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人出庭难的策略探索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4
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作证难的有关问题及对策(一)目录一、证人出庭作证的理论依据1—2二、我国证人出庭作证的现状及证人不出庭作证的危害。
2—3三、证人不出庭作证问题的成因3四、完善我国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措施3—7论文摘要改革审判方式的目的是强化庭审功能,新的审判方式要求指控犯罪、证明犯罪、核实证据都必须通过庭审进行。
就增强庭审的抗辩性而言,证人、鉴定人、被害人出庭无疑是最关键的因素,否则无法质证、认证。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七条规定:证人证言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公诉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辩护人双方讯问、质证,并且经过查实以后,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除特殊原因之外,证人都应当出庭作证。
但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是,刑事案件开庭找不到证人或证人拒不出庭作证的情况相当普遍。
究其原因,主要是有的证人碍于关系、人情而不愿出庭作证;有的因怕打击报负而不敢出庭作证;有的因出庭作证造成误工、差旅等费用无法解决而不肯作证;再一个证人的法律意识淡薄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要解决证人出庭作证难问题,必须解决上述存在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国家关于证人出庭作证都有具体的法律规定。
我国可以借鉴外国一切成熟的有益的经验,制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
如建立强制证人出庭作证制度,不出庭作证的证人将受到拘留、罚款甚至以藐视法庭罪被追究刑事责任。
建立健全对证人的保护制度,包括人身和财产方面的保护。
建立证人出庭经济补偿制度,证人出庭将得到一定的误工和差旅费补偿。
此外,设立证人宣誓制度、混合式反询问制度也是有必要的。
证人出庭作证难不是一个单纯的法律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只有优化证人出庭作证的内部、外部环境,才能把出庭作证难的问题解决得更好。
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和有关的司法解释规定:除特殊原因外,在开庭审理刑事案件时,证人应当出庭作证。
证人出庭作证是刑事审判实现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关键因素之一。
但在司法实践中,证人不出庭已成为困扰刑事审判的一大难题。
公司诉讼理由是什么?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难的若干对策刘先勇证人出庭作证是我国刑事诉讼的一项基本制度。
但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切实执行,严重地影响了司法公正、效率价值的实现,为改变这种现状,提高证人出庭作证率,需结合我国国情,制定行之有效的对策。
一、刑事证人出庭作证的含义刑事证人出庭作证,是指了解案情的人出庭向法院陈述证言。
证人出庭陈述证言,是我国刑事证据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人民法院处理刑事案件最普遍最常用的一种证据,它具有不可指定、不可替代的特点,在刑事证据法制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是因为证人证言必须在法院上经过公诉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辩护人双方询问、质证,听取各方证人的证言并且经过查实以后,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没有证人出庭作证,询问与质证就无法进行,不经过在法庭上控辩双方的询问与质证的证言,就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即使在法庭开庭前侦查人员和检察人员搜集和掌握了大量的证人证言,并无前后不一,法庭开庭时除法律有特殊规定外,证人也必须出庭陈述其证言,经过控辩双方询问、质证和法庭查实后,才能取得真实和合法性,而作为定案的根据。
二、证人出庭难的主要原因(一)立法原因1、立法上义务与制裁的失衡是造成证人出庭作证难的首要原因。
虽然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8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
但立法上却没有明确规定证人不履行作证义务时的制裁条款。
从法理上讲,义务与制裁是任何一个完整法律规范的必备要素,因为“如果没有规定制裁的命令,那就不会友儿女和法律义务。
”事实上,由于刑事诉讼立法中义务与制裁的失衡造成了司法上窘境: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对一些必须到庭的证人只能进行说服教育,但最终是否出庭由证人定夺,对拒绝出庭作证者,司法机关也不能采取强制措施。
