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辐射剂量控制与监督的临床意义
- 格式:pdf
- 大小:262.06 KB
- 文档页数:3
文献综述(一)多层CT辐射剂量与防护的研究同康CT室刁俊林一、多层CT可进行快速扫描和大范围容积扫描。
与单层CT相比,多层CT特有的参数可能增加或减少受检者剂量。
早期研究表明多层CT所致受检者剂量高于单层CT,但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两者剂量相似甚至多层的剂量较低。
多层CT主要依靠CT的合理使用来降低辐射剂量。
CT检查正当化判断是临床医师与放射医师共同的责任。
扫描参数应根据扫描指征、受检者体形、年龄及扫描范围设置,并使用自动曝光控制等降低辐射剂量的技术。
对临床医师和CT工作人员进行辐射防护培训有助于CT检查正当化剂扫描方案与辐射剂量的最优化。
二、关键词多层CT;辐射剂量;辐射防护;正当化;最优化三、正文目前多层CT技术得到飞速发展,从4层到8、16、32、64层及256层CT相继投入应用。
多层CT扫描速度的提高使单位时间检查的病人数量大大增加,同时,一些新的应用得以实现。
在过去间,全世界CT检查频率增长8倍。
由于CT对受检者产生较高的有效剂量,CT检查频率不断增长,促使放射医师、临床医师等CT相关人员越来越关注多层CT的防护问题。
本文汇集近年来文献资料对多层CT辐射剂量与防护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多层CT技术多层CT拥有多排探测器阵列,可快速扫描和大范围容积扫描。
采用滑环机架,多层CT的主要优势在于能同时扫描多层,进而能有效的利用X线管产生的辐射。
因此,扫描一定容积所需要的时间大大减少。
如256层CT,其探测器阵列长轴覆盖范围可达12.8cm。
大大提高Z轴的空间分辨率,对三维重建有重要意义。
2、多层CT的辐射剂量CT剂量指数,是通过一次CT 轴位扫描测量,并用吸收剂量的积分除以总射线束宽度计算得到。
有效剂量,是一个反映非均匀照射归一到全身照射危险度的剂量参数。
能用于比较危险度。
据英国公布的CT剂量调查结果表明,CT检查所致受检者平均剂量较过去相比有所下降。
一个重要的原因在早期的多层CT机由于X线束宽度的相当一部分未被用于成像,使剂量效率降低。
降低心脏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成像辐射剂量方法的进展韩津梁;袁庆海;弓婷婷【期刊名称】《中国实验诊断学》【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3页(P153-155)【作者】韩津梁;袁庆海;弓婷婷【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放射线科,吉林长春 130041;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放射线科,吉林长春 130041;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放射线科,吉林长春 130041【正文语种】中文在美国人群,成人接受的辐射中75%来源于医疗性辐射,其中大约2/3医疗辐射都来源于CT检查[1],而儿童由于处于生长发育期,细胞分裂速度及比例均高于成人,对射线敏感程度几乎是成人的10倍[2],而美国每年多于6200万人接受CT 检查中,至少有400万人为儿童[3]。
目前,我们国家,CT仪器的装备量也已经位于世界第三的水平[4],由此带来的辐射剂量问题不容忽视。
因此,如何降低检查患者的辐射剂量,提高CT检查检查安全性,成为CT技术改革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降低CT的辐射计量已成为所有CT学术论坛聚焦的热点问题,受到各个领域的关注。
目前,冠心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发病率呈逐渐增高的趋势,对于有冠心病或者疑似心脏疾病的患者,常用的检查手段有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内超声及近年来飞速发展的多层螺旋CT(multi-slices computed tomography MSCT)。
MSCT诞生后,结合其强大的后处理功能,作为一种几乎无创、方便快捷、经济实用的检查手段,成为评价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的重要检查手段[5]。
MSCT在冠状动脉成像检查中具有很高的诊断敏感性,冠状动脉检查的阴性预测值>95%[6]。
除此之外,MSCT还可以一定程度上判断冠状动脉斑块的性质,并大致估算冠状动脉管腔的狭窄程度,在对于行冠状动脉搭桥及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患者,MSCT 冠状动脉成像可以清晰的显示出桥血管和支架的位置、形态及管腔内的变化,是搭桥及冠状动脉支架术后评价重要方式,也为隔期复查术后血管是否通畅提供了简便方式[7,8]。
