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难的原因及对策(明铭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56.50 KB
- 文档页数:11
浅析民事诉讼中证人不肯出庭的原因及对策08级高升本法学专业江满目录摘要 (2)关键词 (2)正文 (2)一、证人不出庭作证的现状及危害 (2)二、证人不肯出庭作证的原因分析 (3)(一)立法因素 (3)(二)司法原因 (5)(三)证人自身及社会因素的影响 (5)三、证人不出庭作证的解决措施 (6)(一)立法上的完善 (6)(二)司法上的完善 (8)参考文献 (9)致 (9)摘要:证人证言是民事诉讼法定证据之一,对人民法院审理案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证人证言的采集中,证人是否出庭作证提供证人证言决定着证人证言的可信度与证明力。
然而在我国司法实践中证人拒绝出庭作证的现象非常普遍,证人出庭率低严重影响我国司法公正的实现。
关键词:民事诉讼证人原因对策正文:我国《中华人民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据有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证人证言、当事人述、鉴定结果与勘验笔录七种证据形式,在各种证据中证人证言无疑具有特殊价值。
一般而言,证人证言作为证据需要证人的参与,只有证人出庭作证,接受当事人的质询,才能消除影响证人证言证明力的各种因素。
因此,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了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作证,并且出庭接受当事人的质询。
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则很少按法律规则运行,许多知道案件情况能成为证人的人不肯出庭作证,影响着诉讼活动的有序进行。
一、证人不出庭作证的现状及危害在我国广区,无论是适用简易程序的一般案件,还是适用普通程序的重大疑难案件,都存在证人不肯出庭作证,证人出庭率低的现状。
据省州人民法院提供的资料表明,在2008年,州两级人民法院刑事民事经济案件的证人出庭率不足百分之十,剑州、洱源两县刑事民事经济案件2009年1月—5月,在审结的196件民事案件中出庭作证的一件都没有。
[1]证人不肯出庭,证人出庭率低严重影响我国司法公正的实现。
第一,证人不肯出庭致使公开审判原则和直接言词原则无法使用,公开质证、公开举证、公开认证成为一纸空文,无法落实。
论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难的原因及对策姓名:明铭班级:亳州电大11年法本论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难的原因及对策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一、民事诉讼中证人的定义 (2)二、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作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三、证人出庭作证难的原因分析 (3)四、证人出庭作证难的对策 (5)摘要证人到法庭上当庭陈述证言,在庄严的法庭上他要面对法官和双方当事人,对自己作证行为宣誓,可以唤醒证人的良知,增强他的责任感,从而陈述其知到的案件事实,证人出庭作证,可以防止或减少伪证或假证的产生,从而确保证人证言的真实性。
关键词:证人;证人证言;出庭;经济补偿制度论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难的原因及对策一、民事诉讼中证人的定义民事诉讼中证人证言其实是民事诉讼中证据的一种,民事诉讼证据是指能够证明民事案件真实情况的客观事实材料。
而证人是指知晓案件事实并应当事人的要求和法院的传唤到法庭作证的人。
下面我们将对民事诉讼中证人的范畴进行简单的阐述:(一)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70条第1款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
”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人,包括单位和个人两大类。
即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
但这里有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单位能否能象自然人一样出庭作证呢?单位显然是不能的,所以我们下面的论述中所指的证人仅仅只能出庭作证的自然人。
(二)民事诉讼法第70条第2款规定,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不能作证。
这一条是关于证人的能力方面的规定,在我国自然人作为证人,除必须了解案件的事实外,还须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意志。
最高人民法院《证据规定》第55条也进一步规定了,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不能作为证人。
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行为能力的人当待证事实与其年龄状况相适应的可以作为证人。
因此,根据我国法律和司法解释,自然人虽然是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仍然能够作为证人对与自己年龄和智力状况相适应的待证事实作证。
