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学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5
电气工程学科简介上海理工大学十分重视电气工程学科的发展,目前拥有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和电气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
学科现有研究生导师三十余人,其中教授(教授级高工)4名,副教授15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4人。
在科研上注重学科交叉、与应用结合、与行业企业结合。
近年来承担国家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科技部项目和省市各类项目约20项,获得省市科学和技术发明成果奖5项。
共承担企业委托项目100多项,申请各类专利数十项,发表EI和SCI收录论文约100篇,科研实力雄厚。
校内建有三个学科研究平台,用作教师和研究生的实验和科研。
目前与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4研究所、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上海航天汽车机电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50研究所、江苏省泰州市科技局等企事业单位建立了产学研联合基地,解决企业单位的科研难题,共同培养适合现代电气工程领域需求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与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联合建立了上海市中小型电机及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本学科开展新型技术的探索和基础理论的研究,并形成了以下有明显特色的研究方向:(1)电机与电器本学科是我校电气工程第一个获得硕士点授予权的学科,长期以来结合国家强调的“节能”和“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以电力驱动系统节能控制理论、节能控制策略研究为基础;进行高效超高电机电力驱动系统节能设计、高效超高电机在电力驱动系统节能控制策略的应用;针对不同机械负载下的高效超高电机电力驱动系统的模拟试验测试等方面展开了广泛研究。
形成了建设现代新型节能电机电器理论研究、电机与电器系统节能控制策略研究、新型电机电器研发的格局。
研究方向上的最大特点是结合实际对象电机来研究这类系统的控制理论问题和实际实用问题。
其实施不仅可以对控制理论作出贡献,而且在电机学与控制理论的结合上将会开辟出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向。
建有电机节能控制技术与系统研发平台。
上海理工大学几本上海理工大学是上海市重点支持发展和建设的一所大学,也是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之一。
上海理工大学始建于1907年,迄今己有110多年历史。
在学科门类和人才培养方面,上海理工大学一直处于中国高等教育的领先地位。
上海理工大学设有15个学院,包括自动化工程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材料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管理学院、浦江学院等一系列学院。
其中有5个学院是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单位,拥有国家“211”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院校的Parker 工程科学研究院、材料科学研究院、电子与电气工程研究院、现代控制工程研究院、管理学院。
上海理工大学共有博士后流动站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6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53个。
此外,上海理工大学在计算机技术、能源新技术、现代财务管理、海洋物理与技术、现代智能管理等领域均表现出非常优秀的学术水平,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
上海理工大学也是国内顶尖的科研教育中心之一,其学术声誉良好,教职工大都拥有博士学位。
该校学术团队拥有多位国家科研人员和联合国高级顾问,这使上海理工大学有能力在全国范围内举办重要的会议和展览。
上海理工大学的出版社与国际知名出版社合作,出版了很多优秀的中英文科技著作,例如:《控制与系统》、《电子技术》、《信息与计算机》、《材料与化学》、《海洋技术》等。
这些书籍在国内外多个学术平台均受到好评,也为海外学子学习中国高等教育提供了重要参考材料。
上海理工大学有三本学位授予书:《国家大学学士学位证书》、《学士毕业文凭》和《理工大学学士学位授予证书》。
三本书中,《国家大学学士学位证书》授予的是国家承认的学士学位,《学士毕业文凭》是学士学位毕业文凭,而《理工大学学士学位授予证书》则授予由上海理工大学颁发的学士学位。
上海理工大学还发行了自己的校友卡,以及毕业生专用卡,毕业生可以使用这些卡享受注册会员、图书馆借阅优惠、网上订票服务等多种优惠。
此外,上海理工大学还推出了校友折扣福利计划,免费提供给所有在校校友使用,以此回馈校友。
附件2上海理工大学教授简介童正明●上海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原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研究所所长●《化学进展》理事●中国化工学会化工机械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委员●上海化工机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内燃机标委会委员(TC177)●中国内燃机学会基础件分会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会员●中国化工学会会员主要从事动力工程及节能减排方面的教学和科研。
为汽车及内燃机行业的零部件企业服务30余年,并基于此类实验研究之上拟订了多项行业基础标准,保持在该行业内的广泛合作;2000年~2012年间,和原二炮、九院基地、海装有多项项目合作;在我国脱硫脱硝行业耕耘十余年,目前产品在国内市场属于替代进口产品。
有著作二本:工程燃烧学、工程热力学题解。
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二项(89、91)完成上海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92)完成上海14项难题攻关项目一项(95)杨茉●上海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工学博士●热工程研究所所长,原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院长●工程热物理博士点学科带头人●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等荣誉称号●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教育部高等学校能源动力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委员会委员●热能与动力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负责人●传热学国家精品课负责人长期在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领域的教学与科研第一线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流动和传热数值计算技术、流动与传热的非线性特性与混沌、换热器与强化传热、热力系统的优化与运行、及多相流动与传热。
