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联想和想象
- 格式:ppt
- 大小:387.00 KB
- 文档页数:29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写作发挥联想和想象任务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第六单元想象之翼单元素养人文内涵语文要素感受文学的奇思妙想,体验虚构与想象的力量学习快速阅读,提高阅读速度,深入理解课文单元备课说明一、单元学习主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在“表达与交流"中要求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此单元的课文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关于生活感悟、生活哲理方面的优秀作品,学习思考与表达的方法,结合生活经验和阅读材料,阐述自己的感悟和观点"。
在“学业质量描述”中,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把握主要内容,并通过朗读、概括、讲述等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能理清行文思路"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能与他人分享自己获得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单元教材分析此单元选编的课文体裁多样:《小圣施威降大圣》选自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通过写小圣用计降服大圣,展现了幽默风趣的语言和小圣、大圣生动的形象。
《皇帝的新装》则借神奇的布料展开想象,情节曲折离奇又发人深省,富于启示意义。
《女娲造人》是根据古书中的相关记载演绎、扩充而成的一则神话故事,其中融入了作者丰富、大胆而又合情合理的想象,充分展现了神话的魅力。
《寓言四则》中的四则中外寓言,出于假托却入情入理,篇幅短小却意味深长,集中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对今人也有着很好的启迪作用。
这些富于想象力的文本,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其联想、想象的能力,引导学生憎恶丑恶,向往真善美。
三、单元学情分析虽然学生在第五单元已经接触了长篇幅的课文,也巩固了默读、写旁批的阅读方法,但是阅读速度仍然较慢。
高中语文联想与想象教案教案以“联想的奥妙”为起点,通过精选的文学作品片段,让学生了解何为联想。
教师会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发现作者如何通过具体事物引发出丰富的联想链条,从而构建起意象丰富的艺术世界。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到了联想的方法,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对语言深层次含义的感知能力。
紧教案转向“想象的翅膀”,鼓励学生放飞自我,跨越现实界限,进入无限可能的想象空间。
通过分析不同文体如诗歌、小说等中的想象运用,教案帮助学生认识到想象不仅仅是空中楼阁,而是可以依托于现实,创造出超越现实的新境界。
这一部分的教学活动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力,让他们学会如何在写作中灵活运用想象。
为了加强实践操作,教案还包括了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练习题和创作任务。
这些任务要求学生在限定的主题下进行联想和想象,进而撰写出具有创意的短文或故事。
例如,教师可能会给出一个看似平常的物品,让学生围绕这个物品进行联想,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一个有趣的故事。
这样的练习不仅考验了学生即兴创作的能力,也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联想与想象的魅力。
除了上述内容,教案还特别强调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联想与想象在不同作品中的合理性和效果,教会他们如何在赞美作者丰富想象力的同时,也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这种批判性思维的锻炼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教案以总结反思作为收尾,鼓励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与不足。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小组讨论或个人反思日记的形式,让学生有机会整理自己的思路,深化对联想与想象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也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发挥联想和想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链接名家素材,帮助学生了解联想和想象两种思维方式及特点。
2 .借助写作支架,训练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力求联想和想象自然贴切、合情合理、富有新意。
3 .展开联想和想象,放飞思想,进行写作实践,发现生活、自然之美【教学重点】把握运用联想和想象的要求:自然贴切,合情合理,富有新意。
【教学难点】能灵活自如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写作实践,感受生活、自然之美。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神秘嘉宾,大家猜猜,他是谁?掌声欢迎今天的神秘嘉宾——"云"。
下面,我们就随着这片云走进联想和想象的世界。
(二)回顾知识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
想象:则是在头脑中创造出未曾有过的新形象。
参照示例,列举我们课文中的联想和想象。
示例:郭沫若由街灯想到明星,是联想。
预设:郭沫若由明星想到街灯,是联想。
郭沫若由星空想到天上的街市,是想象。
郭沫若由星空想到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是想象。
郭沫若由流星想到灯笼,是联想。
朱自清由桃花、杏花、梨花,想到火、霞、雪,是联想。
谢道福由白雪想到柳絮纷飞,是联想。
老舍由矮松上的雪联想到顶着一髻儿白花的日本看护妇。
归纳:联想是由此及彼,想象是无中生有。
联想是关联,想象是创造。
联想是想象的初级阶段,想象是在联想基础上的升华。
其实,联想和想象就像一对如影随行的好朋友,总是结伴而行。