民诉中证人出庭难的原因与防范摘要:证人是亲身感知案件事实的人,其对案件事实的陈述有利于审判人员获得案件事实线索;明确争议焦点;帮助审判人员深入核实物证、书证等其他证据的真伪,确定其证明力;促进诉讼效率等意义。
本文着重研究的是证人出庭方面的实务问题。
关键字:证人出庭原因后果防范一、证人出庭难的原因证人出庭对于直接言辞原则的实现,以及对于庭审质证的落实都具有重要作用,但至今法庭上依然难以见到证人。
中国人比较讲究关系和面子,一些证人碍于情面,想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拒绝在当事人面前作证;一些证人害怕日后被对方打击报复,而不敢出庭作证;一些证人碍于传统思想,不想与”衙门”沾边,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鸵鸟态度等。
笔者认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就立法方面的原因而言,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现行法对证人出庭规定得过于原则。
虽然立法规定了证人有义务出庭,但这种义务的履行没有强制性做保障。
换句话说,法律虽然规定出庭作证是证人的法定义务,但并未规定证人在违法这一法定义务时应负的法律责任。
在缺乏国家强制力保证的情况下,证人出庭作证成为一种可以规避的义务,证人不履行义务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
二是现行法关于证人出庭作证制度中,权利、义务和责任三者严重失衡。
从《民事诉讼法》第70条规定可以看出,证人有出庭作证的义务,但对证人的权利却只字不提,第124条虽然规定在法庭调查中要告知证人的权利,但无具体内容,使证人出庭作证,不仅在经济上要蒙受损失,还要承担人身风险,这显然有失公平原则。
①二、证人不出庭的不利后果现有民事诉讼制度中证人不出庭带来的不利后果也很明显的。
这些后果包括以下方面:1、无法对证人进行质询,也很难审查书面证言的真实性。
实践中,证人不出庭作证,常常仅以一纸书面证言作为替代。
而对于书面证言来说,首先,法官不能考察证人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是否客观、正常地表达,即其证人资格问题存在疑问;其次,对方律师以及当事人也无法对证人的书面陈述进行质证、辩论。
浅谈民事刑事诉讼中证人不出庭作证现状的对策在民事刑事诉讼中,证人证言是被应用得最为广泛、最为普遍的一种证据之一。
证人出庭作证,是现代刑事诉讼庭审制度的基本要求,是保证司法公正的基本措施。
但是,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我国的刑事审判实践中,证人不出庭作证的现象却普遍存在。
证人出庭率相当低,大多数甚至绝大多数证人都没有到法庭作证,即使法院发出出庭通知也可以弃之不顾。
一、司法机关要切实采取措施确保证人出庭作证面,与司法机关自身不依法办事、自损司法权威是有很大关系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司法机关必须加强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完全摒弃重实体轻程序的错误观念。
法院要在刑事诉讼中增强审判中心意识,在立案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百一十六条的规定审查检察院移送的起诉材料中是否附有起诉前提供了证言的证人名单,如果没有,则应严格按该规定通知检察院补送;同时也要按照该解释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规定通知被告人、辩护人提供证人名单。
对于控辩双方提供了证人名单并列明了出庭作证的证人的,要依法及时通知其出庭作证。
特别是在证人出具的多份书面证言之间有矛盾、证人书面证言与控辩双方的意见之间有矛盾、控辩双方对证人书面证言的解释和理解不一致、被告人坚持要与控方证人当庭对质等等情况下,法官不能仅凭自己对该证人书面证言的理解来对该证据加以判断,而应当要求出具该证据的控方或是辩方携出具该书面证言的证人出庭作证并接受法庭的质证后加以判断。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控方或是辩方未能携证人出庭作证的,法官要敢于依法不予采信该证人的书面证言。
二是要充分运用现行法律依据,严肃查处无正当理由不出庭的证人。
虽然目前刑事诉讼法中还没有专门明确的针对证人无正当理由不出庭的处罚条款,但要对应当出庭而无正当理由不出庭的证人给予处罚,是可以找到法律依据的。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一条第一款有规定:“在法庭审判过程中,如果诉讼参与人或者旁听人员违反法庭秩序,审判长应当警告制止。
试论我国证人出庭难的原因及解决路径[摘要]随着司法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的推进,证人出庭难的现状成为了目前司法改革的瓶颈,那么影响证人出庭作证的因素有哪些?为提高证人出庭率的出路又何在呢?这些将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证人;证人出庭;证人保护一、证人出庭的现状有学者于2004年分别在北京、内蒙、河北随机选择了五个基层法院作为调查对象对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作证情况进行了调查。
在这五个法院当中,调查人共检索了数千件案卷,最后得到判决结案的样本共计为1780个,其中证人出庭作证的案件为169个。