《急性脑卒中多层螺旋CT检查技术专家共识》(2020)要点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其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等特点,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我国脑卒中总数的69.6%~70.8%。
一、急性脑卒中CT检查技术概述脑卒中多模式CT检查包括头颅CT平扫、头颅CT灌注、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在内的“一站式”影像检查。
(一)CT平扫CT平扫虽然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敏感性较差,早期发现率仅有52%~65%,但其可准确识别颅内出血,并帮助鉴别非血管性病变(如颅内肿瘤),以及为早期判断脑缺血和对治疗的预后评估提供重要信息,仍是疑似脑卒中受检者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二)CT灌注CT灌注是一种快速、准确、多参数、操作简便的影像学功能检查方法。
其主要参数包括脑血容量(CBV),为通过一定脑组织的血流量,单位为每100g脑组织的血液容量;脑血流量(CBF),为单位时间内通过一定大脑组织的血液量,每100g脑组织每分钟的血液通过量;平均通过时间(MTT),为血液通过一定大脑组织的平均时间;达峰时间(TTP),对比剂在脑组织的特定区域达到最大密度所需的时间,后两者时间都以s为单位。
CT灌注目前主要应用于急性及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检查,对于评价脑卒中受检者的病变范围、侧支循环、脑灌注和代谢信息,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CT平扫对CT设备的要求不高,使用广泛,能快速鉴别脑卒中类型,为后续检查提供依据。
(三)头颈部CTA头颈部CTA是目前诊断头颈部血管病变、观察血管解剖和血管病变以外其他疾病血供来源的重要影像学方法,可提供有关血管的形态、闭塞部位及范围、侧支循环等信息。
颅内、外血管病变检查有助于了解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及病因,指导治疗方法的选择。
头颈部 CTA 是血管再通及预后的重要判断因素,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脑卒中受检者应尽量行头颈部CTA。
二、检查前准备(一)适应证与禁忌证1. CT平扫适应证:急性脑卒中临床症状,符合下列条件者:(1)快速确认受检者卒中类型;(2)发病4.5h内已完成静脉溶栓治疗的受检者;(3)选择常规治疗的受检者。
CT辐射剂量诊断参考水平专家共识2017年11月中华放射学杂志,第51卷第11期第817页-第822页随着CT的广泛应用,电离辐射问题愈来愈受到关注,降低CT的辐射剂量是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低辐射剂量CT检查是大势所趋。
采用降低管电压、降低管电流、增加螺距等方法可以降低CT辐射剂量[1,2,3,4],但过度追求低辐射剂量势必会对图像质量产生影响。
为了应对日益增加的CT检查而带来的累积高辐射剂量问题,进而平衡辐射剂量与图像质量间的关系,国际相关机构,如联合国原子辐射影响科学委员会、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ological Protection,ICRP)、国际原子能机构和WHO,通过合作来获得医疗辐射防护的循证医学证据,建立并使用CT辐射剂量诊断参考水平(diagnostic reference levels,DRL)以取得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间的最佳平衡。
目前,建立DRL已成为CT辐射防护的普遍性需求。
2012年我国卫生部颁布的《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放射防护要求》中,首次使用了DRL的概念[5],但公布的数据是利用模体测量后推导得出或总结国外调查的数据,无法反映我国CT检查辐射剂量分布的实际情况。
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130-2013)中进一步提出,应遵循辐射防护最优化的原则[6],在保证获得足够影像诊断信息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受检者的辐射剂量。
目前,我国仍缺少建立在大样本量数据基础上符合我国国情的DRL。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学组牵头组织相关专家,在汇总国内多中心CT辐射剂量研究数据的基础上,对国内外DRL研究的现状进行总结,对CT辐射剂量诊断参考水平达成了一致意见,旨在推进国内对DRL的推广和使用,从而最大限度地优化辐射剂量与图像质量的平衡,达到从人群层面降低CT辐射剂量的目的。
一、与DRL相关的辐射剂量术语1.CT剂量指数(CT dose index,CTDI):表示沿Z轴方向产生1层图像的辐射剂量值,该值等于单次横断面扫描时轴面吸收剂量除以总X线束宽度,反映了CT机输出的相对辐射剂量水平。