主持完成了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及参加完成了国家973科研课题和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主持完成了各种省部级纵向科研课题和来自企业的各种横向应用性科研课题。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发表了400余篇学术论文,6项科研成果分别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20余项专利。
获得了上海市领军人才、全国优秀教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上海市教学名师奖、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市级劳动模范和宝钢教育奖等荣誉。
上海理工大学简称上海理大(USST),创办于1906年,是一所以工学为主,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等多学科交融发展的上海市属重点大学,被誉为“制造业黄埔军校”。
上海理工大学原址为美国弗吉尼亚州浸会创办的上海浸会大学,1952年中国高校院系调整中沪江大学全部科系被并入上海以及江苏浙江其他大学,沪江大学遂停止存在。
在原址建立了今日的上海理工大学的前身上海机械学院。
学校地处中国国际化大都市上海,紧邻上海同济大学与复旦大学2所高校,分军工路与复兴路2个校区,军工路校区位于上海中环城市高架路与黄浦江之间,复兴路校区位于上海城市繁华地带的徐汇区,紧邻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
上海理工大学简介上海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兼有管、经、文、理的多科性大学,有90余年的办学历史。
1996年5月经国家教委批准,由原华东工业大学与原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上海理工大学。
按照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方针,学校从1998年9月起由原机械工业部划归上海市管理,成为一所新型的市属高校。
2003年7月,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的决定,原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和原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划归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并成立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工程学院和出版印刷学院。
学校现有军工路、复兴路含莘庄、长岭路、南汇四个校区。
学校现设动力工程学院、光学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管理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商学院、外语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理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基础学院、医疗器械工程学院、出版印刷学院等16个学院;中国机械工业上海-斯隆商学院、上海-纽约雪城国际商学院、上海-纽约国际联合语言学院、上海-汉堡国际工程技术学院、国际联合管理学院等5个国际合作学院;社会科学部和体育教学部2个部,以及26个研究院所。
学校根据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行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和改造。
现设有:42个本科专业,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下设6个二级学科、光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3个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35个二级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动力工程、机械工程、仪器仪表工程和工业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光学工程等7个领域具有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授予权。
有上海市重点学科1个,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3个,原机械工业部重点学科7个。
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目前各类学历教育在校学生19000余人,其中:博士生、硕士生1466人,本科生12684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2204人,在1146名教学、科研人员中有教授99人,副教授289人,含博士生导师42人,硕士生导师28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享有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0人。
上海理工专升本条件(原创版)目录1.上海理工大学简介2.专升本的含义3.上海理工专升本的条件4.上海理工专升本的申请流程5.上海理工专升本的优势和特点正文【上海理工大学简介】上海理工大学(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简称 SUES)是一所以工为主,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法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创建于 1906 年,原名为私立沪江大学,是上海历史最悠久的本科教育机构之一。
1952 年,学校更名为上海机械学院,1994 年更名为上海理工大学。
【专升本的含义】专升本,全称为专科升本科,是指在完成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学习后,通过一定的选拔程序,进入普通高等教育(本科)阶段继续学习的教育形式。
这种教育形式旨在为优秀的高职高专毕业生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培养更高层次的专业人才。
【上海理工专升本的条件】根据上海理工大学的招生政策,申请专升本的学生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具有中国国籍,持有有效身份证明;2.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3.必须已取得教育部承认的专科学历,且在学信网可查询;4.身心健康,具备正常完成本科阶段学习的身体条件;5.有一定的学术成果或工作经验者优先。
【上海理工专升本的申请流程】申请上海理工专升本的具体流程如下:1.在规定时间内,登录上海理工大学招生办公室官网下载并填写《上海理工大学专升本申请表》;2.提交申请表、身份证复印件、专科毕业证书复印件、学信网学历查询结果等相关材料;3.通过初审后,参加上海理工大学组织的专升本选拔考试;4.考试合格后,按照学校要求提交相关材料,并参加新生入学体检;5.体检合格后,正式录取为上海理工大学专升本学生。
上海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建于1960年,是一所位于中国上海的大学。
它也简称上海理大、上理,上海理工大学是中国东部的技术和机械技术研究所上海高校的合并。
军工路校区,原属1906年创办的沪江大学,建国后撤销。
于1907年创办德文医学堂。
1960年在沪江大学的旧址上建立了上海机械学院,1994 年改名为华东工业大学。