在上述调查的基础上,调查人分别对其中四个法院2001年和2003年证人出庭作证的比率进行了统计:四个法院2001年证人出庭作证的比率分别为7.9%、7.6%、5.2%、4.9%:四个法院2003年证人出庭作证的比率分别为11.6%、13.1%、14.6%、9.8%。
从这个调查可以看到,我国证人出庭的比率相对有了一定的提高,这是我国法治建设取得的重要成果,反映了民众法律意识的日益提高,但是与此同时,出庭作证的绝对数量仍然偏低,大多数的证人仍然在法庭之外。
二、证人出庭的重要意义证人证言作为我国法律明文规定的证据类型之一,在法院认定案件的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司法机关准确迅速查清案件事实,平衡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证人的这种功能能否最大化的实现,笔者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证人能否出庭作证。
在我国,证人用书面证言取代出庭作证的现象非常普遍,正如著名学者龙宗智所说的:证人向警察和检察官作证,而不向法庭作证,证人不出庭作证,书面证言在庭审中通行无总,但是这和我国目前深化了的司法改革是不相适应的。
对于证人的询问,是洞察证人证言真实与否的一个重要途径。
试想,如果没有证人出庭,那么这样一个询问证人的步骤根本无法进行,证人证言的真实性无从判断,抗辩式庭审也有可能流于形式了。
那么,我国证人出庭率偏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三、证人出庭率偏低的原因分析(一)立法原因1.法律文本中关于证人出庭的相关规定存在—个内在逻辑矛盾的问题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7条规定,证人证言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公诉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辩护人双方讯问、质证,听取各方证人并且经过查实以后,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证人拒绝出庭作证的原因及对策证人出庭作证,是一项基本证据制度。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证人证言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公诉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辩护人双方询问、质证、听取各方证人的证言并且经过查实以后,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
由于证人拒绝出庭作证,证人没有出庭接受当事人的质询,大量的书面证言难辨真伪,法官审核证据及认定案件事实便显得颇有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判的质量。
因此,如何解决证人出庭作证就成为实现审判公平、公正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证人拒绝出庭作证的原因探析证人拒绝出庭作证,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归纳起来,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法律意识淡薄。
有的不知道出庭作证是公民的法定义务,有的即使知道却认为不作证也不会受处罚。
他们接到法院的出庭作证通知后,往往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能躲则躲,不躲则拖,消极对待。
如果迫于无奈而出庭作证,他们也往往会对关键问题避而不谈,导致作证流于形式,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
二是害怕遭到打击报复。
这是证人不愿出庭作证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打击、报复、陷害证人的事件时有发生,令不少证人对出庭作证不寒而栗。
何况有的证人早在出庭前就已受到相关人员的威胁,出于畏惧更不愿意出庭作证。
虽然《刑法》、《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对证人的保护作了比较原则的规定,但在实践中对可能遭到打击报复的证人没能进行切实有效的保护。
因此,许多证人宁愿放弃良知与正义,拒绝出庭作证,也就在所难免。
三是对证人拒不出庭作证行为的处理没有法律规定。
现行法律只强调出庭作证是个人和单位的法定义务,对拒绝作证和拒不到庭作证的行为却没有相应的处罚规定,法庭因此也无法对证人采取有效的强制措施。
正是由于立法上的这一缺陷,不少证人才对法庭的出庭作证通知置之不理,这是导致证人出庭作证的比例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是碍于关系或情面,怕受牵连。
有的证人认为自己客观真实的证言不利于一方当事人,怕得罪人而不愿出庭作证;有的证人因受过一方当事人的恩惠,为报恩而拒绝作证;有的证人与案件本身就有利害关系,害怕自己的证言无意间透露真实情况而把自己牵连进去,于是极力回避出庭作证。
浅析证人不出庭作证的原因摘要:证人不出庭作证在我国司法实践中似乎是司空见惯的事,目前分析证人不出庭的文章多从立法冲突,对证人保护力度不够和证人自身等原因入手。
他们的分析都有其合理性。
但是仅从这几个方面入手改革就足够了吗?就可以改革我国证人不出庭的现状吗?笔者在分析其他论文的基础上,提出完善证人出庭的一点想法。
关键词:证人拒证,保护措施,诉讼氛围中图分类号:d9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目前,证人出庭作证成了困扰中国司法制度的一大难题。
