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作证难的有关问题及对策
- 格式:doc
- 大小:18.81 KB
- 文档页数:6
证人是指当事人之外了解案件有关情况的人。
我国民事诉讼法将证人作证作为单位和公民对国家应尽的义务来规定,因此,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除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外,都有义务出庭作证。
但民事诉讼法对证人作证的规定不尽祥细,在司法实践中,证人出庭作证存在诸多问题,操作进来存在困难,笔者结合自己的司法实践和工作经验,对当前证人作证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浅见。
一、证人出庭作证存在的问题。
(一)证人拒不到庭作证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无明确规定。
证人应当出庭作证,对证人确有困难不能出庭的,经人民法院许可,可以提交书面证言。
有的证人出于各种原因,经人民法院通知,拒绝到庭作证,这些证人有可能是证明案件事实是否成立的关键,不到庭作证就可能使法院无法查明案件事实,从而使权利被侵害的一方无法得到法律保护。
民事诉讼法对证人拒不到庭作证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未明确规定,从而致使人民法院对拒不到庭作证的证人无可奈何。
(二)到庭作证的证言难以辨别真伪。
开庭前双方当事人申请传唤的证人往往都是双方当事人的熟人、亲戚朋友等,庭审前当事人有充足的时间与证人接触,有的当事人威胁证人,有的当事人要求证人如何向法庭陈述,导致证人在开庭时作的证言往往是偏向一方,法院对证人证言的真伪难以正确认证。
(三)出庭作证的证人作证的主观随意性大。
证人出庭作证本来有利于法院查清事实,但是因为有的证人出庭作证是碍于情面或是慑于法律的威严等原因,在法庭上作证时不说或不完全说实话,仅作一些与案件事实无关紧要的证实,随意隐瞒案件事实,法官也无法要求证人陈述事实的真相,导致证人出庭作证的目的并未完全达到。
(四)证人出庭作证的费用补偿标准无明确规定。
证人出庭作证一般是由当事人申请,法院准许后通知证人到庭,证人出庭作证必然给证人造成误工,《人民法院收费办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规定了证人出庭补偿包含在其它诉讼费之中,并由人民法院决定,但该规定过于笼统,实践中操作较为困难。
关于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几点思考目前,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关于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尚有许多欠缺和不尽人意的地方,本文根据本人从事司法工作(审判)的经验总结,着重从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存在问题,造就这些问题的原因作以罗列,以及作证制度如何完善,试图造就一个良好的证人出庭作证的环境,目的是给我国证人出庭方面立法提供参考意见。
一、我国证人作证制度存在的问题。
1、证人拒绝出庭。
证人拒绝出庭作证是当今世界一个普遍性问题,也是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一大难题。
人们都不愿去证明自己身边人有罪或为此承担没有必要的风险,在通常审理民事、行政、刑事案件中,证人一般为当事人、自诉人、被告人的同事或邻居,甚至有某种亲情关系,对于出庭作证存在着重重的顾虑,这样,有些人虽然目睹了事情的全过程,了解一切事实真向,但趋于某种考虑,在当事人、控辩方要求其出庭时不愿出庭,甚至干脆予以回绝。
虽然我国三大诉讼法都有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
但是规定的很笼统。
2、作证随意性大。
有些证人证词前后不一,甚至在法庭上任意改变证词,为案件审理带来难度,这主要是受证人主观条件限制的,证人具有主观虚假性。
证人往往与当事人有某种亲属、近邻、同事、恩怨、上下级或为了追遂某种利益,基于庇护、营救亲人、友情、报恩、情面、报复、贪利等心理动机,而作的随意性陈述。
3、作伪证,基于某种目的,故意作虚假证明或帮助他人隐匿某种事实,往往给法官办案带来麻烦,完全要靠法官去去伪存真。
这是由于我国现行立法对证人作证制度规定得过于简单、粗陋、流于形式,而不注重于可操作性,使证人证言产生证据效力的途径不能借助正当程序使之客观化、程序化,导致法院对案件事实无法认定,从而使法官在办案过程中不注重对证人证言的采信,而无法发挥证人证言这一证据方式的优势。
4、对证人资格和证人作证方式的规定不科学。
我国民事诉讼法在证人资格上,规定单位与自然人同样具有作证资格,这在当今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单位既不能象自然人那样凭借感官、感觉、感知案件事实,也不能被直接传询,无法承担伪证责任,因而这种规定是不科学的,起码也是不严谨的。
