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讲义: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4
第七章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第一节语言发展的原因和特点一、语言发展的原因语言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社会的发展和语言内部各因素的相互影响。
(1)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和首要的原因。
语言存在于社会之中,是社会上各个成员之间用来联系的纽带,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语言。
同时,社会的发展也时时刻刻带动语言的发展。
首先,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人们的思维越来越细致,这些都需要语言不断地丰富发展自己,从而满足社会交际的需要。
再有,不同社会的联系、交往、接触也必然会推进语言的发展。
所以说,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强大的动力。
(2)语言的发展也要受到语言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但是语言的具体发展要受到语言内部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内部的各种系统处在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相互间呈现出一种平衡的状态。
语言中语音、语义、语法系统内部的各要素之间,以及这些系统彼此之间,都有互相联系和互相制约的关系,局部的变化往往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二、语言发展的特点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发展的两大特点。
(1)语言是社会成员之间联系的纽带,是无时无刻不在使用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社会离不开语言。
语言的音和义是由社会成员共同约定的,语法规则也只是一套我们应该遵守的规则,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变更现有的语言并创制出新的语言让社会全体成员去使用它,也没有必要去那么做。
语言的演变只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遵循语言自身的发展规律,逐渐去完成的。
所以说,语言的发展具有渐变性。
(2)在语言的发展变化中,各个系统的变化速度是不平衡的,这主要是因为语言系统中的各个成分和社会的联系紧密程度不同。
其中词汇和社会的联系最为紧密,语音和语法相对来说较为稳固(但还是会有变化)。
在人类的生活中,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消亡,人类思想的变化和发展,都会引起词汇中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和词义的发展。
但是我们还要清楚地知道,虽然词汇相对来说对社会的反应最为灵敏,但是它的基础仍然是非常稳固的。
第七章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第一节语言发展的原因与特点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
“秦始皇焚书”与“政俶燔典”,前者今人懂,后者今人不懂,实际上意思是相同的,只是由于在语言发展中改变了模样。
语言的变化,短时间内不容易觉察,日子长了也就显现出来了。
吕叔湘打过一个比方:宋朝的朱熹曾给《论语》做过注解,可是如果当孔子跟颜回、子路谈话的时候,朱熹闯进去,管保他们在讲什么,他是一句也听不懂的。
不光是古代的语言后人听不懂,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地方经历着不同的变化,久而久之也会这个地方的人听不懂那个地方的话,形成许许多多的方言。
这种语言变异的现象,汉朝的哲学家王充把它总结成两句话:“古今言殊,四方谈异”。
索绪尔把语言研究分为两部分:共时和历时。
把语言放到时间中去研究,即历时。
共时,即放到地域中去研究。
一原因原因是争论最多的一个问题。
在古代某些部族曾经有过一个坏风俗:割嘴唇、挖牙齿。
这当然会影响说话。
没牙的人,说话声音是不会与正常人相同的,这引起了某些语言学家的猜测:以为语言的变化是由这种坏风俗引起的,甚至在这风俗停止以后这种变化还在继续。
主张这种“学说”的是一个叫奥尔特尔的美国人。
有些人把语言的发展归咎于呀呀学语的婴儿。
主张这种“学说”的是一个叫苏依特的人。
他认为倘若每一代儿童都能正确无误地学会语言,那么语言就永远不会发生变化。
有人更进一步“发展”了这种理论,如赫尔错格甚至认为即使是儿童能够正确地学习成年人的语言,古代之间的语言也会由于儿童的口腔太小,发音不同而产生变化。
这种从孩子身上出气的办法也不能说明语言究竟为什么发展。
还有人从地理学去找答案,认为语言的发展的原因是由于地理或气候条件对人们的语言和发音产生影响,引起了语言的发展,这是梅尔一彭飞提出的主张。
也有人从民族心理去找答案。