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里对想象有这样的描述: 【链接材料】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倘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大意是:写作的构思,它的想象往往飞向遥远的地方。
所以作家默默地凝神思考时,他就会想象到千年之前的生活;悄悄地改变面部表情时,他的眼睛似乎看见了万里之外的情景;他吟咏文章时,好像听到了珠圆玉润的悦耳声音;眼睛闪动时,就出现了风云变幻的景色。
可见,想象对于文学创作有很重要的意义。
《要善于想象和联想》教学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与处理本课内容是运用想象和联想进行写作指导。
关于想象和联想的内容,旧教材中没有单独编课,只是在单元训练中,配合单元练习作过简要的概述。
新教材将写作单独编为一部分,更明确了写作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每个单元写作的指导目标更明确、更系统,而且循序渐进地培养了学生写作的能力。
写作部分共分五个单元,本课在第三单元。
前两个单元重在“培养学生感受生活和思考生活的意识”,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了解联想和想象的写作功能,开拓学生写作的思路,为下两个单元更好地“再现客观事物”“表现主观情意”作好铺垫。
根据新教学大纲和新教材说明对于写作教学的要求,根据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我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学习和掌握想象和联想的思维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2、了解想象和联想的表达功能,在写作中恰当地运用联想和想象。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
教学的重点:指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开拓写作思路。
这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所决定的。
对于联想和想象,学生并不陌生,只是长期停留在感性认识,而对于它们的理论内涵却知之甚少,所以在想象和联想时不免有荒诞不合逻辑的现象。
因此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理解把握想象和联想的特性。
按新教材的教学要求,写作指导训练为两课时。
根据教材内容,联想和想象虽然有紧密的联系,但为了便于理解,可以先分后合。
第一课时先研究想象的类型特点以及对开拓写作思路的作用,第二课时研究联想的方式方法及其在写作中的作用,然后点明联想和想象的关系及相互作用。
这样可以使学生由点到面地掌握知识系统。
二、教法与学法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发展的主体,主题的发展只有通过主体的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
因此我采用特性发散法,先通过多媒体投影创设情境进行想象,引导学生以发散思维认识想象的两种特性,并总结规律。
然后运用想象的规律进行写作思路的训练。
从而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变通性,培养他们多角度地认识问题的能力,为开拓写作思路奠定基础。
联想和想象指什么意思他们有什么区别范文区别是:1、想象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
想象能起到对机体的调节作用,还能起到预见未来的作用。
因一事物而想起与之有关事物的思想活动。
联想产生的基础是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性。
正因为客观事物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习的,所以能从以事物想到有关的事物。
联想要依靠记忆,是记忆活动的表现。
2、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联想是指在一个事物的基础上想到另外一个真实存在,具有相同特点的事物。
而想象是指在一个事物的基础上想到另外一个可能存在的,构想出来的事物。
3、联想和想象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联想一定要牵涉到两件事,即从甲事想到乙事,而想象只是对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来。
但是联想对于想象的形成往往具有媒介作用,头脑种新形象的形成有时是由联想促成的。
4、联想的基本释义是由于某人或某种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某一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
想象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
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我是一棵小草我是一棵小草,身上没有花花绿绿的衣服,头上也没有色彩鲜艳的帽子。
当春姑娘悄悄来临的时候,她把碧绿的裙子给了我,让我在这神话般的环境中享受着春天的温暖。
我是一棵小草,当太阳公公刚刚从东方露面的时候,我身上挂着一颗颗晶莹的珍珠。
这时候,勤劳的小蜜蜂嗡嗡地唱着歌,飞到我身边,说:“你好啊,小草!”停了一会儿,美丽的小蝴蝶翩翩地跳着舞,也飞到我身边,说:“小草啊!你好。
”我是一棵小草,当大雨将要来临的时候,我闭着眼睛,耐心地等待着大雨给我洗一个痛快的澡。
大雨过后,我的身上一尘不染,多么轻松,多么舒服啊!这时候,一群顽皮的小孩儿走来了,他们在我身上乱踩,但是我一点儿也不在意。
只听见有个小孩子说:“走在这小草上不格脚,多美啊!”听了这句话,我心里乐滋滋的,高兴得直想笑。
一天,一位农民伯伯赶着一群羊,那群羊看见了我,就抢着吃起来。
七年级语文上册《天上的街市》教案一、教学目标1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
2 、领悟诗中丰富的联想和奇妙的想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赏析语歌的语言;练习运用联想和想象2、教学难点:领悟诗歌表达的中心三、教学方法:读:反复朗读诗歌,初步理解文意讲: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天上的街市”悟:根据诗歌提供的信息综合理解诗歌的主题析:赏析诗歌的语言练:练习运用联想和想象四、课时安排:1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出示课件):几张图片请同学们欣赏几张星空的图片,面对美丽的星空你想到了什么呢?2、(出示课件:课题)引入课题3、作者简介(出示课件):作者肖像及介绍(二)文本学习:1、初读课文:(1)、朗读感知,以读悟美——读美,齐读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下面先请大家聆听优美的配乐朗诵,仔细体会音乐的美。