由于立法上缺乏制裁条款,司法机关对这些证人也无可奈何,这样既拖延了诉讼,与诉讼经济原则相违背;又使得庭审中的辩论和质证形同虚设,从而动摇了对抗制赖以存在的根基。
2、证人及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保护没有确实有效的保障机制。
浅析刑事诉讼证人出庭作证难的原因及其对策一、当前法院刑事审判中证人出庭的现实状况刑事证人出庭陈述证言,是我国刑事证据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现代诉讼制度的基本要求。
证人出庭具有重要意义,其不仅能够有效的保障被告人的诉讼权利,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查明案件的事实,为推动我国刑事审判方式的转变具有很好的意义。
在当前前球的各种的事诉讼中证人出庭作证已经是通例,我国由于立法和观念上的各种原因,证人不愿或拒绝出庭作证的现象十分普遍。
据研究数据显示,“法院的证人出庭率高的约为8%,低的不足1%”。
公开数据显示,全国各级法院刑事案件一审中证人出庭率不超过10%;二审中不超过5%。
同时,出庭的证人多为特殊身份者。
可见,极低的证人出庭作证率这一困境在刑事案件中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
同时,在涉及刑事案件时,证人出庭作证率低在这一现象已经成为困扰我国刑事审判工作的巨大难题,并且成为制约我国刑事庭审改革的瓶颈。
二、刑事证人出庭率低的主客观原因分析当前我国刑事诉讼司法实践中,证人的出庭率低不仅仅是由于诉讼内或诉讼外的单一因素所导致的,它的现实存在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现代法治理念的缺乏。
大多数人普遍缺乏法律至上的信仰,多数民众都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念。
这与我国人情社会的国情是分不开的。
加之普通民众受我国传统文化“厌诉”、“耻诉”的影响,大家普通不愿意在法庭上露面,怕与“官司”有所牵连,认为这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
第二,司法机关对证人出庭持消极态度。
我国以职权主义为主的诉讼模式根深蒂固,部分司法工作人员的思维模式还没有转变到新的庭审方式中来。
另一方面,证人出庭作证,面对法官和被告人、辩护人等人的询问,出庭证人在法庭上所作的证言与其庭审前的证人证言可能出现较大出入,进而增加公诉人的指控难度,降低法官审理案件的效率。
而且,在司法资源紧张的当今社会,为了提高办案效率,司法工作人员更倾向于使用书面证言。
摘要证据在诉讼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查清案件事实和对犯罪分子定罪的重要依据,因而倍受人们关注。
证人证言作为证据形式的一种,因其重要的诉讼价值而具有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性,并一直为诉讼双方所青睐。
但是,司法实践中证人出庭作证率低的现状却打破了人们对证人作证的期待。
证人不出庭作证不仅使其证明作用无以发挥、诉讼价值无以体现,而且,也阻碍了司法改革的步伐、延缓了法治建设的进程。
本文就我国证人出庭作证现状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就如何完善我国诉讼中的证人出庭制度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建议和对策:完善关于证人出庭的相关立法,排除原有立法中的矛盾与不明确之处;完善司法保障,规范侦查机关、法院、辩护人在诉讼中的权利和义务;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全民的法制观念,加强心理学的再教育,以期能解决我国证人出庭作证难的问题。
关键词:证人出庭难危害原因对策ABSTRACTEvidence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proceedings is an important basis to find out the facts of the case and convicted criminals, and thus much attention. Testimony of witnesses as a form of evidence, because of the importance of litigation value and an indispensable and irreplaceable, and has been for the parties favor. However, the status of the witnesses in judicial practice low to break the expectations of the witnesses to testify. The witness did not testify in court to make it not only proved to play, the value of litigation in order to reflect, also hindered the pace of judicial reform, delaying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the rule of law.In this paper, the status