起诉时的常见困难与解决方法起诉是诉讼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标志着当事人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公与冤情寻求法律的维护和正义的伸张。
然而,在起诉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可能会影响到案件的处理进程和结果。
本文将讨论起诉时常见的困难,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证据不足在起诉时,当事人常常面临证据不足的困境。
这可能是因为证据失明、遗忘、被毁、难以收集等原因所导致的。
对于此类情况,当事人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方法:1. 证据收集:当事人应尽量全面地收集相关证据,并避免遗漏任何可能对案件有力的证据。
2. 证人证词:如证据不足,当事人可以寻找和找到相关证人,并请求其提供证词以补充证据链条。
3. 借助科技手段:在现代社会,科技手段的应用可以为当事人提供更多的证据来源,例如获取监控录像、社交媒体信息等。
二、法律适用困难在起诉时,当事人可能会面临法律适用困难的问题。
由于法律条文的解释和适用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当事人往往需要具备专业的法律知识和经验。
以下是一些解决方法:1. 聘请律师:律师是法律事务的专家,他们可以提供专业的法律建议,并对案件的法律适用进行解释和指导。
2. 自学法律知识:当事人可以通过自学法律知识增强对法律适用的理解,在起诉中更好地应用法律。
3. 查询相关案例:借鉴之前相关案例的法律适用可以帮助当事人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法律规定。
三、程序繁琐起诉过程中,程序的繁琐性可能增加诉讼的成本和时间。
当事人需要合理应对,以确保案件能够顺利进行。
以下是一些建议:1. 熟悉程序:当事人应该充分了解起诉的相关程序,包括起诉状的撰写、提起诉讼的途径、送达法院的方式等。
2. 避免程序错误:在起诉过程中,错误的程序操作可能导致诉讼的无效或被驳回。
当事人应仔细准备、核对所有的文件和材料,并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
3. 寻求法院的指导:如果当事人对起诉过程中的程序不确定,可以向法院咨询或寻求指导,以确保程序上的正确性。
四、财务限制起诉一宗案件往往需要一定的财务投入,包括法律费用、证据收集费用等。
目录一、证人出庭作证的理论依据 1—2二、我国证人出庭作证的现状及证人不出庭作证的危害。
2—3三、证人不出庭作证问题的成因 3四、完善我国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措施 3—7论文摘要改革审判方式的目的是强化庭审功能,新的审判方式要求指控犯罪、证明犯罪、核实证据都必须通过庭审进行。
就增强庭审的抗辩性而言,证人、鉴定人、被害人出庭无疑是最关键的因素,否则无法质证、认证。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七条规定:证人证言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公诉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辩护人双方讯问、质证,并且经过查实以后,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除特殊原因之外,证人都应当出庭作证。
但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是,刑事案件开庭找不到证人或证人拒不出庭作证的情况相当普遍。
究其原因,主要是有的证人碍于关系、人情而不愿出庭作证;有的因怕打击报负而不敢出庭作证;有的因出庭作证造成误工、差旅等费用无法解决而不肯作证;再一个证人的法律意识淡薄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要解决证人出庭作证难问题,必须解决上述存在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国家关于证人出庭作证都有具体的法律规定。
我国可以借鉴外国一切成熟的有益的经验,制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
如建立强制证人出庭作证制度,不出庭作证的证人将受到拘留、罚款甚至以藐视法庭罪被追究刑事责任。
建立健全对证人的保护制度,包括人身和财产方面的保护。
建立证人出庭经济补偿制度,证人出庭将得到一定的误工和差旅费补偿。
此外,设立证人宣誓制度、混合式反询问制度也是有必要的。