①.以怎样的感情来读①.注意划分节奏和重音(2)、请大家轻声跟着配乐朗读,注意要点:①把握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的感情基调。
①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品读课文(1)、本诗中哪些词用的好?好在哪里?请仔细体味它的妙处(小组讨论)闻一多先生曾经就诗歌的创作说过“诗的艺术,诗的想象,诗的情感”我们大家刚才通过朗读诗歌,对诗歌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再次朗读课文,我们来细细品味课文,文章中有没有想想呢?(2)、诗中写到的景物有哪些?哪些是联想?哪些是想像?街灯明星街市物品牛郎织女牛郎织女的生活(3)、诗中的牛郎织女过着怎样的生活?从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美丽的街市”、“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富足;“浅浅的”、“不甚宽广”、说明了牛郎织女可以自由地往来,已经不是神话中七夕才能相会一次了;“闲游”表现了牛郎织女生活地自在、舒适、幸福;“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
发挥联想与想象教案引言:在教育领域,教师们一直在寻找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近年来,发挥联想与想象的教学方法备受关注,因为它们被认为是激发学生创造力和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工具。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联想与想象的教学方法,并提供一个教案示例。
一、联想与想象在教学中的重要性1. 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联想与想象是有效的记忆增强技巧。
通过将学习材料与已有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学生可以更容易地记住和理解新的概念和信息。
2.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联想与想象能够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他们可以不受限制地探索各种创新思维,从而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和创意。
3. 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联想与想象能够使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和有吸引力。
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更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二、如何发挥联想与想象的教学方法1. 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教室中营造积极的氛围,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分享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教师应提供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尝试新的想法和与他人合作。
2. 使用多媒体和教辅工具多媒体和教辅工具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呈现抽象的概念和想法,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例如,教师可以使用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及游戏和模拟实验等教辅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
3. 提供启发性的问题和情境创造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和情境,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索。
此外,教师还可以创建一些情境,让学生在真实或虚拟的环境中进行角色扮演和模拟实践,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三、联想与想象教案示例:探索科学的奥秘课题:探索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目标:1. 了解光合作用的定义和基本原理;2. 掌握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过程;3. 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光合作用的实际运作。
教学步骤:1. 引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向学生展示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
发挥联想和想象
一、教学目标
1、回顾课文,帮助学生了解联想和想象两种思维方式的特点。
2、延伸阅读,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联想和想象对于写作的作用。
3、写作实践,鼓励学生主动运用联想和想象,使文章内容更丰富,表达更生动。
二、教学重难点
运用联想和想象,使文章内容更丰富,表达更生动。
三、写作指导
(一)由《西游记》故事情节导入。
(二)区分联想与想象
1、联想是由某一事物想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而想象则是以现实世界为基础,对已有的生活表象进行分解、重组和变形,然后在头脑中创造出现实中没有的新的形象。
联想和想象在概念上是有区别的,但在实际写作中往往交织在一起,共同使用。
《天上的街市》
2、了解联想与想象的作用
善于运用联想与想象用助于打开思路,激发灵感。
(三)联想与想象要注意:
1、联想要自然恰切。
联想的事物与其触发点之间要有一定的关联。
2、想象要合情合理。
想象出来的事物未必是现实生活中有过的,但
一定要合乎生活的逻辑。
3、联想和想象要有新意。
借助联想和想象,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形象和故事,给人别开生面的感觉,会非常有吸引力。
(四)写作练习
1、由荷叶、春风想到母亲,由雪想到柳絮,由大风中的树林想到面团,这种种由此及彼的联想,带给我们新鲜的体验。
你也可以心情放飞思绪,来一番心灵漫游。
下面的这些事物,引起你怎样的联想?