quo and the reasons of our witnesses were analyzed on how to improve the attendance of witnesses in our litigation system recommenda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following aspects: To improve the relevant legislation on the attendance of witnesses, to rule out the contradictions and ambiguities in the originallegislation; Improve the judicial protection, and to standardize the investigation authorities, courts, counsel in the litigation rights and obligations; Step up publicity efforts to enhance the universal legal concept, the re-education of psychology, in order to solve the difficult problem of our witnesses.Keywords: Witness to appear difficult Harm Reason Countermeasure目录引言 (1)一、证人出庭问题概述 (1)1、证人出庭产生 (1)2、证人出庭的困难 (2)二、我国证人出庭作证的现状及危害 (2)三、证人出庭难的原因分析 (3)1、从人们的处世方式看 (3)2、从司法实践中对证人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角度看 (3)3、从司法实践中证人的经济利益损益角度看 (4)4、从证人有无违法行为角度看 (4)5、从现行法律规定看 (4)四、证人出庭作证难的对策构想 (5)1、规定证人拒绝出庭作证的制裁条款,以国家力强制保障证人出庭作证52、立法上应明确赋予证人的经济补偿权利 (7)3、完善证人的人身保护制度,并健全相关的配套措施 (8)4、树立社会正义观念, 改变不良作证态度 (10)5、加强法制宣传, 提高公民的法制意识, 健全证人出庭的舆论环境 11结论 (12)参考文献 (12)致谢 (13)引言证人不愿出庭作证的原因很多,包括文化方面的、心理方面的、经济方面的、社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是现行立法及司法体制上也存在着不利于贯彻证人出庭作证的现实症结,证人的权利得不到保障,还有司法机关的不少工作人员对证人出庭作证与实现司法公正的意义认识仍然不到位。
试论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现状及其对策内容摘要:我国刑诉法修改后对刑事审判方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由原来的“国家职权主义”变成了控辩式的“当事人主义”,增大了控辩双方的举证责任,证人出庭作证已成为新的审判方式的重要内容。
对证据的质证、判断成为审判中的核心。
我国刑诉法第48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
”虽然法律明文规定证人有义务作证,但是对证人作证的方式并没有作出详尽明确的规定。
证人证言作为证据的一种形式,同样须经质证才能具有法律上的效力,证人证言最终产生证据效力的形式往往是当庭的口头证言。
目前,证人出庭作证难已经成为严重困扰我国刑事诉讼的一个重要问题,而证人出庭作证有利于查清案件事实,正确打击犯罪活动,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增加案件审理的透明度、促进司法公正。
因此,笔者认为完全有必要分析一下我国现阶段“证人出庭作证难”现象普遍存在的原因,并对其对策和措施作一初步的思考。
关键词:证人作证出庭作证难根本原因对策和措施一、现阶段“证人出庭作证难”现象的根本原因在目前的司法实践中存在着大量以书面证人证言代替证人出庭、证人不愿出庭作证的现象,致使改革后“控辩式”的庭审方式难以实现,有悖于司法改革的本意。
笔者认为,其中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原因:(一)刑诉法规定不明确,具体包括两个方面:1、证人出庭作证的方式不明确。
我国刑诉法第48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
”但是对于证人作证的方式却没有明确的的规定,同时刑诉法第157条规定“公诉人、辩护人应当向法庭出示物证,让当事人辨认,对未到庭的证人的证言笔录、鉴定人的鉴定结论、勘验笔录和其他作为证据的文书,应当当庭宣读。
审判人员应当听取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意见”。
这就说明证人履行作证义务既可以采取出庭作证、当庭陈述的方式,也可以采取不出庭作证,由公诉人或案件当事人将其证言以笔录的形式固定下来,在法庭上予以宣读的方式。
刑诉法如此规定造成证人可自由选择出庭与否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证人鉴于多种因素往往不愿出庭作证;2、证人拒证的法律后果不明确。
