本年度我单位在舆情监测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监测范围仍有待扩大,以全面掌握网络舆论动态。
2. 舆情引导效果需进一步提升在舆情引导方面,我单位仍需加强研究,提高引导效果,以更好地传播正能量。
3. 舆情应对机制需进一步完善针对突发事件和负面舆情,我单位在应对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进一步完善应对机制。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1. 持续完善舆情监测体系,扩大监测范围,提高监测准确性。
2. 加强舆情引导能力建设,提高引导效果,传播正能量。
3. 完善舆情应对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和负面舆情的能力。
第1篇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网络舆情培训总结会议,旨在回顾和总结本次培训的成果,并对今后的网络舆情管理工作进行展望。
在此,我非常荣幸能够代表全体参训人员,对本次培训进行总结发言。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参训人员,对组织本次培训的领导和相关部门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你们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宝贵的学习机会,让我们在网络舆情这个日益重要的领域,得到了一次系统的学习和提升。
一、培训内容回顾本次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涵盖了网络舆情的基本概念、发展趋势、应对策略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本次培训的主要内容回顾:1. 网络舆情概述培训首先对网络舆情的基本概念进行了阐述,使我们明白了网络舆情是指公众通过网络平台对某一事件、现象或问题所形成的意见、情绪和行为倾向。
网络舆情具有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参与主体多元化等特点。
2. 网络舆情发展趋势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舆情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1)舆情传播渠道多样化:从传统的PC端向移动端、社交媒体等多元化渠道拓展。
(2)舆情主体多元化:不仅包括普通网民,还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
(3)舆情事件复杂化: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3. 网络舆情应对策略针对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培训提出了以下应对策略:(1)加强舆情监测:建立完善的舆情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掌握网络舆情动态。
(2)提高舆论引导能力:通过官方渠道发布权威信息,引导舆论走向。
(3)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提高网民的网络素养,培养理性、客观的舆论氛围。
(4)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应对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形成合力,共同应对网络舆情。
二、培训成果与收获通过本次培训,我们收获颇丰:1. 提高了认识:我们深刻认识到网络舆情的重要性,以及在网络时代,如何做好网络舆情管理工作。
2. 丰富了知识:我们对网络舆情的基本概念、发展趋势、应对策略等有了更加全面、系统的了解。
3. 增强了能力:通过案例分析、互动交流等环节,我们提高了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
中国这十年舆情分析报告近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获得显著改善。
与此同时,在社交媒体的兴起、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等因素的推动下,舆论场内外的声音变得更加复杂,舆情管理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这十年舆情的分析,探讨舆情动态、主要议题和影响因素的变化,以及中国政府在舆情管理方面所作出的努力。
一、舆情动态的变化1. 社交媒体成为主要舆情传播平台自2010年后,社交媒体如微博、微信等迅速发展,成为中国舆情传播的主要平台。
这些平台极大地拓宽了信息传播的渠道,使舆情的传播速度更加迅猛,也提升了公众参与舆论表达的能力。
2. 舆情热点更加多元化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政治、环境、食品安全、社会公平等议题的关注度大幅提升。
近十年来,舆情热点由单一的事件扩展到各个领域,人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程度不断增加。
二、主要舆情议题的变化1. 环境污染和生态保护近十年来,中国对环境污染和生态保护问题的关注度大幅增加。
从雾霾天气到水土流失、非法采矿等问题,人们对环境破坏问题的关切不断提升。
2. 食品安全和健康问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关注也越来越高。
近十年来,人们对食品安全、农药残留和转基因食品等问题的敏感度明显增加。
3. 社会公平和民生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的财富分配不均问题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人们对于教育不公、医疗体系不完善、住房问题等社会公平和民生问题关注度日益上升。
三、舆情影响因素的变化1. 技术进步和信息爆炸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传播速度更加迅猛。
这使得舆情的发酵速度更快,影响范围更广。
2. 公民参与度的提升社交媒体的兴起使个人参与舆情表达的门槛大大降低,人们更加容易通过自己的言论影响公众舆论。
公民的参与度的提升增加了舆情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3. 政府舆情管理的加强面对舆情的迅猛发展和多元化,中国政府逐渐加强了舆情管理和应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