例如格林姆在解释日尔曼语的变化时,认为在日尔曼语中硬辅音的发展是日尔曼人要求勇敢和骄傲的表现,是体现了民族自豪感,然而难办的是,在同一个日尔曼语中却有从刚音变柔音的情形,出现了浊塞音变清塞音的现象。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上周我们着重讨论了语言的变化特点,现在我们一起来综合一下:语言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那末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什么?语言中各种因素会产生相互影响,对语言的发展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语言自身发展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重要原理: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和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灭亡而灭亡。
社会以外没有语言。
一、语言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一)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
1.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存在于运用之中,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
2.社会的发展促进人们思维的发展,从而也就推动语言不断发展。
词汇里留存下来的各个时代特色的词语,反映了社会的发展。
这就是说,社会的发展,使新事物、新概念不断出现,使人们的思维越来越细致复杂,从而使词汇不断丰富,语法不断改进。
3.不同社会的联系与交往,以及社会的变动,人民的迁徙,推进语言的发展。
(二)语言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和语言的发展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但是如何发展,要由语言系统内部的各种因素
...........决定。
语言是符号系统,系统内的各种因素处于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即语音、词义、语法等各要素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
如果其中某一种因素因为某种原因而发生变化,破坏了原有的平衡,那么系统内部的有关部分应付重新调整达到新地平衡。
例如,藏语原本是没有声调的,由于语音变化(如:浊音清化,前缀辅音的脱落和辅音韵尾的简化),出现大量的同音现象,使本来互有区别的词不再有区别,原有的语言平衡被打破,于是声调产生,成为区别语言符号的重要手段。
古汉语是单音词占优势的语言。
当时的语音系统复杂,音位和音位的组合有多种方式,因而单音节的词互有区别。
长期的发展中语音系统发生变化,如:浊音清化,辅音韵尾消失等,同音词大量增加,使语言符号的区别性渐渐模糊,原有的平衡被打破,但达到新的平衡的途径,即解决语言符号区别性的办法不同于藏语。
汉语是用双音节词的格局来加强区别同音词。
所以现代汉语是双音节词占优势的语言。
双音节词的产生,又使一个词内部的两个成分之间的关系出现新问题:
语音上、语义上产生轻重主次的区别,出现轻音、儿化;
某些实词变成词缀(子、头、性、家、化、者、老等等);
派生词构词规则等等连环变化,以满足新的交际的需要,从而使汉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是因为语言的发展是一环扣一环的。
可见,语言各要素之间都有互相联系和互相制约的关系,局部的变化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关键在于语言是社会交际工具,语言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影响是在满足社会交际的基础上起作用的,它决定了每一种语言发展的方向。
(三)语言发展的两大特点:不平衡性、渐变性。
二、语言的分化
促使语言分化的原因主要是社会的原因。
(一)社会方言
是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变异,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
―――行业语、阶级方言、黑话等等。
阶级方言,课本提到的法国贵州的“沙龙语言”,把“日历”叫做“未来的记忆”;“森林”是“田园的美景”;“耳朵”是“智力之门”;“衬衫”是“生者和死者的永恒伴侣”。
“闺秀”语言也与此差不多,招呼客人坐下时,说“请您满足这把椅子要想拥抱您的愿望吧”。
这此语言极为矫揉造作。
黑话又叫做隐语,其特点是隐密性,使圈外的人听不懂,以便于保护自己。
从前广东的盗贼集团,把“刀子”叫做“利”,“轿子”称为“黑马”,被抓的人叫“参”,“糖”叫“甜砖”,“茶”叫“清莲”等。
社会方言所用的材料和结构规则都是全民共同的。
社会方言中的行业语,成为丰富语言词汇的一种重要途径。
(二)地域方言
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
社会的分离,人民的迁徙,地理的阻隔,民族的融合和语言的接触,都能导致地域方言的形成。
社会的分离,书本上有较为详细的论证。
