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人出庭作证难的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261.15 KB
- 文档页数:2
《刑事证人出庭作证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作证是查明案件事实、保障司法公正的重要环节。
然而,当前我国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存在诸多问题,如证人出庭率低、证言可信度不高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刑事诉讼的公正性和效率,也影响了司法公信力。
因此,对刑事证人出庭作证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刑事证人出庭作证的现状及问题(一)证人出庭率低目前,我国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作证的比例较低。
这主要是由于证人对出庭作证的恐惧心理、担心报复、缺乏法律意识等原因所致。
此外,司法机关对证人出庭的引导和督促也不够,导致证人出庭率低下。
(二)证言可信度不高由于证人在作证过程中可能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情绪、记忆偏差等,导致证言可信度不高。
此外,一些证人可能受到利益驱动或威胁,提供虚假证言,进一步降低了证言的可信度。
(三)法律制度不完善当前我国关于证人出庭作证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缺乏对证人权利的充分保障和对证言审查的有效机制。
这导致证人出庭作证时缺乏安全感,同时也给司法机关审查证言带来了困难。
三、刑事证人出庭作证问题的原因分析(一)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对证人出庭作证的影响较大。
一方面,传统观念认为“民不举官不究”,导致证人缺乏作证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社会治安状况不佳,证人担心遭受报复,因此不愿意出庭作证。
(二)法律制度因素法律制度是影响证人出庭作证的重要因素。
一方面,我国关于证人权利保障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如对证人保护不力、缺乏经济补偿等;另一方面,关于证人作证的程序和规则也不够明确,导致司法实践中操作困难。
四、解决刑事证人出庭作证问题的对策建议(一)加强法律宣传教育通过加强法律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使公民了解证人出庭作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同时,通过典型案例的宣传,让公民了解证人保护制度,消除对出庭作证的恐惧心理。
(二)完善法律制度完善关于证人权利保障的法律制度,如加强证人保护、建立证人经济补偿制度等。
我国民事诉讼证人出庭作证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摘要:根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实施以来,证人出庭作证的比例不高,大多数证人采用书面证言的方式进行作证。
造成证人出庭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立法层面的原因,又有制度方面的原因。
本文以我国民事诉讼证人出庭作证的现状为切入点[1],分析证人出庭困难的原因,从而找出制约证人出庭作证的症结。
关键词:民事诉讼;证人;保护一、我国民事诉讼证人出庭作证的现状及原因(一)我国民事诉讼证人出庭作证的现状在我国司法实践中,证人拒绝出庭、拒绝作证的现象比比皆是。
出于某种原因,证人不出庭,取而代之的是书面证言。
而证人作出的证言通常会有利于申请证人作证的一方当事人,其作出的证词具有倾向性,可信度自然就会变低。
很多法官表示,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证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证言可能存在失真的情形[1],所以我国的法官通常不会单独采信该份言词证据,而是需要综合其他证据才能认定案件事实。
1.我国民事诉讼证人出庭作证困难的原因第一,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淡薄,存在厌讼、耻讼的心理。
第二,我国的权利保障机制不足使得证人出庭作证的支出得不到保障。
第三,我国对于民事诉讼证人拒不出庭作证存在法律空白。
第四,我国的立法保护过于僵硬,没有建立起完整的证人保护体系。
二、完善我国民事诉讼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建议(一)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公民的作证观念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官方微信、官方微博、电视、报刊等媒体加大法治宣传力度[2],提高群众对法律的认知度;另一方面是定期到社区开展法治宣传活动,从而转变公民落后陈旧的作证观念。