湖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证人出庭难的有关问题及对策专业经济法考籍号姓名电话联系地址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指导老师湖南师范大学自学考试办公室二零一一年十月目录摘要 (1)1 证人出庭作证的理论依据 (2)2 对我国证人出庭作证现状的原因分析 (2)2.1 思想原因 (2)2.2 文化传统原因 (3)2.3 立法原因 (3)3 证人不出庭的危害性 (5)3.1 影响审判的公正性 (5)3.2 证人不出庭,无法质询,不利于查清案件事实。
(6)3.3 影响庭审改革的深度和力度 (7)4 如何完善我国证人出庭作证制度 (8)4.1 完善证人出庭作证的程序 (8)4.2 完善证人及其近亲属的权益保障机制。
(9)结语 (13)参考文献 (13)证人出庭难的证人出庭难的有关问题及对策专业;经济法考籍号:910810100608 姓名:刘美玲摘要在现代诉讼中,证人出庭作证是实现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的双重要求。
在我国,证人证言也一直是民事诉讼中重要的证据之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目前的证人出庭率很低,本人认真分析了我国证人出庭作证的理论依据,证人出庭作证现状的原因分析,证人不出庭的危害性以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几点构建我国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证人出庭证人证言证据权利保护建议1 证人出庭作证的理论依据证据是诉讼的基础和核心,而证人之证言是诉讼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证据。
因为“法官并非案件现场的当事人”。
证人证言是我国《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规定的重要证据之一。
“证人应当出庭作证”是三大诉讼法规定的一般原则。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2条规定:“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
证据有下列七种:……、(二)证人证言……。
”《刑事诉讼法》第48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
……。
”但“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不能作为证人”。
可见,我国也在法律层面上要求证人负有出庭作证并如实作证的义务。
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作证的困境及对策研究摘要:证人出庭作证问题,是长期困扰审判工作和公诉工作的一大难题。
本文通过对刑事证人出庭作问题面临的困境的分析,提出完善证人出庭作证的对策。
以期尽快完善中国的证人权利、保障制度,以促进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刑事诉讼证人出庭困境对策司法实践表明,庭审制度在推行中最突出、最难以解决的矛盾,就是证人出庭作证问题。
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我国的刑事审判实践中,证人不出庭作证的现象普遍存在,证人出庭作证率相当低,证人不出庭作证已经成为制约司法制度改革和庭审方式改革的“瓶颈”,严重影响着我国庭审制度改革的力度和成效。
一、证人出庭作证难的困境(一)立法方面的原因1立法对证人出庭作证的矛盾态度《刑事诉讼法》第47条是要求证人出庭的法律规定,而第157条却是从法律上为证人不出庭提供了法律依据。
当然,并不是说强行性规定就不可以有例外,但这种例外有哪些,法律应作出明文规定,而不能在无任何衔接规定的情况下直接规定“未到庭的证人证言可以作为证据”,造成立法上的前后矛盾,最高院的司法解释对其进行了一定的弥补。
但立法上仍需进一步明确化,彻底消除同一法律内部法条之间的矛盾。
2立法中缺乏对证人拒绝出庭作证时的应对措施《刑事诉讼法》只是笼统的规定证人有作证的义务,但对于证人不履行出庭作证义务时应如何处理并未作规定。
在没有任何制约机制的情况下,证人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自然不愿出庭作证。
3立法中证人保护制度的严重缺陷一是证人的人身保护制度。
《刑事诉讼法》只规定公检法机关应当保障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却未规定任何具体可操作的保障措施,致使这种法律保障流于文字,显得苍白无力。
二是证人财产权利的保护制度。
立法对于证人的财产权利未予以任何关注,证人要出庭作证,自然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金钱,还会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造成影响,法律上却未规定任何补偿措施,造成了履行出庭作证义务与享有经济补偿权利之间的严重失衡。
民诉中证人出庭难的原因与防范摘要:证人是亲身感知案件事实的人,其对案件事实的陈述有利于审判人员获得案件事实线索;明确争议焦点;帮助审判人员深入核实物证、书证等其他证据的真伪,确定其证明力;促进诉讼效率等意义。
本文着重研究的是证人出庭方面的实务问题。
关键字:证人出庭原因后果防范一、证人出庭难的原因证人出庭对于直接言辞原则的实现,以及对于庭审质证的落实都具有重要作用,但至今法庭上依然难以见到证人。