地域方言在语言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因为它是古代的同一种语言分化的结果,古语里的成分在各种方言里的变化有快有慢,又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向,因而,把各种方言里的有关成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往往可以找出语言发展的线索。
地域方言社会方言
对当地来说是全民通用的语言;只在部分人之中使用,不具备
“全民性”;
是一个自足的、完整的语言系统;只有语音的、词汇的或某些表
达方式上的差异,语言的基础成分
是多种社会方言共有的。
语言系统是经过长期的演变和整合而形成,虽然经常发生变异,但在一定的时代总有个稳定的系统。
不稳定,因人而异,因事而异,掺杂着语用的需要。
(三)亲属语言和语言的谱系分类
一般认为,现在使用的语言在五千种以上,其中70%的语言没有文字。
各种语言在地域上的分布不平衡。
有的地区和国家使用语言的情况比较单一:德国、奥地利几乎全讲德语;
波兰全国通用波兰语;日本除约50万人讲朝鲜语外,其他均用日语。
有的则非常纷繁:美洲印第安语约1000种以上;非洲的语言也接近1000
种,单单新几内亚一个岛屿上就有700多种语言;印度150多种;前苏联130多种;
坦桑尼来近120种;我国五十多种。
有许多过去存在的语言现已消亡,与活的语言相对,这些语言叫“死的语言”。
如我国的鲜卑语、契丹语、女真语等等,是在同汉语融合过程中消亡的;哥特语、腓尼基语、奥斯克语、赫梯语、巴拉马语等,是随着国家和民族的灭亡而消亡。
有些语言如古典拉丁语、古典阿拉伯语和梵语,虽然没有完全消亡,但使用的范围极为狭窄,分别为天主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的宗教语言,拉丁语还在医学界使用,没有一个母亲用这些语言教自己的孩子说话。
语言消亡的现象目前还在大量出现。
语言史上还有一种罕见的“复生”现象。
希伯来语的书面语是犹太人的宗教语言,其口语大约在公元前250年消失,为阿拉米语所取代。
到了十九世纪,由于埃利泽.本.耶胡达的努力,通过引进数千个现代词语的办法使这一语言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希伯来语终于作为一种现代语言获得“复生”,成为以色列的主要语言。
现在有320多万人使用希伯来语。
还有就是人工语言。
波兰医生柴门霍夫1887年创制的世界语,传播世界各地。
这些就是世界语言的概况:活的、死的、正在消亡的、复活的以及世界语。
总之,由于社会政治、文化历史、经济、地理语言的图景是错综复杂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种语言可以分化成几种不同的语言。
这些语言也就称为亲属语言。
如汉语和藏语来自史前原始汉藏语,同出一源,是亲属语言。
亲属语言:指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彼此有同源关系的语言。
有共同来源的语言彼此之间有亲属关系,如汉语和藏语是具有共同来源的亲属语言,它们之间也就有了亲属关系。
亲属语言的产生决定于社会的条件。
一般说来,亲属语言是社会分化的产物。
当一个社会在地域上分化成若干半独立的社会时,语言会随着分化成方言;当社会的分化更进一步的深化,使一个社会发展成几个不同的独立的社会时,语言就会进一步分化成亲属语言。
地域分化:方言-→不同的独立社会:亲属语言
语言的分化过程,指各方言之间、亲属语言之间差别扩大、语言增多的过程。
在社会分化时,一种语言的不同方言,会随之分化为独立的语言。
例一、十二世纪中叶,由于基辅罗斯的崩溃,破坏了统一的东斯拉夫语言,在不同方言基础上形成俄语、乌克兰语和白俄罗斯语。
例二、由于罗马帝国的解体,拉丁族随着历史的发展分化成法兰西、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罗马尼亚等族,拉丁语也随之分化成法语、西班牙
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罗马尼亚语等等。
而这些语言的产生事实上就是
拉丁语在原先这些地区所分化出来的方言更进一步的分化结果。
谱系分类:根据语言的亲属关系对语言所作的分类。
语言的“谱系分类”依照语言间亲属关系的亲疏程度,把语言分成语系、语族、语群、语支。
课本189页,自学。
汉藏语系包括汉语、侗台、苗瑶和藏缅四个语族。
汉藏语系诸语言结构类型上共同点:
三、语言的统一
共同语:是社会打破地域隔阂、走向统一时出现的语言形式。
共同语形成的主要条件:一种语言的共同语是在某一个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
基础方言的确立决定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条件。
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主要是政治的原因;
伦敦方言成为英吉利共同语的基础方言是由于经济原因;
多斯岗方言成为意大利共同语的基础方言是文化的原因。
但经济力量在共同语形成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基础方言成为取代其他方言而实现语言的统一,必须要有经济基础。
课本194:自己归纳。
综合全节内容: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和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随着社会的统一而统一,随着社会的灭亡而灭亡。
社会以外没有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