(二)制定与完善相关的配套制度,给予证人出庭一定的经济补偿对于自愿出庭的证人,合理的费用支出应该得到国家的支持,对于强制到庭的证人,其费用支出应由其自行承担。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对证人出庭费用的补偿标准有明文规定,证人支出的必要费用应该按照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差旅费用和补贴标准计算,证人的误工损失则应该按照国家上年度职工日平均工资标准计算[3]。
浅析刑事诉讼证人出庭作证难的原因及其对策一、当前法院刑事审判中证人出庭的现实状况刑事证人出庭陈述证言,是我国刑事证据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现代诉讼制度的基本要求。
证人出庭具有重要意义,其不仅能够有效的保障被告人的诉讼权利,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查明案件的事实,为推动我国刑事审判方式的转变具有很好的意义。
在当前前球的各种的事诉讼中证人出庭作证已经是通例,我国由于立法和观念上的各种原因,证人不愿或拒绝出庭作证的现象十分普遍。
据研究数据显示,“法院的证人出庭率高的约为8%,低的不足1%”。
公开数据显示,全国各级法院刑事案件一审中证人出庭率不超过10%;二审中不超过5%。
同时,出庭的证人多为特殊身份者。
可见,极低的证人出庭作证率这一困境在刑事案件中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
同时,在涉及刑事案件时,证人出庭作证率低在这一现象已经成为困扰我国刑事审判工作的巨大难题,并且成为制约我国刑事庭审改革的瓶颈。
二、刑事证人出庭率低的主客观原因分析当前我国刑事诉讼司法实践中,证人的出庭率低不仅仅是由于诉讼内或诉讼外的单一因素所导致的,它的现实存在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现代法治理念的缺乏。
大多数人普遍缺乏法律至上的信仰,多数民众都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念。
这与我国人情社会的国情是分不开的。
加之普通民众受我国传统文化“厌诉”、“耻诉”的影响,大家普通不愿意在法庭上露面,怕与“官司”有所牵连,认为这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
第二,司法机关对证人出庭持消极态度。
我国以职权主义为主的诉讼模式根深蒂固,部分司法工作人员的思维模式还没有转变到新的庭审方式中来。
另一方面,证人出庭作证,面对法官和被告人、辩护人等人的询问,出庭证人在法庭上所作的证言与其庭审前的证人证言可能出现较大出入,进而增加公诉人的指控难度,降低法官审理案件的效率。
而且,在司法资源紧张的当今社会,为了提高办案效率,司法工作人员更倾向于使用书面证言。
关于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几点思考目前,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关于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尚有许多欠缺和不尽人意的地方,本文根据本人从事司法工作(审判)的经验总结,着重从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存在问题,造就这些问题的原因作以罗列,以及作证制度如何完善,试图造就一个良好的证人出庭作证的环境,目的是给我国证人出庭方面立法提供参考意见。
一、我国证人作证制度存在的问题。
1、证人拒绝出庭。
证人拒绝出庭作证是当今世界一个普遍性问题,也是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一大难题。
人们都不愿去证明自己身边人有罪或为此承担没有必要的风险,在通常审理民事、行政、刑事案件中,证人一般为当事人、自诉人、被告人的同事或邻居,甚至有某种亲情关系,对于出庭作证存在着重重的顾虑,这样,有些人虽然目睹了事情的全过程,了解一切事实真向,但趋于某种考虑,在当事人、控辩方要求其出庭时不愿出庭,甚至干脆予以回绝。
虽然我国三大诉讼法都有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
但是规定的很笼统。
2、作证随意性大。
有些证人证词前后不一,甚至在法庭上任意改变证词,为案件审理带来难度,这主要是受证人主观条件限制的,证人具有主观虚假性。
证人往往与当事人有某种亲属、近邻、同事、恩怨、上下级或为了追遂某种利益,基于庇护、营救亲人、友情、报恩、情面、报复、贪利等心理动机,而作的随意性陈述。
3、作伪证,基于某种目的,故意作虚假证明或帮助他人隐匿某种事实,往往给法官办案带来麻烦,完全要靠法官去去伪存真。
这是由于我国现行立法对证人作证制度规定得过于简单、粗陋、流于形式,而不注重于可操作性,使证人证言产生证据效力的途径不能借助正当程序使之客观化、程序化,导致法院对案件事实无法认定,从而使法官在办案过程中不注重对证人证言的采信,而无法发挥证人证言这一证据方式的优势。
4、对证人资格和证人作证方式的规定不科学。