中国人比较讲究关系和面子,一些证人碍于情面,想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拒绝在当事人面前作证;一些证人害怕日后被对方打击报复,而不敢出庭作证;一些证人碍于传统思想,不想与”衙门”沾边,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鸵鸟态度等。
笔者认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就立法方面的原因而言,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现行法对证人出庭规定得过于原则。
虽然立法规定了证人有义务出庭,但这种义务的履行没有强制性做保障。
换句话说,法律虽然规定出庭作证是证人的法定义务,但并未规定证人在违法这一法定义务时应负的法律责任。
在缺乏国家强制力保证的情况下,证人出庭作证成为一种可以规避的义务,证人不履行义务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
二是现行法关于证人出庭作证制度中,权利、义务和责任三者严重失衡。
从《民事诉讼法》第70条规定可以看出,证人有出庭作证的义务,但对证人的权利却只字不提,第124条虽然规定在法庭调查中要告知证人的权利,但无具体内容,使证人出庭作证,不仅在经济上要蒙受损失,还要承担人身风险,这显然有失公平原则。
①二、证人不出庭的不利后果现有民事诉讼制度中证人不出庭带来的不利后果也很明显的。
这些后果包括以下方面:1、无法对证人进行质询,也很难审查书面证言的真实性。
实践中,证人不出庭作证,常常仅以一纸书面证言作为替代。
而对于书面证言来说,首先,法官不能考察证人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是否客观、正常地表达,即其证人资格问题存在疑问;其次,对方律师以及当事人也无法对证人的书面陈述进行质证、辩论。
目录一、证人出庭作证的理论依据 1—2二、我国证人出庭作证的现状及证人不出庭作证的危害。
2—3三、证人不出庭作证问题的成因 3四、完善我国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措施 3—7论文摘要改革审判方式的目的是强化庭审功能,新的审判方式要求指控犯罪、证明犯罪、核实证据都必须通过庭审进行。
就增强庭审的抗辩性而言,证人、鉴定人、被害人出庭无疑是最关键的因素,否则无法质证、认证。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七条规定:证人证言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公诉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辩护人双方讯问、质证,并且经过查实以后,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除特殊原因之外,证人都应当出庭作证。
但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是,刑事案件开庭找不到证人或证人拒不出庭作证的情况相当普遍。
究其原因,主要是有的证人碍于关系、人情而不愿出庭作证;有的因怕打击报负而不敢出庭作证;有的因出庭作证造成误工、差旅等费用无法解决而不肯作证;再一个证人的法律意识淡薄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要解决证人出庭作证难问题,必须解决上述存在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国家关于证人出庭作证都有具体的法律规定。
我国可以借鉴外国一切成熟的有益的经验,制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
如建立强制证人出庭作证制度,不出庭作证的证人将受到拘留、罚款甚至以藐视法庭罪被追究刑事责任。
建立健全对证人的保护制度,包括人身和财产方面的保护。
建立证人出庭经济补偿制度,证人出庭将得到一定的误工和差旅费补偿。
此外,设立证人宣誓制度、混合式反询问制度也是有必要的。
证人出庭作证难不是一个单纯的法律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只有优化证人出庭作证的内部、外部环境,才能把出庭作证难的问题解决得更好。
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和有关的司法解释规定:除特殊原因外,在开庭审理刑事案件时,证人应当出庭作证。
证人出庭作证是刑事审判实现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关键因素之一。
但在司法实践中,证人不出庭已成为困扰刑事审判的一大难题。
庭审中书面证据被大量应用,证人极少出庭作证,使得法定的举证、质证程序流于形式,庭审走过场的现象依然存在。
证人出庭难的策略探索证人不出庭,不利于发现案件的客观真实,不利于保护诉讼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它不仅影响案件的审理,还影响了审判效率、办案质量的提高。
因此,需要改变证人出庭难的现象,以最终实现证人证言的证据功能和价值。
立法方面的措施1.完善证人出庭作证的经济补偿制度。
履行作证义务对证人而言实际就是一种付出或一种经济利益的丧失。
从公平原则出发,证人作证的经济补偿确有必要,他既是对证人作证行为的一种激励,更是证人履行作证义务的有力保障。
[1]在完善经济补偿制度方面需要做的是:第一,补偿费用的范围应包含有误工费、交通费、住宿费以及因出庭作证而支出的其他合理费用;第二,补偿费用的计算标准。
交通费、住宿费按实际支出计算。
误工费按照证人的工资或参照同行业的标准计算,没有工作的可参照证人当地的生活标准计算;第三,补偿费的给付时间。