在中国的法庭上,究竟有多少证人能够”依法”出庭作证?在被法院采纳的证言中,又有多少是通过证人亲自出庭的方式提供的?据资料显示,我国证人出庭率不超过8%。
但是这个估计也是很保守的,例如,华东某市的中级人民法院对其1998年审理的全部刑事案件进行统计,发现在所有提供过证言的证人中,出庭作证的仅有1.5%。
在《中国商法》杂志的一篇文章中,涉及某基层法院证人出庭的数据为,对开封市南关区人民法院从1997年元月至1999年6月审结的279起刑事案件进行分析,应该出庭的证人1397人,经过审判人员耐心做工作,陈明利害和证人所承担的义务后,勉强出庭和自愿出庭的只有5人。
通过上述的统计不难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我们的证人基本上是不出庭的,而我们庭审的时候用得最多的也只能是书面的证人证言。
那么,审判质量是可想而知了。
证人不出庭造成的危害极其严重,第一,证人不亲自到法庭上接受法官的询问,接受控辩双方的交叉询问,其证言仅靠法官、检察官当庭全部宣读或者摘要宣读,此时证人证言的可信度大大的减弱了。
法官无法与证人当面质证,无法观察到证人表情的细微变化,如何判断这份证言是真还是假呢?而且这种证言又是警察、检察官在审判前阶段通过秘密和单方面的方式获取的。
这就使法官在法庭上进行诸如法庭调查、法庭辩论等方面的活动,都失去了最起码的”纠错”能力。
仅仅成为对检察官的起诉结论加以确认的活动。
我们设想会有这样一种危险:万一警察、检察官在侦查中错误地录取了某一证人的证言,而该证人证言又在法庭上顺利通过法庭上的审查而成为定案的根据,结果怎么样?这不是与我们想要的公平正义背道而驰吗?。
2002年8月法学理论与实践专辑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OU RNA L OF GU ANG XI ADM I NI ST RA T IV E CA DRE INST I T U T E O F POL IT ICS AN D LAW Aug.2002Special forlegal theor y and practice[收稿日期]2002-06-18[作者简介]李文静,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
On the causal analysis and strategical explorationin the difficult witness in the court[Abstract]I n the practice,t he cr iminal cases,in w hich the w itness appears in court,are scarce in amount,which leads to t he failure in cross-examination by the prosecutor and defender,and in the reform of the tr ial met hod and causes the inaccurate sentence.T her efore,the author is going to,in terms of the common phenomena of cr iminal proceeding in our country,fr om t he aspects of legislation,justice and w itness mind,find the solut ion to this problem.[Key word]the w itness appear ing in cour t;obstacle ;the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证人出庭作证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李文静(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武汉 430074)[摘 要]司法实践中,证人出庭作证的刑事案件微乎其微。
论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难的原因及对策姓名:***班级:亳州电大11年法本论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难的原因及对策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一、民事诉讼中证人的定义 (2)二、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作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三、证人出庭作证难的原因分析 (3)四、证人出庭作证难的对策 (5)摘要证人到法庭上当庭陈述证言,在庄严的法庭上他要面对法官和双方当事人,对自己作证行为宣誓,可以唤醒证人的良知,增强他的责任感,从而陈述其知到的案件事实,证人出庭作证,可以防止或减少伪证或假证的产生,从而确保证人证言的真实性。
关键词:证人;证人证言;出庭;经济补偿制度论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难的原因及对策一、民事诉讼中证人的定义民事诉讼中证人证言其实是民事诉讼中证据的一种,民事诉讼证据是指能够证明民事案件真实情况的客观事实材料。
而证人是指知晓案件事实并应当事人的要求和法院的传唤到法庭作证的人。
下面我们将对民事诉讼中证人的范畴进行简单的阐述:(一)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70条第1款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