成年人在进行CT检查时,常见的检查项目包括头部CT、胸部CT、腹部CT等,每种检查项目对应的辐射剂量参考水平标准都有所不同。
了解这些参考水平标准对我们评估检查项目的辐射剂量、避免过度曝光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就来详细介绍成年受检者常见CT检查项目的辐射剂量参考水平标准。
1. 头部CT头部CT检查项目主要针对颅脑部位,通常用于评估颅内出血、脑卒中、颅骨骨折等病变。
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标准,头部CT检查的辐射剂量参考水平为70-80毫西弗(mSv)。
在进行头部CT检查时,医生和患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权衡利弊,避免过度的辐射曝光。
2. 胸部CT胸部CT检查主要用于评估肺部疾病、心脏病变等情况。
根据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的建议,胸部CT检查的辐射剂量参考水平为7-8毫西弗(mSv)。
对于需要进行胸部CT检查的患者,医生应该根据具体病情和诊断需要来决定检查的必要性和频率。
3. 腹部CT腹部CT检查主要用于评估肝脏、肾脏、胰腺等腹部器官的病变,对肿瘤、结石、炎症有很好的显示效果。
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标准,腹部CT检查的辐射剂量参考水平为8-10毫西弗(mSv)。
在进行腹部CT检查时,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检查需求,权衡利弊,避免过度的辐射曝光。
4. 骨盆CT骨盆CT检查主要用于评估骨盆骨折、髋关节疾病等情况。
根据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的建议,骨盆CT检查的辐射剂量参考水平为8-10毫西弗(mSv)。
对于需要进行骨盆CT检查的患者,医生应该在保证诊断效果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辐射曝光的剂量。
成年受检者进行CT检查时,不同检查项目的辐射剂量参考水平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
医生在制定检查方案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芳龄、病情、检查目的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检查项目和参数,以降低辐射对患者和医护人员的潜在风险。
患者也应该在医生的建议和解释下,理性对待CT检查,避免过度检查和辐射曝光。
通过合理控制CT检查的辐射剂量,我们可以更安全地享受医疗健康服务,真正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目标。
256层螺旋CT前、后置心电门控技术对冠脉成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黄丙军【期刊名称】《《中国CT和MRI杂志》》【年(卷),期】2017(015)006【总页数】3页(P34-36)【关键词】256层螺旋CT; 心电门控技术; 冠脉成像质量【作者】黄丙军【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医院放射科广东中山5284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1.3+8256层螺旋CT冠脉动脉成像因其无创、成功率高、成像质量好等优点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应用较多,但实际工作中256层螺旋CT检查会产生一定的辐射量,可能给人体带来伤害。
心电门控技术不仅关系到多层螺旋CT冠脉成像质量,而且不同心电门控技术所产生的辐射剂量大小不一[1]。
目前临床常见心电门控技术包括回顾性心电门控(即后门控)与前瞻性心电门控(即前门控),其中前者通常扫描时间相对长,可能增加辐射剂量,而后者对R波时间可事先预测,且采取非螺旋方式采集图像能缩短扫描时间[2]。
为此本文基于保证多层螺旋CT冠脉成像质量外最大限度减少辐射剂量目标,对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疑诊为冠状动脉疾病患者行256层螺旋CT前门控、后门控技术图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抽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疑诊为冠状动脉疾病患者70例,纳入标准:①经胸痛等症状临床行多层螺旋CT冠脉成像检查;②检查前控制心率<75次/min;③肝肾功能正常;④患者知情同意,CT冠脉成像图像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①体重指数(BMI)>30kg/m2;②冠脉支架置入或搭桥治疗史;③严重心律不齐;④碘对比剂过敏者。