1996年5月,华东工业大学与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上海理工大学。
如今,上海理工大学成为上海的重点大学。
一共有1098位专任教师,其中有4153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 有教授111人,副教授282人,包括50位博士导师、280硕士导师。
自从2004年以来,其学术论文和书籍出版是1041本。
百分之二十的教师获得省部级奖项。
截止到2007年,上海理工大学设有16个学院、2个教学部,27个研究所和1个研究中心。
本科生有12098余人,毕业生近1762名。
它已经建立了六个学科(科学,工程,经济学,管理,艺术和医学)19个本科专业,44个学士和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3个博士学位授予学科,3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和10个领域具有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及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
它还建立了市级的重要学科,上海市重点学科3个,机械工业重点学科7个上海理工大学还与10个大学建立了大学交流中心,有德国,美国,加拿大,日本,瑞士,还有香港。
它还与13个国外大学建立了重要的交流,有纽约雪城大学(美国),纽约皇后学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美国),北达科他大学(美国),密歇根中央大学(美国),汉堡大学应用科学(德国),蒙特利尔大学(加拿大),中央兰开夏大学(巴西),格里菲思学院(爱尔兰)大礼堂与思魏堂它是上海理工大学的大礼堂,为庆祝沪江大学建校30周年而建。
它是是沪江大学标志性建筑之一。
科学馆它在1921年落成,是当时沪江大学最有价值的建筑物之一。
图书馆建筑费大部分由沪江大学教职员、学生与校友捐资,部分由美国基金会资助,耗资约2万美元,1928年9月落成。
上海理工大学简介
上海理工大学以工学为主,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是一所上海市属重点建设的应用研究型大学。
2016年7月,学校成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国防特色高校。
2018年,学校成为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单位。
学校办学文脉源于1906年创办的沪江大学和1907年创办的德文医工学堂。
学校包融了沪江大学的美丽校园及其教育国际化的思想、视野、格局,也包融了沪江商科的发展思维;学校传承了德文医工学堂以来的百年工程教育传统,孕育了一大批爱国青年和志士仁人,滋养了一大批学术精英、工程专家和社会翘楚,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十余万优秀专业人才,享有中国“制造业黄埔军校”的美誉。
学校传承发展“信义勤爱、思学志远”校训,以校训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具有学识抱负的合格公民。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4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7000余人,研究生7500余人;设有15个学院、2个教学部,有56个本科专业,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2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在学科建设方面,工程学科、材料学科位居ESI全球前1%行列;拥有1个上海市Ш类高峰学科,4个上海市I类高原学科,1个学科参与上海市IV类高峰学科建设。
在人才培养平台方面,拥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工程教育实践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以及省部级平台51个,拥有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以及省部级科研平台26个。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现有专任教师1693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742人,博士生导师186人,教学科研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72.3%,具有一年以上海外经历教师占比33.7%。
学校拥有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8人(含双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等国家级人才50人;上海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等各类省部级人才127人。
学校长期依托、服务和引领行业产业发展,是装备制造、医疗器械、出版印刷行业骨干高校。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光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长期居于国内领先地位,依托在医疗器械和出版印刷两大领域深厚的行业基础,积极建设生物医学工程和数字传播等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急需的学科。
伴随工程教育的时代发展,对接中国制造2025、军民融合、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等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学校聚焦健康、军工产业,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创新,形成了太赫兹光子学、新能源、增材制造、康复工程、微创医疗器械、复杂系统科学、系统调控大数据等多个特色边缘学科和前沿研究方向;与原隶属机械工业部的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上海电缆研究所、上海材料研究所、上海电动工具研究所、上海工业锅炉研究所、上海电气集团中央研究院等共建“机械工业共性技术上海研究院”和“机械工业上海研究生院”,加强行业共性技术研究和创新人才培养;建成以“军工三证”为主的军工科研资质体系,光学、能源和控制三个领域被国防科技工业局批准成为国防特色学科。
学校大力提升科技竞争力,积极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
近三年,学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项57项,获得军队科技进步1项,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269余项,ESI高被引论文63余篇,授权发明专利902余项。
学校有较强技术转移能力,国家大学科技园全国排名第6,技术转移中心全国排名第7,科研经费和发明专利长期名列全国高校50强。
学校发扬依托行业、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传统,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厚基础、强实践的工程型、创新性、国际化高素质人才。
学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持续贯彻“对接行业,改造专业,引导就业”的理念,本科教育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研究生教育注重“跨学科、重创新、贴行业”。
与南京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共建“长三角高等工程教育联盟”;与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共建“上海智能制造工程师学院”。