小溪烈日椅子数字“1”三角形
请从中选择一个,自由发挥联想与想象,自拟题目,写一段文字。
2、以《假如我——》为题,写想象作文。
不少于500字。
公开课(发挥联想和想象)教学设计1.激发兴趣,明确联想和想象的概念。
〔1〕联想游戏演示:老师手里拿一张白纸,将白纸揉成纸团,让学生观察片刻,说说由纸团能想到什么,学生自由表达,可能会说到:白云、棉花团等。
老师追问:你为什么会想到白云,棉花团呢?学生答复,理由可能是相似,相关等。
得出联想的概念:由一事物想到与之相关、相似或相反的另一个事物,这就是联想。
联想的例子:例如一:如郭沫假设(天上的街市):由远远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由天上的明星联想到天上的街灯。
“街灯〞和“明星〞这两者相似,可以让读者的脑海里更清楚地出现出两者的特征。
例如二:(世说新语)中的(咏雪):“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由“白雪纷纷〞的状态想到“空中撒盐〞,二者有相似性,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白雪纷飞的状态。
例如三:由草地想到了沙漠,由绿色想到了枯黄等。
这两种联想是想到了事物的相反性,可以拓宽作者的思路,丰富文章的内容。
联想的训练:对于“伞〞这一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如果从不同角度发挥联想,你会想到什么?〔2〕想象激趣提问:如果有天宫,你想象一下是什么样的?学生尽情想象,尽量言语流畅地描述天宫的人、事、物。
得出想象的概念:在头脑中制造出未曾有过的新的形象。
想象的例子:例如一:如郭沫假设(天上的街市),描绘牛郎织女骑着牛,提着灯笼,涉过天河,自由逛街的画面。
这样的想象让诗歌生动形象,妙趣横生。
例如二:名著(西游记)中许多精彩的故事情节,是作者吴承恩想象出来的,情节曲折,故事生动,引人入胜,这就是想象的魅力。
想象的训练:同学们分组围坐,由第—个同学写一句话作为故事的开头,比方:“那一天,发生了一件奇异的事。
〞其他同学依次写下去,想象出一个比拟完整的故事,注意保持故事的连贯性。
〔3〕联想和想象的区别联想是“实〞的,想到的都是客观存在的;想象是“虚〞的,是人脑依据客观内容主观制造出来的。
推断以下两个情境哪个是联想,哪个是想象,说说理由。
情境一:考试考完了,有的同学拿着成绩单回家,老妈一看:嗯?怎么才考这么点分?你看隔壁的某某某,人家每次都考100 分,你还每天都想看电视,作业不做,书也不看。
本文是印度诗人泰戈尔写的一首富有童趣的诗歌,作者用拟人手法,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以儿童的眼光描绘了花孩子们的漂亮、活泼、调皮。
这首诗的语言和所描绘的情境很能调动学生相关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学习内容产生亲近感。
1.认识本文的 5 个生字,会写 13 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好词好句。
2.通过诵读课文,展开想象,感悟、积累语言;感受花孩子的活泼、调皮;想象花的学校是什么样子的,宜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美,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感受大自然的花富有的灵性、童真童趣。
识字与写字,朗读背诵。
学生对花的学校的了解,对诗句意思的理解。
讲授法、朗读、讨论1.出示课题。
小朋友,你们喜欢上学吗?上学开心吗?你们可知道不仅我们有学校,花儿也有学校,今天我们来学习泰戈尔的《花的学校》。
同学们各抒己见,谈上学的感受。
2.同学们,印度诗人泰戈尔创作了不少诗歌,现代作家郑振铎把它译了出来,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位印度诗人吧!泰戈尔,印度诗人、文学家,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园丁集》《新月集》等。
1913 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1.学习生字。
2.教师指名读本课生字。
3.初读课文:请同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其他同学思量每一节诗讲了什么内容?学生默读课文分段,交流。
教师小结:第一节:想象阵雨降落时,花儿在绿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
第二节:想象雨来时,关了门在做功课的花朵们要放假了。
第三节:想象花孩子们在雨中穿着各色的衣裳,冲了出来。
第四节:想象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他们对自己的妈妈扬起了双臂。
(一)学习第一部份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文章开头描写花儿跳舞的情景,运用了哪些动词?作用是什么?教师小结:写“东风”是“走”和“吹”,写出了东风来时的欢快;写“花”用了“跑”“跳舞”“狂欢”,写出了“花”在阵雨后的欣喜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