随机双盲法将患者分为前门控组(36例)与后门控组(34例),前门控组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48~76岁,平均(61.4±10.2)岁;体重4 6~7 8 k g,平均(63.0±6.4)kg。
后门控组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46~77岁,平均(61.7±10.0)岁;体重47~80kg,平均(63.2±6.8)kg。
CT灌注成像技术辐射剂量的控制杨岗【期刊名称】《浙江临床医学》【年(卷),期】2016(018)004【总页数】3页(P769-771)【作者】杨岗【作者单位】310051 武警浙江省总队杭州医院放射科【正文语种】中文CT灌注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 imaging,CTPI或CTP)是利用CT动态扫描检测随时间变化的被测活体组织器官的增强情况,利用后处理软件进行图像处理和数据计算,来评价被测组织在病理、生理情况下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微循环状态。
CT灌注成像检查技术在人体全身部位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在脑CT灌注方面更为成熟和完善,有极高的临床意义。
但CT扫描产生的辐射损伤能诱导一定的生物学效应,越来越受到医患双方及公众的关注,如何降低患者所受到的辐射剂量,成为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CT能产生一定量的电离辐射,而电离辐射可以对机体产生损伤,据刘兵[1]、李锋坦[2]等综合统计国内外的文献,近年来已有较多有关CT辐射致癌的报道,其中腹部和骨盆的CT扫描是辐射致癌最主要的原因[3],尤其是对于一些敏感人群(孕妇、儿童等)危害更大,而多期相增强扫描可以导致更高辐射剂量产生,如腹部CT增强扫描,其辐射剂量明显高于普通扫描。
尽管CT灌注扫描是局部性扫描,但有重复性,所产生的辐射剂量不可忽视。
以头颅CT灌注为例,据Wiesmann等[4]的研究证实,64层螺旋CT 1次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多模态CT检查的平均辐射剂量约为16.4mSV,相当于单次CT头颅平扫的6倍;Cohnen等[5]用64层螺旋CT做脑的辐射剂量研究,采用4种不同的扫描方案,得出头颅CT灌注成像的辐射剂量比普通CT平扫也要高出6.7倍。
国内罗沛霖等[6]对广州市8家三甲医院的脑CT灌注的辐射剂量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国内颅脑CT灌注辐射剂量是明显偏高的结论。
由此可见,CT灌注所引起的辐射需加以控制,CT灌注成像技术需要改进,从而降低电离辐射。
CT辐射剂量诊断参考水平Diagnostic reference levels of CT radiation dose目次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CT的剂量指数准确度 (3)5推荐的CT辐射剂量诊断参考水平 (3)6CT辐射剂量诊断参考水平的实践要求 (4)7测量设备 (4)8剂量指数的测量方法 (4)附录A(资料性附录) (6)附录B(规范性附录) (7)CT辐射剂量诊断参考水平1范围本标准提出了临床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辐射剂量诊断参考水平。
DRL不是个体接受CT检查辐射剂量的参考,而是一个大样本调查后得出的整体水平上某一区域或全国范围内的辐射剂量参考水平。
本标准适用于多层螺旋CT检查的辐射安全和质量控制。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Z165-2012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放射防护要求GBZ130-2013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防护要求JJG961-2017医用诊断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CT)X射线辐射源3术语和定义3.1)CT剂量指数100(CT dose index100,CTDI100对一个单次轴向扫描产生的沿着体层平面垂直线剂量分布从-50毫米到+50毫米的积分除以体层切片数N和标称体层切片厚度T的乘积。
对于N·T小于40mm的射束宽度:(公式1)对于N·T大于40mm的射束宽度(测量过程中除限束器设置外其余所有CT运行条件均保持相同):(公式2)式中:D(z)—沿着体层平面垂直线z轴的剂量分布(以z=0为中心);N—X射线源在单次轴向扫描中产生的体层切片数;T—标称体层切片厚度;—选定的N·T为20mm或可以选择的小于20mm的N×T最大值;(N·T)refD ref (Z)—射束宽度为(N·T)ref 的单次轴向扫描中沿垂直于体层平面的直线z 的剂量分布;CTDI free-in-air,N·T —对于某个特定的射束宽度N·T的CTDI free-in-air ;CTDI free-in-air,ref —对于某个特定的射束宽度(N·T)ref 的CTDI free-in-air 。