证人出庭作证难不是一个单纯的法律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只有优化证人出庭作证的内部、外部环境,才能把出庭作证难的问题解决得更好。
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和有关的司法解释规定:除特殊原因外,在开庭审理刑事案件时,证人应当出庭作证。
证人出庭作证是刑事审判实现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关键因素之一。
但在司法实践中,证人不出庭已成为困扰刑事审判的一大难题。
庭审中书面证据被大量应用,证人极少出庭作证,使得法定的举证、质证程序流于形式,庭审走过场的现象依然存在。
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证人出庭作证难有关问题作一探讨,并对该制度的完善提出相关对策。
一、证人出庭作证的理论依据证据是诉讼的基础和核心,而证人之证言是诉讼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证据。
因为“法官并非案件现场的当事人”。
证人证言是我国《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规定的重要证据之一。
“证人应当出庭作证”是三大诉讼法规定的一般原则。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2条规定:“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
证据有下列七种:……、(二)证人证言……。
”《刑事诉讼法》第48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
……。
”在两大法系的国家特别重视证人证言。
书证、物证是死的,而证人是活的,证言是亲眼看见和感知的事实,因而把证言作为最有力的证据。
英美法系的证据制度把证人证言、书证、实物证据和司法认知并列为四大诉讼证据。
在英美法系等实行对抗式诉讼(当事人主义)的国家,证人出庭作证是诉讼中寻常的事情。
在美国,刑事诉讼中控辩双方向法庭提供证据,一般均以传唤已方证人出庭作证为主。
在这一过程中,交叉询问规则的确立尤为引人注目。
证人在法庭经过宣誓后,由控辩双方对该证人分别进行直接询问(主询问)和交叉询问(反询问)。
主询问和反询问可反复进行数轮,直到无可再问或无必要再问。
在英美的刑事诉讼理论上,高度评价对出庭证人的法庭询问,特别是交叉询问规则所起的重大积极作用。
美国法学家威格英尔称其为“为查明事实真相而创立的最大法律装置,①”认为只有在这种对出庭证人的一而再、再而三的询问、质证过程中,才能让对立的观点互相抗衡,才能理清矛盾焦点,澄清事实真相,从而作出公正裁判,最终体现司法公正。
而在实践中,其效用也确实如此,因为“真实情况最易为争诉双方的有力陈词所供出。
②”在英美国家的证据规则中,与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紧密相连的是传闻证据排除规则。
传闻证据排除规则,是指非当事人直接当庭陈述以及无法质证的证言,均不得作为证据使用(特殊情况例外)。
根据这一规则,某一证人在法庭外就案件事实所作的陈述被他人以书面方式提交法庭,或者被另一证人向法庭转述或复述出来,这种书面证言和“转述证言”均为传闻证据。
这种传闻证据既不能在法庭上提出,也不能成为法庭据以对被告人定罪的根据。
按照英美学界的观点,传闻证据之所以排除,是因为它不可靠和不可信,同时“由于传播过程中的错误以及人为的欺骗,传闻证据很容易被歪曲”,③其最大特点是剥夺了诉讼中控辩双方尤其是辩方对原始证人进行主询问和反询问的权利,使得传闻证据的可信度得不到检验。
传闻证据排除规则充分体现了英美法系对抗式诉讼(当事人主义)的基本精神和核心价值。
[!--empirenews.page--]二、我国证人出庭作证的现状及证人不出庭作证的危害在我国,虽然法律上规定了证人应当出庭作证,但在司法实践中,证人出庭难、出庭率低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据河南省一县级法院统计,在1997年至1999年所审理的刑事案件中,应当出庭作证的证人为1726人,而实际出庭作证的只有7人,出庭率仅为0.4%,④证人不出庭或很少出庭相当普遍。
证人不出庭作证具有以下危害性:1、证人不出庭作证,书面证言的可靠性难以保证。
书面证言不论通过何种方式取得,都存在可靠性难以保证问题。
因为书面证言有时难以准确表达作证人的本意;而且审判人员也无法在法庭上对证人察言观色,对证人作证的主、客观条件进行判断。
证人必须出庭先宣誓,然后被告知作伪证应负的法律责任,而后由控辩双方对其进行交叉询问,使证人证言的可靠性能够受到检验。
2、证人不出庭作证,增加了法官当庭认证的难度。
证人证言是刑事诉讼中极为重要的证据,具有不可替代性。
对有些需要证人出庭作证才能认定主要事实的案件,证人不出庭作证,案件的事实就无法查清,法院对证据的采信和事实的认定难以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甚至还会造成错案。