证人的补偿费应在作证完后的一定时间内给付。
我认为应规定证人在出庭作证后十五日内,持有效证明在法院领取。
2.建立和完善证人的保护制度。
英国法官丹宁勋爵曾说过:“没有一种法律制度有正当理由能强迫证人作证,而在发现证人作证受到侵害时又拒绝给予救济。
采用一切可行的手段保护证人是法庭的职责。
否则,整个法律诉讼就会一钱不值”。
[2]因此,对证人的保护不仅关系到证人能否出庭,还关于一个国家的法律尊严。
为此,证人保护制度不仅是事后保护,还应是事前保护。
事前保护应包括为证人保密,使其姓名、身份和住址不被公开,出现威胁证人的情况应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如把证人转移到安全地点、派人保护等,并且应加重打击报复、陷害证人的法律制裁,同时要有相应的法律规定来追究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在保护证人方面的渎职。
证人保护制度还应规定:第一,证人的范围。
证人的保护对象不仅限于证人,还应包括证人的近亲属及其他需要类似保护的人。
从而加强证人的安全感,切实消除证人如实作证而可能给其带来的不利影响;第二,明确证人保护机关。
在《刑事诉讼法》第49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保障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
证人出庭难的策略探索
证人不出庭,不利于发现案件的客观真实,不利于保护诉讼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它不仅影响案件的审理,还影响了审判效率、办案质量的提高。
因此,需要改变证人出庭难的现象,以最终实现证人证言的证据功能和价值。
(一)立法方面的措施
1.完善证人出庭作证的经济补偿制度。
履行作证义务对证人而言实际就是一种付出或一种经济利益的丧失。
从公平原则出发,证人作证的经济补偿确有必要,他既是对证人作证行为的一种激励,更是证人履行作证义务的有力保障。
[1]在完善经济补偿制度方面需要做的是:第一,补偿费用的范围应包含有误工费、交通费、住宿费以及因出庭作证而支出的其他合理费用;第二,补偿费用的计算标准。
交通费、住宿费按实际支出计算。
误工费按照证人的工资或参照同行业的标准计算,没有工作的可参照证人当地的生活标准计算;第三,补偿费的给付时间。
证人的补偿费应在作证完后的一定时间内给付。
我认为应规定证人在出庭作证后十五日内,持有效证明在法院领取。
2.建立和完善证人的保护制度。
英国法官丹宁勋爵曾说过:“没有一种法律制度有正当理由能强迫证人作证,而在发现证人作证受到侵害时又拒绝给予救济。
采用一切可行的手段保护证人是法庭的职责。
否则,整个法律诉讼就会一钱不值”。
[2]因此,对证人的保护不仅关系到证人能否出庭,还关于一个国家的法律尊严。
为此,证人保护制度不仅是事后保护,还应是事前保护。
事前保护应包括为证人保密,使其姓名、身份和住址不被公开,出现威胁证人的情况应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如把证人转移到安全地点、派人保护等,并且应加重打击报复、陷害证人的法律制裁,同时要有相应的法律规定来追究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在保护证人方面的渎职。
证人保护制度还应规定:第一,证人的范围。
证人的保护对象不仅限于证人,还应包括证人的近亲属及其他需要类似保护的人。
从而加强证人的安全感,切实消除证人如实作证而可能给其带来的不利影响;第二,明确证人保护机关。
在《刑事诉讼法》第49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保障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
但公检法三机关仅能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保护,而证人所遭受的侵害形式多
样,有些是公检法三机关无法涉足到的。
因此,党委、人大、新闻机构等机关单位也应参与,与公检法三机关共同组成一个专门的证人保护机构,由该保护机构来对证人进行保护。
3.建立证人适格制度,实行免证权。
适当的限制证人资格,既能保障证言的真实性,又能维护社会利益。
大陆法系国家关于免证权的内涵是指负有作证义务的证人被法院要求提供证言时,基于法律规定对此加以拒绝的公法上的抗辩权。
[1]只有法律在规定证人作证义务的同时,又规定证人在一定条件下免证作证义务,两者的结合,才是良法所必须的。
我国制定证人免证制度,从我国的亲属关系和社会信用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国家的规定,应规定有:第一,证人与当事人属于配偶或存在血亲或姻亲关系的,证人具有免证权;第二,基于某种职务关系而获知的秘密,如果公开将损害国家、社会或企业重大利益的,或危及到职业的信誉的,证人具有免证权。
同时对于证人出庭,不能要求凡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出庭,这样会延长庭审时间,浪费人力物力资源,只要求关键证人出庭即可。
4.建立强制证人出庭制度。
我国法律没有规定证人不出庭作证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也就造成了证人拒证现象的普遍。
因此,要求证人出庭作证,就必须有相应的强制措施保障它的施行。
拒证行为属藐视司法权威,扰乱法院工作秩序的违法行为,为此,对无正当理由拒绝出庭作证的证人,应强制其出庭作证,严重的应以“藐视法庭“罪追究责任,并以罚款、拘留的方式保证证人出庭。
否则法律的权威不能体现,正常的庭审活动无法开展。
5.完善我国的审判制度.