多层螺旋CT低剂量成像的临床应用现状多层螺旋CT低剂量成像是一种先进的医疗成像技术,它能够在尽量减少患者辐射剂量的情况下获得高质量的影像。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层螺旋CT低剂量成像在临床应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技术原理、临床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三个方面对多层螺旋CT低剂量成像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技术原理多层螺旋CT低剂量成像是指利用多层螺旋CT技术进行成像同时采用低剂量的辐射,以达到对身体进行影像检查的目的。
该技术的原理是通过加速电子束在患者身体周围旋转,产生大量的X射线,并通过X射线探测器接收并转化为数字信号。
然后再经过计算机重建成体视图图像,从而达到对患者进行影像检查的目的。
而在低剂量成像中,通过调整X射线的功率和电流,以及优化扫描参数和图像重建算法,来减少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从而减小对患者的辐射伤害。
二、临床应用现状多层螺旋CT低剂量成像在临床应用中有着广泛的用途,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肺部检查多层螺旋CT低剂量成像在肺部疾病的筛查和诊断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它可以帮助医生发现早期肺部病变,如结节、肿瘤等,并且对于患者的辐射伤害也更小,这在肺部癌症筛查中具有重要意义。
2. 心脏和血管成像多层螺旋CT低剂量成像对心脏和血管的成像也非常重要。
它可以通过对血管和心脏的高分辨率成像,帮助医生检测心脏和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动脉硬化等,并为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
4. 骨骼成像多层螺旋CT低剂量成像在骨骼影像学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它可以对骨骼疾病和损伤进行准确的诊断,如骨折、骨质疏松等,并且对于患者的辐射剂量也更小,更加安全。
以上几个方面是多层螺旋CT低剂量成像在临床应用中比较常见的部位和疾病,它在这些领域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对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未来发展趋势未来,多层螺旋CT低剂量成像将有着更广泛的应用。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医疗成像的需求越来越高,对成像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
急性脑卒中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是造成我国成年人残疾或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降低急性脑卒中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必须在有效的抢救时间窗内进行疾病的快速诊断和治疗。
多层螺旋CT具有成像速度快、对急性脑卒中早期诊断准确性高的优点,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为进一步规范急诊脑卒中多层螺旋CT检查技术,为临床提供快速、精准的诊断,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牵头组织国内相关技术专家,结合国内外专家共识和参考文献,经国内专家多次讨论,对急性脑卒中多层螺旋CT检查技术的检查前准备、扫描方案、图像后处理、图像质量控制、辐射剂量控制以及备选方案等内容达成共识,旨在规范急性脑卒中多层螺旋CT检查方案,更好地服务于影像诊断和制定临床治疗策略。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其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等特点,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我国脑卒中总数的69.6%~70.8%。
近年来,我国脑卒中患病率逐年递增,且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是造成我国成年人残疾或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此,在健康中国的国策下,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十分重视,在全国各省市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均成立了脑卒中中心,建立急诊绿色通道。