我国民事诉讼法在证人资格上,规定单位与自然人同样具有作证资格,这在当今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单位既不能象自然人那样凭借感官、感觉、感知案件事实,也不能被直接传询,无法承担伪证责任,因而这种规定是不科学的,起码也是不严谨的。
关于证人、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的理解证人、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作为司法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保障案件审理的公正性、减少冤假错案而设置的。
在这个制度中,证人、鉴定人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出庭作证,对于案件的审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本文中,我将就证人、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进行相关的解读和理解,并探讨其存在的重要性以及制度中的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难点。
一、证人、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原理和目的证人、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最根本的原则,就是保障案件审理的公正性和减少冤假错案。
这里的公正性,既包括法官的公正,也包括特殊情况下证人、鉴定人的公正。
因此,在证人、鉴定人出庭作证过程中,法官需要全面、客观地听取证人、鉴定人的证言,并作出公正的判断。
而证人、鉴定人则需要根据自己的观察、分析和测试结果来作出真实、客观的证言,有利于更好地掌握案件事实,以便法官作出正确的法律判断。
可以说,证人、鉴定人的出庭作证,对于提高司法公正性、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证人、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确保案件的证据充分、证明犯罪事实的认定无误、判决公正、公开。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证人、鉴定人的出庭作证,可以帮助法官确定案件的事实,确保判决不受偏见的影响。
因此,在出庭作证的过程中,证人、鉴定人的证言具有高度的权威性,不仅能够提高案件的审理效率,也能够最大程度地维护社会公正和法制的尊严。
二、证人、鉴定人出庭作证的影响和难点在证人、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中,不同的证人和不同的案件,其出庭作证的影响也会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证人的出庭作证可以证明犯罪嫌疑人的罪行或者辩护犯罪嫌疑人无罪。
而鉴定人的出庭作证,则可以确认犯罪嫌疑人的行为特征、痕迹、病理学特征等证据,这对于证明或排除犯罪嫌疑人罪行上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然而,证人、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也存在一些难点和问题。
首先,许多证人、鉴定人出于恐惧或者个人信仰原因,不愿意出席审判或不愿意说出实情,这令案件审理存在困难。
证人出庭难的策略探索证人不出庭,不利于发现案件的客观真实,不利于保护诉讼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它不仅影响案件的审理,还影响了审判效率、办案质量的提高。
因此,需要改变证人出庭难的现象,以最终实现证人证言的证据功能和价值。
(一)立法方面的措施1.完善证人出庭作证的经济补偿制度。
履行作证义务对证人而言实际就是一种付出或一种经济利益的丧失。
从公平原则出发,证人作证的经济补偿确有必要,他既是对证人作证行为的一种激励,更是证人履行作证义务的有力保障。
[1]在完善经济补偿制度方面需要做的是:第一,补偿费用的范围应包含有误工费、交通费、住宿费以及因出庭作证而支出的其他合理费用;第二,补偿费用的计算标准。
交通费、住宿费按实际支出计算。
误工费按照证人的工资或参照同行业的标准计算,没有工作的可参照证人当地的生活标准计算;第三,补偿费的给付时间。
证人的补偿费应在作证完后的一定时间内给付。
我认为应规定证人在出庭作证后十五日内,持有效证明在法院领取。
2.建立和完善证人的保护制度。
英国法官丹宁勋爵曾说过:“没有一种法律制度有正当理由能强迫证人作证,而在发现证人作证受到侵害时又拒绝给予救济。
采用一切可行的手段保护证人是法庭的职责。
否则,整个法律诉讼就会一钱不值”。
[2]因此,对证人的保护不仅关系到证人能否出庭,还关于一个国家的法律尊严。
为此,证人保护制度不仅是事后保护,还应是事前保护。
事前保护应包括为证人保密,使其姓名、身份和住址不被公开,出现威胁证人的情况应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如把证人转移到安全地点、派人保护等,并且应加重打击报复、陷害证人的法律制裁,同时要有相应的法律规定来追究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在保护证人方面的渎职。