实行新的庭审方式,严格直接言词原则,排除非法证据规则和传闻证据规则,要求证人必须出庭接受双方当事人的询问与质证,接受法官的审查与询问,接受群众与媒体的舆论监督,以追求客观事实和达到诉讼目的.
(二)司法上的措施
1.加大法制宣传的力度,增强法律意识。
虽然对拒证行为有严厉的制裁措施,对推动证人出庭有一定的威慑力,但在司法实践中,对证人不知道有出庭作证义务的情形,使制裁措施不具有可操作性,
同时要彻底消除人们的“厌讼”心理。
要让人们知道,诉讼的进行并不是对有关当事人的品质、道德进行价值判断,而是一种解决纠纷的渠道,使人们正式意识到出庭作证实现自己应尽的义务且是一件光荣的事。
因此我们应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多种渠道宣传法律,经常组织司法工作人员进入学校、农村等各种社区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从而让证人敢作证、愿作证。
2.提高司法人员自身素质。
司法人员要不断提高证人出庭作证重要性的认识,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懂法守法,严格执法,切实改变询问证人的态度,采用适当的询问方式,正确对待证人、尊重证人,对证人的相关资料严格保密,避免自己形象不佳而造成证人对司法人员的不信任,从而导致证人消极出庭协助调查。
结语
综上所述,证人不出庭是我国审判工作的一个严重的问题。
证人不出庭作证不仅是法律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因此不仅要从立法上完善,还应从司法上完善。
同时,需要人们去丰富自身的文化素质,提高法律意识,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解决了证人出庭作证的难题,才能切实保护好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司法公正。
参考文献
[1]吴丹红,房保国,刘立霞.证人制度改革纵横谈[A].见:何家弘主编.证据学论坛[C].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
[2]周永坤.法理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3]韩象乾.民事证据理论新探[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何文燕,廖永安.民事诉讼理论与改革的探索[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5]姚莉,吴丹红.证人经济补偿制度研究[A].见:陈光中主编.诉讼理论与实践——2003年刑事诉讼法学卷(上)[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何为民.民事案件证人证言心理[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2年版
[7]唐德华.民事诉讼理念与机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陈会林.现代中国法律信仰缺失的传统根源[A].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史研究所编.中西法律传统[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毕玉谦.证人制度研究[A].见:江伟主编.比较民事诉讼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龙宗智,何家弘.走出证人作证的误区[A].见:何家弘主编.证据学论坛(第二卷)[C].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
[11]徐文.拒证与证人保护制度[J].现代法学,1999年第20期
[12]颜江宁,明盛华.完善证人出庭制度的立法构想—以民事诉讼为研究对象[J].法学适用,2002年第1期
[13]王亚新,陈杭平.证人出庭作证的—个分析框架—基于对若干法院民事诉讼程序的实证调查[J].中国法学,2005年第1期
[14]王亚新.对抗与判定—日本民事诉讼的基本结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5]胡夏冰.为什么强制证人到庭作证—兼论完善我国证人作证制度的基本思路[J].法学评论,2002年第20期
[16]wofEvidenceinAustralia[M].LegalBooksInternationalB usinessCommunicationPty.Ltd.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