在急性脑卒中有效的抢救时间窗内进行疾病的快速诊断和治疗,以降低急性脑卒中的致残率和病死率。
多层螺旋CT因其成像速度快,对急性脑卒中早期诊断的准确性高,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为规范急诊脑卒中多层螺旋CT检查技术,为急性脑卒中提供快速、精准的诊断,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和受检者,参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和最新指南,经过国内医学影像学相关专家多次讨论,起草了该共识。
脑卒中多模式CT检查包括头颅CT平扫、头颅CT灌注、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在内的“一站式”影像检查。
“一站式”CT检查可以精确评估脑卒中的责任血管和梗死周围脑组织血流灌注情况,为临床医师对受检者精确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保障,提高受检者的疗效及预后[4]。
多层螺旋ct技术现状及临床应用CT在临床医学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自上世纪70年代CT技术问世并投入到临床治疗和诊断当中以来,极大程度的推进了影像医学的发展,通过可视化的医疗和诊断,增加了准确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CT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从最早的CT技术过渡到螺旋CT技术再到双螺旋CT技术,20世纪末,CT技术已经实现了半秒和多层扫描,而在21世纪初,多层螺旋CT技术问世,提升了CT的扫描速度和工作效率,使得CT技术在临床工作中使用的范围更加广泛。
一、多层螺旋CT技术的特点1.1多排探测器系统多层螺旋CT技术是单排螺旋CT技术的升级,单排螺旋CT技术在图像的清晰度以及锐利度上面还有一定的欠缺,主要原因是因为单排螺旋CT技术的探测器在CT仪器内部呈直线排列,其扫描的厚度由准直器来决定,在扫描的过程中,接收器接收到的信号呈散射状,可能引发容积效应,这就会导致图像清晰度不够,给临床的诊疗带来一定的困难。
而多层螺旋CT技术则很好的规避了单排螺旋CT技术的问题,解决方法是将原本处于同一直线上的单排探测器改成4排、8排、16排等多排探测器并存,每一排单独有一个控制开关,这样就能灵活的调整准直器,控制扫描厚度,既能够获得一组低厚度多角度的图像,也能够获得一份高厚度单一角度的图像,增加了图像的清晰度,给诊疗提供了方便。
1.2重建及后处理系统在重建技术方面,单排螺旋CT技术采用的是线性插入式,由于探测器单一线列排布,扫描厚度受限,层面敏感曲线变得更宽,纵向的分辨率就会下降,很容易在成像的过程中出现伪影,给图像的分析带来一定的难度,导致了一些误判的发生。
而多层螺旋CT技术的重建方式为锥形束重建技术,这种技术提高了纵向的采集效率和分辨率,使得图像更加清晰,尤其是对图像的边缘来讲,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能够显著去除伪影。
此外,由于多排螺旋CT技术的数据采集量很大,这样扫描出相同的图像所需要的X射线剂量就会大大减小,也能减少对球管的磨损,节约了维护成本,延长了使用寿命。
CT的辐射剂量及其管理2010-06-24 362次点击牛延涛一CT的发展现状与辐射特点与其他医学影像诊断方式相比,CT技术以及它的临床应用已经显示出巨大的活力。
随着技术的发展,一系列高新技术得以应用,包括高能X射线球管、强大的计算能力、可实现亚毫米层厚、宽范围扫描的多通道探测器以及用1/3s即可完成一圈扫描的更快的旋转速度。
CT在动态领域的应用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在心血管成像和血管、肌肉骨骼解剖结构的三维成像中的应用。
在过去的20年中,全球CT扫描应用的增量超过了800%[1]。
在美国,1991~2002年间,其中记录在案的CT程序的应用平均以每年10%~20%的速度递增[2]。
另外,同期在美国,有数据表明,用于血管疾病的检查增加了235%,紧随其后的是心脏检查的应用增加了145%,其他应用的增加包括腹部检查(25%)、盆腔检查(27%)、胸部检查(26%)和头颈部检查(7%)。
随着64层MDCT的问世,心脏检查的应用预期将有大幅度的增加。
2002年数据显示,全球CT市场年增幅为10%,而且这种增长趋势仍在持续。
现代CT机使用多排探测器阵列,从而实现了快速扫描和大范围扫描。
由此,使用者会产生一些疑问,CT剂量比普通X射线摄影高出多少(见表1)?多排CT(MDCT)的应用是增加还是降低了患者剂量?对由于剂量增加引发的病例,引起剂量增加的原因是什么?新技术如何进行剂量的管理?CT操作者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是否需要开展相关的继续教育?针对这些关注焦点,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nternational Ccmmission on Radiological Protection,ICRP)在2000年出版了87号出版物,迫切需要将放射学家、医师、医学物理师以及所有从事CT相关工作人员的关注焦点都集中在CT检查中个人患者的较高器官剂量、日益增加的CT检查频率、临床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展以及CT检查中剂量对集体剂量贡献的不断增加上来。