学校在2004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评优秀,2017年顺利完成了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学校持续推进专业国际认证、中国工程教育认证等,2013年在国内首个以纯本土专业通过德国工科专业权威认证ASIIN认证,学校共有8个专业通过国际认证,5个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1个专业通过住建部行业协会专业认证。
学校确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在工程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建立起全程化、全覆盖的“课堂教学-创新实验-项目训练-企业孵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国内率先开设创业实验班
和创业管理第二专业,作为上海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首批四家受理点之一,累计培育146个项目,成活率近62.3%,获得了一大批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及全国性大奖,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创业者。
学校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学校是国内最早开办国际合作办学的高校之一,建有中英国际学院和中德国际学院2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爱尔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余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在校留学生1000余人、学历留学生500余人。
与ASIIN合作成立中欧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专门研究国际第三方独立认证机构开展高等教育专业认证的方法和标准。
在电子商务领域,参与联合国有关网上争议解决文件的起草工作。
学校大力引入国际创新资源和创新力量,建设国际实验室,联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德国汉堡大学成立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与莫斯科大学共建太赫兹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与德国工业4.0孵化器——弗劳恩霍夫协会IPK、IPA、IKTS研究所推进共建智能制造国际实验室,引进海外院士团队启动大飞机增材制造项目建设,与英国考文垂大学共建先进制造技术联合研究中心,成立“中国周边经济研究中心”。
学校将优秀历史建筑群改造成沪江国际文化园,成为国际文化交流新地标。
在国家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上海市建设地方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上海理工大学正以未来光学、智能制造、医疗器械与康复工程3大国际实验室和系统管理1个特色平台为载体,建设光学工程、系统科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生物医学工程5大一流学科。
学校将抢抓机遇,改革创新,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促进内涵发展,力争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显著的一流理工科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简介
上海理工大学的食品学科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展的食品冷冻与冷藏研究,迄今已有近40年的历史。
由于创新性地提出并实施了多种食品的超快速冷却技术,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因此我校依托当年的“制冷及低温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培养了多名食品冷冻冷藏方向的研究生,并于2000年获“食品科学”二级硕士点,2011年获“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2012年又在“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博士点下设置了“营养与食品安全”二级学科博士点,2018年获“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目前是上海市食品质量与安全教育高地,上海功能食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单位。
发展至今,我校的食品学科针对食品安全、营养健康的重大需求,在食品化学危害物残留/致病菌速测、食品风险评估控制以及食品功能性因子功效机理、营养健康食品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
同时,本学科依托上海理工大学优势的工程背景,以解决大规模食品冷链流通贮藏要求以及食品工业中面临的关键工程技术问题为导向,研究食品速冻、低温保存及冻干过程中的基础理论问题,开发食品加工中的新型加工技术和智能化节能装备等,与产业紧密结合,服务于上海国际化大都市以及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
目前,本学科已形成4个学科交叉显著、应用性和实用性强的研究方向,即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食品营养与健康、食品冷冻与冷藏、食品工程与装备。
拥有国家级工程中心1个、省部级工程中心、重点学科及重点实验室等平台4个,实验室面积7600 多平米,设备价值8000 余万元。
拥有专任教师48人,其中33名教授、副教授,15名博士生导师,国家千人、万人领军等各类国家/省部级人才14名,45岁以下教师比例70.8%,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93.8%,具有10个月以上海外研修经历教师比例60.4%。
近五年来,本学科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项目137项,横向项目143项,科研经费近8900万;发表论文870 多篇,获发明专利90 多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1项。
在产学研方面实现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与光明乳业、上海金枫和上海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多家企事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学院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与美、德、英、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大学、企业和研究院保持广泛的学术交流和友好往来,并建立了形式多样的合作办学关系,为探索国际化工程技
术人才的培养模式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台。
有多种类型的交流计划支持学生到海外高校学习和创新活动。
学院将立足上海,服务全国,放眼世界,紧密依托上海理工大学的学科交叉、人才积聚的综合优势,努力建成国内一流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