证人保护制度还应规定:第一,证人的范围。
证人的保护对象不仅限于证人,还应包括证人的近亲属及其他需要类似保护的人。
从而加强证人的安全感,切实消除证人如实作证而可能给其带来的不利影响;第二,明确证人保护机关。
在《刑事诉讼法》第49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保障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
湖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证人出庭难的有关问题及对策专业经济法考籍号姓名电话联系地址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指导老师湖南师范大学自学考试办公室二零一一年十月目录摘要 (1)1 证人出庭作证的理论依据 (2)2 对我国证人出庭作证现状的原因分析 (2)2.1 思想原因 (2)2.2 文化传统原因 (3)2.3 立法原因 (3)3 证人不出庭的危害性 (5)3.1 影响审判的公正性 (5)3.2 证人不出庭,无法质询,不利于查清案件事实。
(6)3.3 影响庭审改革的深度和力度 (7)4 如何完善我国证人出庭作证制度 (8)4.1 完善证人出庭作证的程序 (8)4.2 完善证人及其近亲属的权益保障机制。
(9)结语 (13)参考文献 (13)证人出庭难的证人出庭难的有关问题及对策专业;经济法考籍号:910810100608 姓名:刘美玲摘要在现代诉讼中,证人出庭作证是实现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的双重要求。
在我国,证人证言也一直是民事诉讼中重要的证据之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目前的证人出庭率很低,本人认真分析了我国证人出庭作证的理论依据,证人出庭作证现状的原因分析,证人不出庭的危害性以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几点构建我国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证人出庭证人证言证据权利保护建议1 证人出庭作证的理论依据证据是诉讼的基础和核心,而证人之证言是诉讼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证据。
因为“法官并非案件现场的当事人”。
证人证言是我国《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规定的重要证据之一。
“证人应当出庭作证”是三大诉讼法规定的一般原则。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2条规定:“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
证据有下列七种:……、(二)证人证言……。
”《刑事诉讼法》第48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
……。
”但“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不能作为证人”。
可见,我国也在法律层面上要求证人负有出庭作证并如实作证的义务。
浅析我国刑事诉讼中证人作证难问题与其思考,字数500字我国刑事诉讼中,证人作证难是一个普遍问题。
这种情况在法庭上不仅可能影响对被害人的正义伸张,也有可能严重损害本案的实质性审判。
同时,证人作证也是裁判最主要的证据依据之一。
虽然,在我国刑事诉讼过程中,有其他证据可以参考,但是证人作证仍然是判断犯罪事实的重要参考依据。
证人作证难有以下原因:第一,证人散落各处。
首先,由于刑事审判的长期性特征,可能导致当事人和证人出现法律敏感性,从而不愿作证;其次,在刑事案件受理证据发放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被告人有无私助犯行为的情况,使得证人常常不能按期参加证明程序;最后,在刑事被告人而言,证人可能会故意隐匿,从而拒绝作证。
第二,刑事诉讼手续与程序复杂。
在审理刑事案件时,法院可能由于手续习惯等原因,需要证人到法庭上作证,但是由于法庭位置太远,证人往往无法来到法庭作证。
此外,由于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较多,证人可能会遇到许多法律负担,以至不愿意参加法庭的审判环节。
为了应对证人作证难的情况,建议可以改进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可以通过加强社会秩序建设,保护受害者和证人,避免因证人作证而受到恐吓和威胁,从而提高证人胆量,避免法律敏感性;其次,可以加强对证人材料的审核,有效地防范可能存在的恶意行为;此外,可以考虑建立“非庭审证明”的制度,通过采取视频会议、视频聊天等新技术,减少证人需要到法庭上作证的次数;最后,可以定期召开关于刑事诉讼的专业培训,让法官、检查人、律师、证人等得到必要的法律知识。
总之,保证证人作证的顺利进行,不仅需要法院依法做好审判工作,而且也需要更多的行政部门支持,才能有效抑制证人作证难的情况,并根据证人作证真实客观地审理案件。
目录一、证人出庭作证的理论依据 1—2二、我国证人出庭作证的现状及证人不出庭作证的危害。