CT检查的辐射危害及控制策略CT设备在临床应用了半个多世纪,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完善,CT影像质量明显提高,准确性更高,扫描速度显著提高,尤其是MSCT、多层螺旋CT的广泛使用,CT在临床使用更加广泛。
然而在CT检查时,辐射物质必然会对受检者产生一定的影响,且剂量水平明显多于透视检查与普通放射摄影;近年来随着民众保健意识与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CT检查时产生的辐射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因此如何在提高CT检查水平与准确性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减少辐射剂量,降低辐射危害成为CT 设备生产机构以及放射科室医护人员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1 CT检查辐射危害的研究现状有研究发现,在过去20年里,全球范围内CT检查量增加了至少8倍,而我国CT检查的增加量则高达12倍,CT检查引起的电离辐射危害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卫生问题。
2000年,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在报告中指出,全球正在使用的CT机数量已经达到了34 000万台,其中每1 000人次中有57人次接受过CT检查,而放射学检查中,CT检查占5%的比重。
与发展中国家比较,西方发达国家的CT使用率更高,检查也更加普遍,而儿童接受CT检查的频率以及比例也呈现出快速增加1/ 7的趋势。
统计显示,1980年美国的CT经检查在放射学检查中占1.8%~2.5%的比例,美国全国辐射防护委员会统计数据发现,整个放射学检查剂量中仅CT辐射剂量占到了5%,并且这一数据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
2000年,在整个放射学检查剂量中,CT机检查占到了30%。
自CT检查进入我国后,全国范围内快速普及这一检查方式,1999年,我国CT机数为3 712台,成为世界拥有CT国家的第3名。
医学检查与诊断中已经将其作为常规的检查方式之一,每年接受CT检查的人大约有1 250万人次,而在检查过程中,使用剂量照射量超过需求量的人次达到了250萬。
2 CT检查辐射剂量、危害性2.1 CT检查辐射剂量近年来CT检查中辐射剂量超标已经成为全球普遍存在的临床问题,并引起了相关组织与学者的注意。
多层螺旋ct的功能特点及临床应用多层螺旋CT(Multi-detector CT,MDCT)是指在单一旋转周期内经过同一扫描层面多次重复成像的CT技术。
它由于其快速成像速度、高空间分辨率和优越的图像质量,已成为现代医学影像学中重要的诊断工具。
下面将详细介绍多层螺旋CT的功能特点及临床应用。
多层螺旋CT的功能特点如下:1. 快速成像速度:多层螺旋CT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大范围的扫描,提供高质量的三维成像。
它的成像速度通常比传统CT快数倍,特别适用于病情急性、疾病进展快速的患者,如心血管急症、创伤、中风等。
2. 高空间分辨率:多层螺旋CT的空间分辨率通常比传统CT更高,能够更好地显示细小结构和微小病变。
这对于很多疾病的早期诊断和评估治疗效果非常重要。
3. 优越的图像质量:多层螺旋CT采用多行探测器和多线并行扫描技术,能够提供高对比度和高分辨率的图像质量。
同时,它还具备良好的噪声特性和较低的辐射剂量,不仅显著提高了图像质量,还减少了对患者的辐射的剂量。
4. 三维成像:多层螺旋CT能够获取大量的图像数据,从而实现床旁数码化图像处理和三维重建。
医生可以通过对数据的多个方向和角度进行重建,获得更全面、准确的信息,有助于进行定量测量、立体重建和虚拟内镜检查等。
多层螺旋CT的临床应用如下:1. 脑血管疾病诊断:多层螺旋CT成像速度快,能够全面评估颅内血管、发现脑卒中的病因和辅助病理诊断。
例如,CT血管造影可用于检测脑动脉瘤、动脉瘤破裂、脑血管狭窄等。
2. 胸部肿瘤和肺部疾病诊断:多层螺旋CT可以提供高质量的肺部图像,早期发现肺结节和肺癌。
它还可用于评估纵隔肿物、肺部感染、肺不张等。
3. 腹部和盆腔疾病诊断:多层螺旋CT可对腹部和盆腔内脏器官进行全面检查,包括肝脏、胰腺、肾脏、脾脏等。
它对于发现肿瘤、结石、囊肿、炎症、损伤等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
4. 心脏疾病诊断:多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疾病和心脏解剖学评估方面具有独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