”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人,包括单位和个人两大类。
即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
但这里有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单位能否能象自然人一样出庭作证呢?单位显然是不能的,所以我们下面的论述中所指的证人仅仅只能出庭作证的自然人。
(二)民事诉讼法第70条第2款规定,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不能作证。
这一条是关于证人的能力方面的规定,在我国自然人作为证人,除必须了解案件的事实外,还须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意志。
最高人民法院《证据规定》第55条也进一步规定了,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不能作为证人。
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行为能力的人当待证事实与其年龄状况相适应的可以作为证人。
因此,根据我国法律和司法解释,自然人虽然是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仍然能够作为证人对与自己年龄和智力状况相适应的待证事实作证。
二、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作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证人出庭作证是确保证人的证言真实性的最有效途径。
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向法庭所提供的证人的书面证言笔录,基本上是诉讼代理人向证人所收集,证人就其了解或知道的案情提供的证言。
根据一般心理学角度分析,证人不出庭作证而提供书面证言,往往存有不认真对待,有些还不负责地提供一些情况,加上还存在当事人的利益诱导,或是代理人先入为主诱导,很有可能出现不真实的证言。
证人到法庭上当庭陈述证言,在庄严的法庭上他要面对法官和双方当事人,对自己作证行为宣誓,可以唤醒证人的良知,增强他的责任感,从而陈述其知到的案件事实,证人出庭作证,可以防止或减少伪证或假证的产生,从而确保证人证言的真实性。
(二)证人出庭作证是法官正确认证,公正办案的保证。
在一个民事诉讼案件中,证人就是知道或者了解案件事实的知情人。
证人到法庭上作证,法官既可以亲自听到证人的作证陈述,也能听取双方当事人对证人的质询,同时还可亲自询问证人,为法官提供了一个获取案件事实的证据“现场”。
经证人的当庭作证陈述,及当事人和法官的质询,对证人的当庭证言法官有一个比较综合的审查判断,从而对证人证言作出正确科学的判断认定,使法官审查得出的案件法律事实,尽量接近客观事实,保证案件的处理准确公正。
(三)证人出庭作证是深化民事审判改革,保障当事人充分行使诉讼权利的需要。
证人出庭作证是民事诉讼中当事人负举证的重要方式,是深化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证人出庭作证并经双方当事人质询,是法庭对证据质证的最真实的体现,为当事人充分质证提供有利的法定条件,当事人的质证权得到充分行使,保障了当事人充分行使民事诉讼权利。
(四)证人出庭作证,能提高审判工作效率,减少诉累。
在现行民事案件诉讼当中仍大量存在由当事人的委托代理人(律师或法律工作者),或是当事人申请法官在开庭前对证人进行调查收集证人的证言笔录。
证人出庭作证经当庭质证、认证,证人的证言当庭记入庭审笔录,减少了重复劳动,真正能提高审判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诉累。
三、证人出庭作证难的原因分析证人出庭作证率低一直困扰着包括民事诉讼在内的诉讼活动,其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如诉讼观念、传统意识,证人保护措施的欠缺,以及我国民事证据制度中有关证人制度的不完善等,但无论从哪个角度,一切因素都是通过作用于证人的心理而产生效果的。
(一)基于自身利益的衡量是证人拒绝出庭的事实原因。
由于自身法律意识淡薄和其他因素的限制,证人缺乏爱憎分明、嫉恶如仇的正义感,缺乏依法作证的责任感。
具体表现为:1、证人害怕卷入当事人之间的矛盾。
普遍认为作不作证作用不大,左证是多管闲事,于是报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偏不倚”的中立态度,或寻找各种借口能推就推,能躲就躲,不出庭作证,敷衍作证。
即使被迫出庭作证,也只是无关痛痒地说几句,对关键或事实采取回避态度。
2、证人害怕遭到当事人打击、报复。
特别是“黑恶势力”为霸一方,乡霸、地霸、村霸比较严重的地方,证人出于作证会招致不利方当事人怨恨、报复,甚至使自己及家属的人身、财产、前途遭到不测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敢出庭作证。
3、证人怕耽误时间,影响自己事务。
认为作证对自己没有好处,且出庭的有关费用无法列支,既浪费了自己的时间、精力,又直接损害了自己的经济利益,甚至可能有损于自己的身份和形象。
4、证人与案件处理结果有一定的利害关系,或与一方当事人有亲属、朋友、同事等亲情、人情关系,如实作证对其不利;或与一方当事人有过节,如实作证对其有利;或因当事人利诱,贿买而抱有侥幸心理等原因,而不愿作证或作伪证。
(二)证人制度立法内容的不完善是证人拒证的根本原因1、立法规定过于原则,欠缺配套措施和制度,缺乏可操作性。
民事诉讼法第70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
这一条款过于原则。