3、证人不出庭作证,不符合“公正与效率”主题的要求。
在刑事诉讼中,庭前侦查阶段取得的证言大都是有利指控的,证人不出庭,能避免庭审时交叉询问与法官直接询问造成证人证言的改变。
这种有利指控而不利辩护的偏向,忽视了诉讼的公正和被告人的权利。
只有让证人出庭作证,接受法庭的调查,才能真正保护被告人的权益。
三、证人不出庭作证问题的成因1、立法上的缺陷。
《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依法出庭作证是公民的法定义务,但对不履行义务将受到什么样的法律制裁却没有规定。
另外,《刑事诉讼法》第47条虽明确规定,证人证言应当经过“质证”、“查实以后”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解释》)第58条又规定,“未出庭证人的证言宣读后经当庭查证属实的,可以作为定案的根据”。
“质证”是指控辩双方当庭对证人进行的主询问和反询问。
证人不出庭作证,证言未经质证,如何查证属实。
《解释》第123条还规定,“被害人、诉讼代理人、证人经人民法院传唤或通知未到庭,不影响开庭审判的,人民法院可以开庭审理。
”根据这一规定,法院只要认为证人不出庭也不影响开庭审判的,就可以开庭审理,从而免除了证人的出庭义务。
2、证人的法律意识淡薄。
许多证人认为,出庭作证是一种额外负担,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处事以和为贵,不愿得罪人。
有的公民不知道作证是证人的一项法定义务,有的虽然知道,但认为不作证也不犯法,接[1][2][3]下一页到人民法院的出庭通知后,往往避而不见,能躲则躲,能推就推。
3、保障措施的不力,证人害怕遭到打击报复,害怕因作证自已的权益受到损害。
我国法律虽规定了一些保护措施,但一般只注重对证人受侵害后的保护,缺乏事先预防性保护。
在司法实践中,证人及其近亲属因作证而受到打击报复的案例的确不少,比如在农村有的证人作证后麦秸垛被点燃、牲畜被毒害。
有的因受威胁而被迫作伪证。
[!--empirenews.page--]4、证人出庭作证后,因此而支出的费用没有保障而不愿作证。
对于证人出庭作证费用是否应予以支持及由谁支付,刑诉法对此没有明文规定。
在对证人补偿及奖励方面,三大诉讼法都没有这方面的规定。
使证人的权利与义务处于失衡状态,证人出庭作证更为困难。
四、完善我国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措施1、建立强制证人出庭作证制度。
既然出庭作证对于证人而言是一种法定义务,则义务的违反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因此,在立法上应建立强制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由法律明确规定对应当出庭作证而无法定理由拒不出庭作证者予以拘传、罚款。
在英美法系国家,无正当理由拒不出庭作证的证人将被指控犯有藐视法庭罪,法官有权对其判处罚金或监禁。
在大陆法系国家如德、法等国,法庭对拒不作证或拒不到庭作证的证人可采取拘传、罚款等强制措施。
日本的刑事诉讼法第151条规定,证人受到传唤无正当理由而拒不到场的,处10万元以下的罚金或拘留。
第152条规定,对拒不到场的证人可以再次拘传。
⑤德国刑事诉讼法第51条第1款规定,对传唤不到场的证人不能缴纳罚款时易科秩序拘留。
法国的刑事诉讼法规定:凡指名出席审判庭的证人,如不出庭将招致罚款处分及强制执行。
如果由于不出庭而导致无法进行审判,其一切诉讼费用由缺席者负担(见黄道主编《国外法学知识》)。
我国可以借鉴外国一切成熟的有益的经验,明确规定证人拒不作证和拒不出庭作证的法律责任,使对证人的强制或处罚制度化、法律化、规范化,又具有可操作性。
笔者认为强化证人出庭作证的法律责任,克服证人出庭作证难,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第一、对无正当理由拒不出庭作证者可处以罚款。
所谓无正当理由,是指不符合刑事诉讼法第48条规定的几种情况,又没特殊原因而不到庭作证者。
对于此条第二款,也应进行界定。
即所谓生理上有缺陷,是指影响证人作证能力方面的缺陷。
因为一般而言,生理上有缺陷不一定意味作证资格的丧失。
虽有某个方面的生理缺陷,但只要能够利用自已的感官机能对案件的事实明辩是非,正确表达的人就可以作为证人。
总之,判断生理上有缺陷的人能否作为证人,着眼点在于这种缺陷是否影响他辩别是非,正确表达。
比如盲人不能作为目击人,但他能作为听闻证人。
对于精神上有缺陷,应是指他对案件有关的事实发生时,他(她)正在患病,大脑完全丧失了正常机能,不具有证人资格。
但如果是间歇性精神病人,在其精神状态正常期间的耳闻目睹,并且能正确辩别和表达,就具备证人资格。
所作陈述如果属实,就可出庭作证。
对于年幼的人能否出庭作证,也不能一概而论。
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对证人的年龄未作出限制性规定,因为年龄大小不是能否作为证人的决定因素,年幼的人生理机能的发育不够成熟,辩别是非、表达能力没有成年人强,但对于一般简单的事物,他所熟悉的情况,不仅能感受到,还能正确表达者,也可以出庭作证。