2—3三、证人不出庭作证问题的成因 3四、完善我国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措施 3—7论文摘要改革审判方式的目的是强化庭审功能,新的审判方式要求指控犯罪、证明犯罪、核实证据都必须通过庭审进行。
就增强庭审的抗辩性而言,证人、鉴定人、被害人出庭无疑是最关键的因素,否则无法质证、认证。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七条规定:证人证言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公诉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辩护人双方讯问、质证,并且经过查实以后,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除特殊原因之外,证人都应当出庭作证。
但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是,刑事案件开庭找不到证人或证人拒不出庭作证的情况相当普遍。
究其原因,主要是有的证人碍于关系、人情而不愿出庭作证;有的因怕打击报负而不敢出庭作证;有的因出庭作证造成误工、差旅等费用无法解决而不肯作证;再一个证人的法律意识淡薄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要解决证人出庭作证难问题,必须解决上述存在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国家关于证人出庭作证都有具体的法律规定。
我国可以借鉴外国一切成熟的有益的经验,制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
如建立强制证人出庭作证制度,不出庭作证的证人将受到拘留、罚款甚至以藐视法庭罪被追究刑事责任。
建立健全对证人的保护制度,包括人身和财产方面的保护。
建立证人出庭经济补偿制度,证人出庭将得到一定的误工和差旅费补偿。
此外,设立证人宣誓制度、混合式反询问制度也是有必要的。
证人出庭作证难不是一个单纯的法律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只有优化证人出庭作证的内部、外部环境,才能把出庭作证难的问题解决得更好。
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和有关的司法解释规定:除特殊原因外,在开庭审理刑事案件时,证人应当出庭作证。
证人出庭作证是刑事审判实现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关键因素之一。
但在司法实践中,证人不出庭已成为困扰刑事审判的一大难题。
庭审中书面证据被大量应用,证人极少出庭作证,使得法定的举证、质证程序流于形式,庭审走过场的现象依然存在。
我国刑事证人出庭难之原因及对策【摘要】我国刑事证人出庭难问题一直存在,主要表现在证人出庭困难、证人出庭率低等方面。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证人担心报复、证人无法获得应有的保障等。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一系列对策,如改善司法制度、提高司法保障水平等。
司法改革也应该借鉴国外经验,采取一些有效举措,提高证人出庭率。
提高证人出庭率的必要性也不言而喻,只有证人出庭率足够高,司法才能更加公正、有效。
我国刑事证人出庭难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解决,以推动司法进步。
【关键词】关键词:刑事证人、出庭难、困难原因、对策、司法改革、证人出庭率、司法保障、出庭意愿、必要性、问题解决1. 引言1.1 我国刑事证人出庭难的现状我国刑事证人出庭难的现状可以说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涉及到司法体制、法律法规、社会风气等多个方面。
在我国,很多犯罪案件因为证人出庭困难而无法正常进行审理,给司法公正造成了严重影响。
造成证人出庭难的原因主要包括:证人个人安全受到威胁,被告方采取恐吓、贿赂等手段阻止证人出庭,证人出庭需要成本较高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解决证人出庭难的问题,比如强化司法改革、加强司法保障、提高证人出庭率的必要性等。
通过这些措施,希望能够有效提高证人出庭率,保障司法公正,维护社会稳定。
2. 正文2.1 证人出庭困难的原因一、证人的恐惧和顾虑。
一些证人可能会因为害怕暴露个人信息或遭受报复而不愿意出庭作证。
特别是在涉及黑恶势力或利益集团的案件中,证人往往会感到恐惧和压力。
二、证人的时间和经济压力。
出庭作证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有些证人可能因为工作、家庭或其他原因无法空出时间来出庭作证。
有些证人可能担心出庭会给自己带来经济压力,比如往返交通费用、住宿费用等。
三、证人的信任问题。
有些证人可能对司法系统的公正性和保护性缺乏信任,担心出庭作证后会受到不公正对待或无法获得有效保护。
四、案件调度和安排的不便。
有时由于法院庭审时间的安排不合理或者案件调度遭遇延误,证人可能会因为长时间等待而失去出庭的兴趣和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