其一,承认单位具有同自然人一样的作证资格,这并不符合证人的自然要求。
实践中,单位证人往往只提供盖有单位印章的一份书面证言,其证据效力难以把握,一旦出现伪造,其责任也难以追究。
其二,对证人出庭的方式,作证的程序规则等,都未加以全面的设置和规范,使得证人出庭履行义务的可操作性大打折扣。
其三,没有规定证人不履行作证义务的相应的法律责任。
即未规定无正当理由拒绝出庭作证的法律责任。
这无异于说明证人违反了该法定义务并不产生任何法律后果,也无需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致使证人出庭作证的义务条款形同虚设。
其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将“其他无法出庭的特殊情况”作为证人可以不出庭的情形,却没有规定什么是“特殊情况”、由谁举证证明是“特殊情况”、需要怎样的证明、由谁审查等,这既给当事人或证人提供了借口,也导致法官难以作出审查、判断、决定。
2、立法内容的不完善,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70条的规定,除非不能正确表达意志,每个人都有出庭作证的义务。
此外,我国法律对证人出庭作证义务的履行还规定了一些保障措施。
例如,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02条规定,以暴力、威胁、贿买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贿买、胁迫他人作伪证的以及对证人进行侮辱、诽谤、诬陷、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人民法院可酌情给予罚款、拘留。
可见,围绕证人出庭这个中心,我国已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权利保障机制,尤其是在证人最关心的人身安全利益保障方面。
但是,为什么证人还是普遍不出庭作证呢?笔者认为,除了这些制度上不够完善、执行得不是很好等因素外,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在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理论上还没有形成体系化的证人作证可强制性法理,在立法上没有形成完整的证人出庭作证强制制度。
由于立法规定不完善,缺乏对证人拒证行为的强制和制裁措施,致使证人为了顾及一己之利益,而敢于公然蔑视法律的权威,经常拒绝履行法律规定的出庭作证义务。
正如耶林所言:“法不仅是思想,而且是活的力量。
因此正义女神一手持有衡量权利的天平,另一手持有为主张权利而准备的宝剑,无天平的宝剑是赤裸裸的暴力,无宝剑的天平则意味着法的软弱可欺。
天平与宝剑相互依存,正义女神挥舞宝剑的力量与操作天平的技巧得以均衡之处,恰恰是健全的法律状态的所在”。
缺失了对证人拒证行为的强制措施保障的证人作证制度,就如失落了宝剑的正义女神一样软弱可欺。
司法实践一再验证了这一命题的真实性。
因此,健全我国民事诉讼证人作证强制制度,是解决民事诉讼证人出庭作证问题的关键所在。
3、听证本身是当事人受到不利指控时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抗辩权,无论以行为性质还是行为主体确定较大数额罚款,都无法保证所有受到罚款损害的公民法人受到公平对待,况且较大数额罚款是一个模糊概念,对不同地域,不同境况,不同领域,受不同法律规范的人来说,具有不同的含义,所以不能以罚款原因和行为主体作为是否赋予听证权的标准,而应当以罚款给当事人造成的损害结果大小为标准确定是否适用听证程序。
换句话说,应当以罚款给当事人造成的损害程序和当事人对罚款的接受程度为标准。
当事人能否接受一个没有经过听证的罚款处罚,要取决于法律的规定,当事人的境况及其他多种因素。
所以不能把“较大数额罚款”的认定权交给行政机关,相反,应当交给相对人,凡是当事人要求听证的,行政机关都必须给予。
《行政处罚法》规定行政机关作出“较大数额罚款”时适用听证程序。
至于较大数额如何规定,各地做法不完全相同。
有以违法行为作为区分标准的。
四、证人出庭作证难的对策针对当前我国证人出庭作证的现状,我国必须改革与现代审判方式不相适应的证人制度,大力推行依法治国的方略,努力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使公民养成严格依法办事,自觉履行法律义务的良好习惯,积极推进审判方式改革进程,全面提高证人出庭作证的积极性和作证能力,建立一套科学、完善、规范和公正的现代证人出庭作证制度。
我们认为,应亟待建立和完善以下几个方面的制度。
(一)建立强制必须到庭的证人出庭制度我国民事诉讼法上没有规定证人拒不出庭的情况下,可以强制证人到庭,因此,面对证人拒不到庭,当事人无奈,法院也无能为力,这种状况带给当事人的只能是对司法机关的无限失望,这种状况必须尽快改变,不然会极大伤害司法的权威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法治的信仰。
笔者认为,如果证人经法院传唤而拒不出庭作证,又无正当理由,应受到强制,但这种强制应当遵循民事诉讼的基本法理。
首先,既曰强制,就必须有力度,使证人不敢不出庭。
借鉴外国立法,如英国对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证人,可以逮捕,必要时,可处以藐视法庭罪;日本也规定了法院可以命令其负担因此而发生的诉讼费用并处5000元以下罚款,并可追究刑事责任,判处包括罚金、拘留在内的刑罚,必要时,法院还可命令拘提证人(第277—278条)。
其次,强制措施的设置应当以调控为主,不宜采取我国台湾地区的直接将证人“拘提”到庭的方法,因为,强制的目的毕竟主要是为了让证人作证,证人的作证最终还是取决于其自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